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道茶、一种人生、一段文化之旅。中国首部全面探寻世界茶文化的大型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以下简称“《茶》”)将于11月18日CCTV-1《魅力纪录》栏目首播,之后在央视纪录频道重播。该片穿梭中国、日本、泰国、印尼、格鲁吉亚、英国等国著名茶地,历时两年完成拍摄制作,以六集篇幅从茶的种类、历史、传播、制作等角度,通过60多位茶人的茶话茶事,生动讲述了这片神秘树叶的传奇和蕴含的文化。总导演王冲霄表示这部片子既是寻茶也是寻人,寻找我们生活中的茶道。而在此前的数场看片会上,纪录片《茶》也因接地气的故事和厚重的文化底蕴备受好评,众多专家,观众看完后普遍认为该片角度新颖,拍得有深度、有水平。
茶百科 聚焦手工茶展示制茶法复活古茶艺
作为中国首部全面探寻世界茶文化的纪录片,《茶》巧妙选择切入点,分别从“土地与手掌的温度”、“路的尽头”、“烧水煮茶的事”、“时间为茶而停下”、“故乡,他乡”以及“一碗茶汤见人情”六个主题来深度解读茶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的意义。
不同于以往单一主题纪录片,纪录片《茶》的主题内容相当广泛,首次全方位、深层次地呈现了茶地的自然奇观、制茶工艺的神秘展示、古老茶艺的复活、各国茶道的探究以及茶叶之路的历险等,堪称一部电视版“茶百科大全”。比如该片第一集就讲述了茶如何从中国起源的故事。中国人的祖先从原始森林中发现、选择、驯服了茶树,并创造性地发明了各种制茶工艺,将中国变为茶的国度。此外,从唐朝的煮茶到宋朝的点茶再到明朝至今的泡茶,中国茶饮方法的演变轨迹也通过片中的茶艺表演鲜活展现。
片中,茶是一段历史,更是一门功夫。从采青、杀青、揉捻到炒茶、烘培,一片树叶,经过了水与火,生与死的历练才最终成为人类改品,而来自同一棵茶树的叶子,也可以调制出千变万化的香。中国6大茶类:白茶、绿茶、黄茶、乌龙茶、红茶、黑茶在片中都有所介绍,西湖龙井、太平猴魁、铁观音、祁门红茶、武夷大红袍等世界名茶也齐聚片中,一展光彩。通过这6大类名茶,纪录片《茶》用高清镜头探秘了不同制茶工艺的奥妙,也展现了中国茶人对传统茶工艺的传承。
因而,在机器制茶成为主流的今天,该片仍偏向传统工艺,主要表现手工茶。对此,王冲雷坦言,“我们有想借这个片子抢救文化遗产的意思。所以中国6大茶类,我们都拍了传统手工技艺。”比如片中,几近失传的蒙顶黄芽制茶技艺,因制作过程繁琐、考究,稍不留神就会功亏一篑,所以从古至今,黄茶的产量很低,更鲜为人知。再比如黑茶的制法,如今,只有雅安长沙村的老师傅,还能用最传统的方式揉捻茶叶。木板斜置放高,茶农要亲自赤脚上阵,由上至下反复将麻袋里的茶叶揉捻,这项技艺叫斜橱留茶。遗憾的是,溜茶耗时耗力,如今已被现代工艺取代。王冲霄说:“这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保留了‘溜茶’这道工序的村落,具有唯一性。它不仅看起来新鲜,而且真正具有活化石的价值。”
此外,片中还首次呈现了贵州虫茶。咖啡里有猫屎咖啡,茶有贵州赤水虫茶。也就是虫子吃了茶叶排出的分泌物做的茶叶。它的产量极低,对人体的营养价值非常高,“这也是赤水虫茶的整套工序第一次在电视上出现,非常具有可看性,而且片中主人公是徒手爬上树的,这也是一门技能。”王冲霄说。
除了聚焦茶地制茶,该片也探问了无茶之地,如何获得茶?又如何创造了“非茶之茶”?蒙古奶茶、西藏酥油茶……片中不同族群中国人的生活,因茶而交融在一起。因此,该片首次提出了“非茶之茶”的概念。世界上三大非酒精饮料,咖啡、可可、茶,只有茶的概念包容性最大。除了咖啡、可可,其他的饮品都可以叫作茶。比如水果茶、菊花茶、凉茶等。这不是植物学意义上的,而是中国人创造出来的。王冲霄表示:“茶,是一段旅程。从茶的产区,到无茶之地。从对茶的期盼,到创造属于自己的茶。人们在永不停息的脚步中,寻找传统,寻找希望。”
