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矿体特征
矿体赋存于Ⅰ号硅化蚀变带中,并严格受其控制,矿床类型主体为石英脉型铅、钼矿。在Ⅰ号硅化蚀变带中圈出钼、矿体各一个。矿体形态较简单,呈脉状,厚度变化不大,产状与硅化蚀变带基本一致。各矿体特征如下:
(一)铅矿体
ⅠPb矿体,矿体赋存Ⅰ号硅化蚀变带中。呈脉状产出,沿走向及倾变化不大,倾向 60°-80°,倾角∠5°-30°,中深部由11个钻孔控制。区外地表出露长约1436m,宽1.5-4.0m,厚1.50-6.00m,平均1.84m。区内地表未出露,深部矿体沿走向长约150m,沿倾向宽约290m,厚1.14-2.47m,平均1.54m,矿体厚度变化系数50.10%,属较稳定型。矿体铅品位最高0.85%,最低0.30%,平均铅品位0.638%,矿体品位变化系数127.32%,属较均匀型。
控制矿体赋存高程621-693.52m,矿体埋深0-72.52m。
(二)钼矿体
ⅠMo矿体,矿体赋存于Ⅰ号硅化蚀变带中,呈脉状产出,沿走向及倾变化不大,倾向 60°-80°,倾角5°-30°,中深部由11个钻孔控制。区外地表出露长约1436m,宽1.5-4.0m,厚1.50-6.00m,平均1.84m。区内地表未出露,深部矿体沿走向长约150m,沿倾向宽约290m,厚1.14-6.40m,平均2.19m。矿体厚度变化系数68.78%,属较稳定型。矿体钼品位最高0.229%,最低0.030%,平均铅品位0.066%,矿体品位变化系数141.95%,属较均勻型。控制矿体赋存高程621-693.52m,矿体埋深0-72.52m。
总体看,矿体呈脉状产于硅化蚀变带中,产状基本稳定,经深部工程验证,矿体深部铅和钼品位降低,矿化变弱,但厚度变化较稳定。矿体厚度与硅化、钾化、金属硫化物蚀变范围有关,蚀变厚度愈大,矿体厚度愈大。所圈矿体中未见到后期断裂的破坏。
二、矿石质量
(一) 矿石矿物成份
矿石中矿物种类有9种,主要金属矿物有方铅矿、辉钼矿,少量黄铁矿、闪锌矿等;脉石矿物主要有钾长石、斜长石、微斜长石。
1.方铅矿。方铅矿,块状构造,它形粒状结构,矿石中方铅矿分布不均匀,呈不规则状集合体,反射色为白色,反射率Ⅳ级,低硬度,均质性,大部分晶体呈点状。粒度在0.05-0.1mm。
2.辉钼矿。呈自形-半自形叶片状、弯曲鳞片状集合体,含量在0.5%左右。鳞片长度一般为0.2-1mm。辉钼矿主要是沿石英裂隙充填,呈辉钼矿-钾长石、石英细脉,也有少部分辉钼矿呈叶片状集合体直接浸染分布于蚀变岩中。
3.黄铁矿。黄铁矿在矿石中含量较少,呈黄白色,高突起,无内反射。黄铁矿自形粒状,粒度在在0.05-0.1mm。其颗粒周围及裂隙中局部可见氧化物褐铁矿。
4.闪锌矿。闪锌矿分布不均且含量较少。呈不规则粒状,反射色为灰色微带褐色调,红褐色内反射明显,有黄铜矿乳滴,粒度在0.06-0.12mm。
5.石英。他形粒状结构,干涉色一级灰白到一级黄白,含量在60-65%,粒度在0.2-2mm之间。
6.斜长石。柱状,无色,聚片双晶发育,干涉色一级灰白,部分绢云母化,粒度在0.3-1mm之间,含量在25-30%。
7.微斜长石。柱状,无色,干涉色一级灰白,格子双晶发育,粒度在0.1-1mm,含量在5%左右。
(二) 矿石结构构造
1.矿石结构:(1)压碎结构:主要指黄铁矿、方铅矿受挤压发生碎裂的现象;(2)连生、包裹结构:主要指黄铁矿呈它型与闪锌矿、方铅矿连生,或包裹粒状方铅矿、闪锌矿的现象;(3)交代残余结构:主要指黄铁矿受热被褐铁矿交代不彻底,中心仍有部分黄铁矿残留;(4)次生它型粒状结构:主要指矿石中石英颗粒间紧密结合镶嵌分布;(5)残余斑状结构:主要指钾长石受热蚀变后,仍基本保持原有的斑状结构现象。
2.矿石构造:块状构造:是指矿石中的黄铁矿等金属硫化物呈团块分布;条带状构造:是指矿石金属矿物与脉石矿物呈条带状沿矿脉走向相间分布;复脉状构造:是指含多金属硫化物的石英细脉在矿石中呈网脉状分布;细脉状构造:是指含多金属硫化物的石英细脉在矿石中呈细脉状分布。
