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活动背景:
每周我们大班幼儿在水池区玩水时,我看到很多孩子每次都特别喜欢把积木、塑料瓶、玻璃弹子等各种不同的材料反复地放在水池中,用手按下去再松开,观察那些东西是如何浮起来或沉下去的,并且孩子们通过相互间的交流、讨论,会发现物体在水中有几种不同的现象:浮、沉、半浮。这些知识的感知与获得,是孩子们通过自身在活动中不断体验感受而得到的,而不是源自于教师的说教。在生活中有很多常见的现象,都渗透着各种有趣的科学知识,如能适当引导,可以进一步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的兴趣。让孩子们走进生活,认识科学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为此我运用生活中常见的“鸡蛋”作为引子,设计了这篇“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鸡蛋》。
过程实录: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激发幼儿乐于参加科学探索活动的兴趣,进一步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实验操作及记录等活动,获得有关鸡蛋在盐水中变化的具体经验。
活动重点:幼儿能通过商量进行分工合作,共同探索。
活动难点:通过猜测、实验、记录等多种活动方式,感知水中盐含量的增减与鸡蛋沉浮之间的变化关系。
活动准备:
1.熟鸡蛋、小勺、记录纸两份,盐、敞口塑料瓶(内放250ml水)每组各一份;
2.纸板、小瓶、纸、泡沫、纸碟、塑料积木等操作材料若干、水盆(内放2.5kg水)
活动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出实验主题
师:小朋友们前两天,我们玩过沉与浮的游戏,你们发现了什么小秘密呀?哪些东西可以浮在水上,哪些东西放入水中后会沉下去呢?
(出示一只熟鸡蛋)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鸡蛋,请大家猜猜鸡蛋在水里会怎样呢?(教师把蛋放入水中,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观察到的现象)。
师:有什么好办法能让鸡蛋浮起来呢?
(评析:鸡蛋是孩子们在生活中经常能见到的事物,但放入水中后到底鸡蛋会怎么样,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也许是个“未知数”。当鸡蛋放入水中后通过观察,孩子们很快就找到了答案。这时,我结合有关“沉浮”的知识经验不失时机地向幼儿提出了新的问题:能否借助其他力量“帮助”鸡蛋浮起来。出于幼儿生活经验的局限性,他们仅仅想到了用小勺、盆、碗等日常生活用品可以使蛋浮起来。如何使孩子能想到更多好的办法呢?这正是教师应该鼓励幼儿去积极思考,向新的方向探索的时刻。)
二、实验一
师:刚才你们想了那么多的好办法,真棒!今天老师在每组桌子上准备了纸、小瓶、积木、纸板等许多材料,请你们找好朋友一起来试一试,好吗?
交流:你是用什么好办法让鸡蛋浮起来的?
(评析:在本试验中幼儿尝试了数次:
情景一:在观察中看到有些好奇心强的孩子,为了急于知道鸡蛋借助其他材料在水中的效果,在没有相互协商好的情况下,就急于将桌面上的材料全都放入了水中,(而不是逐一放入后,再观察)当然在这样的情景下,实验的目标也就无法实现了。
情景二:(操作材料同上)这次活动我提醒幼儿听清楚实验的要求:1.三位幼儿合作为一实验组,相互协商各自的分工。2.每放一次材料(不限材料数量),就要观察鸡蛋在水中的状态,并在记录纸上作相应记录。
幼儿在明确了实验要求后,他们之间的合作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增强。有的孩子发现木制积木、瓶盖、塑料袋等材料在水中放上鸡蛋后,蛋很快沉了下去。纸碟、塑料盆这两种材料可以使蛋浮于水面。也有的孩子发现当蛋放在报纸上一开始鸡蛋可以浮在水面,可是时间长了鸡蛋很快沉入水中。思齐小朋友看到一种材料不能使鸡蛋浮在水面,就想到了运用两种材料叠放在一起,鸡蛋放在最上面后,看到蛋也能浮起来。在相互合作、交流、探索中孩子们的动手能力不仅提高了,而且思维方式开阔了许多。同时,经过实验验证,幼儿意识到了,解决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方法,激发了幼儿的发散性思维。
三、实验二
1.出示盐
师:小朋友盐能不能让鸡蛋浮起来呢?现在桌子上准备了盐、记录纸、笔,我们大家一起来试试看,好吗?
