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好舌头,依然战战兢兢
且不说华少主持过的《中国梦想秀》、《王牌谍中谍》、《我爱记歌词》、《华少爱读书》等节目,仅仅两季的《中国好声音》就让他人气爆棚,成为妇孺皆知的“中国好舌头”。
然而被问到下一季的准备,他却依然用“战战兢兢”来表示,以至于压力大到还不敢去想。
第一季导师刘欢最初的怀疑,其实也道出了华少最初的处境,“一开始,我们听说是你主持的时候,有点儿担心”。毕竟他们害怕主持人影响导师,或者通过影响观众的方式影响导师,“我们很庆幸你没有变成那样的主持人”,刘欢说。
最初,华少的“戏份”不多,好舌头也没有派上用场,在上海录制,甚至让这个浙江人觉得“什么都不顺手,麦克风、舞台、灯光”,第一季的前两集,他主要在后台,没搭档没串词,只是负责调动学员情绪,和亲友团交流,虽然对后台的录制是几个小时不间断的,无奈最后只被剪成二十几个镜头,华少像“边缘人”一样,在节目大获好评的初始,被千夫所指“完全不应该存在”。
转折出现在第三集,节目组决定增加广告,毕竟一段广告节省1分半,十段就节省15分钟,对华少的要求就是“有多快就录多快!”录了几遍都被退回之后,他像念绕头令似的又来了一遍,并心中纳闷“这么快恐怕字幕都跟不上!”结果,即使这样,还是被退了回来,领导要求两分半的广告要压缩在一分钟内清楚念出,最终,华少用了47秒!
原本担心被大家“讨厌”,被广告客户“兴师问罪”,却没想到这无心插柳,纯属意外的一幕收到出奇好的反馈以及网络上的疯狂模仿和超乎想象的快速传播。
自此,他参加各种活动,主办方常常给他一个广告就说“照这个,快点念出来就行!”大家果真是图个乐,“我有时也会念错词,正想开玩笑敷衍过去时,观众却掌声雷动地喊‘再来一个,广告,再来一个’”。
念广告都能返场,这就是“中国好舌头”的魅力。
出租车“男神”的野蛮生长
不要以为华少总被幸运垂青。
这个一直内向的男孩,直到1993年狮城新加坡的国际大专辩论赛举行,看到偶像姜丰领衔的复旦大学队获得冠军,才对语言产生了莫名的兴趣。自爆成绩并不太好的他,高考时选择了艺术类院校,考试的曲折不多说,最终进入了并非高起点的浙江广播电视大学艺术分校,在这里成就了自己的笨鸟先飞和野蛮生长。
大一之初,华少参加了电台的选拔,穿梭在校园与电台之间,常常五六点就起来练声。因为这份能赚些小钱的工作,他成为同学中的“买单王”,被奉为“大哥”。
华少原名胡乔华,可是不少听众来信,都署名“胡XX亲启”,大抵他说话快,听众没有听清他的名字,直到2000年,看了电影《孤男寡女》,对刘德华戏里的绰号“华少”过耳不忘,用作了自己的艺名。
毕业后,他如愿正式进入电台,工作有了起色之后,进入了重要的交通节目组,职业生涯的第一个高峰,就是整整14个月节目收听率稳居杭州第一,吹牛就说“全杭州的出租车都听我指挥”,正宗“出租车‘男神’”。
在和电台“七年之痒”之际,他有了去电视台的机会,电台领导以高薪和“正式编制”挽留他,华少却决定去那个还没有编制没有保障的电视台做新人。他曾因形象不好,被栏目撤换,普通话也受到质疑,领导最初也不怎么喜欢他,熬了些时日,因为其他主持人临时无法出场,他得以参与《彩铃唱作先锋大赛》成都赛区的主持人,第一次做电视直播,虽然做了充分准备,连“脱口秀”的稿子都提前备好了,无奈,现场完全不在状态,像个木偶,被赞助商勒令换掉。
当然,如果颓废,就不是华少了。他当暖场主持,跟各种幕后人员学艺,蹭会议,那档被他做火的《我爱记歌词》就是蹭会蹭出来的,他常常埋伏在会议室外,跟着节目组开会,他出创意,选歌,写台词,出宣传,找场地,找嘉宾,以至于节目组觉得不让他主持都过意不去。
逐渐,他开始担纲更多大型综艺节目的主持人。曲折之后,野蛮生长。
并不缺爱的单亲孩子
华少出自单亲家庭。
