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气候变化不仅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在影响粮食生产的气候条件中,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最大的杀手。全球气候变暖是我们人类面临的又一个重大挑战,并将对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其中包括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暖将造成我国未来粮食生产波动增大,甚至对我国粮食安全构成威胁,因而需要我们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下我国粮食安全问题。
【关键词】气候变暖 粮食安全 问题
一、 全球气候变暖下关注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意义
国粮食安全一贯执行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政策,努力发展粮食生产,成功地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并使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地得到提高[2]。但受严重自然灾害影响导致粮食储备连续下降和世界粮食减产,加上全球粮价飞涨,生物燃料异军突起,都在一定程度上威胁我国粮食安全,气候变暖又使粮食安全问题进一步加剧。结合未来粮食需求增长分析,未来气候变暖将会影响我国粮食的供需平衡,并给我国粮食安全带来严重冲击。为此我们不仅要考虑到气候变暖影响后粮食安全问题的综合研究结果,更要考虑到气候变暖适应措施后的粮食安全评估。所以在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下,关注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意义重大。
1.全球气候变暖下应对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是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重要课题
当前粮食生产成为农民实现就业、获得收入和取得基本生活保障的主要手段,而吃饭问题又是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利益最现实、最直接的问题。所以要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必须实现我国粮食安全。既要实现粮食稳定发展、农业综合生产力提高和农民收入增加,又要使消费者可以随时随地获得能够满足其需求的粮食供给。维护粮食安全需要兼顾消费者和粮食生产者的利益,实现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从而实现“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目标。
2.全球气候变暖下应对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
在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永远是头等大事。社会要和谐,首先要能发展、共进步,而粮食安全问题有效解决是一切社会活动赖以进行的前提条件。作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理论研究的难点和政治决策的重点,粮食始终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是基础中的基础[1]。而只有保障粮食安全,广大人民的基本生存权才能得到充分维护,才有发展权可言,才能社会稳定,也才能实现社会和谐。
3.全球气候变暖下应对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前提
在我国加速实现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进程中,虽然农业产值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比重逐步降低,但其基础性、全局性的地位丝毫没有动摇。粮食不仅是关系国家经济安全和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也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资料。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存在的隐忧,尤以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最受关注。没有粮食生产的稳定和持续增长,国民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就失去了保障。没有粮食安全,国民经济就不可避免地要出现大的反复和起落,国家也就无法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二、当前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粮食安全造成的影响
我国农业属于气候变暖影响最敏感的领域之一。一方面气候变暖使中国长期形成的农业种植模式和生产格局受到水热条件变化等影响,尤其是纬度较低的地区,但却为中高纬度和高原区发展多熟种植制度带来了可能;另一方面气温上升改善部分地区农业热量条件,中国北部地区表现相对明显,高温使区域的低温冻害减少,作物种植期延长。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农业影响是利弊并存,有有利的一面,但还是以负面影响为主。
1.温度升高会导致农作物减产,增加农业生产成本
温度上升影响农作物的呼吸消耗,进而影响其光合作用,籽粒灌浆不充分,农作物收成便减少。依照目前趋势,全国平均温度上升之后,会导致中国三大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小麦和玉米)产量持续下降。为了减少气候变暖对农业的不利影响,灌溉用水量与农药、化肥施用量均需相应增加,加上进行水土保持和土壤改良的费用也在增多,都使我国农业的总体投资增长,农业生产成本提高。
2.受气候变暖影响,全国各区域水资源分布发生重大变化,自然灾害频发
我国是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加之全国50%以上的耕地处于水资源紧缺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约1/3的耕地位于易受洪水威胁的大江大河中下游地区,旱、涝、风、雹、霜冻、疫病、虫害等自然灾害给粮食生产造成的损失巨大[3]。有些区域自然灾害的发生,如干旱或洪涝,将直接影响或终止农业生产进程,使一些农作物受灾减产甚至绝收。
