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作品开始出现了像是“一个人静静地走在寂寞的公路上,夕阳余晖长长地拉着我的影子”这种自怜自艾型的句法。要不然就是:“我闭上眼睛,任风吹起我的一头乱发”,天知道我只是个剪了平头的初中生,哪来的乱发飞扬。好在我已经事先声明了我是处于闭上眼睛的状态。
我还发现当时有一篇叫《走在雨中》的文章,里面更惊人的举动像是:
“我抛开伞,迎向风雨,让雨点尽情地打在我的脸上” 我相信这跟当时流行的“I am Singing in the Rain”有关。一个人觉得有点苦闷,想把周遭的一切都抛掉,享受短暂的自由,这样的心情无可厚非。语文老师当时给我的评论是:情境很好,但要小心着凉。
我在家里的顶楼清理出了一个小小的空间,一有空闲,我就泡在那个天地里面写稿,或者是疯疯癫癫地阅读我弄回来的书。
我的母亲偶尔经过我那小小的空间,忍不住就要唠叨:
“你多花一点时间读正经书吧,不要老是看那些闲书。”
《家变》的作者王文兴曾写过《背海的人》这本小说。为了了解我在看什么书,爸爸以《背海的人》为样本,研究了半天。他皱着眉头问我:“你整天躲在这里,读着这样的书,你觉得好吗?”
父亲是个很温和的人。所以当他问“你觉得好吗”,其实意思很明白地摆明这是“最后通牒”了。无可奈何,我搬回了楼下洁净明亮、只有教科书及参考书的书房,规规矩矩地做功课,过正常的生活。
过了一个月,我终于受不了了。我决定先从妈妈开始,展开我的绝地大反攻。
“你们对我最大的期望是照着你们的规定活着吗?”
“我和你爸爸是为你好,希望你好好地读书,考好成绩,将来出了社会做个有用的人。”
“所以,你们最希望的就是看到我好好读书,考到好成绩的?”
“当然。哪个父母亲不是这样希望的?”
“如果我每次都考前三名,达到你们的期望,你们可不可以也满足我的希望?”
“你有什么希望?”
“我希望你们不要干涉我的作息,让我自己决定。”
“好,”妈妈显然思考了一下,“如果你能考好成绩,表示你对自己负责。可是万一你说得到做不到呢?”
“我就依照你们开出来的作息表生活,绝无怨言。”
我花了一点心血研究,怎么样用最少的时间,得到最好的成绩,并且开始实行我研究后得到的心得。下一次段考,我很意外地拿到全校最高分。
于是我们让约定一直持续下去。
我变本加厉地爱啃书。站着啃书、坐着啃书、躺着啃书、歪斜着啃书。很快,小镇里那几个书店里的书被我啃得差不多了,于是我开始啃杂志。我号召同学集资,分别订阅了一些我觉得很炫的电影以及摇滚杂志。
书寄来了,里面有更多怪异的图片,像是爱化装作怪的Queen合唱团、戴个大眼镜的Elton John、粉墨登场的费里尼,还有斯坦利·库布里克的什么《奇爱博士》、《发条橙》。
我生长背景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台湾南部的一个小镇。我订阅来的杂志内容前卫,里面图片所夹带的颠覆或者是叛逆的意味,实在令人感到某种潜在性的不安。大家纷纷吵着要退资,我只好赔钱了事。接着的一年,那些已经订阅的杂志按时寄来家里,我变成了唯一的阅读者。
每个月我翻着那些新杂志,告示着美国、英国最新的排行榜,或者是影展、名导演的新作或新消息。老实说,我一个名字都不认识,更没有机会看过、听过杂志里面提到的任何一首歌,或者是任何一部电影。可是一期一期翻着,我就可以猜想,那些不断被提起、重复或者是被崇拜着的名字,一定是很重要的人或作品。
我一個人孤零零地翻着杂志。我看到演唱会挤着成千上万人,那么热闹,可是在这个小小的小镇,没有人在乎。我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会那样乐此不疲,或者是自信满满地觉得自己跟别人不同。我仿佛知道杂志里面隐藏了一个遥远、陌生,却又令人期待的国度,总有一天,我会属于那里。
有一次,我经过小镇的唱片行,忽然看到了戴着大眼镜的Elton John海报。我赶紧回家要了零用钱,冲到唱片行买唱片。
好不容易家里老旧的唱机播唱出了Elton John的《再见黄砖路》的歌声以及旋律:
So goodbye,goodbye yellow brickroad……
听着,我的心中忽然有一种不知所措的感觉。
我认得这首歌的样子一直只是杂志上的歌词。我随着自己的心情,为这些歌词编造不同的旋律,任意哼哼唱唱。我以为那就是故事的全部了,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它竟然真真实实地在我的面前被播唱了出来。而且它和我曾编造过的千百种我以为应该是那样的旋律完全不同。
(江明蔚摘自《我的天才梦》)
我还发现当时有一篇叫《走在雨中》的文章,里面更惊人的举动像是:
“我抛开伞,迎向风雨,让雨点尽情地打在我的脸上” 我相信这跟当时流行的“I am Singing in the Rain”有关。一个人觉得有点苦闷,想把周遭的一切都抛掉,享受短暂的自由,这样的心情无可厚非。语文老师当时给我的评论是:情境很好,但要小心着凉。
我在家里的顶楼清理出了一个小小的空间,一有空闲,我就泡在那个天地里面写稿,或者是疯疯癫癫地阅读我弄回来的书。
我的母亲偶尔经过我那小小的空间,忍不住就要唠叨:
“你多花一点时间读正经书吧,不要老是看那些闲书。”
《家变》的作者王文兴曾写过《背海的人》这本小说。为了了解我在看什么书,爸爸以《背海的人》为样本,研究了半天。他皱着眉头问我:“你整天躲在这里,读着这样的书,你觉得好吗?”
