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课堂上适度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提问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借助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的源泉和根据,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成为激发学生思维,增强学生有意注意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意识,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难的勇气和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下面将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就课堂教学提问的运用谈谈自己的看法。
1 选择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问
面对相同的问题情景,提出的问题不同,教学效果亦会有差异。因此教师提问时,尤其需要考虑提问能否引起学生的学习。提问要激起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思考。课堂提问要难易适中,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提问的度,以激起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思考。
2 提问方式的转变
课堂提问,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也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准确、恰当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但是,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提问的作用发挥得远远不够。甚至数学课堂教学中严重存在无效提问、低效提问的现象,甚至有时教师的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同时也存在着教师提问数量过多,使学生忙于应付,根本没留深思的时间;提问流于形式,用优生的思维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的情况;教师的提问具有较大随意性,忽视对问题精心设计和组织,导致课堂上“启而难发”的情况;这样的提问方式只是流于形式,只是课堂教学内容的一个填充而已。因此我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总是设计好每一节课所需的问题,尽量避免上述情况。这样,我的问题问的是有准备,学生的回答也有了头绪。
3 遵循小学生认知规律设计问题
3.1 结合循序渐进的规律设计问题。教学是一种循序渐进地、有效地选取、组织、传递和运用知识信息,促进学生了解信息,掌握知识的活动。从课堂教学整体上看,教师必须抓住教材、教学内容的整体要求,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心理状态,科学地设计一定梯度的问题。
3.2 结合因材施教的原则设计问题。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要注意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高深或灵活的问题问优生,优生经过思考回答出来,有助于启发全体学生思维:基础题、综合题的提问是为了巩固教学效果,问题的设计要考虑成绩中等的学生,这样可以吸引大多数学生的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成绩差的学生,要适当设计一些难度不大,经过认真复习和思考能够回答出来的问题,可以帮助这些学生恢复自信,提高学习兴趣。
3.3 结合学生的性格特征设计问题。通过设问,帮助学生发挥良好的性格特征对学生的积极作用,减少、避免或克服学生的消极影响。例如,对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可设计一些小问题提问,促进他们随时集中注意力;对性格脆弱的学生,可设计一些有难度的问题提问,使他们在挫折中逐渐锻炼得坚强起来;对于心态浮躁的学生,可设计一些需要仔细思考的问题,使他们在回答的过程中养成耐心思考的习惯。
4 在关键处点问
小学数学学习内容中,有些概念比较抽象,加之学生缺乏生活体验,所以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或记忆力不够持久。教学时,教师可在关键处进行提问,以突出重点。如“数对”的概念,在学生初步掌握了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的方法后,结合方格图,教师可提问:“数对(2,3)和(3,2),表示的是同一点吗?”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表示同一列或同一行或同一行的几个点的位置的数对,提问他们从中发现了什么,以加深对数对概念的理解,同时还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5 营造开放型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敢于”答问题的良好习惯
著名的心理学家托兰斯说:“我们要促进创造力,就需要提供一个友善的和有奖赏的环境,以便使之在其中繁荣发展。”学生的认知活动是受情绪因素影响的,创新灵感只有在自由的思维空间中才能诞生。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和获得创新成就的灵气,就要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使之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催化剂,而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应从教师的一言一行做起,课堂上教师一个亲切的眼神,一个细微的动作,一句热情的赞语都会缩短师生心灵间的距离,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在教学实践中,当提出问题时,我经常用“咱们一块想,一块做”、“你认为合适吗?”等语言,让学生消除紧张感,在学生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时,我总是耐心地鼓励“没关系,老师明白你的意思。”当学生提出新的思路时,我会对他说:“你真棒,继续努力!”当学生的见解有误时,不是置之不理,更不是冷嘲热讽,而是表现出对学生的充分理解和鼓励,说:“你坐下再想一想,等一下再说自己的看法,好吗?”“你的意见,有些同学有不同看法,让我们来一起听一下好吗?”使学生没有难堪感,消除他们因没有回答对问题而产生的恐惧或害羞心理,劲头十足地听别人发言,为再次发言做好准备。我要求自己让敢于发言的每一个学生都不带遗憾地坐下,使每一个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以更好的姿态去自主学习,享受成长的快乐。
