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现代大学书院的构建旨在延续学院制在专业教育教学活动组织的优势基础上,通过构建新型教育教学活动载体,形成新型教与学团体和动力范式,促进教育教学活动高效运行。其独特的“教授+辅导+实践”模式使其与团体活动的组织运行高度相似。为此,借鉴团体动力学相关研究成果,可以形成以团体氛围营造促动教育教学活动场域的形成,以团体关系强化促动教育教学关系的形成,以团体发展进程推进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的组织策略。
[关键词] 现代大学书院;团体动力学;教育教学活动;载体;组织策略
[作者简介] 郝秀娟(1978—),女(蒙古族),辽宁朝阳人,硕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马海鹰(1973—),女,吉林永吉人,硕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学生工作处学工部(处)长(通信作者),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40-0121-04 [收稿日期] 2021-03-08
书院作为一种教育载体由来已久,它兼具教育教学活动场所和组织形式两种功能,并在构建教育教学的场域、促进教育教学关系、推进教育教学活动、扩大教育教学成果等方面都有着其他教育载体无法比拟的优势。现代新型大学书院借助于团体动力学在诸如团体气氛营造、团体关系促进、团体内聚力形成、团体影响力扩大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对于探索以现代新型大学书院为载体的教育教学活动组织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以团体氛围营造促动以书院为载体的教育教学活动场域的形成
(一)打造教育教学活动的关系图式
教育教学活动场域中涵盖了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媒介三个基本要素,这三个要素又会因其本身的属性和使命、所处的位置、所带有的权力和资本、所发挥的作用等缔结出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系统不同类型的关系图谱。以书院为载体的教育教学活动组织涉及的目标更多样、群体更广泛、内容更丰富,为此需要根据教育教学目标和对象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关系图谱:在需要提高教育教学资源利用率和传播效率时,可构建总线拓扑关系图谱,实现多个受教育者共享一条教育教学传递通道;在需要提高教育教学资源的拓展性时,可构建星型拓扑关系图谱,实现权威教育教学资源的精准投放;在教育节点较少且需要节约教育教学成本时,可构建环型拓扑关系图谱,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和意识流在小型闭合环内传递;在需要将教育教学资源和内容进行层层分配和传递时,可构建树型拓扑关系图谱,实现处于“根部”的教育教学内容按照既定路径扩展到具有不同需求的子分支;在需要提高教育教学中各环形拓扑关系图节点的交互性时,可构建网状拓扑关系图谱,實现施教者和受教者思想、情感的充分交流与交融。
(二)营造教育教学活动的团体氛围
团体氛围作为教育教学场域的一部分,在环境育人环节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书院硬环境的建设已经为教育教学活动场域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接下来就是如何依据教育教学要求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软环境,使其与硬环境相得益彰、浑然天成[1]。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营造教育教学活动的团体氛围:一是渲染法,即让围绕同一主题、形式相同或相近的事物反复呈现,利用蒙太奇法等艺术表现手法,进行意境营造、场景扩展、持续铺垫、引导强化,使得教育教学活动主题更加突出、鲜活、灵动,从而形成一种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达到身在其中就能自育的效果[2];二是烘托法,即借助于特定的环境、道具、情境或某些象征物,将一些内隐或内在的形象、精神、情感、情绪等进行外化,使处于其中的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聚焦在所要呈现的教育教学活动主题和内容上;三是代入法,即通过“AR技术”进行环境场景铺设,并借助一些特殊的叙事方法,打造一种全景式、沉浸式、体验式的教育教学场域,使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自发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改变。
二、以团体关系强化促动以书院为载体的教育教学关系的形成
(一)选择适合教育教学活动主题的团体类型
