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解放儿童的脑子,使之能思;要解放儿童的嘴巴,使之能说。”这是陶行知先生的主张,我非常赞同,因而能够理性地面对课堂上学生的插嘴。可是一些老师却认为,学生的课堂行为要符合规范,课堂要发言就必须举手,随意插嘴,无疑是扰乱课堂纪律的行为,所以要禁止。
插嘴,看似不合规,却合情合理。插嘴,说明学生的思维处在活跃状态,是符合当时教学情境下的瞬间的灵感迸发,是智慧火花的闪耀。而这样的灵感往往是一闪而过的,成人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些重要的话,想说又不能立即说,过了一会儿就会遗忘。何况孩子呢?如果等待举手之后再作答,学生很可能失去了表达的冲动。再说了,学生即使举手,有时老师也未必让其回答。
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体系,首先要拥有宽松氛围的课堂,老师用一颗宽容的心面对课堂上的一切。倘若学生一插嘴就遭到批评、训斥,课堂气氛紧张压抑。这样的课堂,谈何活力?
所以,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插嘴现象,不要简单粗暴地将学生的插嘴看作是不能容忍的违纪行为。相反,我们要将课堂中的插嘴化为教学资源,积极面对,科学利用,使其变成课堂教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一、利用交流式插嘴,激发学生的表达意愿
插嘴一般是即时性语言,学生脱口而出,它不够完整、不够系统,在表达上难度较小,所以才受学生青睐。有时,个别学生的无心插嘴,往往能给其他学生提供思考问题的方向,激发大多数学生的表达意愿,吸引胆小内向或者喜深思熟虑而错失发言机会的学生加入大胆表述的行列中来。
教学《恐龙》一课时,我原本设计的教学流程是学生观看恐龙视频,然后说说各种恐龙的特点并了解说明方法。谁知,随着视频画面的转换,一些学生情不自禁地当起了解说员:“雷龙!雷龙!”“霸王龙最凶了。”“那像桥的就是梁龙!”……更有几位学生开始了恐龙知识大比拼:“我还认识许多恐龙呢!”“你知道窃蛋龙是怎样偷蛋的吗?”“恐龙灭绝的原因很多呢!”……学生炫耀的神情、自信的话语也让我灵光一现——开个“恐龙知识交流会”吧!
第二天,因为学生的精心准备,交流会气氛异常热烈,平时一些不善言辞的学生也侃侃而谈。他们研究范围之大,涉及面之广,超出我的想象,而我也在学生的交流中适时引入文本,在说明方式上与学生的交流进行比较,感悟作者用各种说明方法让恐龙的介绍更加生动、形象、准确。
设想,如果我听到学生插嘴就大声呵斥学生,让他们少说多看,依然逐段逐句琐碎地讲解,又岂能欣赏到如此美妙的课堂风景?
二、利用质疑式插嘴,发展学生的辨析思维
探究学习具有较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與性。学生在此过程中的一些插嘴,往往会呈现他们真实的认知和思维状态,恰当利用就能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使其成为探究学习的起点,从而发展学生的辨析思维。
我在教学《跳水》这一课时,就深有体会。文本阅读结束后,我组织学生交流:在那个危急时刻,船长用开枪的方式逼着儿子跳水,他的办法好在哪里?而这也是课后习题之一。学生都基于自己的理解畅谈自己认为办法好的原因。这时,突然有一个学生插嘴道:“老师,我觉得这个办法不太好。”我一惊,随即问:“有多少人认为这个办法不好?”没想到,瞬间举起了七八只手。我不得不重新审视:是自己的思维被固化在课后习题里,所以直接让学生说“好”的理由。于是,我调整教学组织形式,将持不同观点的两类学生分为正方(这个办法好)与反方(这个办法不太好),展开辩论。他们站在各自的立场上阐述。正方认为:这个办法好,可以迅速地让孩子脱离危险;而反方认为,孩子腿已经发抖了,再举枪对准他,会让他更惊慌而加剧危险,反而会导致孩子失足跌落。反方学生据理力争。我步步深入,请反方学生思考更好的方法,结果,他们想出了一些办法,但是随即都被正方学生否定。最后,一开始插嘴的学生自己总结说:尽管船长的这个办法不完美,但是在当时特定情境下,别无他法,这就是最好的办法。