很多人问过他,童年时,父母离异,是否给他带来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华少却说“似乎并没有太多别样的感触”。幼时,奶奶照顾的多,所以妈妈的离开,并没有让他特别痛苦。
为了照顾华少,他的父亲,几乎放弃了所有的业余时间和更好的工作机会以及和朋友的聚会,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唯恐华少少了温暖。
“很长一段时间,家里条件不是很好,一直没有热水器,有一天,老爸说要带我去公共浴室洗澡,我高兴得一路连蹦带跳,那时的浴室就是个小社会,听大家谈天说地,还能玩水,别有一番乐趣。”
父亲常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同时要尊重他人”。而在家里,他们也像两个男人一样交往,不打骂,不强加观点,家里的支出都会和华少商量。高中时,华少喜欢班里的一个女孩,被父亲知道了,圣诞节前,父亲居然说“儿子,给人家买个礼物吧,手套怎么样?”与其在压制下越来越严重,还不如正面引导。“我的青春叛逆期都没有和父亲发生过冲突,可见一斑。”
父亲的爱温和绵长,母亲的爱则是坚韧厚重。
父母离婚后,母亲在珠海做生意打拼,小学毕业后,一段珠海行,让他知道了母亲的不易,虽然他们在一起的时间不多,但并非母亲不爱他。
有一年华少胃出血,母亲第一时间赶到杭州,因为着急崴了脚缝了针,即使这样,仍每天去医院看望华少。 华少说,“从事业的角度,我一直视母亲为偶像。母亲也经历过大难不死的劫难,之后,性格平和很多,我们的交流也越来越多,她跟天下所有母亲一样,也喜欢被宠着被哄着。”
后来,父母的关系也融洽很多,他曾希望两人破镜重圆,虽然没有成功,但看到后来父亲一人也活得自在,母亲再婚后,也很幸福。他也感到非常满足。
除了父母,最疼爱华少的是他的奶奶,奶奶一直是他最忠实的听众和观众,虽然最近几年记忆减退更需长期住院,但她最爱的是指着电视对病友和护士们说,“这是我孙子乔乔,多有出息啊!”
结婚生子丰满人生
华少和妻子是大学同学,从2001年毕业到2006年登记,他们相处了五年,结婚仿佛水到渠成。
然而说起领证,还挺有些戏剧性:“那时,我们和另一对夫妇合伙经营一家服装店,取了个特别矫情的名字love4,象征着四个爱人。因为是合伙,还要有一些公证程序,我们没有结婚,就得三方公证,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我给那时还是女朋友的她说‘我们把证领了吧’,她很爽快地说‘好’。”
领证的那一天也是忙碌的两人临时凑出来的,本以为人会非常多,没想到却“出奇的安静”,他们几乎没有排队,就领了表格,走了程序,顺利拿到了小红本。待一切办好,给父亲打电话报喜时,电话那头却惊呼“什么?今天登记了?”华少原以为父亲怪他们没有提前通知他,没想到父亲说:“虽说哪天登记都行,但是也最好不要是今天啊,今天是清明节!”
华少说老婆独立坚韧温和稳重,她的工作能力和才华,甚至让他产生瑜亮之妒,但为了华少,老婆却做出了两次放弃,一次是工作的关系,被老板赏识要调到香港,她没有去,一次则是为了更好地照顾华少,回归家庭做了全职太太。
“不过老婆也闲不下来,她现在可以算是我的大boss(老板),我的行程安排和工作规划基本都是她来定。”
华少的儿子在2007年春节前夕出生了,转眼已经六岁多,那时,他觉得自己还是个孩子,“还没有准备好带着另一个孩子去冒险”。华少的父亲却说:“我此生最大的骄傲是你,你怎么知道,你的孩子不是你最大的骄傲?”
华少说,孩子被小区的小朋友昵称“文哥”,于是他也这么称呼儿子。有时睡眠不足,不免心中烦躁,一天,在这种状态下又要出门工作了,在拉开门的一刹那,文哥说“爸爸,早点回家,加油!”“所有的烦躁仿佛一瞬间烟消云散,有了儿子,我觉得自己再累也值得!”