【关键词】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提问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借助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的源泉和根据,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成为激发学生思维,增强学生有意注意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意识,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难的勇气和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下面将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就课堂教学提问的运用谈谈自己的看法。
1 选择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问
面对相同的问题情景,提出的问题不同,教学效果亦会有差异。因此教师提问时,尤其需要考虑提问能否引起学生的学习。提问要激起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思考。课堂提问要难易适中,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提问的度,以激起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思考。
2 提问方式的转变
课堂提问,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也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准确、恰当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但是,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提问的作用发挥得远远不够。甚至数学课堂教学中严重存在无效提问、低效提问的现象,甚至有时教师的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同时也存在着教师提问数量过多,使学生忙于应付,根本没留深思的时间;提问流于形式,用优生的思维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的情况;教师的提问具有较大随意性,忽视对问题精心设计和组织,导致课堂上“启而难发”的情况;这样的提问方式只是流于形式,只是课堂教学内容的一个填充而已。因此我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总是设计好每一节课所需的问题,尽量避免上述情况。这样,我的问题问的是有准备,学生的回答也有了头绪。
3 遵循小学生认知规律设计问题
3.1 结合循序渐进的规律设计问题。教学是一种循序渐进地、有效地选取、组织、传递和运用知识信息,促进学生了解信息,掌握知识的活动。从课堂教学整体上看,教师必须抓住教材、教学内容的整体要求,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心理状态,科学地设计一定梯度的问题。
3.2 结合因材施教的原则设计问题。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要注意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高深或灵活的问题问优生,优生经过思考回答出来,有助于启发全体学生思维:基础题、综合题的提问是为了巩固教学效果,问题的设计要考虑成绩中等的学生,这样可以吸引大多数学生的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成绩差的学生,要适当设计一些难度不大,经过认真复习和思考能够回答出来的问题,可以帮助这些学生恢复自信,提高学习兴趣。
3.3 结合学生的性格特征设计问题。通过设问,帮助学生发挥良好的性格特征对学生的积极作用,减少、避免或克服学生的消极影响。例如,对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可设计一些小问题提问,促进他们随时集中注意力;对性格脆弱的学生,可设计一些有难度的问题提问,使他们在挫折中逐渐锻炼得坚强起来;对于心态浮躁的学生,可设计一些需要仔细思考的问题,使他们在回答的过程中养成耐心思考的习惯。
4 在关键处点问
小学数学学习内容中,有些概念比较抽象,加之学生缺乏生活体验,所以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或记忆力不够持久。教学时,教师可在关键处进行提问,以突出重点。如“数对”的概念,在学生初步掌握了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的方法后,结合方格图,教师可提问:“数对(2,3)和(3,2),表示的是同一点吗?”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表示同一列或同一行或同一行的几个点的位置的数对,提问他们从中发现了什么,以加深对数对概念的理解,同时还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5 营造开放型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敢于”答问题的良好习惯
著名的心理学家托兰斯说:“我们要促进创造力,就需要提供一个友善的和有奖赏的环境,以便使之在其中繁荣发展。”学生的认知活动是受情绪因素影响的,创新灵感只有在自由的思维空间中才能诞生。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和获得创新成就的灵气,就要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使之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催化剂,而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应从教师的一言一行做起,课堂上教师一个亲切的眼神,一个细微的动作,一句热情的赞语都会缩短师生心灵间的距离,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在教学实践中,当提出问题时,我经常用“咱们一块想,一块做”、“你认为合适吗?”等语言,让学生消除紧张感,在学生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时,我总是耐心地鼓励“没关系,老师明白你的意思。”当学生提出新的思路时,我会对他说:“你真棒,继续努力!”当学生的见解有误时,不是置之不理,更不是冷嘲热讽,而是表现出对学生的充分理解和鼓励,说:“你坐下再想一想,等一下再说自己的看法,好吗?”“你的意见,有些同学有不同看法,让我们来一起听一下好吗?”使学生没有难堪感,消除他们因没有回答对问题而产生的恐惧或害羞心理,劲头十足地听别人发言,为再次发言做好准备。我要求自己让敢于发言的每一个学生都不带遗憾地坐下,使每一个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以更好的姿态去自主学习,享受成长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