3.气候变暖引起我国一些地区的环境变化,加剧土地杂草蔓延和病虫害流行
冬季温度升高将使北方许多害虫、病原物容易越冬,更适宜繁殖,一年中害虫世代数增多,农田多次受害的机率加大,导致农业生产将可能面临更多来自病虫害的威胁。同时气候变暖导致土壤的微生物活性增强,加速土壤中氮、有机质流失,致使土壤侵蚀、退化严重,甚至发生盐渍化、沙漠化,减弱农业生态系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由此可见,粮食安全与气候变暖保持着高度因果联系,尤其是在当前生态环境遭遇一定程度破坏、极端天气反复发作条件下,气候变暖成为影响粮食安全的关键因素。经上述分析,因区域和季节而异,全球气候变暖主要通过温度、水资源、诱发自然灾害、病虫害、土壤等因素影响农业生产过程,进而影响我国粮食安全。
三、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以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政策措施和建议
当前形势下,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客观事实,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且人口众多,所以适应气候变暖比减缓气候变暖的要求更为迫切,也更为现实。我们应该把适应全球气候变暖作为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优先战略,把促进农业生产和保障粮食安全作为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首要任务。面对严峻的全球气候变暖挑战,从政府、产业再到技术层面,都应制定适宜的应对措施,以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1.发挥政府职能
继续加强应对气候变暖的组织领导工作,进一步完善相应的管理体制;增强气候、环境监测和预警能力建设,构建健全的防灾减灾体系和气象灾害保险体系;提升农业、海岸线等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重点领域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完善相关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法律、法规及政策;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建立约束机制;增加财政支持,建立激励机制;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和气候灾害的防范意识;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适应全球气候变化的能力与水平。
2.发展农业领域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优势农产品的规模化种植带,选育抗逆农作物品种;针对全国平均耕地质量等级是十等和生产能力大于亩产1000kg的优质耕地仅占6%的现实[4],大力开展耕地质量培肥工作,促进中低产田转化为高产田,同时还要防止土壤污染和自然灾害的损毁。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将气候变暖对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影响具体地落实到建设项目中;建立致病气象灾害的预报、监测和监控网络,扩大预防疫区;继续开展植树造林工作,提高物种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并提升森林火灾预防及病虫害的防治能力;继续进行沿海防潮设施建设,提高防潮设施的设计标准。
3.运用生态农业技术
生态农业是指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总结吸收各种农业生产方式的成功经验,按照生态学和经济学的原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保护、培植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治和减少环境污染,形成农业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可持续生态农业是我国优先发展领域,适应全球气候变暖又是我国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把两者结合便可减轻气候变暖的不利影响,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因此,挖掘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的生态农业优势,是追求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统一的理想选择。气候变暖条件下的生态农业建设,首先应依据不同区域特色,因地制宜开发推广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目前,中国的生态农业建设注重推广传统农业中适宜生态农业的经验和做法,如修建平整农田、合理轮作、施用有机肥、种植绿肥等。同时推广先进的生态农业新技术,如节水灌溉、秸秆还田、生物农药、生物化肥、发展农村沼气等,而基因技术也会对气候变化适应提供更多的可能。
粮食安全是近年国内外都十分关注的重大问题,各国都把保证粮食安全作为国家战略[5]。一个国家只有保证粮食安全,才能保证国家安全;只有保证粮食的独立生产体系,才可能保证国家主权的独立性。所以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我们在为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做出努力的同时,也要科学规划适应气候变暖的农业生产格局,依靠自己力量保障我国粮食安全。适时加大粮食储备,防患于未然。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生态农业,走可持续农业发展道路。总之,面对全球气候变暖,我们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全力以赴消除我国存在的粮食安全问题隐患。
参考文献:
[1]农业部.千方百计保持粮食产量稳定在一万亿斤以上[N].农民日报,2010,2.
[2]刘新春.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3(7):10-13.
[3]许世卫.我国粮食安全目标及风险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9(5):12-16.
[4]施维、郧文聚.18亿亩红线也是质量概念[N].农民日报,2010-1-13.