三、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一) 控矿因素
1.地层的控矿作用。在矿区及其外围,所有顺层缓倾斜产出的石英脉型铅钼矿(化)脉,均赋存在熊耳群鸡蛋坪组上段流纹英安斑岩地层中,表明本区大面积的流纹英安斑岩地层对铅钼矿的形成具有明显的层控作用。
2.石英脉与构造的控矿作用。矿区内,石英脉即是铅钼矿脉,是铅钼矿形成的主要层位,其次是其上、下盘局部形成的蚀变岩。在石英脉与下盘围岩的接触部位,因层间滑动形成大量的呈网脉状或细脉状的层间裂隙,多形成富矿段,是重要的含矿构造部位。
(二)矿床成因
矿区矿石结构、构造较简单;矿石矿物成分较简单,但伴生元素种类较多;矿区围岩蚀变强烈,具明显线性蚀变特征;矿脉与围岩界线明显,具热液充填矿床的特点。所以,矿床成因为受地层层间控制的中温热液充填石英脉型矿床。
(三)矿化富集规律与找矿标志
1.矿化富集规律:(1)围岩蚀变与矿化的关系:围岩钾化、硅化蚀变越强,蚀变厚度越大,相应铅钼矿化也越强。铅钼矿化与围岩蚀变强弱成正相关;(2)层间裂隙与矿化的关系:石英脉与下盘围岩因发生层间滑动,产生大量层间裂隙,此部位常形成具条带状构造的富矿层;(3)石英脉型矿脉矿化不均匀,石英脉上部较完整,矿化相对较弱,石英脉下部及与围岩的接触带,矿石较破碎,矿化相对较强;(4)结构构造与矿化的关系:一般条带状、星点浸染状和复脉状矿石,铅钼矿化较其它矿石要好;(5)产状与矿化的关系:矿脉倾角发生较大变化的部位,矿石铅钼矿化较好。
2.找矿标志。含铅钼矿化石英脉和含钼蚀变岩是区内铅钼矿脉的两种主要表现形式,钾化、硅化与区内铅钼矿脉的形成关系密切。根据矿区地质特征和围岩蚀变情况,总结找矿标志如下:石英脉及其上下盘产出的蚀变带是本区重要的构造找矿标志;钾化、硅化是本区重要的矿岩蚀变找矿标志;老硐与采坑是本区重要的直接找矿标志。
矿体赋存于Ⅰ号硅化蚀变带中,并严格受其控制,矿床类型主体为石英脉型铅、钼矿。在Ⅰ号硅化蚀变带中圈出钼、矿体各一个。矿体形态较简单,呈脉状,厚度变化不大,产状与硅化蚀变带基本一致。各矿体特征如下:
(一)铅矿体
ⅠPb矿体,矿体赋存Ⅰ号硅化蚀变带中。呈脉状产出,沿走向及倾变化不大,倾向 60°-80°,倾角∠5°-30°,中深部由11个钻孔控制。区外地表出露长约1436m,宽1.5-4.0m,厚1.50-6.00m,平均1.84m。区内地表未出露,深部矿体沿走向长约150m,沿倾向宽约290m,厚1.14-2.47m,平均1.54m,矿体厚度变化系数50.10%,属较稳定型。矿体铅品位最高0.85%,最低0.30%,平均铅品位0.638%,矿体品位变化系数127.32%,属较均匀型。
控制矿体赋存高程621-693.52m,矿体埋深0-72.52m。
(二)钼矿体
ⅠMo矿体,矿体赋存于Ⅰ号硅化蚀变带中,呈脉状产出,沿走向及倾变化不大,倾向 60°-80°,倾角5°-30°,中深部由11个钻孔控制。区外地表出露长约1436m,宽1.5-4.0m,厚1.50-6.00m,平均1.84m。区内地表未出露,深部矿体沿走向长约150m,沿倾向宽约290m,厚1.14-6.40m,平均2.19m。矿体厚度变化系数68.78%,属较稳定型。矿体钼品位最高0.229%,最低0.030%,平均铅品位0.066%,矿体品位变化系数141.95%,属较均勻型。控制矿体赋存高程621-693.52m,矿体埋深0-72.52m。
总体看,矿体呈脉状产于硅化蚀变带中,产状基本稳定,经深部工程验证,矿体深部铅和钼品位降低,矿化变弱,但厚度变化较稳定。矿体厚度与硅化、钾化、金属硫化物蚀变范围有关,蚀变厚度愈大,矿体厚度愈大。所圈矿体中未见到后期断裂的破坏。
二、矿石质量
(一) 矿石矿物成份
矿石中矿物种类有9种,主要金属矿物有方铅矿、辉钼矿,少量黄铁矿、闪锌矿等;脉石矿物主要有钾长石、斜长石、微斜长石。