1.按照教育教学活动的结构化程度,可以在结构化团体、非结构化团体及半结构式团体三种类型团体中进行选择。如果施教者事先已经设定好固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程序,就可以选择结构化团体,以更好地聚焦在教学活动内容上;如果需要根据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和需要随时进行目标、内容、运行方式的调整,就可以选择非结构化团体,以实现更好的随动性;如果既有固定好的教学内容和程序,又希望保持一定的灵活性和自由度,就可选择半结构式团体,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相长。
2.按照教育教学活动的开放程度,可以在开放式团体、封闭式团体、同质性团体、异质性团体之中进行选择。如果希望随时、最大限度地吸纳对教育内容感兴趣的学生,扩大教育活动影响面,就可以选择开放式团体,以保持团体的弹性;如果教育教学本身需要较强的持续性且需要确保成员间有较强的信任感、融洽紧密的关系,就可以选择封闭式团体,以保持团体的内聚力和延展性。除此之外,团体又有同质性和异质性之分。通常在一个团体中,各组成要素同质性越强,其作用方式的一致性越强,其目标越容易达成;各组成要素异质性越强,其作用方式的差异性越强,其创造性也更容易发生。以书院为载体的教育教学活动的目标更加多元、涵盖的要素更多、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更频繁更复杂,为此,在以书院为载体的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中,要同时保持二者的优势,规避二者的劣势。
3.按照教育教学活动施教者的领导风格、施
教者和受教者关系类型,可以在专制式团体、民主式团体等类型中进行选择。书院更侧重于学生自发性、交互式、体验式的教育教学方式,因此在教育教学各要素关系上更需要有高质量的连接性和更有序有效的运行性。在以书院为载体的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中,除保证传统教学活动中的主客体关系外,更要注重主体间性和客体间性关系的建立和维护,促动师生平等性交流互动和朋辈之间触发式的交流互动,构建自由民主的团体关系,促动其自动、有序、积极运行。 (二)调节教育教学活动中各要素的作用方式
明晰团体内各要素之间主要的作用方式。一是社会助长作用,即在有团体中其他成员在场时,个体的成长动机会被更好地激发,做事效率比独自做事时会更高;二是社会标准化倾向作用,即个体在单独情境下呈现的差异,在团体中通过相互之间的顺从、模仿和暗示等作用,会逐渐变小或趋同;三是团体压力作用,即当个体与团体中大部分人观点或行为不一致时,团体会对异质性个体产生一种压迫性的心理感受;四是从众效应,即当个体没有明确的主观想法时,会不知不觉地随从团体中大多数成员的判断和做法。当我们明晰了团体中这四种相互作用方式之后,我们就可以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加以利用,通过示范行为启发正向发展,通过榜样引领促进积极向上,通过互相激励促进共同成长等。
三、以团体发展进程推进以书院为载体的教育教学活动的进行
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与团体发展进程具有较高的一致性,都要经过初始阶段、过渡阶段、工作阶段、结束阶段四个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借鉴团体工作的相关设置和技术设计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方案,同时借由教育教学活动中各个子团体工作的发展推进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进行。
(一)教育教学活动初始阶段的组织策略
1.掌握初始阶段的主要特征。在教育教学活动开始之初,团体结构相对比较松散,成员通常对活动的目标、内容、自身的任务等认识比较模糊;成员之间彼此不太熟悉,他们之间主动接触的意愿不强,互动较少且浮于表面;成员内心会存在很多矛盾,一方面期待融入团体和活动,进行深入的自我探索和成长,另一方面又害怕行为失当或自我暴露会被他人嘲笑、拒绝、伤害。
2.明确活动组织者的主要任务。针对教育教学活动初始阶段的主要特征和任务,活动组织者要有针对性地采取一定的措施。一是建立起彼此之间的信任感。通过组织者温和、有亲和力的自我表述和示范,带动和鼓励成员之间彼此尊重、积极表达,营造温暖、安全的活动氛围。二是确定活动目标和每个人的成长目标。组织者要通过对活动整体目标、意义的详细介绍和不断地澄清,使每一个成员在整体目标的框架下形成自己的成长愿景。三是确立活动的基本规则。通过对允许的行为、禁止的行为、鼓励的行为进行约定,使每一个成员的利益都得到保证。
3.发挥活动参与者的基本功能。一是要促动所有活动参与者积极的行为:鼓励成员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并强化其进一步的持续和扩大;二是要鼓励其真诚的表达:引导成员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和体验,逐渐实现自我突破;三是要促动其投身团体建设:促进成员按部就班地完成自己的任务,并逐渐发挥对他人和团体的影响作用。
(二)教育教学活动过渡阶段的组织策略
1.掌握过渡阶段的主要特征。在经历了初始阶段的“热身”后,团体雏形初步形成,团体成员也具有了一定的熟悉度和开放度,这时成员会出现一些行为和情緒上的新问题:某些成员不当的自我表达、生硬突兀的行为可能会造成成员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导致教育教学活动无法顺利进行;个别成员过早、过度的自我暴露可能会造成自己和他人的不安,引起团体成员的集体防御和抗拒;有些成员对活动的高期待和过度的自负可能会出现挑战活动组织者、藐视其他成员的行为,造成团体关系的瓦解[3]。
