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科学家在学生心目中的积极形象

来源 :学术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anlan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伍新春、季娇撰文《科学家刻板印象:研究与启示》指出,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蕴含着科学研究的成果。科学研究直接或间接服务于公众生活,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
其他文献
高波撰文《中国房地产税制:存在问题与改革设想》指出,中国房地产税制改革已进入基础性制度建设阶段,必须按照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构建房地产税制。从全球范围来看,大多数国家都具备完善的房地产税法,各级政府对税种的管理权属明确,保证了房地产税收征管的严肃性。大多数国家的房地产税政策实行“宽税基、简税种、低税率”的原则。从税制的本源看,
余三定撰文《关于新世纪“学术大师”讨论的评述》指出,一、关于“学术大师”含义的界定。戴逸提出包括“学术上博大精深”;“创造性的思想贡献”;“学术大师往往桃李满天下,学术上薪火相传,有许多的追随者、继承者”;“学术大师不仅学问高,而且道德也高”。二、关于当今是否有“学术大师”存在。对此看法比较一致,即大部分论者认为,当今是一个大师缺席的时代。只是各位论者论证的出发点、角度、侧重点、措辞程度、表述方式并不一致。
陈林林、许杨勇撰文《论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指出,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作为司法裁判的二元目标,是法律的规则性、规则的理性与限度之张力在司法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在中国司法语境中,社会主义法治是“两个效果有机统一”政策的构成性前提,也是其实践的规定性组成部分。遮蔽于道德理由的规则之治,是一种具有明显优势的社会治理模式,但也有其限度和局限,
张康之撰文《合作治理是社会治理变革的归宿》指出,近代以来的社会治理结构一直都是奉政府为唯一性的社会治理主体的,法治模式就是对政府作为唯一性的社会治理主体的规定、规范,沿着法治模式所指示的路径,最为理想的改进方案也就是公众参与治理的构想。
洪银兴、吴俊撰文《长三角区域的多中心化趋势和一体化的新路径》指出,长江三角洲区域范围扩大后,产业可以顺畅地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分流和空间重组,但区域空间结构逐渐呈现出多中心化趋势。面对长三角区域在扩容的同时出现的多中心化,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方面,是形成内部由不同中心领头的区域之间的紧密联系的网络,
高新民、李艳鸽撰文《科学对“无”的“思入”及其本体论意义》指出:19世纪末以来,非存在或“无”已成了虚构哲学、模态逻辑、可能世界语义学和本体论等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科学对非存在的恩人既是必然的,又是有用的。人的科学认识过程是一个有化与无化、去蔽与遮蔽的一体化过程。
孙伟平撰文《人类交往实践的革命性变迁——虚拟交往及其哲学批判》指出,虚拟交往颠覆了传统的交往理论,极大地延展了人们的交往领域和范围,导致人类生存方式、活动方式发生巨大变革,并引领了一个普遍交往时代的来临。
华裔美国社会学家杨庆堃(C.K.Yang)一生致力于中国社会研究,其学术洞察与思想创见不仅给后续性的研究带来了理论滋养和灵感,也彰显了中国社会研究对世界社会学理论的独特价值。本文以杨先生从求学到治学的人生历程为线索,在历史钩沉中重温了他对中国社会学重建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肖巍、钱箭星撰文《“气候变化”:从科学到政治》指出,人类有关气候变化的认知逐渐成为一个科学问题。由于为了延缓气候变暖必须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排放权的分配便成为一个事关各国(国家集团)切身利益的政治问题,各国因此展开了艰难的博弈和谈判。气候谈判,实际上是全球范围碳排放资源的再分配,也是未来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发展机会的再分配,进而涉及一系列政治问题:
李太淼、生秀东撰文《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的现实意蕴》指出,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是实现“三化”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它是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有利于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有利于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有利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