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鲁迅的一次相遇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fuliange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导入
  师:大家可能不知道,前天下午在语文组的随意一抓阄,就决定了我与你们美好的相遇。有缘分就能相遇,没有缘分就不能相遇。阅读鲁迅的作品也是这样。有人说他的作品很难懂,晦涩,不清。我想,其实是因为你没有在对的时间里用对的那把钥匙打开门罢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寻找到那把能开启和鲁迅心灵交流的钥匙,和鲁迅一起发生生命的相遇。
  二、亮出钥匙
  (展示PPT 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师:《文心雕龙》是我国著名的文学理论著作之一。刘勰在这本书里写到这么一句话,“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这句话是说,心里想法确立了,语言也就有了,语言形成了,文章也就畅达明了了,这是自然的道理。
  师:很多年前我就读到了这句话,可多年之后,我再次读到这句话时,猛然发现,这不就是那把苦苦觅求的钥匙吗?
  三、心如何生?
  (展示PPT 心如何生?)
  师:首先我们来看心如何生?我们自己写东西总会有一些由头,心里会有些想法。而鲁迅先生是为什么会想到写《拿来主义》的?
  生: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赖。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师:因为中国要么就是闭关,要么就是送去。那么都送了些什么?
  生:古董,古画,新画,梅兰芳博士。
  师:鲁迅对此持什么态度呢?
  生:反对
  师:怎么看出来的?
  生:“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这里的进步明显是不进步的意思。
  师:那这句话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反语。
  师:是的,鲁迅先生不仅对此表示不满,还表示了深深的担忧。担忧什么?
  生:全部被送走了。
  师:用文中的话是?
  生:礼尚往来。
  师:请一位同学说说什么是礼尚往来。
  生:礼节应来往,有送也有拿来。
  师:是的,中国人说,来而不往,非礼也。如果都是送去,迟早一天,将无东西可送,坐吃山空,坐送山空。因此,鲁迅先生其实是从国家、民族的发展角度出发的。
  [展示PPT 现在许多人有大恐惧;我也有大恐惧。许多人所怕的,是“中国人”这名目要消灭;我所怕的,是中国人要从“世界人”中挤出。(《随感录·三十六》)
  保存我們,的确是第一要义。(《随感录·三十五》)]
  师:保存我们,才是第一要义。那么如何保存?
  生:拿来。
  师:是自己去拿?还是别人拿来?
  生:自己去拿。
  师:为什么?
  生:因为别人拿来的东西不好。
  师:这就是文中所称的“送来”,都送来了什么?
  生:英国鸦片,德国废枪炮,法国香粉,美国电影,日本的小东西。
  师:这些东西我们需要吗?
  生:不需要。
  师:因为这些东西会使我们更衰落,所以我们在做“送去”的事时,还应该想着拿来,而且要“自己来拿”。用书中的话就是——
  生: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师:可问题又来了,东西一大堆,该拿些什么来呢?
  生:他占有,挑选。
  师:挑选剩下的东西呢?
  生:毁灭。
  生: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师:这样以后,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了。
  (齐读最后一段)
  四、言怎样立?
  师:好,我们刚解决了心如何生的问题。想法有了,思路明白了,接下来做什么?心既生,言怎样立呢?
  (PPT 言怎样立?)
  师:正如我们写文章一样,很多时候我们看到这个作文题,总是有很多想法的,可一旦用文字表达,却好像未能将所想要表达之意表达清楚,这就涉及到行文语言了。而鲁迅先生的这篇语言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师:首先我要介绍傅斯年对鲁迅先生语言特点的概括。
  (展示PPT 傅斯年认为鲁迅文章的语言特点有两点,一求“内涵”,二主“外发”。)
  师:内涵是什么?
  生:有深度,有哲理。
  生:看不大懂的。
  (生笑)
  师:我也举了个例子,大家来看看,这样的句子在这篇《拿来主义》里有没有呢?
  [PPT 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娜拉走后怎样说》)]
  生:所以我们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师:很好,这句话就很鞭策人心,直指实质。
  生: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师:恩,这句话借用了外来词MODERN,来说明送去的害处,实为中外结合,洋为今用。
  师: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外发”,我也举个例子说明这个特点。
  [PPT 世上如果还有真想活下去的人们,就应该敢说,敢笑,敢哭,敢怒,敢骂,敢打,在这可诅咒的地方击退了可诅咒的时代!(《忽然想到》)]
  (请一同学将这个例子有感情地读出)
  (一学生声情并茂地读完,全班同学鼓掌)
  师:刚刚那位同学读得非常好,大家也都为他鼓了掌,说明他真是投入了感情。而在这篇文章里,鲁迅有没有感情呢?他有没有敢说,敢笑,敢哭,敢怒,敢骂,敢打?
  生(齐声地):有。
  师:在哪里有表现了呢?