2.明确活动组织者的主要任务。在这一阶段,活动组织者要保持高度的敏锐和谨慎,提前识别出那些影响团体动力发挥、团体氛围形成的个体及相关行为,然后进行恰当、及时的介入,既能消弭矛盾和冲突,又能促进成长和和谐。首先要共情,要能够充分、全面地理解团体中的每一个成员和每一种现象,然后协助成员识别、表达、澄清、解释自己的想法、感受和行为,接下来要鼓励他们将与自我和与他人的冲突、防卫和抗拒转化为建设性的、发展性的思想和行为。
3.发挥活动参与者的基本功能。经过初始阶段的成长,活动参与者已经具备了一些团体活动的能力,在过渡阶段还要进一步教导他们准确地识别和表达自己的一些负性情绪,并将其进行适度的分离和处理,以避免泛化和迁移;教导他们学会尊重自己和他人,理解自己和他人,能够客观、全面地看问题;教导他们加强主动性,学会主动探索、独立发展,以提高自我成长能力;教导他们理性地处理矛盾和冲突,能够建设性地解决问题,并能够将成功的方法进行扩展。
(三)教育教学活动工作阶段的组织策略
1.掌握工作阶段的主要特征。工作阶段是教育教学活动进程中的核心阶段,这一阶段团体结构的完整性、团体的融合度、团体成员的成熟度都达到了很高的程度。一是团体内聚力增强:团体对成员具有了强烈的吸引力,成员对团体有了强烈的归属感,成员之间有了足够的理解力、包容力,团体成员掌握了足够的配合、协助他人的能力。二是信任度和希望感增强:团体成员对整个团体、对其他团体成员甚至对自己的信任度逐渐增强,对团体实现既定目标和个人实现成长目标更加笃定。三是成熟度和成长力增强:团体中各要素之间更加协同,运行更加平稳,团体成员领悟能力、建构能力进一步增强。
2.明确活动组织者的主要任务。在这一阶段,教育教学活动组织者的主要任务应该由“催化变化”升级为“强化转化”。首先协助团体成员进行深入的自我探索和潜能挖掘,使他们能够在全面地认识自我、接纳自我的基础上,逐步地突破自我、完善自我。再者协助团体成员互相关怀、互相支持,使他们能够在理解他人、尊重他人的基础上,互相鼓励、互相帮助、协同成长。同时协助团体成员深化领悟、转化行为,使他们在不断内省和接受他人反馈的基础上,逐渐将自我成长的想法转化为具体的、发展性的、建设性的行为。
3.发挥活动参与者的基本功能。在工作阶段,活动参与者对团体的认同度、融入度,对团体活动的投入度、参与度,对其他团体成员的关注度、影响力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此时,他们除了要完成自身成长和转变的任务外,还要发挥促动和协助其他成员成长、促进团体目标达成的作用,具体有:一是全身心地浸润到团体中,突破自身固有的限制,达成新的领悟和认知,习得新的方法,掌握新的技能,形成新的行为,从而实现个人成长目标,并促进团体目标的实现;二是承担带动团体、营造团体氛围的部分责任,担负回馈他人、支持他人的任务,促进并帮助其他人完成成长任务。 (四)教育教學活动结束阶段的组织策略
1.掌握结束阶段的主要特征。在结束阶段,教育教学活动就进入了回顾工作历程、总结经验收获、巩固活动效果阶段,同时也意味着团体即将解体、团体成员即将分离。因此,团体的运行会因为团体成员注意力的下降、互动的减少、联结的松动呈现散漫、低效的状况;同时,团体成员会因为即将离开熟悉的场景、可依赖的领导者、可获得支持的伙伴,而出现伤感、失落、被遗弃等负性情绪;有些成员还可能会因为即将重新回到充满挑战、需要独自应对的现实世界,而出现焦虑、担忧、犹豫等心境。
2.明确活动组织者的主要任务。结束阶段是教育教学活动组织者尤其要加以重视和巧妙处理的阶段,因为教育教学效果的形成、扩大、持续都是在这一个阶段来实现的,特别是对于书院的这种“教授+辅导+实践”特殊教育教学活动组织模式,结束阶段更是关键的枢纽。首先,活动组织者要处理好自己和团体成员的情绪,帮助团体成员树立信心,提高其应对内外在环境的能力。接下来,要对活动效能进行全面的评估,处理没有完成的工作和没有达成的目标。随后,要协助成员整理、总结、评估学习效果,做好行动方案,鼓励他们将所学所得应用到生活实际中。最后,为团体成员提供进一步深入学习的资料和一些个性化服务的途径,方便他们回炉再造。
3.发挥活动参与者的基本功能。在结束阶段,活动参与者通常会回顾自己学习的历程,总结自己的变化和发展,并做好重新出发的准备。因此,一方面活动参与者会在处理分离和结束学习历程的过程中,将团体的凝聚力和氛围带到一个新的高潮;另一方面,他们会在吸收所学所得的过程中,重新建构或升华出一些团体工作目标之外的成果,从而拓展了教育教学活动的效果;此外,活动参与者从虚拟走进现实、从课堂走向实践,自发地扩大了教育教学活动的影响面。
综上,以现代大学书院为载体的教育教学活动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活动组织形式,其独特的“教授+辅导+实践”模式使其与团体活动的组织运行高度相似。为此,借鉴团体动力学相关研究成果,可以形成以团体氛围营造促动教育教学活动场域的形成,以团体关系强化促动教育教学关系的形成,以团体发展进程推进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的组织策略。
参考文献
[1]余东升,彭远威.我国现代大学书院发展:特征、困境与展望[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36(1):113-119.
[2]贊德.团体行为研究四十年[J].应用科学杂志,1976(15):276.