2.提出要求:
A. 请三个小朋友一组,相互商量一下由谁来放盐,并作记录。
B. 每放一次盐就要观察一下鸡蛋在水中的变化,然后在纸上作记录(如鸡蛋沉在水下就在记录纸上画“○”,如浮起来就“√”)
幼儿实验,教师观察幼儿实验过程,(指导时提醒幼儿用小勺将放入水中的盐快速搅拌,使盐很快溶解于水中)并提醒幼儿及时记录。
3.交流(记录纸全部出示)
(1)每组小朋友的鸡蛋都浮起来了吗?
(2)请幼儿介绍自己的实验中观察到的结果。
教师小结:今天在我们小朋友的共同努力,相互配合下,我们发现鸡蛋在盐水中是可以渐渐地浮起来的。
评析:一开始鸡蛋并没有浮起来,当小勺搅拌时,盐很快溶解了。大约在(250ml)水中加了7~8勺盐后,孩子们发现雞蛋终于浮了起来,他们很高兴。可是有一位孩子发现了与别人不同的结果:“鸡蛋并没有在水中浮起来”,他很着急。我想该怎么办呢?
情景三:我把沉入水中的鸡蛋放在示屏演示仪下,与其他鸡蛋相比较,幼儿通过细致的观察,发现原来蛋壳上有一条裂缝,正是这条裂缝,水渗入了鸡蛋内部,因此,同样是熟鸡蛋,但是有裂缝的蛋却无法在盐水中浮起。
评析:当幼儿在实验中发现与他人不同的实验结果时,会对自己的实验操作产生怀疑,出现了着急的心态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并没有直接把答案告诉孩子,而是通过将破蛋与其他好蛋相比较后,让幼儿自己发现真正的原因。在寻求答案的同时,也让孩子懂得了细微的误差,也会影响科学实验的准确性。 四、活动延伸:
师:小朋友们,鸡蛋在盐水中会浮起来,那么还有其他的蛋呢,它们在盐水中也会怎样呢?
活动反思:
通过本次的实验活动设计,我从中得到了以下几点启示:
A科学活动应贴近幼儿的生活,使孩子能从身边熟知的事物中去探索、发现新的问题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他认为真正的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以生活为前提,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我認为科学探索活动也应该与孩子的生活紧密相连,而不是空洞的说教,就能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师在设计活动方案时应根据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及认知水平,提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要求。
这一点需要老师做有心人,平时多观察、留意、分析孩子的兴趣,在活动中关注孩子的表现与反应。把握幼儿探索的方向并及时调整相应的指导策略。使孩子能主动发现问题,逐步学会通过与同伴相互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同时教师在提出要求时应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不应设置要求过高的问题或障碍,这样反而会抑制幼儿的探索兴趣。
B科学活动中应提供充分的、有价值的材料,促使幼儿能主动构建知识
教师在选用活动操作材料时,首先应是对教学有价值的,并且是便于幼儿操作的。其次,教师在取材时应尽可能就地取材,操作材料不应过于繁杂、花哨,华而不实。依据孩子的实际发展水平,引导他们能利用材料中提供的信息去分析、思考,进而寻找出问题的答案。并可鼓励幼儿从多角度、多方位来思考问题解决办法,促进幼儿发散性思维的提高。
C科学活动应鼓励幼儿积极参与,使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
首先,要通过创设不同的教育情境,引导幼儿学会用多种方法去探索问题,以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能积极、主动地去参与科学活动,使科学不是远离幼儿,而是体现在幼儿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孩子在玩中学科学,爱科学。其次,教师要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在活动中,不是幼儿跟着老师走,让幼儿在教师自我设计的“完美的”“严谨有序的”框架中一步步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这样不但限制了孩子的思想,而且大大扼杀了幼儿智慧的火花。第三,教师应为幼儿提供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启发幼儿积极思考,能大胆地提出自己不同见解,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成功体验。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不仅应使孩子学习知识,同时要给予孩子多种机会,使孩子能通过自己努力,获得成功,从而增强幼儿自信心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作者单位:苏州市东环鼎尚幼儿园 江苏】