为了拍好茶,拍别人没拍过的茶,《茶》摄制组冒着危险,付出了巨大努力。比如拍近些年市场上大热的昆仑雪菊,别的团队可能只拍现成品,但《茶》摄制组是第一个跋山涉水,冒着生命危险去找雪菊的团队。王冲雷介绍:“那条路窄到只能通过一头驴,非常险峻,经常有村民失足掉下去摔死。我们是第一个上去的,骑着驴在昆仑山上搜寻了一个月,很辛苦,说拿生命在拍片,一点也不夸张。”
茶人生 茶杯中窥人听60多位茶人说茶事
茶是一种人生。按中国汉字的书写方式,茶,是人,处在草木之间。茶,是几类面对自然的态度,也是面对内心的态度。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人,因茶而生,以茶为伴,他们叫茶人。
寻茶,其实是在寻人。纪录片《茶》从全球200多位茶人中精选出不同国家的60多位茶人的故事,通过他们的汗水、旅程、喜悦、哀愁、爱情、死亡、觉醒、蜕变来讲述普通人眼中的茶以及茶对他们的影响。
云南布朗王子苏国文谨遵父亲遗嘱,将茶文化和民族的历史紧密融合在一起;意大利人加博列拉·波尼诺千里来华,只为体验好茶背后的甘苦;日本“赵雅芝”宫城美惠子收留残障儿童,传授他们茶道的本领;设计出中国第一台木质手推揉茶机的中国最老茶人张天福,104岁高龄还在做有机茶;背负生活重担的贵州采茶女韦学美远赴福州采摘茉莉花……纪录片《茶》从中外茶人的故事中,慢慢渗透出了一种“茶样人生”。
茶文化 跨国访茶地开启全球茶文化之旅
茶香飘远,茶叶版图就会扩大,茶的传播,在最近的一百多年,达到了高潮。从亚洲,到非洲,茶在所有适宜的土地上,部找了家。茶是包容的,在不同国度,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的人手中,茶,呈现了无穷无尽的可能性。无论在故乡,还是远方。
因此,纪录片《茶》穿越全球茶叶国度:中国、日本、英国、印度、美国、格鲁吉亚、泰国、肯尼亚……发现了一个传奇的故事:源自中国的一片小小茶叶,奇迹般地将世界连接为一个整体。从英国下午茶、格鲁吉亚的刘茶到泰国的拉茶、印度奶茶,王冲霄说:“这是一片茶叶引领的旅程,我们出发,是为了探寻这征服世界的香气,究竟蕴含着怎样的秘密。”
比如世界上,人均喝茶最多的国家,不是中国,不是印度,而是英国。一个人口不到世界百分之一的国家,每年却喝掉了世界四分之一的茶。然而,英国原本没有茶,三百多年前,中国茶,跨越半个地球来到这里,令英国人为茶痴狂,为了茶,他们不惜付出巨大的代价,金钱、冒险甚至战争。这种对茶不可思议的迷恋,究竟意味着什么?纪录片《茶》就通过川宁家族和英国茶拼配工艺,详细介绍了英国下午茶的来历和下午茶文化的形成。《茶》品鉴五场看片会《茶》质获专家观众好评
纪录片《茶》历时两年艰苦的拍摄制作,才出成品,但摄制组却并不急于让它迅速亮相,而是选择先开看片会,听取各方批评意见,改后再播。为此,该片一共设了大连、北京、成都、昆明、厦门五站看片会,诚邀专家学者和普通观众品茶赏片。
“我们的看片会是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我们既听赞,更听批,以谦逊的态度听取各方意见,修改完善后再正式播出。专家的建议可以确保纪录片的专业性。普通观众的意见也难能可贵,因为这个片子是给老百姓看的。”王冲霄说。
看片会上,包括茶专家、纪录片人、媒体人和普通观众在内的各界爱茶人在看完该片精简版后,都鼓掌叫好,给出了很高的评价,认为《茶》品质很高,角度新颖,拍得有深度,有水平。