从学生的插嘴到辩论再到“最终统一认识”,这个探究过程循序渐进,丰满扎实,学生的思维经历了辨析过程,而这个恰恰是由插嘴引发的。
三、利用错误式插嘴,形成正确的学习导向
有经验的老师会发现,因为认知的狭隘和肤浅,学生不假思索的插嘴,有时候是错误的,会成为老师教学的干扰。这也是一些老师禁止学生插嘴的重要原因之一。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我们应在错误资源中看到价值,因为这些错误,往往从一个侧面真实地呈现出一些学生的普遍看法。老师应因势利导,追根溯源,发现错,利用错,改正错,帮助学生形成一个清晰正确的学习导向。
教学《望庐山瀑布》一课时,一学生正在对照画面谈自己对“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句诗的理解,斟酌之间保持着沉默,这时已经有位学生按捺不住,提示他说:“怀疑是……”作答的学生居然也人云亦云:“怀疑是……”如若我一本正经地纠正,学习效果不一定会理想。怎么办呢?“李白难道眼神不好,把瀑布怀疑成天上的银河?”幽默的反问引来学生一阵笑声,他们在笑声中也有所领悟。接下来,我传授古文知识:“疑是”应作为一个虚词理解,而不能按现代汉语中的规律分开来理解。“疑是”在古时候是一个词,不能分开,它所代表的含义是“好像是”。正是因为我巧妙地因势利导,学生对“疑是”的理解深刻许多。这不,就有学生说道:李白喜欢用“疑是”,“疑是地上霜”的“疑是”也是“好像是”。哈哈哈……教室里再次传出笑声。
综上所述,插嘴,需要我们宽容而智慧地面对,这样,师生能在平等交流中教学相长;利用好插嘴资源,会让我们的课堂富有活力、情趣。当然,尊重插嘴,绝非放弃纪律,关键在于老师正确地把握。相信长此以往,我们的课堂将真正充满勃勃生机。
插嘴,看似不合规,却合情合理。插嘴,说明学生的思维处在活跃状态,是符合当时教学情境下的瞬间的灵感迸发,是智慧火花的闪耀。而这样的灵感往往是一闪而过的,成人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些重要的话,想说又不能立即说,过了一会儿就会遗忘。何况孩子呢?如果等待举手之后再作答,学生很可能失去了表达的冲动。再说了,学生即使举手,有时老师也未必让其回答。
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体系,首先要拥有宽松氛围的课堂,老师用一颗宽容的心面对课堂上的一切。倘若学生一插嘴就遭到批评、训斥,课堂气氛紧张压抑。这样的课堂,谈何活力?
所以,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插嘴现象,不要简单粗暴地将学生的插嘴看作是不能容忍的违纪行为。相反,我们要将课堂中的插嘴化为教学资源,积极面对,科学利用,使其变成课堂教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一、利用交流式插嘴,激发学生的表达意愿
插嘴一般是即时性语言,学生脱口而出,它不够完整、不够系统,在表达上难度较小,所以才受学生青睐。有时,个别学生的无心插嘴,往往能给其他学生提供思考问题的方向,激发大多数学生的表达意愿,吸引胆小内向或者喜深思熟虑而错失发言机会的学生加入大胆表述的行列中来。
教学《恐龙》一课时,我原本设计的教学流程是学生观看恐龙视频,然后说说各种恐龙的特点并了解说明方法。谁知,随着视频画面的转换,一些学生情不自禁地当起了解说员:“雷龙!雷龙!”“霸王龙最凶了。”“那像桥的就是梁龙!”……更有几位学生开始了恐龙知识大比拼:“我还认识许多恐龙呢!”“你知道窃蛋龙是怎样偷蛋的吗?”“恐龙灭绝的原因很多呢!”……学生炫耀的神情、自信的话语也让我灵光一现——开个“恐龙知识交流会”吧!
