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支架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支架式教学”在成人的“教”与儿童的“学”之间找到了一个适宜的结合点,有效实现了“教”与“学”的互动。近些年,不少学者将这种教学模式应用到具体的学科教学中,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文章将支架式教学理论与小学科学课有机的联系起来,阐述了支架式教学的含义、理论基础、在借鉴其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支架式教学对于小学科学课中支架的搭建、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等教学策略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小学科学课;建构主义
一、支架式教学的界定
虽然国内外关于对支架式教学开展的研究很多,但迄今为止,研究者们对支架式教学的定义仍然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有人将其看成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教学模式,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教学策略、教学方式,也有人认为是一种叫教学理念、教学思想。其中比较具有典型性的是欧共体提出的定义,“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提供并建构对知识理解的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学习任务分解,以便学习者对知识的深入理解。”这里的框架概念实质上就是教师为加深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提供的“支架”。可见,支架式教学受建构主义的影响,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作用,强调学习者的自我建构和发展。
二、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支架式教学的直接来源是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他将最近发展区定义为儿童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和成人或能力较高的同伴指导下解决问题时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可见,儿童的第一个发展水平与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即教学可以创造“最近发展区”。因此,对教育过程而言,教学绝不应消极地适应儿童智力发展的已有水平,而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不停顿地把儿童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即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
(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客观的东西,而是主体的经验;学习也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建构经验;那么,教学就不只是传递知识,而是创设一定情境以支持和促进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建构主义者用“支架”来隐喻教与学的关系,即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在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中主动建构知识,而教师在学习活动中应摆正自己的位置,认清自己与学生的關系,努力成为学生认知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和引导者,要为学生创设一个适宜交流和探索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三、支架式教学在小学科学课中的应用
(一)基于最近发展区,确定概念框架
支架式教学本质上基于“最近发展区”内的预期式教学,通过分析学习者特征、检测学习者已有的学习水平,确定最近发展区,并根据预设的学习目标搭建支架。要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要通过对学生的观察、与学生真诚交流,了解学生现有水平、以及学生的兴趣来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情境,合理搭建支架。
(二)搭建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支架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进行支架的搭建,教师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来预测学生可能会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选择合适的支架来帮助学生顺利的进行学习。然而支架的搭建并不是越多越好,应该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的思维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不能仅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将学生的思维固定化。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之后,教师应该减少支架的使用,鼓励学生从多维度思考问题,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三)设计科学的教学评价方案
评价是教师检验教学效果和调整教学过程的重要手段且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且不仅要关注教师的“教”更要重视学生的“学”。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问题、提高了科学学习能力、积累了科学知识经验,教师也应适时的撤去支架。基于支架式教学理论,科学教学活动评价方案的设计应该内容多元、方法多样。
参考文献:
[1]朱琳琳.关于支架式教学基本问题的探讨[J].教育导刊,2004,(04):4-7.
[2]高稳.支架式教学模式研究[J].校长阅览,2005,(12):30-34.
[3]王萌,胡美.浅谈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发展[J].科技信息,2012,(01).
作者简介:
于军烨,聊城大学。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小学科学课;建构主义
一、支架式教学的界定
虽然国内外关于对支架式教学开展的研究很多,但迄今为止,研究者们对支架式教学的定义仍然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有人将其看成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教学模式,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教学策略、教学方式,也有人认为是一种叫教学理念、教学思想。其中比较具有典型性的是欧共体提出的定义,“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提供并建构对知识理解的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学习任务分解,以便学习者对知识的深入理解。”这里的框架概念实质上就是教师为加深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提供的“支架”。可见,支架式教学受建构主义的影响,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作用,强调学习者的自我建构和发展。
二、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支架式教学的直接来源是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他将最近发展区定义为儿童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和成人或能力较高的同伴指导下解决问题时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可见,儿童的第一个发展水平与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即教学可以创造“最近发展区”。因此,对教育过程而言,教学绝不应消极地适应儿童智力发展的已有水平,而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不停顿地把儿童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即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
(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客观的东西,而是主体的经验;学习也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建构经验;那么,教学就不只是传递知识,而是创设一定情境以支持和促进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建构主义者用“支架”来隐喻教与学的关系,即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在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中主动建构知识,而教师在学习活动中应摆正自己的位置,认清自己与学生的關系,努力成为学生认知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和引导者,要为学生创设一个适宜交流和探索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三、支架式教学在小学科学课中的应用
(一)基于最近发展区,确定概念框架
支架式教学本质上基于“最近发展区”内的预期式教学,通过分析学习者特征、检测学习者已有的学习水平,确定最近发展区,并根据预设的学习目标搭建支架。要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要通过对学生的观察、与学生真诚交流,了解学生现有水平、以及学生的兴趣来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情境,合理搭建支架。
(二)搭建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支架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进行支架的搭建,教师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来预测学生可能会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选择合适的支架来帮助学生顺利的进行学习。然而支架的搭建并不是越多越好,应该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的思维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不能仅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将学生的思维固定化。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之后,教师应该减少支架的使用,鼓励学生从多维度思考问题,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三)设计科学的教学评价方案
评价是教师检验教学效果和调整教学过程的重要手段且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且不仅要关注教师的“教”更要重视学生的“学”。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问题、提高了科学学习能力、积累了科学知识经验,教师也应适时的撤去支架。基于支架式教学理论,科学教学活动评价方案的设计应该内容多元、方法多样。
参考文献:
[1]朱琳琳.关于支架式教学基本问题的探讨[J].教育导刊,2004,(04):4-7.
[2]高稳.支架式教学模式研究[J].校长阅览,2005,(12):30-34.
[3]王萌,胡美.浅谈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发展[J].科技信息,2012,(01).
作者简介:
于军烨,聊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