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当前随着我国人民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把欣赏音乐作为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对青少年素质培养也日益重视,舍得花力气和物力。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充分发挥音乐的审美教育及其整体育人的功能,对广大音乐教育者来说十分重要。
关键词 音乐教学;育人功能;启善;启关
中图分类号 G633.9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1270(2011)03-0125-02
音乐是诉诸人的听觉的艺术。由于它使用的材料,反映生活的方式和创作、表演、欣赏等环节上的特殊性,使它较其它艺术更善于抒情,从而成为人们心灵的语言,对人的精神世界发生重大的影响。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它通过生动、直观的感性途径去感染人、影响人,并将这种审美情感化为理性认识,从而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使人的思想、道德情操得以净化和升华。
当前随着我国人民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把欣赏音乐作为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对青少年素质培养也日益重视,舍得花力气和物力。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充分发挥音乐的审美教育及其整体育人的功能,对广大音乐教育者来说十分重要。
一、发挥音乐的启善功能
音乐的启善功能也就是音乐的道德教育作用。我国春秋时代的《国语》对此有过论述,认为实施音乐教育是为了使人在追求音乐美的过程中,明确善恶,振奋精神,热爱人生,努力进取,“归心”向善,从而乐于接受道德教育,成为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荀子在《乐论》中也阐明了“夫声乐人人也深,他人也速”的道德教育功能。
音乐道德教育功能之所以巨大,是因为它以独特的艺术形象给人以强烈的情绪感染,不是一般的说教。人们在欣赏音乐中不知不觉地受到音乐中表现的情绪的感染,进入音响构成的艺术境界,从而激起感情波澜,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人接受某种道德、情操、意识、观念,从而达到崇高的思想境界。我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就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通过音乐美的熏陶,自觉地摈弃那些粗俗的杂念和情感,使心灵得到净化。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至今令人陶醉,是因为他用音响、节奏和旋律,在人们心灵中展现出一幅溪畔流水,林中鸟鸣的美妙动人的田园风光。一首《大森林的早晨》使人感到清新怡人,给人心旷神怡的感觉。一曲《江河水》则让人感受到旧社会受剥削,受压迫的凄惨,听到他们痛苦的呻吟。一首《松花江上》通过那含着热泪,悲愤交加的哭泣控诉,使我们感受到抗战时期东北人民有家不能归,有仇不能报的亡国之恨,特别是结尾那呼天抢地、声泪俱下的悲痛呼喊与抗争,无不激起对反动统治者与侵略者的无比仇恨,并在内心迸发出振兴中华的爱国激情。如果说以情感染人,激动人,陶醉{冶}人,促使人们追求真、善、美,扬弃假、丑、恶,是一切艺术教育的特点,那么,音乐体现的这一特点更为突出。
音乐艺术以无以伦比的艺术魅力,来征服人心,鼓舞斗志,在人们心头燃起为实现美好理想而奋斗的火焰,推动时代前进。就歌曲而论,诗歌与音乐的结合,更易深入人心,造成广泛的影响。一首《义勇军进行曲》唤起了中华儿女的民族意识和战斗精神,鼓舞着中华民族为求生存和发展而奋勇前进。这支雄壮的战歌,至今仍鼓舞着中华儿女为社会主义事业而努力拼搏。这也说明,健康高尚的音乐在引起人们精神愉悦的审美体验时,还能净化人的心灵,催人向上,激发人的高尚道德感情。
格调健康的好作品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陶冶人的情操,有助于人的性格、品德的自我完善。贝多芬说过:“音乐当使人的精神爆发出火花来。”在学校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和强化音乐的育人功能,发挥其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作用,使我们的民族精神爆发出璀璨的火花。
在器乐教学中,我们应非常注意音乐启善功能,严格筛选曲目,选择一些更能直接教育学生的乐曲,让孩子们演奏。近年来,我们有音乐老师先后排练了电子琴合奏“草原英雄小姐妹”,“春节序曲”,独秦“白毛女选曲”,手风琴四重秦“游击队之歌”等,使学生幼小的心灵受到震撼,从而加强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假丑恶的憎恶。在歌曲教学中,一首好的歌曲可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从有声音乐中获得无声的感情体验,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提高学生对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辨别能力,在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的受到思想教育,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发挥音乐的启美功能
音乐是美的,但音乐的美对一个人有没有意义,取决于这个人是否具备了欣赏音乐的主体审美机制。所以,音乐美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人的音乐欣赏能力。特别通过音乐培养孩子们的审美能力。如:提高学生的节奏感、音调感、协和感、音色感等方面的敏感性,从而能够准确地体验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逐步达到完善自身的审美心理结构的目的。
