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年读《断章》,只读懂了“风景”二字,最多也就只是明了“你在看风景,而有个看风景的人却在看你”。仅此而已,至于其他,怎么也品味不出来的了。几年后的今天,再读《断章》,眼前不禁一亮,许多顿悟仿如佛光一闪,那样清晰那样明亮那样透彻!
卞之琳这首只有35个字的小诗《断章》,令笔者有一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诗不在长,有趣则行”的感慨。它在有限的诗行中,包含着丰富的意蕴,令人难以释怀。这首诗发表以来,曾引起无数人的关注,有关它的评论文章也有不少,有人甚至写下了上万字的评论文章。特别是在这首诗的意义解读方面,释者如云,解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理解,得出了多种多样的诗歌释意。
一、用扼要的意象阐释深刻的情理
“哲学家可以从中悟出‘生生不息,循环往复’;物理学家会得到‘相对论’的启示;政治家可以从中感受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心理专家可以演绎‘单恋之情’的宣泄。这条无形的残酷的人生关系链,感受到难以抗拒的祸福转换的节奏;而有的人会想到这首诗写出了那种互相利用、同床异梦的婚姻……”
不同的读者对卞之琳的《断章》的意义解读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断章》已成为多意义诗歌的代表。
对笔者而言,人生里的诸多事情,其实就如那风景。当你痴情地在观赏的时候,无意也好有意也好,有时你也就成了风景,别人眼里的风景。就如有些事情,对于你是耿耿于怀的,甚至是信誓旦旦的,而对于别人,时常充溢在你心间的那些事情,只是淡淡的故事,甚至是茶余饭后的笑谈罢了。无论你是否愿意,也不管你所成为的风景是美丽是丑陋,是高大是渺小,是永恒是瞬间,作为个体的人,人人有时都是那风景。
爱情也罢,亲情也罢,事业也罢,有人放在心里不能罢休的,是渗入了你的血液注入了你的生命里的,刻骨地不能忘却的,是“永远”的风景。甚至只是他眼前的风景,有意无意地看一眼也就够了。而别人的,则“百看不厌”,何尝又不是这样呢?只是,大家内心深处都是渴望自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吧?
这便是世事,这便是现实,这又何尝不是人生?如果,我在看风景,而你真的是在看我,而且夜里当明月升起在我的窗前,而我正巧出现在你的梦里,哪怕我只是在你梦见的地方悄悄地站立,也是值得咀嚼的事情。都说,千年修炼才能换来今生的回眸,那该是修炼了多少年,我才出现在了你的梦里?而你在看风景的时候,是否知道我是一直在看你的?你举头望明月时,当知道在明月的那边也有人在看明月在想着同样的事情。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许多事情能不说是敏感的个人情调吗?能不说是自作多情的体悟吗?可为什么当明月装饰着我的窗子的时候,我总是渴望自己可以装饰你的梦境?哪怕仅仅是“装饰”!“落花若有意,流水亦含情”,看见路旁的落花,听见潺潺的流水,望着天边那轮明月,如果你真能体会到有一个人愿意一生装饰着你的梦境,在梦里你会不会甜甜地笑?
这首诗从字面上看十分简单,诗虽只短短4行,似乎看一遍就懂了。但看完后又感到不全懂,仿佛简单的字眼里藏着很深的哲理。《断章》试图用扼要的意象阐释深刻的情理。诗人通过对“风景”的刹那间感悟,涉及了“相对性”的哲理命题。“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而相对于楼上的人来说,桥上的“你”就是他们眼中的风景,他们“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而相对于梦见“你”的人来说,“你”则像窗外的明月一样,“装饰”了他们的“梦”。若从卞之琳早年的恋爱经历来看,这首诗是写两人互相爱慕却未能走到一起的痛苦心情。这样理解诗的上阕,我们就会明白诗人为何在下片中用“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正因为你们二人虽相见却不能长相守,所以晚上才会做梦,在梦中欢会。你被别人梦着,同样别人也梦着你,但永远只能在梦中,醒来却是一场空。卞之琳对已经飘逝的美好爱情深深地怀恋,有从爱情的稍纵即逝中看到了万物变化的哲理。
二、独特、严谨的结构特点
1.多面镜“风景”有时也要用多功能变焦镜头来观赏
此诗之妙,尽在组织。诗的结构独特、严谨。结构丝毫不是仅仅解决一个先说什么、后说什么的条理问题。全诗四句,共35个字,每句都可以构成独立的画面。因此整体不是各局部之和。把几个单一的镜头、几段简略的描述按“规划”的结构方法组织到一起,这不是一种简单的相加,而是一种发明,会有一些簇新的东西迸射出来。这些新的东西,既来自于结构的整体效应,同时也是读者在鉴赏中踊跃思维的成果。由于探究含意是人类意识的一项本能,让观赏者完整不动头脑地接收一些文字排列,是不可能的。奇妙的结构能够给读者以启示和暗示,让读者悟出一些字面上没说出的更深厚、更奥妙的东西。