[3]刘海燕.我国现代大学书院制改革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7(11):43-48+59.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university academies is to form a new type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groups and dynamic paradigm, and promote the efficient operation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ctivities by building a new carrier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ctivities, on the basis of continuing the advantages of university system in the organization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ctivities. Its unique model of “teaching + coaching + practice” makes it highly similar to the organization and operation of group activities. For this reason, by referr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group dynamics, this paper points out some organizational strategies, such as building group atmosphere to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ctivity fields, strengthening the group relation to facilitate the formation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nd accelerating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ctivities based on the group development process.
Key words: modern university academy; group dynamics;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ctivities; carrier; organizational strategy
[关键词] 现代大学书院;团体动力学;教育教学活动;载体;组织策略
[作者简介] 郝秀娟(1978—),女(蒙古族),辽宁朝阳人,硕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马海鹰(1973—),女,吉林永吉人,硕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学生工作处学工部(处)长(通信作者),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40-0121-04 [收稿日期] 2021-03-08
书院作为一种教育载体由来已久,它兼具教育教学活动场所和组织形式两种功能,并在构建教育教学的场域、促进教育教学关系、推进教育教学活动、扩大教育教学成果等方面都有着其他教育载体无法比拟的优势。现代新型大学书院借助于团体动力学在诸如团体气氛营造、团体关系促进、团体内聚力形成、团体影响力扩大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对于探索以现代新型大学书院为载体的教育教学活动组织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以团体氛围营造促动以书院为载体的教育教学活动场域的形成
(一)打造教育教学活动的关系图式
教育教学活动场域中涵盖了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媒介三个基本要素,这三个要素又会因其本身的属性和使命、所处的位置、所带有的权力和资本、所发挥的作用等缔结出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系统不同类型的关系图谱。以书院为载体的教育教学活动组织涉及的目标更多样、群体更广泛、内容更丰富,为此需要根据教育教学目标和对象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关系图谱:在需要提高教育教学资源利用率和传播效率时,可构建总线拓扑关系图谱,实现多个受教育者共享一条教育教学传递通道;在需要提高教育教学资源的拓展性时,可构建星型拓扑关系图谱,实现权威教育教学资源的精准投放;在教育节点较少且需要节约教育教学成本时,可构建环型拓扑关系图谱,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和意识流在小型闭合环内传递;在需要将教育教学资源和内容进行层层分配和传递时,可构建树型拓扑关系图谱,实现处于“根部”的教育教学内容按照既定路径扩展到具有不同需求的子分支;在需要提高教育教学中各环形拓扑关系图节点的交互性时,可构建网状拓扑关系图谱,實现施教者和受教者思想、情感的充分交流与交融。