首先培养审美感知力。这包括对音乐音响的辨别力、感受力,再进一步就是对音乐音响及其结构形态的综合感受能力。其中包括旋律感、节奏感、多声部的音乐感。这些都要通过欣赏活动有意识地对人们进行引导,特别是要对青少年进行有效的引导,以培养他们对音乐审美的感知力。
例如:在排练电子琴合奏曲“春节序曲”时,我们就可以先给学生分析乐曲,这首乐曲旋律的明快、优美,节奏鲜明热烈,表现出我国人民在传统节日里,敲锣打鼓,载歌载舞的欢乐情绪,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其次,培养审美情感。情感和情绪体验构成了音乐欣赏的基本内容。要培孩子们在头脑中形成同音乐作品相应的“内在图示”,通过反复多次的音乐欣赏,把握音乐的表情定式,达到审美效果。在平时的训练中,我们有目的地选择了一些有助于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的合唱曲目,让学生在歌唱中培养良好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如我们选择了《黄河大合唱》中的第七乐章的《保卫黄河》,那波涛汹涌的卡农二部轮唱、那自始至终饱满的激动人心的情感力量和那雄伟浑厚的气魄,都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当时中国人民如火如荼的爱国热情和革命比胜的坚定信念。又如:《长城谣》、《故乡的亲人》等等都可以从歌词和旋律中充分挖掘音乐作品的思想内涵,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进取心,并引导他们在时而生动委婉、时而激昂奋进的旋律中体会到人间美好的亲情、友情和爱心,感受着音乐的美,产生联想、引起共鸣,从而达到培养高层次的情感和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
其次,培养审美理解力。在欣赏中形成的直觉有一个深化过程,这需要反复回味、体验,也需要用欣赏者的知识、阅历和经验来丰富补充,以达到对作品思想感情内涵的深层审美把握。
理解是基础。有了理解方能更深刻地把握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因此,开展音乐理论,音乐常识的普及活动十分必要。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中多次出现命运的主题,每次出现都能引起人的情感起伏,通过反复回味,从人生经历和审美经验中去寻找这种感情底蕴,对作品的理解就深刻多了,欣赏者就能从中领悟出贝多芬所歌颂的抗争精神,从中吸取巨大的精神力量。
总之,以乐树德是我们音乐教育的主要功能之一,我记得日本的音乐教育家羚木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可以地培养一些少数伟大的所谓天才,而是希望通过音乐教育把每一个学生都提升到拥有一颗高贵的心灵和完美的人格到极优秀的程度,而事实上这也是每一个人追求的目标”。因此,作为一位音乐教师,德育是一向我们要抓的首要任务和长期任务。“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们要借助于合唱艺术这种底蕴丰厚的艺术活动形式,把道德品质的教育潜移默化地传给学生,促成其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培养其追求真善美的理想境界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最终完善他们的人格。
关键词 音乐教学;育人功能;启善;启关
中图分类号 G633.9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1270(2011)03-0125-02
音乐是诉诸人的听觉的艺术。由于它使用的材料,反映生活的方式和创作、表演、欣赏等环节上的特殊性,使它较其它艺术更善于抒情,从而成为人们心灵的语言,对人的精神世界发生重大的影响。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它通过生动、直观的感性途径去感染人、影响人,并将这种审美情感化为理性认识,从而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使人的思想、道德情操得以净化和升华。
当前随着我国人民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把欣赏音乐作为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对青少年素质培养也日益重视,舍得花力气和物力。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充分发挥音乐的审美教育及其整体育人的功能,对广大音乐教育者来说十分重要。
一、发挥音乐的启善功能
音乐的启善功能也就是音乐的道德教育作用。我国春秋时代的《国语》对此有过论述,认为实施音乐教育是为了使人在追求音乐美的过程中,明确善恶,振奋精神,热爱人生,努力进取,“归心”向善,从而乐于接受道德教育,成为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荀子在《乐论》中也阐明了“夫声乐人人也深,他人也速”的道德教育功能。
音乐道德教育功能之所以巨大,是因为它以独特的艺术形象给人以强烈的情绪感染,不是一般的说教。人们在欣赏音乐中不知不觉地受到音乐中表现的情绪的感染,进入音响构成的艺术境界,从而激起感情波澜,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人接受某种道德、情操、意识、观念,从而达到崇高的思想境界。我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就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通过音乐美的熏陶,自觉地摈弃那些粗俗的杂念和情感,使心灵得到净化。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至今令人陶醉,是因为他用音响、节奏和旋律,在人们心灵中展现出一幅溪畔流水,林中鸟鸣的美妙动人的田园风光。一首《大森林的早晨》使人感到清新怡人,给人心旷神怡的感觉。一曲《江河水》则让人感受到旧社会受剥削,受压迫的凄惨,听到他们痛苦的呻吟。一首《松花江上》通过那含着热泪,悲愤交加的哭泣控诉,使我们感受到抗战时期东北人民有家不能归,有仇不能报的亡国之恨,特别是结尾那呼天抢地、声泪俱下的悲痛呼喊与抗争,无不激起对反动统治者与侵略者的无比仇恨,并在内心迸发出振兴中华的爱国激情。如果说以情感染人,激动人,陶醉{冶}人,促使人们追求真、善、美,扬弃假、丑、恶,是一切艺术教育的特点,那么,音乐体现的这一特点更为突出。