第二天,因为学生的精心准备,交流会气氛异常热烈,平时一些不善言辞的学生也侃侃而谈。他们研究范围之大,涉及面之广,超出我的想象,而我也在学生的交流中适时引入文本,在说明方式上与学生的交流进行比较,感悟作者用各种说明方法让恐龙的介绍更加生动、形象、准确。
设想,如果我听到学生插嘴就大声呵斥学生,让他们少说多看,依然逐段逐句琐碎地讲解,又岂能欣赏到如此美妙的课堂风景?
二、利用质疑式插嘴,发展学生的辨析思维
探究学习具有较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與性。学生在此过程中的一些插嘴,往往会呈现他们真实的认知和思维状态,恰当利用就能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使其成为探究学习的起点,从而发展学生的辨析思维。
我在教学《跳水》这一课时,就深有体会。文本阅读结束后,我组织学生交流:在那个危急时刻,船长用开枪的方式逼着儿子跳水,他的办法好在哪里?而这也是课后习题之一。学生都基于自己的理解畅谈自己认为办法好的原因。这时,突然有一个学生插嘴道:“老师,我觉得这个办法不太好。”我一惊,随即问:“有多少人认为这个办法不好?”没想到,瞬间举起了七八只手。我不得不重新审视:是自己的思维被固化在课后习题里,所以直接让学生说“好”的理由。于是,我调整教学组织形式,将持不同观点的两类学生分为正方(这个办法好)与反方(这个办法不太好),展开辩论。他们站在各自的立场上阐述。正方认为:这个办法好,可以迅速地让孩子脱离危险;而反方认为,孩子腿已经发抖了,再举枪对准他,会让他更惊慌而加剧危险,反而会导致孩子失足跌落。反方学生据理力争。我步步深入,请反方学生思考更好的方法,结果,他们想出了一些办法,但是随即都被正方学生否定。最后,一开始插嘴的学生自己总结说:尽管船长的这个办法不完美,但是在当时特定情境下,别无他法,这就是最好的办法。
从学生的插嘴到辩论再到“最终统一认识”,这个探究过程循序渐进,丰满扎实,学生的思维经历了辨析过程,而这个恰恰是由插嘴引发的。
三、利用错误式插嘴,形成正确的学习导向
有经验的老师会发现,因为认知的狭隘和肤浅,学生不假思索的插嘴,有时候是错误的,会成为老师教学的干扰。这也是一些老师禁止学生插嘴的重要原因之一。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我们应在错误资源中看到价值,因为这些错误,往往从一个侧面真实地呈现出一些学生的普遍看法。老师应因势利导,追根溯源,发现错,利用错,改正错,帮助学生形成一个清晰正确的学习导向。
教学《望庐山瀑布》一课时,一学生正在对照画面谈自己对“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句诗的理解,斟酌之间保持着沉默,这时已经有位学生按捺不住,提示他说:“怀疑是……”作答的学生居然也人云亦云:“怀疑是……”如若我一本正经地纠正,学习效果不一定会理想。怎么办呢?“李白难道眼神不好,把瀑布怀疑成天上的银河?”幽默的反问引来学生一阵笑声,他们在笑声中也有所领悟。接下来,我传授古文知识:“疑是”应作为一个虚词理解,而不能按现代汉语中的规律分开来理解。“疑是”在古时候是一个词,不能分开,它所代表的含义是“好像是”。正是因为我巧妙地因势利导,学生对“疑是”的理解深刻许多。这不,就有学生说道:李白喜欢用“疑是”,“疑是地上霜”的“疑是”也是“好像是”。哈哈哈……教室里再次传出笑声。
综上所述,插嘴,需要我们宽容而智慧地面对,这样,师生能在平等交流中教学相长;利用好插嘴资源,会让我们的课堂富有活力、情趣。当然,尊重插嘴,绝非放弃纪律,关键在于老师正确地把握。相信长此以往,我们的课堂将真正充满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