(二)营造教育教学活动的团体氛围
团体氛围作为教育教学场域的一部分,在环境育人环节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书院硬环境的建设已经为教育教学活动场域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接下来就是如何依据教育教学要求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软环境,使其与硬环境相得益彰、浑然天成[1]。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营造教育教学活动的团体氛围:一是渲染法,即让围绕同一主题、形式相同或相近的事物反复呈现,利用蒙太奇法等艺术表现手法,进行意境营造、场景扩展、持续铺垫、引导强化,使得教育教学活动主题更加突出、鲜活、灵动,从而形成一种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达到身在其中就能自育的效果[2];二是烘托法,即借助于特定的环境、道具、情境或某些象征物,将一些内隐或内在的形象、精神、情感、情绪等进行外化,使处于其中的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聚焦在所要呈现的教育教学活动主题和内容上;三是代入法,即通过“AR技术”进行环境场景铺设,并借助一些特殊的叙事方法,打造一种全景式、沉浸式、体验式的教育教学场域,使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自发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改变。
二、以团体关系强化促动以书院为载体的教育教学关系的形成
(一)选择适合教育教学活动主题的团体类型
1.按照教育教学活动的结构化程度,可以在结构化团体、非结构化团体及半结构式团体三种类型团体中进行选择。如果施教者事先已经设定好固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程序,就可以选择结构化团体,以更好地聚焦在教学活动内容上;如果需要根据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和需要随时进行目标、内容、运行方式的调整,就可以选择非结构化团体,以实现更好的随动性;如果既有固定好的教学内容和程序,又希望保持一定的灵活性和自由度,就可选择半结构式团体,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相长。
2.按照教育教学活动的开放程度,可以在开放式团体、封闭式团体、同质性团体、异质性团体之中进行选择。如果希望随时、最大限度地吸纳对教育内容感兴趣的学生,扩大教育活动影响面,就可以选择开放式团体,以保持团体的弹性;如果教育教学本身需要较强的持续性且需要确保成员间有较强的信任感、融洽紧密的关系,就可以选择封闭式团体,以保持团体的内聚力和延展性。除此之外,团体又有同质性和异质性之分。通常在一个团体中,各组成要素同质性越强,其作用方式的一致性越强,其目标越容易达成;各组成要素异质性越强,其作用方式的差异性越强,其创造性也更容易发生。以书院为载体的教育教学活动的目标更加多元、涵盖的要素更多、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更频繁更复杂,为此,在以书院为载体的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中,要同时保持二者的优势,规避二者的劣势。
3.按照教育教学活动施教者的领导风格、施
教者和受教者关系类型,可以在专制式团体、民主式团体等类型中进行选择。书院更侧重于学生自发性、交互式、体验式的教育教学方式,因此在教育教学各要素关系上更需要有高质量的连接性和更有序有效的运行性。在以书院为载体的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中,除保证传统教学活动中的主客体关系外,更要注重主体间性和客体间性关系的建立和维护,促动师生平等性交流互动和朋辈之间触发式的交流互动,构建自由民主的团体关系,促动其自动、有序、积极运行。 (二)调节教育教学活动中各要素的作用方式
明晰团体内各要素之间主要的作用方式。一是社会助长作用,即在有团体中其他成员在场时,个体的成长动机会被更好地激发,做事效率比独自做事时会更高;二是社会标准化倾向作用,即个体在单独情境下呈现的差异,在团体中通过相互之间的顺从、模仿和暗示等作用,会逐渐变小或趋同;三是团体压力作用,即当个体与团体中大部分人观点或行为不一致时,团体会对异质性个体产生一种压迫性的心理感受;四是从众效应,即当个体没有明确的主观想法时,会不知不觉地随从团体中大多数成员的判断和做法。当我们明晰了团体中这四种相互作用方式之后,我们就可以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加以利用,通过示范行为启发正向发展,通过榜样引领促进积极向上,通过互相激励促进共同成长等。
三、以团体发展进程推进以书院为载体的教育教学活动的进行
