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论文中自己用了三点来浅析对四川清音的认识和演唱方法:对清音的了解和认识;学习清音的演唱方法——以《布谷鸟儿咕咕叫》为例;以及对怎样拯救清音论述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清音;唱琵琶;唱月琴;哈哈腔;鲜花调;创新;改革;传承
一、什么是清音及清音的来源、盛行与衰落
四川清音,原名“唱琵琶”或“唱月琴”。四川清音渊源于明、清时的俗曲。四川清音在清乾隆、嘉庆年间很盛行,以泸州、叙府(今宜宾)为中心,遍及城镇和乡村,拥有大量的听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清音的黄金岁月,不少作品堪称那个时代的“流行歌曲”。自清音大师李月秋从莫斯科捧回金质奖章后,喜欢清音和学唱清音的人陡然增多。在当时,清音可以说是不少成都人的心灵寄托和精神家园。
然而几百年后,曾经的“流行乐”却只能以“遗产”的形式,延续生命的音符。四川清音也一样面临着中国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尴尬处境。专业编创人才的流失,“逼”着演员成了多面手。目前,《思凡》《关王庙》《昭君出塞》《放风筝》《摘海棠》等曲目,都是多年前的老曲。
二、清音的唱法
四川清音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跳跃式的连续顿音唱法“哈哈腔”独具风格,比如《布谷鸟儿咕咕叫》、《摘海棠》、《赶花卉》等等。我想,四川清音的特有花腔便是四川清音的一大特点。清音的艺术表现主要是弹舌音、哈哈腔、绕口令,技巧性很强。
四川清音的唱腔有大调、小调、牌子之分,各类曲牌共100多支,音乐结构有联曲体、板腔体和单曲体三种。比如说《布谷鸟儿咕咕叫》这首清音,它就是用的清音里的小调唱腔。所以这首歌是可以单独演唱的曲调,它演唱出了抒情的生活片段和叙述小段故事,结构简单,近似分节歌,就是一个曲调反复演唱很多段唱词。这首歌的歌词也很简单,主要叙述了生活的片段:“布谷鸟儿咕咕叫(啊),飞出山林往南飘。这边绕来在那边绕,鼓起眼睛他在到(哇)处(哇)瞧(哇)。姐姐妹妹多活跃(啊),早稻秧苗穿绿袍(啊)。包谷出土(哇)多苗条,两根毛辫在随(呀)风(啊)飘。瓜藤、苕藤遍坡绕,青春麦田须含苞。荞子脸红抿嘴笑,豌豆儿、胡豆笑弯腰。牛儿耕田田间跑(哇),精耕细作本领高。布谷鸟儿一看就双脚跳,啊嗬一声喊糟糕:今年报信我迟到了,春耕更比往年早!”这首歌的跳音起伏很大,每一句的前半段是高低起伏的跳跃式连续顿音,后半段就是典型的清音“哈哈腔”。我大概学习了一下第一句,光是前半句的跳跃式连续顿音就很难唱出那种“味道”,一直在高低音的转换中,真假声的结合,声带的闭拢,都是影响乐句完整度的因素。在第一句的后半段就是清音中典型的“哈哈腔”,在高低音的音准转换当中还要有腹部支撑的力量,声带的适时伸张闭合,还有下颚的不停张闭和开闭大小量度,都是完整地演唱清音的重要组成部分。
整首歌的旋律都像是布谷鸟儿咕咕叫,竹笛如鸟儿跳蹿于弦乐的树荫上,马尾胡回环却未应答,要将一段段传奇话本,演唱出十足的神韵,十足的热闹,是非常难的。更何况,这首四川清音是要用四川方言来演唱,“说唱艺术常依字行腔,甚至以方言行腔”,四川方言有个特点,都是扁口音,字的发声点比较靠前,没有后鼻韵的音,所以完整的演唱出这首四川清音《布谷鸟儿咕咕叫》,更是难上加难。不禁又对那些清音歌唱家增加了几分崇敬与敬仰。
三、清音的传承
在更加了解了清音,以及学习过一段清音的演唱后,对清音的兴趣更加深了一步,但同时也对清音的未来感到一丝不安。清音有了市场才会有人愿意提供演出阵地,可是这块市场怎么找?要从创新开始。通过现代包装手段,把清音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的哈哈腔、弹舌音等特色张扬出去。
清音的艺术特色在于它的雅致、俏皮、清秀、欢快,能够细致入微地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旋律优美,非常具有感染力。这样的感染力需要在观众中普及。目前很多清音曲目已经有超过10年的历史了,急需进行现代包装,通过对曲目、唱词等的修改、创新,从而贴近现代观众的审美。因此在创作或者改编清音曲目时,不妨尝试夸大清音的技巧元素,放大能引起观众共鸣的符号。我曾经看到过一封专写四川清音的报道,上面说——让年轻演员多演一点,这是程永玲在自己艺术生活50周年的专场演出后许下的一句承诺,她说要培养人才首先要给年轻演员更多的演出机会。在程永玲的设想中,要借清音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东风”,为清音的延续造好梯队。即从年轻演员中选出好苗子,通过“一对一”等形式加快培养,推动人才建设。
看了很多关于清音的资料和报道,也渐渐的开始担心四川清音的命运。以前清音是点唱,艺人门会刻意加长过门,一般一场下来至少半小时。现代人可没有时间与精力这么坐下来听你唱。但浓缩后的表演必须充分表达曲段的主要内容,曲调与词的掌控不变。改革后的清音还必须去粗取精,同时,选择新的创作题材与新的音乐元素。
结语