音乐艺术以无以伦比的艺术魅力,来征服人心,鼓舞斗志,在人们心头燃起为实现美好理想而奋斗的火焰,推动时代前进。就歌曲而论,诗歌与音乐的结合,更易深入人心,造成广泛的影响。一首《义勇军进行曲》唤起了中华儿女的民族意识和战斗精神,鼓舞着中华民族为求生存和发展而奋勇前进。这支雄壮的战歌,至今仍鼓舞着中华儿女为社会主义事业而努力拼搏。这也说明,健康高尚的音乐在引起人们精神愉悦的审美体验时,还能净化人的心灵,催人向上,激发人的高尚道德感情。
格调健康的好作品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陶冶人的情操,有助于人的性格、品德的自我完善。贝多芬说过:“音乐当使人的精神爆发出火花来。”在学校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和强化音乐的育人功能,发挥其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作用,使我们的民族精神爆发出璀璨的火花。
在器乐教学中,我们应非常注意音乐启善功能,严格筛选曲目,选择一些更能直接教育学生的乐曲,让孩子们演奏。近年来,我们有音乐老师先后排练了电子琴合奏“草原英雄小姐妹”,“春节序曲”,独秦“白毛女选曲”,手风琴四重秦“游击队之歌”等,使学生幼小的心灵受到震撼,从而加强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假丑恶的憎恶。在歌曲教学中,一首好的歌曲可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从有声音乐中获得无声的感情体验,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提高学生对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辨别能力,在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的受到思想教育,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发挥音乐的启美功能
音乐是美的,但音乐的美对一个人有没有意义,取决于这个人是否具备了欣赏音乐的主体审美机制。所以,音乐美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人的音乐欣赏能力。特别通过音乐培养孩子们的审美能力。如:提高学生的节奏感、音调感、协和感、音色感等方面的敏感性,从而能够准确地体验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逐步达到完善自身的审美心理结构的目的。
首先培养审美感知力。这包括对音乐音响的辨别力、感受力,再进一步就是对音乐音响及其结构形态的综合感受能力。其中包括旋律感、节奏感、多声部的音乐感。这些都要通过欣赏活动有意识地对人们进行引导,特别是要对青少年进行有效的引导,以培养他们对音乐审美的感知力。
例如:在排练电子琴合奏曲“春节序曲”时,我们就可以先给学生分析乐曲,这首乐曲旋律的明快、优美,节奏鲜明热烈,表现出我国人民在传统节日里,敲锣打鼓,载歌载舞的欢乐情绪,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其次,培养审美情感。情感和情绪体验构成了音乐欣赏的基本内容。要培孩子们在头脑中形成同音乐作品相应的“内在图示”,通过反复多次的音乐欣赏,把握音乐的表情定式,达到审美效果。在平时的训练中,我们有目的地选择了一些有助于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的合唱曲目,让学生在歌唱中培养良好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如我们选择了《黄河大合唱》中的第七乐章的《保卫黄河》,那波涛汹涌的卡农二部轮唱、那自始至终饱满的激动人心的情感力量和那雄伟浑厚的气魄,都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当时中国人民如火如荼的爱国热情和革命比胜的坚定信念。又如:《长城谣》、《故乡的亲人》等等都可以从歌词和旋律中充分挖掘音乐作品的思想内涵,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进取心,并引导他们在时而生动委婉、时而激昂奋进的旋律中体会到人间美好的亲情、友情和爱心,感受着音乐的美,产生联想、引起共鸣,从而达到培养高层次的情感和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
其次,培养审美理解力。在欣赏中形成的直觉有一个深化过程,这需要反复回味、体验,也需要用欣赏者的知识、阅历和经验来丰富补充,以达到对作品思想感情内涵的深层审美把握。
理解是基础。有了理解方能更深刻地把握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因此,开展音乐理论,音乐常识的普及活动十分必要。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中多次出现命运的主题,每次出现都能引起人的情感起伏,通过反复回味,从人生经历和审美经验中去寻找这种感情底蕴,对作品的理解就深刻多了,欣赏者就能从中领悟出贝多芬所歌颂的抗争精神,从中吸取巨大的精神力量。
总之,以乐树德是我们音乐教育的主要功能之一,我记得日本的音乐教育家羚木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可以地培养一些少数伟大的所谓天才,而是希望通过音乐教育把每一个学生都提升到拥有一颗高贵的心灵和完美的人格到极优秀的程度,而事实上这也是每一个人追求的目标”。因此,作为一位音乐教师,德育是一向我们要抓的首要任务和长期任务。“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们要借助于合唱艺术这种底蕴丰厚的艺术活动形式,把道德品质的教育潜移默化地传给学生,促成其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培养其追求真善美的理想境界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最终完善他们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