[5]陈晓华、张红宇、陈良彪,等.保障粮食安全与提高农产品质量[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王静(1987- ),女,汉族,河南省信阳市人,江西农业大学2009级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
【关键词】气候变暖 粮食安全 问题
一、 全球气候变暖下关注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意义
国粮食安全一贯执行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政策,努力发展粮食生产,成功地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并使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地得到提高[2]。但受严重自然灾害影响导致粮食储备连续下降和世界粮食减产,加上全球粮价飞涨,生物燃料异军突起,都在一定程度上威胁我国粮食安全,气候变暖又使粮食安全问题进一步加剧。结合未来粮食需求增长分析,未来气候变暖将会影响我国粮食的供需平衡,并给我国粮食安全带来严重冲击。为此我们不仅要考虑到气候变暖影响后粮食安全问题的综合研究结果,更要考虑到气候变暖适应措施后的粮食安全评估。所以在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下,关注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意义重大。
1.全球气候变暖下应对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是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重要课题
当前粮食生产成为农民实现就业、获得收入和取得基本生活保障的主要手段,而吃饭问题又是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利益最现实、最直接的问题。所以要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必须实现我国粮食安全。既要实现粮食稳定发展、农业综合生产力提高和农民收入增加,又要使消费者可以随时随地获得能够满足其需求的粮食供给。维护粮食安全需要兼顾消费者和粮食生产者的利益,实现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从而实现“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目标。
2.全球气候变暖下应对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
在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永远是头等大事。社会要和谐,首先要能发展、共进步,而粮食安全问题有效解决是一切社会活动赖以进行的前提条件。作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理论研究的难点和政治决策的重点,粮食始终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是基础中的基础[1]。而只有保障粮食安全,广大人民的基本生存权才能得到充分维护,才有发展权可言,才能社会稳定,也才能实现社会和谐。
3.全球气候变暖下应对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前提
在我国加速实现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进程中,虽然农业产值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比重逐步降低,但其基础性、全局性的地位丝毫没有动摇。粮食不仅是关系国家经济安全和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也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资料。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存在的隐忧,尤以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最受关注。没有粮食生产的稳定和持续增长,国民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就失去了保障。没有粮食安全,国民经济就不可避免地要出现大的反复和起落,国家也就无法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二、当前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粮食安全造成的影响
我国农业属于气候变暖影响最敏感的领域之一。一方面气候变暖使中国长期形成的农业种植模式和生产格局受到水热条件变化等影响,尤其是纬度较低的地区,但却为中高纬度和高原区发展多熟种植制度带来了可能;另一方面气温上升改善部分地区农业热量条件,中国北部地区表现相对明显,高温使区域的低温冻害减少,作物种植期延长。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农业影响是利弊并存,有有利的一面,但还是以负面影响为主。
1.温度升高会导致农作物减产,增加农业生产成本
温度上升影响农作物的呼吸消耗,进而影响其光合作用,籽粒灌浆不充分,农作物收成便减少。依照目前趋势,全国平均温度上升之后,会导致中国三大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小麦和玉米)产量持续下降。为了减少气候变暖对农业的不利影响,灌溉用水量与农药、化肥施用量均需相应增加,加上进行水土保持和土壤改良的费用也在增多,都使我国农业的总体投资增长,农业生产成本提高。
2.受气候变暖影响,全国各区域水资源分布发生重大变化,自然灾害频发
我国是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加之全国50%以上的耕地处于水资源紧缺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约1/3的耕地位于易受洪水威胁的大江大河中下游地区,旱、涝、风、雹、霜冻、疫病、虫害等自然灾害给粮食生产造成的损失巨大[3]。有些区域自然灾害的发生,如干旱或洪涝,将直接影响或终止农业生产进程,使一些农作物受灾减产甚至绝收。
3.气候变暖引起我国一些地区的环境变化,加剧土地杂草蔓延和病虫害流行
