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教师在教学中尤其要注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由于创造性思维具有多方向运动轨迹,体现思维的灵活性、合理性和举一反三性,因而,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利用课本知识和一切机会,巧妙引导和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锻炼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下面,笔者就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谈个人看法。
一、注意兴趣引导,激发创新火花
兴趣是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先决条件。如果对某一问题不感兴趣,没有寻根问根的好奇心,就不可能对问题倾注热情,集中注意力,就不可能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美籍华人物理学家杨振宁说:“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兴趣不仅能激发人的求知欲,引发好奇心,还能为学生的创造活动打下坚实基础。因此,我们应该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丰富多彩的课程知识,使学生感到上地理比看电影、玩游戏更有兴趣。他们的创新思维才能在兴趣中得到延伸、拓展、完善。
例如,讲述“自然资源的分类”时,有同学认为生物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而有的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对此,我未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用白居易的著名诗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且后一句读得特别重,同学们不约而同地和我一起吟诵起来,整个课堂顿时群情振奋、气氛热烈。水到渠成后我重复发问,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属于可再生资源。”我借机进一步提问:“生物资源是可再生资源,是不是可以随意破坏、糟蹋?”学生思维活跃、是非明辨,迅速做出正确回答。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一时的好奇心化为持久的求知欲,把表象兴趣转向思维兴趣,从而促进学习。由此可见,兴趣在中学生学习地理的过程中,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动力资源。
二、鼓励学习质疑,培养创造精神
“学者先要会疑,有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地理教学相当一部分是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习惯。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疑惑是平常的事。在以往教学中,学生往往有疑而不敢质疑,只知道教师说一是一,从来不问为什么不是二。教师呢?对学生提出的新奇、独特、与众不同甚至“离谱”、“荒唐”的想法给予打击、否定。对于学生而言,这种做法抑制了创新精神的培养,阻碍了创造潜能的开发。我在教学中很注意培养学生质疑能力,鼓励学生提问,哪怕是课外问题,从不嘲笑学生提出的任何问题。学生长期生活在宽松、愉快的互动交流环境中,不仅快速理解吸收知识点,而且掌握自主性探索学习方法。久而久之,学生的积极思维得到发展,创新精神同步得到培养。
譬如:学习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分布的典型案例时,有一个学生通过观察世界气候图,提出问题:“地球上位于北回归线附近的许多地方都是沙漠,而我国东南部为什么是季风性气候?”这个问题确有一定难度,如果不认真观察、思考就很容易疏忽。可见,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疑中诱发探索,发现真理,逐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三、运用丰富想象,激发学生创新能力
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在学生有强烈好奇和求知欲的心理状态之下才能产生。地理学习离不开想象,需要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解决任何新的地理问题都需要创造性,创造就是想象给定地理情境概况,想象地理现象形成过程。在地理教学中,如果能恰当运用和发挥学生想象力,让学生在幻想中进行形象思维训练,对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成果进一步抽象加工,整理成科学逻辑形式,并以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述,可使学生在“百思”基础上激发科学灵感,调动学习创新意识,发展思维创造力。
譬如,学习西北地区地理知识时,通过多媒体展现西北地区(如新疆)的风土人情,利用学生事先准备的材料并结合课本知识,让学生分组讨论:“假如今天每一个同学都是东部某企业家,如何通过掌握的资料进行市场调查分析,论证西部开发优势及其制约因素,从而确定投资西部方案?”同学们展开激烈讨论并踊跃回答设想,此举让学生不仅得到形象思维训练,还享受到思维创造的愉悦。因此,教师在上一节课应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在想象中灵活运用知识,在想象中寻求正确结论,并在想象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巧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创新能力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种文本、图形、图像、视频影像、动画、声音等表现信息媒体的优化组合,并通过计算机的综合处理和控制,完成一系列人机交互式操作,强化和巩固学生形象思维的重要工具。
地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及内容决定了它具有空间性、综合性及区域性的特点,研究范围宽广,研究内容复杂、抽象,因此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课是初中生认为比较难的一门课程。观察是学生学习地理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中,通过情景再现或创设情境、动画演示等方法能予以很好的解决。不但在教学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增加学生获取信息的数量,还可以配合动感的图像,使学生对一些抽象、难以理解的问题获得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改变传统地理教学中重教轻学、重讲轻思、重灌轻趣、重知轻智的现象。可以使学生原先很难或无法得到的抽象知识,通过媒体作用取得,增加学生的感知空间和时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如讲授《西双版纳》时,播放一段西双版纳的旅游宣传片,学生全被其中丰富奇异的热带自然景观及多样的民族风情吸引,然后将世界同纬度的北美洲南部、非洲北部、西亚等地区干旱的自然景观用图片形式一一展现出来,西双版纳与这些地区自然景观的差异直观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在感叹同纬度地区自然景观差异如此之大的同时,更是激起继续学习的兴趣——“为什么会这样呢”?从而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地理课堂变得生动、形象,并且高效,有助于学生“由表及里”地思考问题,开拓思维,增强创新能力。