以北京看片会为例,爱茶人李博表示,这个片子刨除了当下比较浮躁的东西,还原了茶的本源,就是人们生活中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一部分。“这个片子比较接地气,它的受众面是大众,可能很多人一生都不喝茶,或者只把茶当饮料喝,他不知道茶背后蕴含了这么多的故事,也没机会了解茶的历史演变和在全球的发展,了解茶有不同的茶文化和品饮方式,所以整个片子比较有深度,故事也接地气,很有现实意义。”
茶百科 聚焦手工茶展示制茶法复活古茶艺
作为中国首部全面探寻世界茶文化的纪录片,《茶》巧妙选择切入点,分别从“土地与手掌的温度”、“路的尽头”、“烧水煮茶的事”、“时间为茶而停下”、“故乡,他乡”以及“一碗茶汤见人情”六个主题来深度解读茶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的意义。
不同于以往单一主题纪录片,纪录片《茶》的主题内容相当广泛,首次全方位、深层次地呈现了茶地的自然奇观、制茶工艺的神秘展示、古老茶艺的复活、各国茶道的探究以及茶叶之路的历险等,堪称一部电视版“茶百科大全”。比如该片第一集就讲述了茶如何从中国起源的故事。中国人的祖先从原始森林中发现、选择、驯服了茶树,并创造性地发明了各种制茶工艺,将中国变为茶的国度。此外,从唐朝的煮茶到宋朝的点茶再到明朝至今的泡茶,中国茶饮方法的演变轨迹也通过片中的茶艺表演鲜活展现。
片中,茶是一段历史,更是一门功夫。从采青、杀青、揉捻到炒茶、烘培,一片树叶,经过了水与火,生与死的历练才最终成为人类改品,而来自同一棵茶树的叶子,也可以调制出千变万化的香。中国6大茶类:白茶、绿茶、黄茶、乌龙茶、红茶、黑茶在片中都有所介绍,西湖龙井、太平猴魁、铁观音、祁门红茶、武夷大红袍等世界名茶也齐聚片中,一展光彩。通过这6大类名茶,纪录片《茶》用高清镜头探秘了不同制茶工艺的奥妙,也展现了中国茶人对传统茶工艺的传承。
因而,在机器制茶成为主流的今天,该片仍偏向传统工艺,主要表现手工茶。对此,王冲雷坦言,“我们有想借这个片子抢救文化遗产的意思。所以中国6大茶类,我们都拍了传统手工技艺。”比如片中,几近失传的蒙顶黄芽制茶技艺,因制作过程繁琐、考究,稍不留神就会功亏一篑,所以从古至今,黄茶的产量很低,更鲜为人知。再比如黑茶的制法,如今,只有雅安长沙村的老师傅,还能用最传统的方式揉捻茶叶。木板斜置放高,茶农要亲自赤脚上阵,由上至下反复将麻袋里的茶叶揉捻,这项技艺叫斜橱留茶。遗憾的是,溜茶耗时耗力,如今已被现代工艺取代。王冲霄说:“这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保留了‘溜茶’这道工序的村落,具有唯一性。它不仅看起来新鲜,而且真正具有活化石的价值。”
此外,片中还首次呈现了贵州虫茶。咖啡里有猫屎咖啡,茶有贵州赤水虫茶。也就是虫子吃了茶叶排出的分泌物做的茶叶。它的产量极低,对人体的营养价值非常高,“这也是赤水虫茶的整套工序第一次在电视上出现,非常具有可看性,而且片中主人公是徒手爬上树的,这也是一门技能。”王冲霄说。
除了聚焦茶地制茶,该片也探问了无茶之地,如何获得茶?又如何创造了“非茶之茶”?蒙古奶茶、西藏酥油茶……片中不同族群中国人的生活,因茶而交融在一起。因此,该片首次提出了“非茶之茶”的概念。世界上三大非酒精饮料,咖啡、可可、茶,只有茶的概念包容性最大。除了咖啡、可可,其他的饮品都可以叫作茶。比如水果茶、菊花茶、凉茶等。这不是植物学意义上的,而是中国人创造出来的。王冲霄表示:“茶,是一段旅程。从茶的产区,到无茶之地。从对茶的期盼,到创造属于自己的茶。人们在永不停息的脚步中,寻找传统,寻找希望。”
为了拍好茶,拍别人没拍过的茶,《茶》摄制组冒着危险,付出了巨大努力。比如拍近些年市场上大热的昆仑雪菊,别的团队可能只拍现成品,但《茶》摄制组是第一个跋山涉水,冒着生命危险去找雪菊的团队。王冲雷介绍:“那条路窄到只能通过一头驴,非常险峻,经常有村民失足掉下去摔死。我们是第一个上去的,骑着驴在昆仑山上搜寻了一个月,很辛苦,说拿生命在拍片,一点也不夸张。”