  生: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生: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师:大家都说得很好,这里我再举一个例子,看看外发的特点的一个显著的表现是什么。
  [PPT 我敢将唾沫吐在生长在旧的道德和新的不道德里,借了新艺术的命而发挥其本来的旧的不道德的少年的脸上!(《看了魏建功君的〈不敢盲从〉以后的几句声明》)]
  师:把这句话压缩一下,就是“我将唾沫吐在少年的脸上”。
  生:这是句骂人的话。
  师:是的,那么在《拿来主义》里有没有直接骂人的话语。
  生:第八段。“孱头,昏蛋,废物”都是骂人的话。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现在我对这段话作个微处理,大家看看有什么不同没有?
  (PPT 1.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
  2.十分生气,放一把火烧了,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没有思想的人。而这回接受一切,走进了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无用的人。)
  (生发现了其中的差异,改文将原文中骂人的语言换掉了)
  生:还是原文好,改掉的文字明显没有原文这么犀利、辛辣。
  师:鲁迅先生为什么要用这么犀利辛辣的语言来写呢?这些骂人的语言有没有暗含玄机呢?
  师:孱头不敢走进自己的大宅子,寓意什么?
  生:不敢接受。
  师:不敢接受什么?
  生:祖上遗留下来的,是文化遗产。
  师:昏蛋把宅子一把火烧了,是什么意思?
  生:他觉得没有用。
  生:对文化遗产全盘否定。
  师:分析很准确,那“蹩进卧室大吸鸦片的废物”呢?
  生:更不可取。
  生:但他是接受了大宅子的。
  生:对文化遗产的全盘肯定。
  师:是的。鲁迅先生的这种论证方法叫做比喻论证法。
  师:那文章除了第八段有比喻论证的手法,其他地方还有吗?
  生:第九段。
  师:请你指出来。
  生: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
  师: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词分别有什么喻意。鱼翅是什么?
  生:可以拿来吃。
  师:我们说它是有益无害。那么鸦片呢?
  生:不好,但可以入药。是有益有害。
  師:因此,鲁迅先生对于这两者,中间用了分号隔开,说明它们都属于同一种类,都是可以使用的。烟枪和烟灯呢?
  生:不好。
  生:挺好的,放到现在早成古董了。
  师:所以,烟枪和烟灯本身并没有害处,说它们是无益无害的,适合存放。姨太太呢?
  生:(笑)小老婆哦,现在是不要的。
  师:那我们说它是有害无益的,可以毁灭。
  师:那么这样看来,就可以解释课前王同学提出的问题了。为什么要写成“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可以调换顺序吗?
  生:不可以,因为这是呼应了前一段的文字内容。
  师:这样,文章的比喻论证,我们也很清楚了。
  师:这些语言风格也必须要对应于相适合的文体中,才能发现它们的亮点。于是,鲁迅先生借了杂文的外在包装了这些语言。这也就成就了这篇文章的文体——杂文。
  (PPT 杂文是议论性的散文,也是文艺性社会评论,短小精悍,多用幽默、讽刺的文笔,鞭挞丑恶,针砭时弊,被誉为“匕首”或“投枪”。)
  五、文是否明?
  师:判定一篇作品的好坏,往往还要考虑到读者解读的视角。因为是读者的阅读建构了作品的现实意义。只有对读者生命产生影响的文本才能称作作品。因此,课文讲解到这里,我也想听听鲁迅的《拿来主义》对你们生命产生了什么影响?
  生:对于外来的东西,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师:是的,正如文章里说的,要占有,挑选。运用脑髓,放出眼光。
  生:我觉得鲁迅先生不仅仅是在讲“拿来”,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创造。因为每个国家的国情是不一样的,没有什么是能够完全匹配的。
  生:对,我们要做中国创造,而不只是中国制造。
  师:这位同学说得很好,也已经把文章主旨深化了。我们不仅要占有、挑选,更要创新。正如鲁迅先生自己曾经说过的“自然,也不满于现在的”,而真正达到创造、创新,又得依靠你们这辈人了。
  [(PPT 自然,也不满于现在的,但是,无须反顾,因为前面还有道路在。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灯下漫笔》)]
  师: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说:“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我想,当鲁迅先生听完你们的收获后,一定倍感欣慰。拯救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正是他一直以来笔耕不辍的最大动力。
  (全班再次朗读文章最后一段)
  六、结语
  师:与鲁迅相遇,无疑是美好的,也是苦涩的。每当我读到他的文字时,脑海便会回荡起他在《三闲集·夜记》里写的一段文字:一个人面对弥天大夜,自己感到沉静下去了。寂静浓到如酒,令人微醺。望后山外骨立的乱山中许多白点,是荒冢;一粒深黄色火,是南普陀寺的琉璃灯。前面则海天微茫,黑絮一般的夜色简直似乎要扑到心坎里。我靠着石栏远眺,听得自己的心音。一边是惨白的荒冢,一边是温暖的灯火,而鲁迅先生正是在用自己的笔不断挑战惨白,一直给予世人温暖。
  (课后布置作文《我与鲁迅的一次相遇》)
  方妤,教师,现居浙江杭州。
其他文献