地理科学浩茫如海,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只要教师持之以恒地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羽翼一定会日渐丰满,一批又一批颇具创新潜能的人才定会接踵脱颖而出。
一、注意兴趣引导,激发创新火花
兴趣是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先决条件。如果对某一问题不感兴趣,没有寻根问根的好奇心,就不可能对问题倾注热情,集中注意力,就不可能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美籍华人物理学家杨振宁说:“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兴趣不仅能激发人的求知欲,引发好奇心,还能为学生的创造活动打下坚实基础。因此,我们应该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丰富多彩的课程知识,使学生感到上地理比看电影、玩游戏更有兴趣。他们的创新思维才能在兴趣中得到延伸、拓展、完善。
例如,讲述“自然资源的分类”时,有同学认为生物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而有的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对此,我未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用白居易的著名诗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且后一句读得特别重,同学们不约而同地和我一起吟诵起来,整个课堂顿时群情振奋、气氛热烈。水到渠成后我重复发问,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属于可再生资源。”我借机进一步提问:“生物资源是可再生资源,是不是可以随意破坏、糟蹋?”学生思维活跃、是非明辨,迅速做出正确回答。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一时的好奇心化为持久的求知欲,把表象兴趣转向思维兴趣,从而促进学习。由此可见,兴趣在中学生学习地理的过程中,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动力资源。
二、鼓励学习质疑,培养创造精神
“学者先要会疑,有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地理教学相当一部分是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习惯。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疑惑是平常的事。在以往教学中,学生往往有疑而不敢质疑,只知道教师说一是一,从来不问为什么不是二。教师呢?对学生提出的新奇、独特、与众不同甚至“离谱”、“荒唐”的想法给予打击、否定。对于学生而言,这种做法抑制了创新精神的培养,阻碍了创造潜能的开发。我在教学中很注意培养学生质疑能力,鼓励学生提问,哪怕是课外问题,从不嘲笑学生提出的任何问题。学生长期生活在宽松、愉快的互动交流环境中,不仅快速理解吸收知识点,而且掌握自主性探索学习方法。久而久之,学生的积极思维得到发展,创新精神同步得到培养。
譬如:学习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分布的典型案例时,有一个学生通过观察世界气候图,提出问题:“地球上位于北回归线附近的许多地方都是沙漠,而我国东南部为什么是季风性气候?”这个问题确有一定难度,如果不认真观察、思考就很容易疏忽。可见,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疑中诱发探索,发现真理,逐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三、运用丰富想象,激发学生创新能力
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在学生有强烈好奇和求知欲的心理状态之下才能产生。地理学习离不开想象,需要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解决任何新的地理问题都需要创造性,创造就是想象给定地理情境概况,想象地理现象形成过程。在地理教学中,如果能恰当运用和发挥学生想象力,让学生在幻想中进行形象思维训练,对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成果进一步抽象加工,整理成科学逻辑形式,并以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述,可使学生在“百思”基础上激发科学灵感,调动学习创新意识,发展思维创造力。
譬如,学习西北地区地理知识时,通过多媒体展现西北地区(如新疆)的风土人情,利用学生事先准备的材料并结合课本知识,让学生分组讨论:“假如今天每一个同学都是东部某企业家,如何通过掌握的资料进行市场调查分析,论证西部开发优势及其制约因素,从而确定投资西部方案?”同学们展开激烈讨论并踊跃回答设想,此举让学生不仅得到形象思维训练,还享受到思维创造的愉悦。因此,教师在上一节课应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在想象中灵活运用知识,在想象中寻求正确结论,并在想象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巧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创新能力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种文本、图形、图像、视频影像、动画、声音等表现信息媒体的优化组合,并通过计算机的综合处理和控制,完成一系列人机交互式操作,强化和巩固学生形象思维的重要工具。
地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及内容决定了它具有空间性、综合性及区域性的特点,研究范围宽广,研究内容复杂、抽象,因此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课是初中生认为比较难的一门课程。观察是学生学习地理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中,通过情景再现或创设情境、动画演示等方法能予以很好的解决。不但在教学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增加学生获取信息的数量,还可以配合动感的图像,使学生对一些抽象、难以理解的问题获得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改变传统地理教学中重教轻学、重讲轻思、重灌轻趣、重知轻智的现象。可以使学生原先很难或无法得到的抽象知识,通过媒体作用取得,增加学生的感知空间和时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如讲授《西双版纳》时,播放一段西双版纳的旅游宣传片,学生全被其中丰富奇异的热带自然景观及多样的民族风情吸引,然后将世界同纬度的北美洲南部、非洲北部、西亚等地区干旱的自然景观用图片形式一一展现出来,西双版纳与这些地区自然景观的差异直观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在感叹同纬度地区自然景观差异如此之大的同时,更是激起继续学习的兴趣——“为什么会这样呢”?从而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地理课堂变得生动、形象,并且高效,有助于学生“由表及里”地思考问题,开拓思维,增强创新能力。
地理科学浩茫如海,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只要教师持之以恒地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羽翼一定会日渐丰满,一批又一批颇具创新潜能的人才定会接踵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