冬季温度升高将使北方许多害虫、病原物容易越冬,更适宜繁殖,一年中害虫世代数增多,农田多次受害的机率加大,导致农业生产将可能面临更多来自病虫害的威胁。同时气候变暖导致土壤的微生物活性增强,加速土壤中氮、有机质流失,致使土壤侵蚀、退化严重,甚至发生盐渍化、沙漠化,减弱农业生态系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由此可见,粮食安全与气候变暖保持着高度因果联系,尤其是在当前生态环境遭遇一定程度破坏、极端天气反复发作条件下,气候变暖成为影响粮食安全的关键因素。经上述分析,因区域和季节而异,全球气候变暖主要通过温度、水资源、诱发自然灾害、病虫害、土壤等因素影响农业生产过程,进而影响我国粮食安全。
三、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以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政策措施和建议
当前形势下,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客观事实,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且人口众多,所以适应气候变暖比减缓气候变暖的要求更为迫切,也更为现实。我们应该把适应全球气候变暖作为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优先战略,把促进农业生产和保障粮食安全作为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首要任务。面对严峻的全球气候变暖挑战,从政府、产业再到技术层面,都应制定适宜的应对措施,以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1.发挥政府职能
继续加强应对气候变暖的组织领导工作,进一步完善相应的管理体制;增强气候、环境监测和预警能力建设,构建健全的防灾减灾体系和气象灾害保险体系;提升农业、海岸线等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重点领域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完善相关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法律、法规及政策;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建立约束机制;增加财政支持,建立激励机制;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和气候灾害的防范意识;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适应全球气候变化的能力与水平。
2.发展农业领域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优势农产品的规模化种植带,选育抗逆农作物品种;针对全国平均耕地质量等级是十等和生产能力大于亩产1000kg的优质耕地仅占6%的现实[4],大力开展耕地质量培肥工作,促进中低产田转化为高产田,同时还要防止土壤污染和自然灾害的损毁。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将气候变暖对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影响具体地落实到建设项目中;建立致病气象灾害的预报、监测和监控网络,扩大预防疫区;继续开展植树造林工作,提高物种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并提升森林火灾预防及病虫害的防治能力;继续进行沿海防潮设施建设,提高防潮设施的设计标准。
3.运用生态农业技术
生态农业是指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总结吸收各种农业生产方式的成功经验,按照生态学和经济学的原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保护、培植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治和减少环境污染,形成农业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可持续生态农业是我国优先发展领域,适应全球气候变暖又是我国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把两者结合便可减轻气候变暖的不利影响,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因此,挖掘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的生态农业优势,是追求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统一的理想选择。气候变暖条件下的生态农业建设,首先应依据不同区域特色,因地制宜开发推广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目前,中国的生态农业建设注重推广传统农业中适宜生态农业的经验和做法,如修建平整农田、合理轮作、施用有机肥、种植绿肥等。同时推广先进的生态农业新技术,如节水灌溉、秸秆还田、生物农药、生物化肥、发展农村沼气等,而基因技术也会对气候变化适应提供更多的可能。
粮食安全是近年国内外都十分关注的重大问题,各国都把保证粮食安全作为国家战略[5]。一个国家只有保证粮食安全,才能保证国家安全;只有保证粮食的独立生产体系,才可能保证国家主权的独立性。所以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我们在为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做出努力的同时,也要科学规划适应气候变暖的农业生产格局,依靠自己力量保障我国粮食安全。适时加大粮食储备,防患于未然。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生态农业,走可持续农业发展道路。总之,面对全球气候变暖,我们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全力以赴消除我国存在的粮食安全问题隐患。
参考文献:
[1]农业部.千方百计保持粮食产量稳定在一万亿斤以上[N].农民日报,2010,2.
[2]刘新春.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3(7):10-13.
[3]许世卫.我国粮食安全目标及风险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9(5):12-16.
[4]施维、郧文聚.18亿亩红线也是质量概念[N].农民日报,2010-1-13.
[5]陈晓华、张红宇、陈良彪,等.保障粮食安全与提高农产品质量[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王静(1987- ),女,汉族,河南省信阳市人,江西农业大学2009级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