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与团体发展进程具有较高的一致性,都要经过初始阶段、过渡阶段、工作阶段、结束阶段四个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借鉴团体工作的相关设置和技术设计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方案,同时借由教育教学活动中各个子团体工作的发展推进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进行。
(一)教育教学活动初始阶段的组织策略
1.掌握初始阶段的主要特征。在教育教学活动开始之初,团体结构相对比较松散,成员通常对活动的目标、内容、自身的任务等认识比较模糊;成员之间彼此不太熟悉,他们之间主动接触的意愿不强,互动较少且浮于表面;成员内心会存在很多矛盾,一方面期待融入团体和活动,进行深入的自我探索和成长,另一方面又害怕行为失当或自我暴露会被他人嘲笑、拒绝、伤害。
2.明确活动组织者的主要任务。针对教育教学活动初始阶段的主要特征和任务,活动组织者要有针对性地采取一定的措施。一是建立起彼此之间的信任感。通过组织者温和、有亲和力的自我表述和示范,带动和鼓励成员之间彼此尊重、积极表达,营造温暖、安全的活动氛围。二是确定活动目标和每个人的成长目标。组织者要通过对活动整体目标、意义的详细介绍和不断地澄清,使每一个成员在整体目标的框架下形成自己的成长愿景。三是确立活动的基本规则。通过对允许的行为、禁止的行为、鼓励的行为进行约定,使每一个成员的利益都得到保证。
3.发挥活动参与者的基本功能。一是要促动所有活动参与者积极的行为:鼓励成员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并强化其进一步的持续和扩大;二是要鼓励其真诚的表达:引导成员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和体验,逐渐实现自我突破;三是要促动其投身团体建设:促进成员按部就班地完成自己的任务,并逐渐发挥对他人和团体的影响作用。
(二)教育教学活动过渡阶段的组织策略
1.掌握过渡阶段的主要特征。在经历了初始阶段的“热身”后,团体雏形初步形成,团体成员也具有了一定的熟悉度和开放度,这时成员会出现一些行为和情緒上的新问题:某些成员不当的自我表达、生硬突兀的行为可能会造成成员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导致教育教学活动无法顺利进行;个别成员过早、过度的自我暴露可能会造成自己和他人的不安,引起团体成员的集体防御和抗拒;有些成员对活动的高期待和过度的自负可能会出现挑战活动组织者、藐视其他成员的行为,造成团体关系的瓦解[3]。
2.明确活动组织者的主要任务。在这一阶段,活动组织者要保持高度的敏锐和谨慎,提前识别出那些影响团体动力发挥、团体氛围形成的个体及相关行为,然后进行恰当、及时的介入,既能消弭矛盾和冲突,又能促进成长和和谐。首先要共情,要能够充分、全面地理解团体中的每一个成员和每一种现象,然后协助成员识别、表达、澄清、解释自己的想法、感受和行为,接下来要鼓励他们将与自我和与他人的冲突、防卫和抗拒转化为建设性的、发展性的思想和行为。
3.发挥活动参与者的基本功能。经过初始阶段的成长,活动参与者已经具备了一些团体活动的能力,在过渡阶段还要进一步教导他们准确地识别和表达自己的一些负性情绪,并将其进行适度的分离和处理,以避免泛化和迁移;教导他们学会尊重自己和他人,理解自己和他人,能够客观、全面地看问题;教导他们加强主动性,学会主动探索、独立发展,以提高自我成长能力;教导他们理性地处理矛盾和冲突,能够建设性地解决问题,并能够将成功的方法进行扩展。
(三)教育教学活动工作阶段的组织策略
1.掌握工作阶段的主要特征。工作阶段是教育教学活动进程中的核心阶段,这一阶段团体结构的完整性、团体的融合度、团体成员的成熟度都达到了很高的程度。一是团体内聚力增强:团体对成员具有了强烈的吸引力,成员对团体有了强烈的归属感,成员之间有了足够的理解力、包容力,团体成员掌握了足够的配合、协助他人的能力。二是信任度和希望感增强:团体成员对整个团体、对其他团体成员甚至对自己的信任度逐渐增强,对团体实现既定目标和个人实现成长目标更加笃定。三是成熟度和成长力增强:团体中各要素之间更加协同,运行更加平稳,团体成员领悟能力、建构能力进一步增强。
2.明确活动组织者的主要任务。在这一阶段,教育教学活动组织者的主要任务应该由“催化变化”升级为“强化转化”。首先协助团体成员进行深入的自我探索和潜能挖掘,使他们能够在全面地认识自我、接纳自我的基础上,逐步地突破自我、完善自我。再者协助团体成员互相关怀、互相支持,使他们能够在理解他人、尊重他人的基础上,互相鼓励、互相帮助、协同成长。同时协助团体成员深化领悟、转化行为,使他们在不断内省和接受他人反馈的基础上,逐渐将自我成长的想法转化为具体的、发展性的、建设性的行为。
3.发挥活动参与者的基本功能。在工作阶段,活动参与者对团体的认同度、融入度,对团体活动的投入度、参与度,对其他团体成员的关注度、影响力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此时,他们除了要完成自身成长和转变的任务外,还要发挥促动和协助其他成员成长、促进团体目标达成的作用,具体有:一是全身心地浸润到团体中,突破自身固有的限制,达成新的领悟和认知,习得新的方法,掌握新的技能,形成新的行为,从而实现个人成长目标,并促进团体目标的实现;二是承担带动团体、营造团体氛围的部分责任,担负回馈他人、支持他人的任务,促进并帮助其他人完成成长任务。 (四)教育教學活动结束阶段的组织策略