每周我们大班幼儿在水池区玩水时,我看到很多孩子每次都特别喜欢把积木、塑料瓶、玻璃弹子等各种不同的材料反复地放在水池中,用手按下去再松开,观察那些东西是如何浮起来或沉下去的,并且孩子们通过相互间的交流、讨论,会发现物体在水中有几种不同的现象:浮、沉、半浮。这些知识的感知与获得,是孩子们通过自身在活动中不断体验感受而得到的,而不是源自于教师的说教。在生活中有很多常见的现象,都渗透着各种有趣的科学知识,如能适当引导,可以进一步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的兴趣。让孩子们走进生活,认识科学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为此我运用生活中常见的“鸡蛋”作为引子,设计了这篇“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鸡蛋》。
过程实录: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激发幼儿乐于参加科学探索活动的兴趣,进一步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实验操作及记录等活动,获得有关鸡蛋在盐水中变化的具体经验。
活动重点:幼儿能通过商量进行分工合作,共同探索。
活动难点:通过猜测、实验、记录等多种活动方式,感知水中盐含量的增减与鸡蛋沉浮之间的变化关系。
活动准备:
1.熟鸡蛋、小勺、记录纸两份,盐、敞口塑料瓶(内放250ml水)每组各一份;
2.纸板、小瓶、纸、泡沫、纸碟、塑料积木等操作材料若干、水盆(内放2.5kg水)
活动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出实验主题
师:小朋友们前两天,我们玩过沉与浮的游戏,你们发现了什么小秘密呀?哪些东西可以浮在水上,哪些东西放入水中后会沉下去呢?
(出示一只熟鸡蛋)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鸡蛋,请大家猜猜鸡蛋在水里会怎样呢?(教师把蛋放入水中,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观察到的现象)。
师:有什么好办法能让鸡蛋浮起来呢?
(评析:鸡蛋是孩子们在生活中经常能见到的事物,但放入水中后到底鸡蛋会怎么样,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也许是个“未知数”。当鸡蛋放入水中后通过观察,孩子们很快就找到了答案。这时,我结合有关“沉浮”的知识经验不失时机地向幼儿提出了新的问题:能否借助其他力量“帮助”鸡蛋浮起来。出于幼儿生活经验的局限性,他们仅仅想到了用小勺、盆、碗等日常生活用品可以使蛋浮起来。如何使孩子能想到更多好的办法呢?这正是教师应该鼓励幼儿去积极思考,向新的方向探索的时刻。)
二、实验一
师:刚才你们想了那么多的好办法,真棒!今天老师在每组桌子上准备了纸、小瓶、积木、纸板等许多材料,请你们找好朋友一起来试一试,好吗?
交流:你是用什么好办法让鸡蛋浮起来的?
(评析:在本试验中幼儿尝试了数次:
情景一:在观察中看到有些好奇心强的孩子,为了急于知道鸡蛋借助其他材料在水中的效果,在没有相互协商好的情况下,就急于将桌面上的材料全都放入了水中,(而不是逐一放入后,再观察)当然在这样的情景下,实验的目标也就无法实现了。
情景二:(操作材料同上)这次活动我提醒幼儿听清楚实验的要求:1.三位幼儿合作为一实验组,相互协商各自的分工。2.每放一次材料(不限材料数量),就要观察鸡蛋在水中的状态,并在记录纸上作相应记录。
幼儿在明确了实验要求后,他们之间的合作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增强。有的孩子发现木制积木、瓶盖、塑料袋等材料在水中放上鸡蛋后,蛋很快沉了下去。纸碟、塑料盆这两种材料可以使蛋浮于水面。也有的孩子发现当蛋放在报纸上一开始鸡蛋可以浮在水面,可是时间长了鸡蛋很快沉入水中。思齐小朋友看到一种材料不能使鸡蛋浮在水面,就想到了运用两种材料叠放在一起,鸡蛋放在最上面后,看到蛋也能浮起来。在相互合作、交流、探索中孩子们的动手能力不仅提高了,而且思维方式开阔了许多。同时,经过实验验证,幼儿意识到了,解决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方法,激发了幼儿的发散性思维。
三、实验二
1.出示盐
师:小朋友盐能不能让鸡蛋浮起来呢?现在桌子上准备了盐、记录纸、笔,我们大家一起来试试看,好吗?
