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导入方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师运用幽默、生动的语言和多种有趣的形式,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语文课堂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人在长期的语文课堂教学探索和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几种导入方法,在此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兴趣法
爱因斯坦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在新课的导入中,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最佳心理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始终全身心地投入。如,教学《死海不死》一文时,我把两只装着水的烧杯放在讲台上(两只烧杯相同,水位一样高),并拿出一个普通的鸡蛋。我说:“这节课,我们先做一个实验。”(学生睁大眼睛看我做实验),我把鸡蛋放入第一个烧杯中,鸡蛋半浮半沉,把鸡蛋放入第二个烧杯中,鸡蛋沉下去了(学生很奇怪),针对不同的实验现象,我问学生:“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现象呢?”有的学生回答:“水有问题”,“那么谁愿尝尝,水有什么问题呢?”一位同学走上来把两个烧杯中的水各尝了一口,告诉同学们:“第一个烧杯中的水是咸的。”我向同学们解释说明:“是的,这个烧杯中的水是咸的,是因为我向里面加入了大量的食盐,是超饱和的食盐水。同学们试想:如果有这样一个湖,其含盐量也特别高,那么人到湖里会怎样呢?会不会沉下去呢?今天我们学习《死海不死》,学完后同学们会得到这个问题的答案的。”用这样的实验可以诱发学生思考:鸡蛋放进两个烧杯中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现象?这个现象和将要学习的课文到底有什么样的联系?死海为什么不“死”呢?学生怀有很大的好奇心,就会带着问题读书探究。
二、设疑法
恰当的疑问是开启学生思维大门的钥匙。有了疑问,学生才会积极思考,勤于思考,乐于思考,才能把学生引入新的求知境界,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灵丹妙药”。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孔乙己》这篇小说时,可以这样导入:“鲁迅先生说过,在他创作的33篇白话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喜欢《孔乙己》呢?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笔下一个什么样的艺术形象呢?课文用‘以乐写哀’的笔法,写出了哪些人的笑?(长衫主顾掌柜,短衣帮,小伙计,孩子们),都是些什么类型的笑?(冷酷无情,贪婪,麻木愚昧,轻松解脱,天真无邪),从不同类型的笑中,你能悟出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再如,学习《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时,可以设计这样的疑问导语:“以前我们学过《驿路梨花》,这篇课文描述了社会主义中国人与人之间热情友好、乐于互助、充满温暖的关系。那么,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又是如何相处的呢?下面就来学习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看看他是如何用生动的笔触形象地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
三、 破题导入法
课堂导入中采用这种入手擒题的方法,不需峰回路转,只是开门见山,有利于尽快调动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这篇文章时,我们一开始便可围绕“春”字满怀激情地说:“我们一提到春啊,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生机、无穷力量。贺知章描写春是‘二月春风似剪刀’,王安石描写春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朱熹描写春是‘万紫千红总是春’,这些短诗只从一两个角度,选取两三个景物来描写春天。今天,我们学习的朱自清的《春》写春的内容很多,我们读一读课文,想一想他是从哪些方面写春的?”这样的开头语,既充满激情,意境深邃,又使学生沉浸在春光明媚的气氛之中,学习情绪很高。
四、变换角度法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新奇的事物,格外引人注目,它能满足学生的好奇的学习动机。例如,在学习《最后一次讲演》时,我们可以不直接接触课文,而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入手,进行这样的导入:先出示《红烛·序诗》:
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育出慰藉底花儿,结出快乐的果子。
领读后,让学生思考:“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又是谁的写照?”接着出示《闻一多传》,将该书的封面图案——黑色大理石的花纹,正中上方一支醒目的红烛与《红烛·序诗》对照讲解,指出本诗的作者是闻一多,这首诗是闻先生的自我写照。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一篇讲演稿《最后一次讲演》。在教朱自清先生的《春》这篇散文时,我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导入:先让学生背诵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并提问学生:“这首诗中,作者是怎样描绘春色的呢?”(先取一两个景物),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选取了很多的景物来描绘春天,那么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呢?是怎样描绘春天的呢?
