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导入
师:大家可能不知道,前天下午在语文组的随意一抓阄,就决定了我与你们美好的相遇。有缘分就能相遇,没有缘分就不能相遇。阅读鲁迅的作品也是这样。有人说他的作品很难懂,晦涩,不清。我想,其实是因为你没有在对的时间里用对的那把钥匙打开门罢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寻找到那把能开启和鲁迅心灵交流的钥匙,和鲁迅一起发生生命的相遇。
二、亮出钥匙
(展示PPT 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师:《文心雕龙》是我国著名的文学理论著作之一。刘勰在这本书里写到这么一句话,“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这句话是说,心里想法确立了,语言也就有了,语言形成了,文章也就畅达明了了,这是自然的道理。
师:很多年前我就读到了这句话,可多年之后,我再次读到这句话时,猛然发现,这不就是那把苦苦觅求的钥匙吗?
三、心如何生?
(展示PPT 心如何生?)
师:首先我们来看心如何生?我们自己写东西总会有一些由头,心里会有些想法。而鲁迅先生是为什么会想到写《拿来主义》的?
生: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赖。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师:因为中国要么就是闭关,要么就是送去。那么都送了些什么?
生:古董,古画,新画,梅兰芳博士。
师:鲁迅对此持什么态度呢?
生:反对
师:怎么看出来的?
生:“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这里的进步明显是不进步的意思。
师:那这句话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反语。
师:是的,鲁迅先生不仅对此表示不满,还表示了深深的担忧。担忧什么?
生:全部被送走了。
师:用文中的话是?
生:礼尚往来。
师:请一位同学说说什么是礼尚往来。
生:礼节应来往,有送也有拿来。
师:是的,中国人说,来而不往,非礼也。如果都是送去,迟早一天,将无东西可送,坐吃山空,坐送山空。因此,鲁迅先生其实是从国家、民族的发展角度出发的。
[展示PPT 现在许多人有大恐惧;我也有大恐惧。许多人所怕的,是“中国人”这名目要消灭;我所怕的,是中国人要从“世界人”中挤出。(《随感录·三十六》)
保存我們,的确是第一要义。(《随感录·三十五》)]
师:保存我们,才是第一要义。那么如何保存?
生:拿来。
师:是自己去拿?还是别人拿来?
生:自己去拿。
师:为什么?
生:因为别人拿来的东西不好。
师:这就是文中所称的“送来”,都送来了什么?
生:英国鸦片,德国废枪炮,法国香粉,美国电影,日本的小东西。
师:这些东西我们需要吗?
生:不需要。
师:因为这些东西会使我们更衰落,所以我们在做“送去”的事时,还应该想着拿来,而且要“自己来拿”。用书中的话就是——
生: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师:可问题又来了,东西一大堆,该拿些什么来呢?
生:他占有,挑选。
师:挑选剩下的东西呢?
生:毁灭。
生: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师:这样以后,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了。
(齐读最后一段)
四、言怎样立?
师:好,我们刚解决了心如何生的问题。想法有了,思路明白了,接下来做什么?心既生,言怎样立呢?
(PPT 言怎样立?)
师:正如我们写文章一样,很多时候我们看到这个作文题,总是有很多想法的,可一旦用文字表达,却好像未能将所想要表达之意表达清楚,这就涉及到行文语言了。而鲁迅先生的这篇语言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师:首先我要介绍傅斯年对鲁迅先生语言特点的概括。
(展示PPT 傅斯年认为鲁迅文章的语言特点有两点,一求“内涵”,二主“外发”。)
师:内涵是什么?
生:有深度,有哲理。
生:看不大懂的。
(生笑)
师:我也举了个例子,大家来看看,这样的句子在这篇《拿来主义》里有没有呢?
[PPT 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娜拉走后怎样说》)]
生:所以我们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师:很好,这句话就很鞭策人心,直指实质。
生: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师:恩,这句话借用了外来词MODERN,来说明送去的害处,实为中外结合,洋为今用。
师: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外发”,我也举个例子说明这个特点。
[PPT 世上如果还有真想活下去的人们,就应该敢说,敢笑,敢哭,敢怒,敢骂,敢打,在这可诅咒的地方击退了可诅咒的时代!(《忽然想到》)]
(请一同学将这个例子有感情地读出)
(一学生声情并茂地读完,全班同学鼓掌)
师:刚刚那位同学读得非常好,大家也都为他鼓了掌,说明他真是投入了感情。而在这篇文章里,鲁迅有没有感情呢?他有没有敢说,敢笑,敢哭,敢怒,敢骂,敢打?
生(齐声地):有。
师:在哪里有表现了呢?