让梦想,纯粹而实在
华少最近出书了《梦想,不过是个痛快的决定》,书名灵感来自他非常喜欢的一句话“生活,不过是虚惊一场。”
他说,这不是传记,只是回望一下自己一路走来的足迹。“不管70后、80后还是90后,经历的人生都有相似之处,将这些基因串联,便是‘梦想’二字。”“决定去做,一切痛苦和障碍都是必然,回望之时,才会觉得梦想不虚妄,而是纯粹和实在的。”
他说自己总在勇于尝新的突破中成长,也渴望一天能有48小时,这样能更好的安排工作,陪伴家人。只是,无论时光荏苒光阴似箭,他一直是一路前行,梦想未变的华少。
且不说华少主持过的《中国梦想秀》、《王牌谍中谍》、《我爱记歌词》、《华少爱读书》等节目,仅仅两季的《中国好声音》就让他人气爆棚,成为妇孺皆知的“中国好舌头”。
然而被问到下一季的准备,他却依然用“战战兢兢”来表示,以至于压力大到还不敢去想。
第一季导师刘欢最初的怀疑,其实也道出了华少最初的处境,“一开始,我们听说是你主持的时候,有点儿担心”。毕竟他们害怕主持人影响导师,或者通过影响观众的方式影响导师,“我们很庆幸你没有变成那样的主持人”,刘欢说。
最初,华少的“戏份”不多,好舌头也没有派上用场,在上海录制,甚至让这个浙江人觉得“什么都不顺手,麦克风、舞台、灯光”,第一季的前两集,他主要在后台,没搭档没串词,只是负责调动学员情绪,和亲友团交流,虽然对后台的录制是几个小时不间断的,无奈最后只被剪成二十几个镜头,华少像“边缘人”一样,在节目大获好评的初始,被千夫所指“完全不应该存在”。
转折出现在第三集,节目组决定增加广告,毕竟一段广告节省1分半,十段就节省15分钟,对华少的要求就是“有多快就录多快!”录了几遍都被退回之后,他像念绕头令似的又来了一遍,并心中纳闷“这么快恐怕字幕都跟不上!”结果,即使这样,还是被退了回来,领导要求两分半的广告要压缩在一分钟内清楚念出,最终,华少用了47秒!
原本担心被大家“讨厌”,被广告客户“兴师问罪”,却没想到这无心插柳,纯属意外的一幕收到出奇好的反馈以及网络上的疯狂模仿和超乎想象的快速传播。
自此,他参加各种活动,主办方常常给他一个广告就说“照这个,快点念出来就行!”大家果真是图个乐,“我有时也会念错词,正想开玩笑敷衍过去时,观众却掌声雷动地喊‘再来一个,广告,再来一个’”。
念广告都能返场,这就是“中国好舌头”的魅力。
出租车“男神”的野蛮生长
不要以为华少总被幸运垂青。
这个一直内向的男孩,直到1993年狮城新加坡的国际大专辩论赛举行,看到偶像姜丰领衔的复旦大学队获得冠军,才对语言产生了莫名的兴趣。自爆成绩并不太好的他,高考时选择了艺术类院校,考试的曲折不多说,最终进入了并非高起点的浙江广播电视大学艺术分校,在这里成就了自己的笨鸟先飞和野蛮生长。
大一之初,华少参加了电台的选拔,穿梭在校园与电台之间,常常五六点就起来练声。因为这份能赚些小钱的工作,他成为同学中的“买单王”,被奉为“大哥”。
华少原名胡乔华,可是不少听众来信,都署名“胡XX亲启”,大抵他说话快,听众没有听清他的名字,直到2000年,看了电影《孤男寡女》,对刘德华戏里的绰号“华少”过耳不忘,用作了自己的艺名。
毕业后,他如愿正式进入电台,工作有了起色之后,进入了重要的交通节目组,职业生涯的第一个高峰,就是整整14个月节目收听率稳居杭州第一,吹牛就说“全杭州的出租车都听我指挥”,正宗“出租车‘男神’”。
在和电台“七年之痒”之际,他有了去电视台的机会,电台领导以高薪和“正式编制”挽留他,华少却决定去那个还没有编制没有保障的电视台做新人。他曾因形象不好,被栏目撤换,普通话也受到质疑,领导最初也不怎么喜欢他,熬了些时日,因为其他主持人临时无法出场,他得以参与《彩铃唱作先锋大赛》成都赛区的主持人,第一次做电视直播,虽然做了充分准备,连“脱口秀”的稿子都提前备好了,无奈,现场完全不在状态,像个木偶,被赞助商勒令换掉。
当然,如果颓废,就不是华少了。他当暖场主持,跟各种幕后人员学艺,蹭会议,那档被他做火的《我爱记歌词》就是蹭会蹭出来的,他常常埋伏在会议室外,跟着节目组开会,他出创意,选歌,写台词,出宣传,找场地,找嘉宾,以至于节目组觉得不让他主持都过意不去。
逐渐,他开始担纲更多大型综艺节目的主持人。曲折之后,野蛮生长。
并不缺爱的单亲孩子
华少出自单亲家庭。
很多人问过他,童年时,父母离异,是否给他带来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华少却说“似乎并没有太多别样的感触”。幼时,奶奶照顾的多,所以妈妈的离开,并没有让他特别痛苦。