2.充分显示了诗人高明的构造手段
全诗四行,分成两节,恰似并置在一起的两组镜头。
镜头一:“你站在桥上看风景”。镜头二:“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这两个镜头摄取的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景象,分辨来看各自只是一个确定性叙述,告知读者一种状况罢了,很难悟出什么深意。当初把这两个镜头并置在一起,形成一组并列蒙太奇,情形就完全不同了。在第一个镜头中,“你”是看景致的主体,到第二个镜头中,还是这个“你”却成了被别人看的客体了。这种主体与客体地位的不着痕迹的转换,暗示了宇宙中事物广泛存在的一种相对性。论诗者大都把卞之琳的《断章》看成是一首意蕴艰深的哲理诗,其实作为言情诗来读,诗味才足呢!那优美如画的意境,那浓郁隽永的情思,那把玩不尽的戏味,那独出心裁的题旨,细细品来,的确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那忘情于景的“你”定是个俊逸潇洒、云游天下的少年郎,那钟情于人的楼上人定是个寂寞思春、知音难觅的多情女,一个眷恋风光,憨态可掬,孰不知一举一动搅乱了几多情丝;一个含情脉脉、痴态可怜,可心中情眼暗恋情怀谁知?真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而在人生旅途上又有多少这样的萍水相逢、一见钟情、转瞬即逝而又经久难忘的一厢恋情啊!而诗人正是以这短短的两行诗给那电石火花般的难言之情、难绘之景留下了永恒的影像,引人回忆,激人遐想。
镜头三:“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镜头四:“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构成了另一组并列蒙太奇,是对前一组镜头显示的哲学上的相对性的强化。第一组并置的两个镜头都是具体的可以直接感受到的事物。第二组镜头三“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还是详细的,至于镜头四“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则只能是从想象中才得以展开的了。它虚一些,令读者体味的余地就大一些。自然之景以其特有的方式回报了桥上人的多情,而桥上人又该以怎样的方式来回报楼上人的一片美意呢?诗以“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一想象天外的神来之笔对此作了饶有情致的回答,从而使楼上人那在现实生活中本是毫无希望的单恋之情得到了惬意的宣泄。
《断章》正是通过构造出一种美丽又无法接近的多面“风景”,使人对美好的爱情产生了深深的留恋,同时又让读者在阅读中体会到世间万物的关联和变化。现在诗人已逝,然而他的《断章》则会成为永远的“风景”。
(作者单位:福建省三明市高级技工学校)
卞之琳这首只有35个字的小诗《断章》,令笔者有一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诗不在长,有趣则行”的感慨。它在有限的诗行中,包含着丰富的意蕴,令人难以释怀。这首诗发表以来,曾引起无数人的关注,有关它的评论文章也有不少,有人甚至写下了上万字的评论文章。特别是在这首诗的意义解读方面,释者如云,解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理解,得出了多种多样的诗歌释意。
一、用扼要的意象阐释深刻的情理
“哲学家可以从中悟出‘生生不息,循环往复’;物理学家会得到‘相对论’的启示;政治家可以从中感受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心理专家可以演绎‘单恋之情’的宣泄。这条无形的残酷的人生关系链,感受到难以抗拒的祸福转换的节奏;而有的人会想到这首诗写出了那种互相利用、同床异梦的婚姻……”
不同的读者对卞之琳的《断章》的意义解读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断章》已成为多意义诗歌的代表。
对笔者而言,人生里的诸多事情,其实就如那风景。当你痴情地在观赏的时候,无意也好有意也好,有时你也就成了风景,别人眼里的风景。就如有些事情,对于你是耿耿于怀的,甚至是信誓旦旦的,而对于别人,时常充溢在你心间的那些事情,只是淡淡的故事,甚至是茶余饭后的笑谈罢了。无论你是否愿意,也不管你所成为的风景是美丽是丑陋,是高大是渺小,是永恒是瞬间,作为个体的人,人人有时都是那风景。
爱情也罢,亲情也罢,事业也罢,有人放在心里不能罢休的,是渗入了你的血液注入了你的生命里的,刻骨地不能忘却的,是“永远”的风景。甚至只是他眼前的风景,有意无意地看一眼也就够了。而别人的,则“百看不厌”,何尝又不是这样呢?只是,大家内心深处都是渴望自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吧?
