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这个微信、陌陌大行其道,人人都爱“非诚勿扰”的快速信息发展时代,痴情通常不再被人认为是傻和呆,而是作为一种“美德”被标榜起来。
但并非所有的痴情都意味着“真爱”。倘若一不小心掉进以执着号称的无底洞,痴情另一面所展示的,则往往是一个人精神的病态。
疯狂的痴情者
当一个人爱到深处失去理智,我们便称之为痴情。在艺术作品中,痴情总是被大肆渲染,作为一种美德被歌颂赞美。因为它的确最能打动观众的内心。比如当电影中的女主人公为救男主角牺牲自我时,大部分观众会为此感动落泪;当我们眼看着一方为另一方无限付出时,只恨那个被爱的人不是自己。
2012年11月11日,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男生王文瑾向他心仪的女生送出了一封用212天时间写的16万字情书,并取名《我不愿让你一个人》。女孩十分感动,然后拒绝了他。网民被他的痴情和遭遇打动,虽对此举有争议,但亦发明了一个新词“十动然拒”以此纪念。
然而大多数痴情的故事并非总是带着唯美浪漫的气息。家住天津的唐先生是一个被朋友公认的痴情者,在追求了大学女同学若干年后,终于成为女孩的正牌男友。可是即便和女孩每天都在一起,唐先生也总是患得患失,“我不喜欢她和其他男人接触。”他对女友每天的生活作息都有严格规定,一旦女友的举动稍与平时有所出入便感到胆战心惊,怀疑对方会背叛自己。而两人长期的争吵,更让唐先生感到苦恼不已。
追求者或伴侣是一个痴情者,并非好事。看似被人捧在心尖小心呵护,但单方面付出的爱最容易炽热到疯狂的程度。他每天给你10个电话,发20个短信,如果有一天你没接他的电话,没回他的短信,他会打50次电话,发100个短信给你。或许你爱他,或许你根本不爱他,但不管怎么样,他如此地在乎你,使你感觉到窒息。
痴情者通常有这样一种逻辑:爱情是伟大的,所以我可以为了这个伟大的理由做一些惊天动地、匪夷所思的事情。痴情的初级阶段是制造惊天的浪漫,中级阶段是我为你冒大不韪,比如为满足爱人的需求挪用公款者;而高级阶段是用伤害他人或者自己的威胁方式强行留住这段关系。那些因为太害怕失去爱人总是以全面监控的手段让对方毫无隐私,因为对方要离去而行凶或自杀,皆是如此。
你的痴情对象到底是谁?
社会新闻里总是不乏关于痴情者的题材。通过研究这些为爱毁掉对方和自己的新闻,我们可以发现,痴情者所爱的,也许不是爱人,而是自己。自恋大过相恋,他们最在乎的是自己的情感需求和安全感,而不是“对方真正需要什么我就给予什么”。
暴力手段的痴情者总是有着强烈的占有欲,用控制手段首先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当他们想要付出的时候,很少过问对方的感受;得不到期待的回应后,又会因付出落空而兴师问罪:我对你这么好,你为什么不对我好?无法将自己的情感期待与对方的个体存在做到分离,导致他们自诩的爱情与传统定义相背离,非主流的爱情争取方式,让被爱的人惊恐多于喜悦。
还有一部分人,沉溺在自己的想象中,他们爱着一个自己制造的影子,更享受着与虚幻恋爱的感觉。
今年34岁的王小姐既没有恋爱也没有结婚,而是一心等着她的初恋情人晓林。直到一个礼拜之前,王小姐接到了大学好友的一通电话,告知远在美国的晓林很快就要结婚了。王小姐不相信好友说的话,固执地认为“晓林一直爱着自己”。直到自己的坚持被初恋亲自否定后,王小姐在愤怒和绝望中开煤气自杀。
蒋先生的不婚则是认为任何女孩都比不上自己心仪的那一个。尽管心仪的女孩已经明确表示自己有了男友,但蒋先生一直不肯投入到一段新的恋情,对女孩仍然穷追不舍,并期待女孩会回心转意。
心理专家武志红认为:痴情就像是一种疾病。这种疾病的根源通常来自一个人童年时与父母的不良关系。因幼年被父母冷落后,造成爱的缺乏,为修正这样的童年错误,痴情者便将爱的期望投射到成人的恋爱关系中,而一旦碰壁时,痴情者不仅不会轻易放弃,相反这种拒绝会成为他们有利的激发——通过改变对方的欲望,以改变童年父母不爱自己的实情。而有的人还会有意曲解和否认对方原本想要表达的含义。例如当对方试图以冷漠来保持距离的时候,痴情者会以为对方的冷漠是因为自己表现得不够好,应该付出更多才是。而对方无意中透露的信息,则往往被痴情者扩大、发挥,认为那些都是对方给自己的暗示,并赞同自己之前的所作所为。
直视我们的痴情