2.提出要求:
A. 请三个小朋友一组,相互商量一下由谁来放盐,并作记录。
B. 每放一次盐就要观察一下鸡蛋在水中的变化,然后在纸上作记录(如鸡蛋沉在水下就在记录纸上画“○”,如浮起来就“√”)
幼儿实验,教师观察幼儿实验过程,(指导时提醒幼儿用小勺将放入水中的盐快速搅拌,使盐很快溶解于水中)并提醒幼儿及时记录。
3.交流(记录纸全部出示)
(1)每组小朋友的鸡蛋都浮起来了吗?
(2)请幼儿介绍自己的实验中观察到的结果。
教师小结:今天在我们小朋友的共同努力,相互配合下,我们发现鸡蛋在盐水中是可以渐渐地浮起来的。
评析:一开始鸡蛋并没有浮起来,当小勺搅拌时,盐很快溶解了。大约在(250ml)水中加了7~8勺盐后,孩子们发现雞蛋终于浮了起来,他们很高兴。可是有一位孩子发现了与别人不同的结果:“鸡蛋并没有在水中浮起来”,他很着急。我想该怎么办呢?
情景三:我把沉入水中的鸡蛋放在示屏演示仪下,与其他鸡蛋相比较,幼儿通过细致的观察,发现原来蛋壳上有一条裂缝,正是这条裂缝,水渗入了鸡蛋内部,因此,同样是熟鸡蛋,但是有裂缝的蛋却无法在盐水中浮起。
评析:当幼儿在实验中发现与他人不同的实验结果时,会对自己的实验操作产生怀疑,出现了着急的心态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并没有直接把答案告诉孩子,而是通过将破蛋与其他好蛋相比较后,让幼儿自己发现真正的原因。在寻求答案的同时,也让孩子懂得了细微的误差,也会影响科学实验的准确性。 四、活动延伸:
师:小朋友们,鸡蛋在盐水中会浮起来,那么还有其他的蛋呢,它们在盐水中也会怎样呢?
活动反思:
通过本次的实验活动设计,我从中得到了以下几点启示:
A科学活动应贴近幼儿的生活,使孩子能从身边熟知的事物中去探索、发现新的问题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他认为真正的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以生活为前提,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我認为科学探索活动也应该与孩子的生活紧密相连,而不是空洞的说教,就能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师在设计活动方案时应根据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及认知水平,提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要求。
这一点需要老师做有心人,平时多观察、留意、分析孩子的兴趣,在活动中关注孩子的表现与反应。把握幼儿探索的方向并及时调整相应的指导策略。使孩子能主动发现问题,逐步学会通过与同伴相互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同时教师在提出要求时应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不应设置要求过高的问题或障碍,这样反而会抑制幼儿的探索兴趣。
B科学活动中应提供充分的、有价值的材料,促使幼儿能主动构建知识
教师在选用活动操作材料时,首先应是对教学有价值的,并且是便于幼儿操作的。其次,教师在取材时应尽可能就地取材,操作材料不应过于繁杂、花哨,华而不实。依据孩子的实际发展水平,引导他们能利用材料中提供的信息去分析、思考,进而寻找出问题的答案。并可鼓励幼儿从多角度、多方位来思考问题解决办法,促进幼儿发散性思维的提高。
C科学活动应鼓励幼儿积极参与,使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
首先,要通过创设不同的教育情境,引导幼儿学会用多种方法去探索问题,以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能积极、主动地去参与科学活动,使科学不是远离幼儿,而是体现在幼儿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孩子在玩中学科学,爱科学。其次,教师要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在活动中,不是幼儿跟着老师走,让幼儿在教师自我设计的“完美的”“严谨有序的”框架中一步步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这样不但限制了孩子的思想,而且大大扼杀了幼儿智慧的火花。第三,教师应为幼儿提供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启发幼儿积极思考,能大胆地提出自己不同见解,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成功体验。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不仅应使孩子学习知识,同时要给予孩子多种机会,使孩子能通过自己努力,获得成功,从而增强幼儿自信心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作者单位:苏州市东环鼎尚幼儿园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