生: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生: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师:大家都说得很好,这里我再举一个例子,看看外发的特点的一个显著的表现是什么。
[PPT 我敢将唾沫吐在生长在旧的道德和新的不道德里,借了新艺术的命而发挥其本来的旧的不道德的少年的脸上!(《看了魏建功君的〈不敢盲从〉以后的几句声明》)]
师:把这句话压缩一下,就是“我将唾沫吐在少年的脸上”。
生:这是句骂人的话。
师:是的,那么在《拿来主义》里有没有直接骂人的话语。
生:第八段。“孱头,昏蛋,废物”都是骂人的话。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现在我对这段话作个微处理,大家看看有什么不同没有?
(PPT 1.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
2.十分生气,放一把火烧了,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没有思想的人。而这回接受一切,走进了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无用的人。)
(生发现了其中的差异,改文将原文中骂人的语言换掉了)
生:还是原文好,改掉的文字明显没有原文这么犀利、辛辣。
师:鲁迅先生为什么要用这么犀利辛辣的语言来写呢?这些骂人的语言有没有暗含玄机呢?
师:孱头不敢走进自己的大宅子,寓意什么?
生:不敢接受。
师:不敢接受什么?
生:祖上遗留下来的,是文化遗产。
师:昏蛋把宅子一把火烧了,是什么意思?
生:他觉得没有用。
生:对文化遗产全盘否定。
师:分析很准确,那“蹩进卧室大吸鸦片的废物”呢?
生:更不可取。
生:但他是接受了大宅子的。
生:对文化遗产的全盘肯定。
师:是的。鲁迅先生的这种论证方法叫做比喻论证法。
师:那文章除了第八段有比喻论证的手法,其他地方还有吗?
生:第九段。
师:请你指出来。
生: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
师: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词分别有什么喻意。鱼翅是什么?
生:可以拿来吃。
师:我们说它是有益无害。那么鸦片呢?
生:不好,但可以入药。是有益有害。
師:因此,鲁迅先生对于这两者,中间用了分号隔开,说明它们都属于同一种类,都是可以使用的。烟枪和烟灯呢?
生:不好。
生:挺好的,放到现在早成古董了。
师:所以,烟枪和烟灯本身并没有害处,说它们是无益无害的,适合存放。姨太太呢?
生:(笑)小老婆哦,现在是不要的。
师:那我们说它是有害无益的,可以毁灭。
师:那么这样看来,就可以解释课前王同学提出的问题了。为什么要写成“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可以调换顺序吗?
生:不可以,因为这是呼应了前一段的文字内容。
师:这样,文章的比喻论证,我们也很清楚了。
师:这些语言风格也必须要对应于相适合的文体中,才能发现它们的亮点。于是,鲁迅先生借了杂文的外在包装了这些语言。这也就成就了这篇文章的文体——杂文。
(PPT 杂文是议论性的散文,也是文艺性社会评论,短小精悍,多用幽默、讽刺的文笔,鞭挞丑恶,针砭时弊,被誉为“匕首”或“投枪”。)
五、文是否明?
师:判定一篇作品的好坏,往往还要考虑到读者解读的视角。因为是读者的阅读建构了作品的现实意义。只有对读者生命产生影响的文本才能称作作品。因此,课文讲解到这里,我也想听听鲁迅的《拿来主义》对你们生命产生了什么影响?
生:对于外来的东西,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师:是的,正如文章里说的,要占有,挑选。运用脑髓,放出眼光。
生:我觉得鲁迅先生不仅仅是在讲“拿来”,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创造。因为每个国家的国情是不一样的,没有什么是能够完全匹配的。
生:对,我们要做中国创造,而不只是中国制造。
师:这位同学说得很好,也已经把文章主旨深化了。我们不仅要占有、挑选,更要创新。正如鲁迅先生自己曾经说过的“自然,也不满于现在的”,而真正达到创造、创新,又得依靠你们这辈人了。
[(PPT 自然,也不满于现在的,但是,无须反顾,因为前面还有道路在。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灯下漫笔》)]
师: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说:“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我想,当鲁迅先生听完你们的收获后,一定倍感欣慰。拯救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正是他一直以来笔耕不辍的最大动力。
(全班再次朗读文章最后一段)
六、结语
师:与鲁迅相遇,无疑是美好的,也是苦涩的。每当我读到他的文字时,脑海便会回荡起他在《三闲集·夜记》里写的一段文字:一个人面对弥天大夜,自己感到沉静下去了。寂静浓到如酒,令人微醺。望后山外骨立的乱山中许多白点,是荒冢;一粒深黄色火,是南普陀寺的琉璃灯。前面则海天微茫,黑絮一般的夜色简直似乎要扑到心坎里。我靠着石栏远眺,听得自己的心音。一边是惨白的荒冢,一边是温暖的灯火,而鲁迅先生正是在用自己的笔不断挑战惨白,一直给予世人温暖。
(课后布置作文《我与鲁迅的一次相遇》)
方妤,教师,现居浙江杭州。
师:大家可能不知道,前天下午在语文组的随意一抓阄,就决定了我与你们美好的相遇。有缘分就能相遇,没有缘分就不能相遇。阅读鲁迅的作品也是这样。有人说他的作品很难懂,晦涩,不清。我想,其实是因为你没有在对的时间里用对的那把钥匙打开门罢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寻找到那把能开启和鲁迅心灵交流的钥匙,和鲁迅一起发生生命的相遇。
二、亮出钥匙
(展示PPT 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师:《文心雕龙》是我国著名的文学理论著作之一。刘勰在这本书里写到这么一句话,“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这句话是说,心里想法确立了,语言也就有了,语言形成了,文章也就畅达明了了,这是自然的道理。
师:很多年前我就读到了这句话,可多年之后,我再次读到这句话时,猛然发现,这不就是那把苦苦觅求的钥匙吗?