苏格兰评论家托马斯·卡莱尔曾说过:未经历过长夜痛哭的人,不足以语人生。放在爱情之中,没有经历过渣男(女)的人,似乎亦不足以谈论爱情。但如果你自认是一个“人渣吸附机”或者每一次用心的努力都换来了对方的十动然拒,那么问题或许真的在于你的“痴情”。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爱情的本质其实是与父母的关系。而痴情者之所以把自己的全部生活和感情都投入到对方身上,是因为在童年中没有得到父母的重视,因此想要在成年关系中努力修正这种过去的错误。痴情者一旦要放弃自我的“强迫性重复”首先应该做的便是正视自己童年的阴影,并且客观地去看待自己与父母的整个关系,打开自己童年留下的心结。
其次,痴情者应该正视恋人真实的状态和面貌,而不是在一味地将对方美化,活在自己的幻想当中或者强制希望将对方打造成自己希望的样子。
第三,了解对方的需求。要知道“我喜欢的是苹果,你却用身上所有的钱给我买了一车香蕉”即便感动了全世界,却仍旧无法打动半点对方的心。当你的全心全意外加百般努力都没有从对方身上看到任何改变,这时,你是否应该倾听对方内心的声音,面对真实的现实。
对号入座:
自恋性痴情者:对于自恋性痴情者而言,与其说他们深爱着对方,不如说他们内心真正所迷恋的是对对方的情感。而对方越是对他们做出爱理不理的姿态,他们便越会迎难而上,想方设法展现自己所付出的爱。而一旦得到对方,反倒令他们失去了痴迷的意义。
痴情人物大盘点
周成海——爱似火焰,末路同归:2012年,一起知名女星凶杀案,惊动了各界社会人士。受害女星为新晋女演员白静,据说丈夫周成海怀疑其在外有第三者并产生经济纠纷,一怒之下,拿刺刀将其杀害并随后自杀。
痴情指数:★★★
杨丽娟——为爱痴迷,人格偏执:从16岁开始痴迷刘德华,此后辍学疯狂追星。父母卖房甚至卖肾以筹资供她寻见刘德华。最后父亲不堪压力跳海身亡。对于杨丽娟而言,刘德华早已超越了偶像的意义,而对刘不切实际的幻想让她在痴情中造成了偏执型人格障碍。
痴情指数:★★★★★
金岳霖——只为付出,不为所有:金岳霖认识林徽因的时候,林已经是名花有主,金岳霖以最高的理智驾驭自己的情感,并与林梁夫妇比邻而居,因为林徽因,金岳霖终身未娶。直至林死后多年,90岁高龄的金在北京饭店宴请好友,为她过生日,让所有朋友感叹唏嘘。
痴情指数:★★★★
但并非所有的痴情都意味着“真爱”。倘若一不小心掉进以执着号称的无底洞,痴情另一面所展示的,则往往是一个人精神的病态。
疯狂的痴情者
当一个人爱到深处失去理智,我们便称之为痴情。在艺术作品中,痴情总是被大肆渲染,作为一种美德被歌颂赞美。因为它的确最能打动观众的内心。比如当电影中的女主人公为救男主角牺牲自我时,大部分观众会为此感动落泪;当我们眼看着一方为另一方无限付出时,只恨那个被爱的人不是自己。
2012年11月11日,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男生王文瑾向他心仪的女生送出了一封用212天时间写的16万字情书,并取名《我不愿让你一个人》。女孩十分感动,然后拒绝了他。网民被他的痴情和遭遇打动,虽对此举有争议,但亦发明了一个新词“十动然拒”以此纪念。
然而大多数痴情的故事并非总是带着唯美浪漫的气息。家住天津的唐先生是一个被朋友公认的痴情者,在追求了大学女同学若干年后,终于成为女孩的正牌男友。可是即便和女孩每天都在一起,唐先生也总是患得患失,“我不喜欢她和其他男人接触。”他对女友每天的生活作息都有严格规定,一旦女友的举动稍与平时有所出入便感到胆战心惊,怀疑对方会背叛自己。而两人长期的争吵,更让唐先生感到苦恼不已。
追求者或伴侣是一个痴情者,并非好事。看似被人捧在心尖小心呵护,但单方面付出的爱最容易炽热到疯狂的程度。他每天给你10个电话,发20个短信,如果有一天你没接他的电话,没回他的短信,他会打50次电话,发100个短信给你。或许你爱他,或许你根本不爱他,但不管怎么样,他如此地在乎你,使你感觉到窒息。
痴情者通常有这样一种逻辑:爱情是伟大的,所以我可以为了这个伟大的理由做一些惊天动地、匪夷所思的事情。痴情的初级阶段是制造惊天的浪漫,中级阶段是我为你冒大不韪,比如为满足爱人的需求挪用公款者;而高级阶段是用伤害他人或者自己的威胁方式强行留住这段关系。那些因为太害怕失去爱人总是以全面监控的手段让对方毫无隐私,因为对方要离去而行凶或自杀,皆是如此。
你的痴情对象到底是谁?