为了照顾华少,他的父亲,几乎放弃了所有的业余时间和更好的工作机会以及和朋友的聚会,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唯恐华少少了温暖。
“很长一段时间,家里条件不是很好,一直没有热水器,有一天,老爸说要带我去公共浴室洗澡,我高兴得一路连蹦带跳,那时的浴室就是个小社会,听大家谈天说地,还能玩水,别有一番乐趣。”
父亲常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同时要尊重他人”。而在家里,他们也像两个男人一样交往,不打骂,不强加观点,家里的支出都会和华少商量。高中时,华少喜欢班里的一个女孩,被父亲知道了,圣诞节前,父亲居然说“儿子,给人家买个礼物吧,手套怎么样?”与其在压制下越来越严重,还不如正面引导。“我的青春叛逆期都没有和父亲发生过冲突,可见一斑。”
父亲的爱温和绵长,母亲的爱则是坚韧厚重。
父母离婚后,母亲在珠海做生意打拼,小学毕业后,一段珠海行,让他知道了母亲的不易,虽然他们在一起的时间不多,但并非母亲不爱他。
有一年华少胃出血,母亲第一时间赶到杭州,因为着急崴了脚缝了针,即使这样,仍每天去医院看望华少。 华少说,“从事业的角度,我一直视母亲为偶像。母亲也经历过大难不死的劫难,之后,性格平和很多,我们的交流也越来越多,她跟天下所有母亲一样,也喜欢被宠着被哄着。”
后来,父母的关系也融洽很多,他曾希望两人破镜重圆,虽然没有成功,但看到后来父亲一人也活得自在,母亲再婚后,也很幸福。他也感到非常满足。
除了父母,最疼爱华少的是他的奶奶,奶奶一直是他最忠实的听众和观众,虽然最近几年记忆减退更需长期住院,但她最爱的是指着电视对病友和护士们说,“这是我孙子乔乔,多有出息啊!”
结婚生子丰满人生
华少和妻子是大学同学,从2001年毕业到2006年登记,他们相处了五年,结婚仿佛水到渠成。
然而说起领证,还挺有些戏剧性:“那时,我们和另一对夫妇合伙经营一家服装店,取了个特别矫情的名字love4,象征着四个爱人。因为是合伙,还要有一些公证程序,我们没有结婚,就得三方公证,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我给那时还是女朋友的她说‘我们把证领了吧’,她很爽快地说‘好’。”
领证的那一天也是忙碌的两人临时凑出来的,本以为人会非常多,没想到却“出奇的安静”,他们几乎没有排队,就领了表格,走了程序,顺利拿到了小红本。待一切办好,给父亲打电话报喜时,电话那头却惊呼“什么?今天登记了?”华少原以为父亲怪他们没有提前通知他,没想到父亲说:“虽说哪天登记都行,但是也最好不要是今天啊,今天是清明节!”
华少说老婆独立坚韧温和稳重,她的工作能力和才华,甚至让他产生瑜亮之妒,但为了华少,老婆却做出了两次放弃,一次是工作的关系,被老板赏识要调到香港,她没有去,一次则是为了更好地照顾华少,回归家庭做了全职太太。
“不过老婆也闲不下来,她现在可以算是我的大boss(老板),我的行程安排和工作规划基本都是她来定。”
华少的儿子在2007年春节前夕出生了,转眼已经六岁多,那时,他觉得自己还是个孩子,“还没有准备好带着另一个孩子去冒险”。华少的父亲却说:“我此生最大的骄傲是你,你怎么知道,你的孩子不是你最大的骄傲?”
华少说,孩子被小区的小朋友昵称“文哥”,于是他也这么称呼儿子。有时睡眠不足,不免心中烦躁,一天,在这种状态下又要出门工作了,在拉开门的一刹那,文哥说“爸爸,早点回家,加油!”“所有的烦躁仿佛一瞬间烟消云散,有了儿子,我觉得自己再累也值得!”
让梦想,纯粹而实在
华少最近出书了《梦想,不过是个痛快的决定》,书名灵感来自他非常喜欢的一句话“生活,不过是虚惊一场。”
他说,这不是传记,只是回望一下自己一路走来的足迹。“不管70后、80后还是90后,经历的人生都有相似之处,将这些基因串联,便是‘梦想’二字。”“决定去做,一切痛苦和障碍都是必然,回望之时,才会觉得梦想不虚妄,而是纯粹和实在的。”
他说自己总在勇于尝新的突破中成长,也渴望一天能有48小时,这样能更好的安排工作,陪伴家人。只是,无论时光荏苒光阴似箭,他一直是一路前行,梦想未变的华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