这便是世事,这便是现实,这又何尝不是人生?如果,我在看风景,而你真的是在看我,而且夜里当明月升起在我的窗前,而我正巧出现在你的梦里,哪怕我只是在你梦见的地方悄悄地站立,也是值得咀嚼的事情。都说,千年修炼才能换来今生的回眸,那该是修炼了多少年,我才出现在了你的梦里?而你在看风景的时候,是否知道我是一直在看你的?你举头望明月时,当知道在明月的那边也有人在看明月在想着同样的事情。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许多事情能不说是敏感的个人情调吗?能不说是自作多情的体悟吗?可为什么当明月装饰着我的窗子的时候,我总是渴望自己可以装饰你的梦境?哪怕仅仅是“装饰”!“落花若有意,流水亦含情”,看见路旁的落花,听见潺潺的流水,望着天边那轮明月,如果你真能体会到有一个人愿意一生装饰着你的梦境,在梦里你会不会甜甜地笑?
这首诗从字面上看十分简单,诗虽只短短4行,似乎看一遍就懂了。但看完后又感到不全懂,仿佛简单的字眼里藏着很深的哲理。《断章》试图用扼要的意象阐释深刻的情理。诗人通过对“风景”的刹那间感悟,涉及了“相对性”的哲理命题。“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而相对于楼上的人来说,桥上的“你”就是他们眼中的风景,他们“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而相对于梦见“你”的人来说,“你”则像窗外的明月一样,“装饰”了他们的“梦”。若从卞之琳早年的恋爱经历来看,这首诗是写两人互相爱慕却未能走到一起的痛苦心情。这样理解诗的上阕,我们就会明白诗人为何在下片中用“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正因为你们二人虽相见却不能长相守,所以晚上才会做梦,在梦中欢会。你被别人梦着,同样别人也梦着你,但永远只能在梦中,醒来却是一场空。卞之琳对已经飘逝的美好爱情深深地怀恋,有从爱情的稍纵即逝中看到了万物变化的哲理。
二、独特、严谨的结构特点
1.多面镜“风景”有时也要用多功能变焦镜头来观赏
此诗之妙,尽在组织。诗的结构独特、严谨。结构丝毫不是仅仅解决一个先说什么、后说什么的条理问题。全诗四句,共35个字,每句都可以构成独立的画面。因此整体不是各局部之和。把几个单一的镜头、几段简略的描述按“规划”的结构方法组织到一起,这不是一种简单的相加,而是一种发明,会有一些簇新的东西迸射出来。这些新的东西,既来自于结构的整体效应,同时也是读者在鉴赏中踊跃思维的成果。由于探究含意是人类意识的一项本能,让观赏者完整不动头脑地接收一些文字排列,是不可能的。奇妙的结构能够给读者以启示和暗示,让读者悟出一些字面上没说出的更深厚、更奥妙的东西。
2.充分显示了诗人高明的构造手段
全诗四行,分成两节,恰似并置在一起的两组镜头。
镜头一:“你站在桥上看风景”。镜头二:“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这两个镜头摄取的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景象,分辨来看各自只是一个确定性叙述,告知读者一种状况罢了,很难悟出什么深意。当初把这两个镜头并置在一起,形成一组并列蒙太奇,情形就完全不同了。在第一个镜头中,“你”是看景致的主体,到第二个镜头中,还是这个“你”却成了被别人看的客体了。这种主体与客体地位的不着痕迹的转换,暗示了宇宙中事物广泛存在的一种相对性。论诗者大都把卞之琳的《断章》看成是一首意蕴艰深的哲理诗,其实作为言情诗来读,诗味才足呢!那优美如画的意境,那浓郁隽永的情思,那把玩不尽的戏味,那独出心裁的题旨,细细品来,的确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那忘情于景的“你”定是个俊逸潇洒、云游天下的少年郎,那钟情于人的楼上人定是个寂寞思春、知音难觅的多情女,一个眷恋风光,憨态可掬,孰不知一举一动搅乱了几多情丝;一个含情脉脉、痴态可怜,可心中情眼暗恋情怀谁知?真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而在人生旅途上又有多少这样的萍水相逢、一见钟情、转瞬即逝而又经久难忘的一厢恋情啊!而诗人正是以这短短的两行诗给那电石火花般的难言之情、难绘之景留下了永恒的影像,引人回忆,激人遐想。
镜头三:“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镜头四:“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构成了另一组并列蒙太奇,是对前一组镜头显示的哲学上的相对性的强化。第一组并置的两个镜头都是具体的可以直接感受到的事物。第二组镜头三“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还是详细的,至于镜头四“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则只能是从想象中才得以展开的了。它虚一些,令读者体味的余地就大一些。自然之景以其特有的方式回报了桥上人的多情,而桥上人又该以怎样的方式来回报楼上人的一片美意呢?诗以“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一想象天外的神来之笔对此作了饶有情致的回答,从而使楼上人那在现实生活中本是毫无希望的单恋之情得到了惬意的宣泄。
《断章》正是通过构造出一种美丽又无法接近的多面“风景”,使人对美好的爱情产生了深深的留恋,同时又让读者在阅读中体会到世间万物的关联和变化。现在诗人已逝,然而他的《断章》则会成为永远的“风景”。
(作者单位:福建省三明市高级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