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学校里常会听到这样的谈话,家长说:“我的孩子在小学的成绩是很好的,怎么到了中学就像变了个人似的,也不知道如何学习了。”教师说:“这是中学而不是小学,学生应该适应不同教师的教学方法”。每次听到这样的谈话,笔者都感到困惑:应该教师适应学生,还是应该学生适应教师?在音乐课堂上,也存在着学生适应教师的现象。《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其目的是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艺术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音乐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教学中的面向全体的实质就是面向存在个体音乐差异的全体学生,它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要适应不同学生的生理特点、心理特质、兴趣爱好等等,而不应是单方面让学生适应教师。音乐教师要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中,在各自不同能力、水平的基础上,主动地得到发展。那么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如何去适应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呢?笔者认为,应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切入点,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尊重音乐个性差异、实行分层教学,使音乐课堂适应每一位学生,多一把尺子,在音乐厅里就会多一名合格的听众。要赏识、肯定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
一、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吸引每一名学生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这是教育学生的普遍规律,同样适用于音乐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适应性”教育的基础。在音乐教学领域存在着“我喜欢音乐,但不喜欢上音乐课”的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虽说是多方面的,但也可从教师自身去寻找答案:音乐课堂的死气沉沉、缺乏生气,使得学生对音乐课产生厌烦心理。不是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而是教师没有把学生的兴趣吸引到课堂中来,给学生带来的不是欢乐,而是阻碍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笔者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课堂上给学生播放学生“自认为”喜欢的流行歌曲,可是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还是不能集中到课堂上来。教师也提出了几个问题:你最喜欢哪位歌手?学生马上说出来。可是问到为什么喜欢他(她)时,学生就哑口无言了,这就说明学生在音乐的选择上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基本上还是有一种人云亦云的心理。在欣赏教学中,戏曲欣赏是学生最不感兴趣的。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生每次在欣赏戏曲音乐时,总会产生抵触情绪,笔者制订了课堂初级教学目标是:安静地倾听京剧唱段。在欣赏京剧唱段“我正在城楼观山景”(京剧《空城计》片段)时,没有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直接介入京剧的一般常识,而是抓住学生对故事感兴趣的心理特点,请学生或教师讲述故事“空城计”。学生的情绪马上高涨起来,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故事听完后学生与京剧的“距离”好像缩短了,欣赏京剧唱段时能够结合唱词安静地听完全部唱段。通过故事把学生带入到教学情境中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使学生对中国古老的京剧艺术有了一定的了解。课堂中级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游戏、分辨角色(生、旦、净、丑)、表演等形式进一步培养学生对京剧的兴趣。学生兴趣的形成是循序渐进的,是日常教学的一点一滴的积累,不能急于求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有善于营造适当的课堂教学情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教师为他设置的教学情境中来,才能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二、尊重个性差异,实行分层教学——适应每一名学生
从遗传学的角度来讲,每个学生的先天素质和生活环境是不尽相同的,都有各自不同的爱好和长处。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没有什么统一的先决条件,能使全体学生都取得相同的成绩。由于先天音乐遗传素质和后天环境的影响,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是不尽相同的。教学的准备阶段,教师要从调查入手,了解年级、班级、同学之间在心理、能力方面存在的差异,以利于设计出分层次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实施因材施教。首先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因班而异、因人而异,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的不同,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目标,提高全体学生对音乐课堂教学内容的兴趣。班级之间存在着差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比如:在学习歌曲《雪绒花》时,有的班级能演唱基本准确即可,而有的班级在准确演唱的基础上,还能学唱歌曲的第二声部。每个班级都达到各自的教学目标,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在自身能力的基础上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对同一班级不同学生,教师要设定不同的难度系数。比如:在进行竖笛吹奏中,笔者把乐曲改编为多声部的合奏谱,有主旋律谱、简化旋律谱、和声单音旋律等,学生根据自身能力选择适合的声部演奏,这样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还培养了学生的合奏能力。在参加合奏比赛中,有几名同学总是完不成任务。在排练的过程中,笔者为这几名同学单独设计了一个旋律简化谱的声部,降低了演奏的难度,他们能顺利地完成了任务。在比赛中表现也非常的出色。比赛结束后,这几名同学在音乐课堂上的表现比以前有了很大的转变。学生的人格也是需要尊重的,教师不要用专业的眼光,去为学生设定统一的标准,在不影响演奏效果的情况下,教师可为学生编排一些多声部、不同难度的合奏谱,请学生在演奏中的过程中,能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自主选择适合自己演奏的声部,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中来了,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合奏能力及集体主义精神。
三、赏识导致成功——肯定每一名学生
哲学家詹姆士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而赏识、赞扬、鼓励正是肯定一个人(特别是儿童)的具体表现。每个学生都有缺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竭力去寻找他们的“优点”,哪怕是沙里淘金,哪怕是用高倍放大镜,对于那些微不足道的“优点”,要发自真心地去赞扬、去鼓励。这样就能撼动他们的心灵。
一个学生在学校中受到教师的歧视,听惯了“五音不全”“噪音制造机器”“音盲”等评语,如此周而复始,孩子的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变得妄自菲薄、自暴自弃。这样,学习音乐兴趣哪里还能激励的起来?孩子对音乐的爱好,在学校中得到的却是他认为具有“权威性”教师的挖苦、讽刺、打击,使得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上音乐课,课堂上学生的音乐情感受到了抑制。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先对其优点加以肯定,再指出努力的方向,以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为出发点与归宿。教师应努力地寻找学生的优点,比如:有的同学在音准上存在一些问题,但教师却从其他方面如节奏、乐感等等方面去发掘学生的优点,在肯定优点的基础上,再指出他应该努力的方向,学生在得到鼓励的基础上很顺利地接受了教师的建议。如果改变一种方法,发现学生的缺点就抓住不放,在同学面前横加指责,使得学生的自信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学生的心灵深处敞开大门也被教师无情的话语封闭了,教师的建议很难再接受了。