父亲是个很温和的人。所以当他问“你觉得好吗”,其实意思很明白地摆明这是“最后通牒”了。无可奈何,我搬回了楼下洁净明亮、只有教科书及参考书的书房,规规矩矩地做功课,过正常的生活。
过了一个月,我终于受不了了。我决定先从妈妈开始,展开我的绝地大反攻。
“你们对我最大的期望是照着你们的规定活着吗?”
“我和你爸爸是为你好,希望你好好地读书,考好成绩,将来出了社会做个有用的人。”
“所以,你们最希望的就是看到我好好读书,考到好成绩的?”
“当然。哪个父母亲不是这样希望的?”
“如果我每次都考前三名,达到你们的期望,你们可不可以也满足我的希望?”
“你有什么希望?”
“我希望你们不要干涉我的作息,让我自己决定。”
“好,”妈妈显然思考了一下,“如果你能考好成绩,表示你对自己负责。可是万一你说得到做不到呢?”
“我就依照你们开出来的作息表生活,绝无怨言。”
我花了一点心血研究,怎么样用最少的时间,得到最好的成绩,并且开始实行我研究后得到的心得。下一次段考,我很意外地拿到全校最高分。
于是我们让约定一直持续下去。
我变本加厉地爱啃书。站着啃书、坐着啃书、躺着啃书、歪斜着啃书。很快,小镇里那几个书店里的书被我啃得差不多了,于是我开始啃杂志。我号召同学集资,分别订阅了一些我觉得很炫的电影以及摇滚杂志。
书寄来了,里面有更多怪异的图片,像是爱化装作怪的Queen合唱团、戴个大眼镜的Elton John、粉墨登场的费里尼,还有斯坦利·库布里克的什么《奇爱博士》、《发条橙》。
我生长背景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台湾南部的一个小镇。我订阅来的杂志内容前卫,里面图片所夹带的颠覆或者是叛逆的意味,实在令人感到某种潜在性的不安。大家纷纷吵着要退资,我只好赔钱了事。接着的一年,那些已经订阅的杂志按时寄来家里,我变成了唯一的阅读者。
每个月我翻着那些新杂志,告示着美国、英国最新的排行榜,或者是影展、名导演的新作或新消息。老实说,我一个名字都不认识,更没有机会看过、听过杂志里面提到的任何一首歌,或者是任何一部电影。可是一期一期翻着,我就可以猜想,那些不断被提起、重复或者是被崇拜着的名字,一定是很重要的人或作品。
我一個人孤零零地翻着杂志。我看到演唱会挤着成千上万人,那么热闹,可是在这个小小的小镇,没有人在乎。我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会那样乐此不疲,或者是自信满满地觉得自己跟别人不同。我仿佛知道杂志里面隐藏了一个遥远、陌生,却又令人期待的国度,总有一天,我会属于那里。
有一次,我经过小镇的唱片行,忽然看到了戴着大眼镜的Elton John海报。我赶紧回家要了零用钱,冲到唱片行买唱片。
好不容易家里老旧的唱机播唱出了Elton John的《再见黄砖路》的歌声以及旋律:
So goodbye,goodbye yellow brickroad……
听着,我的心中忽然有一种不知所措的感觉。
我认得这首歌的样子一直只是杂志上的歌词。我随着自己的心情,为这些歌词编造不同的旋律,任意哼哼唱唱。我以为那就是故事的全部了,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它竟然真真实实地在我的面前被播唱了出来。而且它和我曾编造过的千百种我以为应该是那样的旋律完全不同。
(江明蔚摘自《我的天才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