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者张海鹏先生在梳理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线索时,提出了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沉沦”与“上升”说。他认为近代以来帝国主义的侵略与晚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使中国社会逐渐“沉沦”下去,这个深渊的“底”就在20世纪的头20年,中国社会变得极为黑暗、极为混乱。但是中国社会发展到谷底时期出现了向上的转机,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逐渐成长起来,中国无产阶级的力量也开始成长和集结,于是辛亥革命爆发,缔造共和;新文化运动掀起一场启蒙风暴,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马克思主义大规模传入并被人们接受,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下面我们就通过那个时代的时事漫画来展示上述历史过程。
以上漫画展示的是二十世纪初的清政府对外大量出卖国家利权,对内则对早已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百姓压榨不已,“苛政猛于虎”,以致民怨沸腾。为了摆脱内外交困的局面,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推行系列改革,但统治者试图在保留专制统治的基础上做出变革,也就注定了其失败的命运。
解读:二十世纪初,国内矛盾日益尖锐,清政府已陷入无法照旧统治下去的境地,人民也无法照旧生活下去。清政府试图通过推行“新政”摆脱困境,虽然“新政”在客观上有进步性的一面,“在假维新的过程中又实现过一部分真改革”(学者陈旭麓语),但“新政”的初衷是为了取悦列强,消弥革命,从而消除统治危机,因此具有反动性和欺骗性的一面。就如上述漫画展示的,立宪政体是无法嫁接在专制政体之“树”上的。随着改革的失败,革命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上述漫画反映的是辛亥革命爆发、中华民国成立的情形。为了“唤起革命”,革命者打出民族主义的旗帜(漫画一中的“竹叶”由“民族主义”四个字组成),号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满清专制政府。在革命运动的冲击下,清政府最终土崩瓦解。革命者打出当时的国旗五色旗,期望建立一个主权在民的民主共和国(漫画三中的“”字是当时新创的一个流行字,国中有民,寓意着“主权在民”)。 解读:辛亥革命的爆发是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也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积极推动密切相关,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组织成立了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创立了革命的指导思想三民主义,积极推动革命运动,最终推翻了持续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当时亚洲第一个共和国——中华民国,实现了国家政治制度的大变革,对近代中国走向独立和解放的历史进程有着巨大的贡献。
上述漫画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民国初年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漫画一中当政者不惜牺牲民众的利益,为了获取日本的支持而接受了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条款;漫画二中身穿和服的日本人把一名中国人抱在怀里,面带笑容,口称“公道待遇”,一只脚却偷偷地伸进了中国山东,侵占了中国的领土。
解读:民国初年中国的民族危机有增无减,沙俄策动了外蒙古独立事件,英国觊觎西藏,日、俄通过《日俄密约》划定了两国在内蒙古的势力范围。尤其是日本借助一战期间西方国家无暇东顾的机会,大大扩充了在中国的政治、经济势力,强迫中国签订“二十一条”,密谋把中国的政治、军事、财政及领土完全置于其控制之下就是一个例证。一战后日本更是试图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据为己有。但正是列强的欲壑难填与野蛮侵略,使酝酿已久的民族主义在随后的五四运动中喷薄而出,此后不少国人抱定“强力拥护公理,平民征服政府”两大宗旨,走上了改变中国命运的革命道路。
上述漫画显示的是五四运动前后一种新式革命道路在中国的诞生。漫画一中一只巨手象征着发动俄国革命的人民,紧握民主(DEMOCRACY)利剑,不仅一剑刺穿了俄皇的心脏,而且剑尖直奔一战的重要元凶德国,“虽不中亦不远矣”,表达了对十月革命的肯定和颂扬。漫画二中在一张“国民政府”餐桌上,摆放着几个佐料瓶,瓶上分别贴着“苏俄”、“工人”、“学生”、“军人”、“妇女”等标签,显示出新式革命道路在外援、动力等方面的特点和优长之处。
解读:十月革命的胜利发生在国情与中国相同(封建压迫严重)或近似(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使中国先进分子意识到中国也可以采用“同类的精神,即使用革命的社会主义”。陈独秀的言论就表达出以俄为师的意思:“我以为中国的改造与存在,大部分都要靠国际社会主义的运动帮忙,这是不容讳饰的了”(《社会主义批评》,《新青年》第9卷第3号)。总之十月革命给予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随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作者是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
