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汉语也在各种交流活动中凸显其重要性。汉语教育的国际化使得汉语教师和学习者都面临了一个重大的难题一跨文化交际。对学习者而言,他们的母语文化和汉文化之间存在文化系统差异,学习汉语的过程势必伴随文化认同和语境迁移,因此,在汉语学习的同时还必须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从而加强培养学习者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对于教师而言,他们面临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背景、不同职业各种各样的学生,如何有效地进行对外汉语教学,如何提高跨文化意识成为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关键。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对外汉语教学;文化差异
1论文研究背景
1.1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与发展
人文学家Edward Hall在50年代出版的《无声的语言》被广泛认为是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之作。60年代,R.T.Oliver的《文化与交际》和A.Smith的《交际与文化》等著作,掀起了对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高潮。70年代至90年代陆续产生了多种与其相关的学会,再次表明了跨文化交际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国内跨文化研究历史起步较晚。自上世纪80年代初,跨文化交际学由外语教学界引入中国以来,跨文化交际研究如今在中国已有了深入的发展,但研究主要集中在纯语言、交际技巧和表层文化等方面的探讨。(杨慧英,2014)
跨文化交际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交际双方之间存在着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在打交道的过程中,应该对某些方面加以特殊的注意,从而实现得体高效的交流。从汉语国际教育的角度讲,跨文化交际是指在特定的交际情景(教学)中,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交际者(汉语教师、外国学生)使用以汉语为主的语言进行的口语交际。这种语言交际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着深刻意义,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在口语交际中互相传达,为避免冲突,教与学的双方都需要具备跨文化交际意识并提高这种能力。
1.2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与发展
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由来已久,肇始于汉代,大兴于唐代。他们学习或以经商、传教为目的,着重口语,或以研究汉学为目的,着重书面语。中国把汉语作为外语在大学讲授是从1950年开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5个东欧国家派来了第一批留学生。教育部为此在清华大学设立了东欧留学生汉语专修班。1973年以后,来华学习的外国留学生逐年增加。70年代初,来自亚非第三世界国家的学生较多。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经历了几十年的不断探索,它已经发展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它不是一种简单的汉语知识的传授,而是以此为基础,着重培养良好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种语言教学,这种语言教学离不开跨文化交际。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其中包括语言交际能力、非语言交际能力、语言规则和交际规则转化能力以及文化适应能力等方面。
2跨文化交际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外汉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的研究仍然面临着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对外汉语教师对跨文化交际原则的践行仍有不足,在教学中,汉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没有很好地为教学服务,大多数学生都是初次进入异文化环境进行语言学习,也无法很好地适应跨文化交际。因此,切实提高师生双方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非常迫切和必要的。
這一必要性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对于学生来说,培养其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我们汉语教学的首要目标,学生汉语能力的高低能够直接反应出学生的交际能力处于一个怎样的水平;而对于汉语教师来说,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低则直接影响着學习者是否能够熟练,自如地进行汉语交际。对外汉语教师不但要具备良好的汉语言知识,树立尊重双方文化的交际意识,还要具备相应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对于国内的教师来说,同样需要树立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此来应对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在了解其文化背景,语言水平,性格特征等方面的基础上保证教学顺利进行。
3结语
对外汉语教学,首先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其次才是语言教学行为。因此,对外汉语教学不单纯是语言层面的教学。除对学习者和教学活动主体提出的要求外,笔者认为对跨文化交际课程本身也应做出相应改进。笔者主要对两方面进行阐述,就教学内容而言,应考虑到基本概念、相关理论、交际策略及典型案例这几个方面。先从学科综述以及与文化和交际相关的概念人手,将理论与案例进行合理分类与归纳、研究,并以此为框架,重点讲解上述内容中一些实践性较强的理论和实用性案例,特别是那些能够展示世界多元文化特点、有助于预见学生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出现障碍的案例。就教学方式而言,笔者认为应采用英汉双语进行教学,本课程在国外发展较为成熟,很多前沿性、权威性的文献多为英语著作,双语讲解可以避免中英翻译的不准确或不统一。老师在理论讲解之后辅之以案例分析,使学生更加深刻了解其中差异;学生应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小组展示、跨文化实践等活动,实践之中发现真理。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对外汉语教学;文化差异