三、心如何生?
(展示PPT 心如何生?)
师:首先我们来看心如何生?我们自己写东西总会有一些由头,心里会有些想法。而鲁迅先生是为什么会想到写《拿来主义》的?
生: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赖。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师:因为中国要么就是闭关,要么就是送去。那么都送了些什么?
生:古董,古画,新画,梅兰芳博士。
师:鲁迅对此持什么态度呢?
生:反对
师:怎么看出来的?
生:“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这里的进步明显是不进步的意思。
师:那这句话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反语。
师:是的,鲁迅先生不仅对此表示不满,还表示了深深的担忧。担忧什么?
生:全部被送走了。
师:用文中的话是?
生:礼尚往来。
师:请一位同学说说什么是礼尚往来。
生:礼节应来往,有送也有拿来。
师:是的,中国人说,来而不往,非礼也。如果都是送去,迟早一天,将无东西可送,坐吃山空,坐送山空。因此,鲁迅先生其实是从国家、民族的发展角度出发的。
[展示PPT 现在许多人有大恐惧;我也有大恐惧。许多人所怕的,是“中国人”这名目要消灭;我所怕的,是中国人要从“世界人”中挤出。(《随感录·三十六》)
保存我們,的确是第一要义。(《随感录·三十五》)]
师:保存我们,才是第一要义。那么如何保存?
生:拿来。
师:是自己去拿?还是别人拿来?
生:自己去拿。
师:为什么?
生:因为别人拿来的东西不好。
师:这就是文中所称的“送来”,都送来了什么?
生:英国鸦片,德国废枪炮,法国香粉,美国电影,日本的小东西。
师:这些东西我们需要吗?
生:不需要。
师:因为这些东西会使我们更衰落,所以我们在做“送去”的事时,还应该想着拿来,而且要“自己来拿”。用书中的话就是——
生: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师:可问题又来了,东西一大堆,该拿些什么来呢?
生:他占有,挑选。
师:挑选剩下的东西呢?
生:毁灭。
生: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师:这样以后,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了。
(齐读最后一段)
四、言怎样立?
师:好,我们刚解决了心如何生的问题。想法有了,思路明白了,接下来做什么?心既生,言怎样立呢?
(PPT 言怎样立?)
师:正如我们写文章一样,很多时候我们看到这个作文题,总是有很多想法的,可一旦用文字表达,却好像未能将所想要表达之意表达清楚,这就涉及到行文语言了。而鲁迅先生的这篇语言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师:首先我要介绍傅斯年对鲁迅先生语言特点的概括。
(展示PPT 傅斯年认为鲁迅文章的语言特点有两点,一求“内涵”,二主“外发”。)
师:内涵是什么?
生:有深度,有哲理。
生:看不大懂的。
(生笑)
师:我也举了个例子,大家来看看,这样的句子在这篇《拿来主义》里有没有呢?
[PPT 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娜拉走后怎样说》)]
生:所以我们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师:很好,这句话就很鞭策人心,直指实质。
生: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师:恩,这句话借用了外来词MODERN,来说明送去的害处,实为中外结合,洋为今用。
师: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外发”,我也举个例子说明这个特点。
[PPT 世上如果还有真想活下去的人们,就应该敢说,敢笑,敢哭,敢怒,敢骂,敢打,在这可诅咒的地方击退了可诅咒的时代!(《忽然想到》)]
(请一同学将这个例子有感情地读出)
(一学生声情并茂地读完,全班同学鼓掌)
师:刚刚那位同学读得非常好,大家也都为他鼓了掌,说明他真是投入了感情。而在这篇文章里,鲁迅有没有感情呢?他有没有敢说,敢笑,敢哭,敢怒,敢骂,敢打?
生(齐声地):有。
师:在哪里有表现了呢?