茶人生 茶杯中窥人听60多位茶人说茶事
茶是一种人生。按中国汉字的书写方式,茶,是人,处在草木之间。茶,是几类面对自然的态度,也是面对内心的态度。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人,因茶而生,以茶为伴,他们叫茶人。
寻茶,其实是在寻人。纪录片《茶》从全球200多位茶人中精选出不同国家的60多位茶人的故事,通过他们的汗水、旅程、喜悦、哀愁、爱情、死亡、觉醒、蜕变来讲述普通人眼中的茶以及茶对他们的影响。
云南布朗王子苏国文谨遵父亲遗嘱,将茶文化和民族的历史紧密融合在一起;意大利人加博列拉·波尼诺千里来华,只为体验好茶背后的甘苦;日本“赵雅芝”宫城美惠子收留残障儿童,传授他们茶道的本领;设计出中国第一台木质手推揉茶机的中国最老茶人张天福,104岁高龄还在做有机茶;背负生活重担的贵州采茶女韦学美远赴福州采摘茉莉花……纪录片《茶》从中外茶人的故事中,慢慢渗透出了一种“茶样人生”。
茶文化 跨国访茶地开启全球茶文化之旅
茶香飘远,茶叶版图就会扩大,茶的传播,在最近的一百多年,达到了高潮。从亚洲,到非洲,茶在所有适宜的土地上,部找了家。茶是包容的,在不同国度,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的人手中,茶,呈现了无穷无尽的可能性。无论在故乡,还是远方。
因此,纪录片《茶》穿越全球茶叶国度:中国、日本、英国、印度、美国、格鲁吉亚、泰国、肯尼亚……发现了一个传奇的故事:源自中国的一片小小茶叶,奇迹般地将世界连接为一个整体。从英国下午茶、格鲁吉亚的刘茶到泰国的拉茶、印度奶茶,王冲霄说:“这是一片茶叶引领的旅程,我们出发,是为了探寻这征服世界的香气,究竟蕴含着怎样的秘密。”
比如世界上,人均喝茶最多的国家,不是中国,不是印度,而是英国。一个人口不到世界百分之一的国家,每年却喝掉了世界四分之一的茶。然而,英国原本没有茶,三百多年前,中国茶,跨越半个地球来到这里,令英国人为茶痴狂,为了茶,他们不惜付出巨大的代价,金钱、冒险甚至战争。这种对茶不可思议的迷恋,究竟意味着什么?纪录片《茶》就通过川宁家族和英国茶拼配工艺,详细介绍了英国下午茶的来历和下午茶文化的形成。《茶》品鉴五场看片会《茶》质获专家观众好评
纪录片《茶》历时两年艰苦的拍摄制作,才出成品,但摄制组却并不急于让它迅速亮相,而是选择先开看片会,听取各方批评意见,改后再播。为此,该片一共设了大连、北京、成都、昆明、厦门五站看片会,诚邀专家学者和普通观众品茶赏片。
“我们的看片会是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我们既听赞,更听批,以谦逊的态度听取各方意见,修改完善后再正式播出。专家的建议可以确保纪录片的专业性。普通观众的意见也难能可贵,因为这个片子是给老百姓看的。”王冲霄说。
看片会上,包括茶专家、纪录片人、媒体人和普通观众在内的各界爱茶人在看完该片精简版后,都鼓掌叫好,给出了很高的评价,认为《茶》品质很高,角度新颖,拍得有深度,有水平。
以北京看片会为例,爱茶人李博表示,这个片子刨除了当下比较浮躁的东西,还原了茶的本源,就是人们生活中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一部分。“这个片子比较接地气,它的受众面是大众,可能很多人一生都不喝茶,或者只把茶当饮料喝,他不知道茶背后蕴含了这么多的故事,也没机会了解茶的历史演变和在全球的发展,了解茶有不同的茶文化和品饮方式,所以整个片子比较有深度,故事也接地气,很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