一、革命的缘起
1、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以上漫画展示的是二十世纪初的清政府对外大量出卖国家利权,对内则对早已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百姓压榨不已,“苛政猛于虎”,以致民怨沸腾。为了摆脱内外交困的局面,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推行系列改革,但统治者试图在保留专制统治的基础上做出变革,也就注定了其失败的命运。
解读:二十世纪初,国内矛盾日益尖锐,清政府已陷入无法照旧统治下去的境地,人民也无法照旧生活下去。清政府试图通过推行“新政”摆脱困境,虽然“新政”在客观上有进步性的一面,“在假维新的过程中又实现过一部分真改革”(学者陈旭麓语),但“新政”的初衷是为了取悦列强,消弥革命,从而消除统治危机,因此具有反动性和欺骗性的一面。就如上述漫画展示的,立宪政体是无法嫁接在专制政体之“树”上的。随着改革的失败,革命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3、辛亥革命的爆发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上述漫画反映的是辛亥革命爆发、中华民国成立的情形。为了“唤起革命”,革命者打出民族主义的旗帜(漫画一中的“竹叶”由“民族主义”四个字组成),号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满清专制政府。在革命运动的冲击下,清政府最终土崩瓦解。革命者打出当时的国旗五色旗,期望建立一个主权在民的民主共和国(漫画三中的“”字是当时新创的一个流行字,国中有民,寓意着“主权在民”)。 解读:辛亥革命的爆发是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也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积极推动密切相关,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组织成立了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创立了革命的指导思想三民主义,积极推动革命运动,最终推翻了持续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当时亚洲第一个共和国——中华民国,实现了国家政治制度的大变革,对近代中国走向独立和解放的历史进程有着巨大的贡献。
二、民国初年的动荡与继续革命的必要
1、民初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
上述漫画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民国初年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漫画一中当政者不惜牺牲民众的利益,为了获取日本的支持而接受了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条款;漫画二中身穿和服的日本人把一名中国人抱在怀里,面带笑容,口称“公道待遇”,一只脚却偷偷地伸进了中国山东,侵占了中国的领土。
解读:民国初年中国的民族危机有增无减,沙俄策动了外蒙古独立事件,英国觊觎西藏,日、俄通过《日俄密约》划定了两国在内蒙古的势力范围。尤其是日本借助一战期间西方国家无暇东顾的机会,大大扩充了在中国的政治、经济势力,强迫中国签订“二十一条”,密谋把中国的政治、军事、财政及领土完全置于其控制之下就是一个例证。一战后日本更是试图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据为己有。但正是列强的欲壑难填与野蛮侵略,使酝酿已久的民族主义在随后的五四运动中喷薄而出,此后不少国人抱定“强力拥护公理,平民征服政府”两大宗旨,走上了改变中国命运的革命道路。
三、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开端
1、新的革命力量的崛起
上述漫画显示的是五四运动前后一种新式革命道路在中国的诞生。漫画一中一只巨手象征着发动俄国革命的人民,紧握民主(DEMOCRACY)利剑,不仅一剑刺穿了俄皇的心脏,而且剑尖直奔一战的重要元凶德国,“虽不中亦不远矣”,表达了对十月革命的肯定和颂扬。漫画二中在一张“国民政府”餐桌上,摆放着几个佐料瓶,瓶上分别贴着“苏俄”、“工人”、“学生”、“军人”、“妇女”等标签,显示出新式革命道路在外援、动力等方面的特点和优长之处。
解读:十月革命的胜利发生在国情与中国相同(封建压迫严重)或近似(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使中国先进分子意识到中国也可以采用“同类的精神,即使用革命的社会主义”。陈独秀的言论就表达出以俄为师的意思:“我以为中国的改造与存在,大部分都要靠国际社会主义的运动帮忙,这是不容讳饰的了”(《社会主义批评》,《新青年》第9卷第3号)。总之十月革命给予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随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作者是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