生: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生: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师:大家都说得很好,这里我再举一个例子,看看外发的特点的一个显著的表现是什么。
[PPT 我敢将唾沫吐在生长在旧的道德和新的不道德里,借了新艺术的命而发挥其本来的旧的不道德的少年的脸上!(《看了魏建功君的〈不敢盲从〉以后的几句声明》)]
师:把这句话压缩一下,就是“我将唾沫吐在少年的脸上”。
生:这是句骂人的话。
师:是的,那么在《拿来主义》里有没有直接骂人的话语。
生:第八段。“孱头,昏蛋,废物”都是骂人的话。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现在我对这段话作个微处理,大家看看有什么不同没有?
(PPT 1.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
2.十分生气,放一把火烧了,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没有思想的人。而这回接受一切,走进了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无用的人。)
(生发现了其中的差异,改文将原文中骂人的语言换掉了)
生:还是原文好,改掉的文字明显没有原文这么犀利、辛辣。
师:鲁迅先生为什么要用这么犀利辛辣的语言来写呢?这些骂人的语言有没有暗含玄机呢?
师:孱头不敢走进自己的大宅子,寓意什么?
生:不敢接受。
师:不敢接受什么?
生:祖上遗留下来的,是文化遗产。
师:昏蛋把宅子一把火烧了,是什么意思?
生:他觉得没有用。
生:对文化遗产全盘否定。
师:分析很准确,那“蹩进卧室大吸鸦片的废物”呢?
生:更不可取。
生:但他是接受了大宅子的。
生:对文化遗产的全盘肯定。
师:是的。鲁迅先生的这种论证方法叫做比喻论证法。
师:那文章除了第八段有比喻论证的手法,其他地方还有吗?
生:第九段。
师:请你指出来。
生: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
师: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词分别有什么喻意。鱼翅是什么?
生:可以拿来吃。
师:我们说它是有益无害。那么鸦片呢?
生:不好,但可以入药。是有益有害。
師:因此,鲁迅先生对于这两者,中间用了分号隔开,说明它们都属于同一种类,都是可以使用的。烟枪和烟灯呢?
生:不好。
生:挺好的,放到现在早成古董了。
师:所以,烟枪和烟灯本身并没有害处,说它们是无益无害的,适合存放。姨太太呢?
生:(笑)小老婆哦,现在是不要的。
师:那我们说它是有害无益的,可以毁灭。
师:那么这样看来,就可以解释课前王同学提出的问题了。为什么要写成“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可以调换顺序吗?
生:不可以,因为这是呼应了前一段的文字内容。
师:这样,文章的比喻论证,我们也很清楚了。
师:这些语言风格也必须要对应于相适合的文体中,才能发现它们的亮点。于是,鲁迅先生借了杂文的外在包装了这些语言。这也就成就了这篇文章的文体——杂文。
(PPT 杂文是议论性的散文,也是文艺性社会评论,短小精悍,多用幽默、讽刺的文笔,鞭挞丑恶,针砭时弊,被誉为“匕首”或“投枪”。)
五、文是否明?
师:判定一篇作品的好坏,往往还要考虑到读者解读的视角。因为是读者的阅读建构了作品的现实意义。只有对读者生命产生影响的文本才能称作作品。因此,课文讲解到这里,我也想听听鲁迅的《拿来主义》对你们生命产生了什么影响?
生:对于外来的东西,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师:是的,正如文章里说的,要占有,挑选。运用脑髓,放出眼光。
生:我觉得鲁迅先生不仅仅是在讲“拿来”,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创造。因为每个国家的国情是不一样的,没有什么是能够完全匹配的。
生:对,我们要做中国创造,而不只是中国制造。
师:这位同学说得很好,也已经把文章主旨深化了。我们不仅要占有、挑选,更要创新。正如鲁迅先生自己曾经说过的“自然,也不满于现在的”,而真正达到创造、创新,又得依靠你们这辈人了。
[(PPT 自然,也不满于现在的,但是,无须反顾,因为前面还有道路在。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灯下漫笔》)]
师: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说:“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我想,当鲁迅先生听完你们的收获后,一定倍感欣慰。拯救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正是他一直以来笔耕不辍的最大动力。
(全班再次朗读文章最后一段)
六、结语
师:与鲁迅相遇,无疑是美好的,也是苦涩的。每当我读到他的文字时,脑海便会回荡起他在《三闲集·夜记》里写的一段文字:一个人面对弥天大夜,自己感到沉静下去了。寂静浓到如酒,令人微醺。望后山外骨立的乱山中许多白点,是荒冢;一粒深黄色火,是南普陀寺的琉璃灯。前面则海天微茫,黑絮一般的夜色简直似乎要扑到心坎里。我靠着石栏远眺,听得自己的心音。一边是惨白的荒冢,一边是温暖的灯火,而鲁迅先生正是在用自己的笔不断挑战惨白,一直给予世人温暖。
(课后布置作文《我与鲁迅的一次相遇》)
方妤,教师,现居浙江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