1.方铅矿。方铅矿,块状构造,它形粒状结构,矿石中方铅矿分布不均匀,呈不规则状集合体,反射色为白色,反射率Ⅳ级,低硬度,均质性,大部分晶体呈点状。粒度在0.05-0.1mm。
2.辉钼矿。呈自形-半自形叶片状、弯曲鳞片状集合体,含量在0.5%左右。鳞片长度一般为0.2-1mm。辉钼矿主要是沿石英裂隙充填,呈辉钼矿-钾长石、石英细脉,也有少部分辉钼矿呈叶片状集合体直接浸染分布于蚀变岩中。
3.黄铁矿。黄铁矿在矿石中含量较少,呈黄白色,高突起,无内反射。黄铁矿自形粒状,粒度在在0.05-0.1mm。其颗粒周围及裂隙中局部可见氧化物褐铁矿。
4.闪锌矿。闪锌矿分布不均且含量较少。呈不规则粒状,反射色为灰色微带褐色调,红褐色内反射明显,有黄铜矿乳滴,粒度在0.06-0.12mm。
5.石英。他形粒状结构,干涉色一级灰白到一级黄白,含量在60-65%,粒度在0.2-2mm之间。
6.斜长石。柱状,无色,聚片双晶发育,干涉色一级灰白,部分绢云母化,粒度在0.3-1mm之间,含量在25-30%。
7.微斜长石。柱状,无色,干涉色一级灰白,格子双晶发育,粒度在0.1-1mm,含量在5%左右。
(二) 矿石结构构造
1.矿石结构:(1)压碎结构:主要指黄铁矿、方铅矿受挤压发生碎裂的现象;(2)连生、包裹结构:主要指黄铁矿呈它型与闪锌矿、方铅矿连生,或包裹粒状方铅矿、闪锌矿的现象;(3)交代残余结构:主要指黄铁矿受热被褐铁矿交代不彻底,中心仍有部分黄铁矿残留;(4)次生它型粒状结构:主要指矿石中石英颗粒间紧密结合镶嵌分布;(5)残余斑状结构:主要指钾长石受热蚀变后,仍基本保持原有的斑状结构现象。
2.矿石构造:块状构造:是指矿石中的黄铁矿等金属硫化物呈团块分布;条带状构造:是指矿石金属矿物与脉石矿物呈条带状沿矿脉走向相间分布;复脉状构造:是指含多金属硫化物的石英细脉在矿石中呈网脉状分布;细脉状构造:是指含多金属硫化物的石英细脉在矿石中呈细脉状分布。
三、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一) 控矿因素
1.地层的控矿作用。在矿区及其外围,所有顺层缓倾斜产出的石英脉型铅钼矿(化)脉,均赋存在熊耳群鸡蛋坪组上段流纹英安斑岩地层中,表明本区大面积的流纹英安斑岩地层对铅钼矿的形成具有明显的层控作用。
2.石英脉与构造的控矿作用。矿区内,石英脉即是铅钼矿脉,是铅钼矿形成的主要层位,其次是其上、下盘局部形成的蚀变岩。在石英脉与下盘围岩的接触部位,因层间滑动形成大量的呈网脉状或细脉状的层间裂隙,多形成富矿段,是重要的含矿构造部位。
(二)矿床成因
矿区矿石结构、构造较简单;矿石矿物成分较简单,但伴生元素种类较多;矿区围岩蚀变强烈,具明显线性蚀变特征;矿脉与围岩界线明显,具热液充填矿床的特点。所以,矿床成因为受地层层间控制的中温热液充填石英脉型矿床。
(三)矿化富集规律与找矿标志
1.矿化富集规律:(1)围岩蚀变与矿化的关系:围岩钾化、硅化蚀变越强,蚀变厚度越大,相应铅钼矿化也越强。铅钼矿化与围岩蚀变强弱成正相关;(2)层间裂隙与矿化的关系:石英脉与下盘围岩因发生层间滑动,产生大量层间裂隙,此部位常形成具条带状构造的富矿层;(3)石英脉型矿脉矿化不均匀,石英脉上部较完整,矿化相对较弱,石英脉下部及与围岩的接触带,矿石较破碎,矿化相对较强;(4)结构构造与矿化的关系:一般条带状、星点浸染状和复脉状矿石,铅钼矿化较其它矿石要好;(5)产状与矿化的关系:矿脉倾角发生较大变化的部位,矿石铅钼矿化较好。
2.找矿标志。含铅钼矿化石英脉和含钼蚀变岩是区内铅钼矿脉的两种主要表现形式,钾化、硅化与区内铅钼矿脉的形成关系密切。根据矿区地质特征和围岩蚀变情况,总结找矿标志如下:石英脉及其上下盘产出的蚀变带是本区重要的构造找矿标志;钾化、硅化是本区重要的矿岩蚀变找矿标志;老硐与采坑是本区重要的直接找矿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