1.掌握结束阶段的主要特征。在结束阶段,教育教学活动就进入了回顾工作历程、总结经验收获、巩固活动效果阶段,同时也意味着团体即将解体、团体成员即将分离。因此,团体的运行会因为团体成员注意力的下降、互动的减少、联结的松动呈现散漫、低效的状况;同时,团体成员会因为即将离开熟悉的场景、可依赖的领导者、可获得支持的伙伴,而出现伤感、失落、被遗弃等负性情绪;有些成员还可能会因为即将重新回到充满挑战、需要独自应对的现实世界,而出现焦虑、担忧、犹豫等心境。
2.明确活动组织者的主要任务。结束阶段是教育教学活动组织者尤其要加以重视和巧妙处理的阶段,因为教育教学效果的形成、扩大、持续都是在这一个阶段来实现的,特别是对于书院的这种“教授+辅导+实践”特殊教育教学活动组织模式,结束阶段更是关键的枢纽。首先,活动组织者要处理好自己和团体成员的情绪,帮助团体成员树立信心,提高其应对内外在环境的能力。接下来,要对活动效能进行全面的评估,处理没有完成的工作和没有达成的目标。随后,要协助成员整理、总结、评估学习效果,做好行动方案,鼓励他们将所学所得应用到生活实际中。最后,为团体成员提供进一步深入学习的资料和一些个性化服务的途径,方便他们回炉再造。
3.发挥活动参与者的基本功能。在结束阶段,活动参与者通常会回顾自己学习的历程,总结自己的变化和发展,并做好重新出发的准备。因此,一方面活动参与者会在处理分离和结束学习历程的过程中,将团体的凝聚力和氛围带到一个新的高潮;另一方面,他们会在吸收所学所得的过程中,重新建构或升华出一些团体工作目标之外的成果,从而拓展了教育教学活动的效果;此外,活动参与者从虚拟走进现实、从课堂走向实践,自发地扩大了教育教学活动的影响面。
综上,以现代大学书院为载体的教育教学活动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活动组织形式,其独特的“教授+辅导+实践”模式使其与团体活动的组织运行高度相似。为此,借鉴团体动力学相关研究成果,可以形成以团体氛围营造促动教育教学活动场域的形成,以团体关系强化促动教育教学关系的形成,以团体发展进程推进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的组织策略。
参考文献
[1]余东升,彭远威.我国现代大学书院发展:特征、困境与展望[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36(1):113-119.
[2]贊德.团体行为研究四十年[J].应用科学杂志,1976(15):276.
[3]刘海燕.我国现代大学书院制改革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7(11):43-48+59.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university academies is to form a new type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groups and dynamic paradigm, and promote the efficient operation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ctivities by building a new carrier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ctivities, on the basis of continuing the advantages of university system in the organization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ctivities. Its unique model of “teaching + coaching + practice” makes it highly similar to the organization and operation of group activities. For this reason, by referr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group dynamics, this paper points out some organizational strategies, such as building group atmosphere to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ctivity fields, strengthening the group relation to facilitate the formation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nd accelerating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ctivities based on the group development process.
Key words: modern university academy; group dynamics;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ctivities; carrier; organizational strate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