汤见光,浙江省桐乡市凤鸣高级中学教师。  高中课改已经实施多年,学生自主探究作为一种全新学习方式,其理念可谓深入人心,但是,观察他人的日常课堂教学,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总是深感困惑:教师在备课、说课时都有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考虑与言说,但是在现实的课堂实施过程中,自主学习的理念往往只是飘在空中,没有真正“落地”,常常只有走过场的形式,没有真正的探究,更没有真正的自主。  典型的例子如,高中语文必修
一、导语设计  四季轮回,秋天和其他季节一样,静静地来又终将悄悄地去,但凭倚文学这扇神奇的窗口,我们能永远地观望秋天享受秋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以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而照亮现代文坛的江浙才子郁达夫的文字世界,去观望去享受他用高雅情趣滋养和守护的秋天——《故都的秋》。  二、引出焦点“欣赏和热爱悲凉”  1.一生朗读幻灯片呈现的文章首尾两段文字(文段略)。  2.师:作者不远千里来欣赏
江苏省扬州中学教师  苏教版高中选修教材《短篇小说选读》中有一篇汪曾祺晚年追怀故土的小说《鉴赏家》,作品塑造了鉴赏家“叶三”和画家“季匋民”的人物形象。通过记叙两人的交往轶事,特别是叶三因赏鉴季匋民的画作而终生收藏、至死不卖的情节,赞颂了重情义、真性情、高雅清逸的美好品质。但对于叶三为何将画作带入棺材这一结尾的解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一、耐人寻味的结尾。  季匋民生前便是全县第一个大画家,他
张爱玲曾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魏天真和魏天无这部主要谈论诗歌的著作《真无观:与他者比邻而居》,即是对当下诗歌和社会人伦的一份“懂得”,一份“慈悲”。他们谈的既是诗歌本身,也关乎存于当世的社会人伦,其中蕴含着作者作为知识分子和生命个体的崇高理想。   这本书分为三辑,第一辑《真有意思》为魏天真著,第二辑《无所遁形》为魏天无著,第三辑《观世之音》为二人的对话录。对话录的话题有些就是前面两辑文题的
《劝学(节选)》是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的第一板块“求学之道”中的第一篇文言文,也是初中学生升入高中后接触的首篇文言文。如何让高一新生在初中文言学习的基础上有所拓展,有所延伸,有所突破,在思维方式和方法上得到进一步提升等方面以及做好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衔接是高一语文老师必然面对的课题。  那么,初中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和高中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有什么不同呢?在初中学段,对文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民国时期中学国文教育,现代作家作品研究。  1929年中小学暂行课程标准颁布后,原定以一年为实验期,期满后根据各地报告修正,后又展期一年。至1931年6月,教育部组织中小学课程及设备标准编订委员会,其中孙俍工、夏丏尊、周予同、马涯民负责中学国文。委员会分别于6、7月开会两次,但意见不能统一。1932年,教育部重新聘请委员,中学国文科由孙俍工、夏丏尊、伍俶负责。委员会
成语这种语言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体现在语文教学上,不仅仅是学生对成语的学习吸收和运用,而应该是多方面的。下面就课堂阅读教学这个层面,谈谈如何运用成语,让其成为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抓手。  一、用成语导入新课  巧借成語导课,就能相应地创造出一定的情理交融、情趣盎然的情境,自然导入新课,进行新课教学。例如,有位老师在执教《鸿门宴》,上课伊始,他在黑板上写下了两个成语:破釜沉舟、四面楚歌。然后让学生说出
收录在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里的《五猖会》,近年来被苏教版、粤教版等语文教材选入。很多课例和教学设计都将文章主题解读为批判封建家长制对儿童的迫害,深刻地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的腐朽和反动,笔者以为如此解读与鲁迅在《朝花夕拾》里的情感表达很不和谐。  一、背诵《鉴略》前后的情绪变化  父亲在“我”准备去看五猖会时,要求年仅七岁的孩童一定要背诵出《鉴略》中约二三十行内容,不然不准去。  从文中“在百静中,
作为一种惯有而又特殊的文化生态形式,高考作文因语言犁铧的意义世界而显得那样深邃、芬芳、神奇,像磁铁般吸引着人们解读和赏鉴,而其应试能力和发展趋势无疑是考生、教师乃至家长们探讨、阐释的热点话题。就此,笔者依凭自身高三语文教学实践,以近些年全国各省、市高考作文题和自拟题为例,试图从诸多巨擘宏论的方格中觅一丝缝隙,僭述数言管窥之见,以飨读者。  一、高考作文的应试能力  1.审题立意能力  试卷如绚烂的
关于课堂,有太多的模式,太多的标准。什么是高效的语文课堂?长期以来似乎分数的高低成了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这显然有违教育的初衷和终极目标。我们认为,高效课堂应是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和教学效果的最大化。高效的“高”主要不是考试分数的高,而在于学生每天、每节课都有收获,是一种知识、素养和能力的进步和提高。那么,怎样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呢?   一.以导的方式教会学生学习。   教师曾经被称为“教书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