在我们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多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用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学生,教师就能发现学生的优点;和学生建立一种和谐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才会把他的心扉敞开;了解学生,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得课堂的教学适应每一名学生。
一、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吸引每一名学生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这是教育学生的普遍规律,同样适用于音乐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适应性”教育的基础。在音乐教学领域存在着“我喜欢音乐,但不喜欢上音乐课”的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虽说是多方面的,但也可从教师自身去寻找答案:音乐课堂的死气沉沉、缺乏生气,使得学生对音乐课产生厌烦心理。不是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而是教师没有把学生的兴趣吸引到课堂中来,给学生带来的不是欢乐,而是阻碍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笔者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课堂上给学生播放学生“自认为”喜欢的流行歌曲,可是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还是不能集中到课堂上来。教师也提出了几个问题:你最喜欢哪位歌手?学生马上说出来。可是问到为什么喜欢他(她)时,学生就哑口无言了,这就说明学生在音乐的选择上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基本上还是有一种人云亦云的心理。在欣赏教学中,戏曲欣赏是学生最不感兴趣的。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生每次在欣赏戏曲音乐时,总会产生抵触情绪,笔者制订了课堂初级教学目标是:安静地倾听京剧唱段。在欣赏京剧唱段“我正在城楼观山景”(京剧《空城计》片段)时,没有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直接介入京剧的一般常识,而是抓住学生对故事感兴趣的心理特点,请学生或教师讲述故事“空城计”。学生的情绪马上高涨起来,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故事听完后学生与京剧的“距离”好像缩短了,欣赏京剧唱段时能够结合唱词安静地听完全部唱段。通过故事把学生带入到教学情境中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使学生对中国古老的京剧艺术有了一定的了解。课堂中级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游戏、分辨角色(生、旦、净、丑)、表演等形式进一步培养学生对京剧的兴趣。学生兴趣的形成是循序渐进的,是日常教学的一点一滴的积累,不能急于求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有善于营造适当的课堂教学情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教师为他设置的教学情境中来,才能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二、尊重个性差异,实行分层教学——适应每一名学生
从遗传学的角度来讲,每个学生的先天素质和生活环境是不尽相同的,都有各自不同的爱好和长处。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没有什么统一的先决条件,能使全体学生都取得相同的成绩。由于先天音乐遗传素质和后天环境的影响,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是不尽相同的。教学的准备阶段,教师要从调查入手,了解年级、班级、同学之间在心理、能力方面存在的差异,以利于设计出分层次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实施因材施教。首先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因班而异、因人而异,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的不同,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目标,提高全体学生对音乐课堂教学内容的兴趣。班级之间存在着差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比如:在学习歌曲《雪绒花》时,有的班级能演唱基本准确即可,而有的班级在准确演唱的基础上,还能学唱歌曲的第二声部。每个班级都达到各自的教学目标,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在自身能力的基础上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对同一班级不同学生,教师要设定不同的难度系数。比如:在进行竖笛吹奏中,笔者把乐曲改编为多声部的合奏谱,有主旋律谱、简化旋律谱、和声单音旋律等,学生根据自身能力选择适合的声部演奏,这样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还培养了学生的合奏能力。在参加合奏比赛中,有几名同学总是完不成任务。在排练的过程中,笔者为这几名同学单独设计了一个旋律简化谱的声部,降低了演奏的难度,他们能顺利地完成了任务。在比赛中表现也非常的出色。比赛结束后,这几名同学在音乐课堂上的表现比以前有了很大的转变。学生的人格也是需要尊重的,教师不要用专业的眼光,去为学生设定统一的标准,在不影响演奏效果的情况下,教师可为学生编排一些多声部、不同难度的合奏谱,请学生在演奏中的过程中,能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自主选择适合自己演奏的声部,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中来了,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合奏能力及集体主义精神。
三、赏识导致成功——肯定每一名学生
哲学家詹姆士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而赏识、赞扬、鼓励正是肯定一个人(特别是儿童)的具体表现。每个学生都有缺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竭力去寻找他们的“优点”,哪怕是沙里淘金,哪怕是用高倍放大镜,对于那些微不足道的“优点”,要发自真心地去赞扬、去鼓励。这样就能撼动他们的心灵。
一个学生在学校中受到教师的歧视,听惯了“五音不全”“噪音制造机器”“音盲”等评语,如此周而复始,孩子的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变得妄自菲薄、自暴自弃。这样,学习音乐兴趣哪里还能激励的起来?孩子对音乐的爱好,在学校中得到的却是他认为具有“权威性”教师的挖苦、讽刺、打击,使得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上音乐课,课堂上学生的音乐情感受到了抑制。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先对其优点加以肯定,再指出努力的方向,以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为出发点与归宿。教师应努力地寻找学生的优点,比如:有的同学在音准上存在一些问题,但教师却从其他方面如节奏、乐感等等方面去发掘学生的优点,在肯定优点的基础上,再指出他应该努力的方向,学生在得到鼓励的基础上很顺利地接受了教师的建议。如果改变一种方法,发现学生的缺点就抓住不放,在同学面前横加指责,使得学生的自信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学生的心灵深处敞开大门也被教师无情的话语封闭了,教师的建议很难再接受了。
在我们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多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用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学生,教师就能发现学生的优点;和学生建立一种和谐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才会把他的心扉敞开;了解学生,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得课堂的教学适应每一名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