1论文研究背景
1.1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与发展
人文学家Edward Hall在50年代出版的《无声的语言》被广泛认为是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之作。60年代,R.T.Oliver的《文化与交际》和A.Smith的《交际与文化》等著作,掀起了对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高潮。70年代至90年代陆续产生了多种与其相关的学会,再次表明了跨文化交际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国内跨文化研究历史起步较晚。自上世纪80年代初,跨文化交际学由外语教学界引入中国以来,跨文化交际研究如今在中国已有了深入的发展,但研究主要集中在纯语言、交际技巧和表层文化等方面的探讨。(杨慧英,2014)
跨文化交际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交际双方之间存在着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在打交道的过程中,应该对某些方面加以特殊的注意,从而实现得体高效的交流。从汉语国际教育的角度讲,跨文化交际是指在特定的交际情景(教学)中,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交际者(汉语教师、外国学生)使用以汉语为主的语言进行的口语交际。这种语言交际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着深刻意义,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在口语交际中互相传达,为避免冲突,教与学的双方都需要具备跨文化交际意识并提高这种能力。
1.2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与发展
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由来已久,肇始于汉代,大兴于唐代。他们学习或以经商、传教为目的,着重口语,或以研究汉学为目的,着重书面语。中国把汉语作为外语在大学讲授是从1950年开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5个东欧国家派来了第一批留学生。教育部为此在清华大学设立了东欧留学生汉语专修班。1973年以后,来华学习的外国留学生逐年增加。70年代初,来自亚非第三世界国家的学生较多。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经历了几十年的不断探索,它已经发展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它不是一种简单的汉语知识的传授,而是以此为基础,着重培养良好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种语言教学,这种语言教学离不开跨文化交际。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其中包括语言交际能力、非语言交际能力、语言规则和交际规则转化能力以及文化适应能力等方面。
2跨文化交际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外汉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的研究仍然面临着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对外汉语教师对跨文化交际原则的践行仍有不足,在教学中,汉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没有很好地为教学服务,大多数学生都是初次进入异文化环境进行语言学习,也无法很好地适应跨文化交际。因此,切实提高师生双方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非常迫切和必要的。
這一必要性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对于学生来说,培养其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我们汉语教学的首要目标,学生汉语能力的高低能够直接反应出学生的交际能力处于一个怎样的水平;而对于汉语教师来说,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低则直接影响着學习者是否能够熟练,自如地进行汉语交际。对外汉语教师不但要具备良好的汉语言知识,树立尊重双方文化的交际意识,还要具备相应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对于国内的教师来说,同样需要树立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此来应对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在了解其文化背景,语言水平,性格特征等方面的基础上保证教学顺利进行。
3结语
对外汉语教学,首先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其次才是语言教学行为。因此,对外汉语教学不单纯是语言层面的教学。除对学习者和教学活动主体提出的要求外,笔者认为对跨文化交际课程本身也应做出相应改进。笔者主要对两方面进行阐述,就教学内容而言,应考虑到基本概念、相关理论、交际策略及典型案例这几个方面。先从学科综述以及与文化和交际相关的概念人手,将理论与案例进行合理分类与归纳、研究,并以此为框架,重点讲解上述内容中一些实践性较强的理论和实用性案例,特别是那些能够展示世界多元文化特点、有助于预见学生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出现障碍的案例。就教学方式而言,笔者认为应采用英汉双语进行教学,本课程在国外发展较为成熟,很多前沿性、权威性的文献多为英语著作,双语讲解可以避免中英翻译的不准确或不统一。老师在理论讲解之后辅之以案例分析,使学生更加深刻了解其中差异;学生应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小组展示、跨文化实践等活动,实践之中发现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