除此之外,语文课堂教学还有直观形象导入法、比较导入法、故事导入法等。在课堂教学中,具体用哪种方法要根据文章体裁、文章内容和学生学情来确定。“导”虽无定法,但“导”必有法。在语文课教学活动中,只要我们认真研究教材,钻研教法,就会不断探索出更多更好的新方法,这些方法可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读书、去思考问题,可以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本人在长期的语文课堂教学探索和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几种导入方法,在此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兴趣法
爱因斯坦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在新课的导入中,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最佳心理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始终全身心地投入。如,教学《死海不死》一文时,我把两只装着水的烧杯放在讲台上(两只烧杯相同,水位一样高),并拿出一个普通的鸡蛋。我说:“这节课,我们先做一个实验。”(学生睁大眼睛看我做实验),我把鸡蛋放入第一个烧杯中,鸡蛋半浮半沉,把鸡蛋放入第二个烧杯中,鸡蛋沉下去了(学生很奇怪),针对不同的实验现象,我问学生:“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现象呢?”有的学生回答:“水有问题”,“那么谁愿尝尝,水有什么问题呢?”一位同学走上来把两个烧杯中的水各尝了一口,告诉同学们:“第一个烧杯中的水是咸的。”我向同学们解释说明:“是的,这个烧杯中的水是咸的,是因为我向里面加入了大量的食盐,是超饱和的食盐水。同学们试想:如果有这样一个湖,其含盐量也特别高,那么人到湖里会怎样呢?会不会沉下去呢?今天我们学习《死海不死》,学完后同学们会得到这个问题的答案的。”用这样的实验可以诱发学生思考:鸡蛋放进两个烧杯中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现象?这个现象和将要学习的课文到底有什么样的联系?死海为什么不“死”呢?学生怀有很大的好奇心,就会带着问题读书探究。
二、设疑法
恰当的疑问是开启学生思维大门的钥匙。有了疑问,学生才会积极思考,勤于思考,乐于思考,才能把学生引入新的求知境界,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灵丹妙药”。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孔乙己》这篇小说时,可以这样导入:“鲁迅先生说过,在他创作的33篇白话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喜欢《孔乙己》呢?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笔下一个什么样的艺术形象呢?课文用‘以乐写哀’的笔法,写出了哪些人的笑?(长衫主顾掌柜,短衣帮,小伙计,孩子们),都是些什么类型的笑?(冷酷无情,贪婪,麻木愚昧,轻松解脱,天真无邪),从不同类型的笑中,你能悟出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再如,学习《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时,可以设计这样的疑问导语:“以前我们学过《驿路梨花》,这篇课文描述了社会主义中国人与人之间热情友好、乐于互助、充满温暖的关系。那么,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又是如何相处的呢?下面就来学习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看看他是如何用生动的笔触形象地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
三、 破题导入法
课堂导入中采用这种入手擒题的方法,不需峰回路转,只是开门见山,有利于尽快调动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这篇文章时,我们一开始便可围绕“春”字满怀激情地说:“我们一提到春啊,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生机、无穷力量。贺知章描写春是‘二月春风似剪刀’,王安石描写春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朱熹描写春是‘万紫千红总是春’,这些短诗只从一两个角度,选取两三个景物来描写春天。今天,我们学习的朱自清的《春》写春的内容很多,我们读一读课文,想一想他是从哪些方面写春的?”这样的开头语,既充满激情,意境深邃,又使学生沉浸在春光明媚的气氛之中,学习情绪很高。
四、变换角度法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新奇的事物,格外引人注目,它能满足学生的好奇的学习动机。例如,在学习《最后一次讲演》时,我们可以不直接接触课文,而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入手,进行这样的导入:先出示《红烛·序诗》:
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育出慰藉底花儿,结出快乐的果子。
领读后,让学生思考:“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又是谁的写照?”接着出示《闻一多传》,将该书的封面图案——黑色大理石的花纹,正中上方一支醒目的红烛与《红烛·序诗》对照讲解,指出本诗的作者是闻一多,这首诗是闻先生的自我写照。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一篇讲演稿《最后一次讲演》。在教朱自清先生的《春》这篇散文时,我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导入:先让学生背诵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并提问学生:“这首诗中,作者是怎样描绘春色的呢?”(先取一两个景物),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选取了很多的景物来描绘春天,那么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呢?是怎样描绘春天的呢?
除此之外,语文课堂教学还有直观形象导入法、比较导入法、故事导入法等。在课堂教学中,具体用哪种方法要根据文章体裁、文章内容和学生学情来确定。“导”虽无定法,但“导”必有法。在语文课教学活动中,只要我们认真研究教材,钻研教法,就会不断探索出更多更好的新方法,这些方法可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读书、去思考问题,可以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