社会新闻里总是不乏关于痴情者的题材。通过研究这些为爱毁掉对方和自己的新闻,我们可以发现,痴情者所爱的,也许不是爱人,而是自己。自恋大过相恋,他们最在乎的是自己的情感需求和安全感,而不是“对方真正需要什么我就给予什么”。
暴力手段的痴情者总是有着强烈的占有欲,用控制手段首先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当他们想要付出的时候,很少过问对方的感受;得不到期待的回应后,又会因付出落空而兴师问罪:我对你这么好,你为什么不对我好?无法将自己的情感期待与对方的个体存在做到分离,导致他们自诩的爱情与传统定义相背离,非主流的爱情争取方式,让被爱的人惊恐多于喜悦。
还有一部分人,沉溺在自己的想象中,他们爱着一个自己制造的影子,更享受着与虚幻恋爱的感觉。
今年34岁的王小姐既没有恋爱也没有结婚,而是一心等着她的初恋情人晓林。直到一个礼拜之前,王小姐接到了大学好友的一通电话,告知远在美国的晓林很快就要结婚了。王小姐不相信好友说的话,固执地认为“晓林一直爱着自己”。直到自己的坚持被初恋亲自否定后,王小姐在愤怒和绝望中开煤气自杀。
蒋先生的不婚则是认为任何女孩都比不上自己心仪的那一个。尽管心仪的女孩已经明确表示自己有了男友,但蒋先生一直不肯投入到一段新的恋情,对女孩仍然穷追不舍,并期待女孩会回心转意。
心理专家武志红认为:痴情就像是一种疾病。这种疾病的根源通常来自一个人童年时与父母的不良关系。因幼年被父母冷落后,造成爱的缺乏,为修正这样的童年错误,痴情者便将爱的期望投射到成人的恋爱关系中,而一旦碰壁时,痴情者不仅不会轻易放弃,相反这种拒绝会成为他们有利的激发——通过改变对方的欲望,以改变童年父母不爱自己的实情。而有的人还会有意曲解和否认对方原本想要表达的含义。例如当对方试图以冷漠来保持距离的时候,痴情者会以为对方的冷漠是因为自己表现得不够好,应该付出更多才是。而对方无意中透露的信息,则往往被痴情者扩大、发挥,认为那些都是对方给自己的暗示,并赞同自己之前的所作所为。
直视我们的痴情
苏格兰评论家托马斯·卡莱尔曾说过:未经历过长夜痛哭的人,不足以语人生。放在爱情之中,没有经历过渣男(女)的人,似乎亦不足以谈论爱情。但如果你自认是一个“人渣吸附机”或者每一次用心的努力都换来了对方的十动然拒,那么问题或许真的在于你的“痴情”。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爱情的本质其实是与父母的关系。而痴情者之所以把自己的全部生活和感情都投入到对方身上,是因为在童年中没有得到父母的重视,因此想要在成年关系中努力修正这种过去的错误。痴情者一旦要放弃自我的“强迫性重复”首先应该做的便是正视自己童年的阴影,并且客观地去看待自己与父母的整个关系,打开自己童年留下的心结。
其次,痴情者应该正视恋人真实的状态和面貌,而不是在一味地将对方美化,活在自己的幻想当中或者强制希望将对方打造成自己希望的样子。
第三,了解对方的需求。要知道“我喜欢的是苹果,你却用身上所有的钱给我买了一车香蕉”即便感动了全世界,却仍旧无法打动半点对方的心。当你的全心全意外加百般努力都没有从对方身上看到任何改变,这时,你是否应该倾听对方内心的声音,面对真实的现实。
对号入座:
自恋性痴情者:对于自恋性痴情者而言,与其说他们深爱着对方,不如说他们内心真正所迷恋的是对对方的情感。而对方越是对他们做出爱理不理的姿态,他们便越会迎难而上,想方设法展现自己所付出的爱。而一旦得到对方,反倒令他们失去了痴迷的意义。
痴情人物大盘点
周成海——爱似火焰,末路同归:2012年,一起知名女星凶杀案,惊动了各界社会人士。受害女星为新晋女演员白静,据说丈夫周成海怀疑其在外有第三者并产生经济纠纷,一怒之下,拿刺刀将其杀害并随后自杀。
痴情指数:★★★
杨丽娟——为爱痴迷,人格偏执:从16岁开始痴迷刘德华,此后辍学疯狂追星。父母卖房甚至卖肾以筹资供她寻见刘德华。最后父亲不堪压力跳海身亡。对于杨丽娟而言,刘德华早已超越了偶像的意义,而对刘不切实际的幻想让她在痴情中造成了偏执型人格障碍。
痴情指数:★★★★★
金岳霖——只为付出,不为所有:金岳霖认识林徽因的时候,林已经是名花有主,金岳霖以最高的理智驾驭自己的情感,并与林梁夫妇比邻而居,因为林徽因,金岳霖终身未娶。直至林死后多年,90岁高龄的金在北京饭店宴请好友,为她过生日,让所有朋友感叹唏嘘。
痴情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