以上是我对四川清音的认识、演唱方法及传承的浅析,我想不光是我,还有很多人对自己生活的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都不太了解,在写完这篇论文之后,我想我对四川清音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在音乐面前,哪怕是语言不通,风俗习惯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只要用心去凝听,去感受,每个人都能沉静在音乐当中,哪怕是听着别人写的歌,也能从中听出自己的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对于物质遗产保留和流传下来的几率要小很多,所以更需要去保护,去传承。四川清音通过不断的继承、借鉴、吸收和发展,已逐渐形成了一套有丰富的演唱形式、优秀的艺术作品、丰厚的理论文献、科学的训练方法、妙不可言的风格特点在内的方法和体系。通过对四川清音的发展和风格特点的研究,对于更好的诠释和弘扬民族文化,理解和演唱清音作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清音;唱琵琶;唱月琴;哈哈腔;鲜花调;创新;改革;传承
一、什么是清音及清音的来源、盛行与衰落
四川清音,原名“唱琵琶”或“唱月琴”。四川清音渊源于明、清时的俗曲。四川清音在清乾隆、嘉庆年间很盛行,以泸州、叙府(今宜宾)为中心,遍及城镇和乡村,拥有大量的听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清音的黄金岁月,不少作品堪称那个时代的“流行歌曲”。自清音大师李月秋从莫斯科捧回金质奖章后,喜欢清音和学唱清音的人陡然增多。在当时,清音可以说是不少成都人的心灵寄托和精神家园。
然而几百年后,曾经的“流行乐”却只能以“遗产”的形式,延续生命的音符。四川清音也一样面临着中国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尴尬处境。专业编创人才的流失,“逼”着演员成了多面手。目前,《思凡》《关王庙》《昭君出塞》《放风筝》《摘海棠》等曲目,都是多年前的老曲。
二、清音的唱法
四川清音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跳跃式的连续顿音唱法“哈哈腔”独具风格,比如《布谷鸟儿咕咕叫》、《摘海棠》、《赶花卉》等等。我想,四川清音的特有花腔便是四川清音的一大特点。清音的艺术表现主要是弹舌音、哈哈腔、绕口令,技巧性很强。
四川清音的唱腔有大调、小调、牌子之分,各类曲牌共100多支,音乐结构有联曲体、板腔体和单曲体三种。比如说《布谷鸟儿咕咕叫》这首清音,它就是用的清音里的小调唱腔。所以这首歌是可以单独演唱的曲调,它演唱出了抒情的生活片段和叙述小段故事,结构简单,近似分节歌,就是一个曲调反复演唱很多段唱词。这首歌的歌词也很简单,主要叙述了生活的片段:“布谷鸟儿咕咕叫(啊),飞出山林往南飘。这边绕来在那边绕,鼓起眼睛他在到(哇)处(哇)瞧(哇)。姐姐妹妹多活跃(啊),早稻秧苗穿绿袍(啊)。包谷出土(哇)多苗条,两根毛辫在随(呀)风(啊)飘。瓜藤、苕藤遍坡绕,青春麦田须含苞。荞子脸红抿嘴笑,豌豆儿、胡豆笑弯腰。牛儿耕田田间跑(哇),精耕细作本领高。布谷鸟儿一看就双脚跳,啊嗬一声喊糟糕:今年报信我迟到了,春耕更比往年早!”这首歌的跳音起伏很大,每一句的前半段是高低起伏的跳跃式连续顿音,后半段就是典型的清音“哈哈腔”。我大概学习了一下第一句,光是前半句的跳跃式连续顿音就很难唱出那种“味道”,一直在高低音的转换中,真假声的结合,声带的闭拢,都是影响乐句完整度的因素。在第一句的后半段就是清音中典型的“哈哈腔”,在高低音的音准转换当中还要有腹部支撑的力量,声带的适时伸张闭合,还有下颚的不停张闭和开闭大小量度,都是完整地演唱清音的重要组成部分。
整首歌的旋律都像是布谷鸟儿咕咕叫,竹笛如鸟儿跳蹿于弦乐的树荫上,马尾胡回环却未应答,要将一段段传奇话本,演唱出十足的神韵,十足的热闹,是非常难的。更何况,这首四川清音是要用四川方言来演唱,“说唱艺术常依字行腔,甚至以方言行腔”,四川方言有个特点,都是扁口音,字的发声点比较靠前,没有后鼻韵的音,所以完整的演唱出这首四川清音《布谷鸟儿咕咕叫》,更是难上加难。不禁又对那些清音歌唱家增加了几分崇敬与敬仰。
三、清音的传承
在更加了解了清音,以及学习过一段清音的演唱后,对清音的兴趣更加深了一步,但同时也对清音的未来感到一丝不安。清音有了市场才会有人愿意提供演出阵地,可是这块市场怎么找?要从创新开始。通过现代包装手段,把清音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的哈哈腔、弹舌音等特色张扬出去。
清音的艺术特色在于它的雅致、俏皮、清秀、欢快,能够细致入微地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旋律优美,非常具有感染力。这样的感染力需要在观众中普及。目前很多清音曲目已经有超过10年的历史了,急需进行现代包装,通过对曲目、唱词等的修改、创新,从而贴近现代观众的审美。因此在创作或者改编清音曲目时,不妨尝试夸大清音的技巧元素,放大能引起观众共鸣的符号。我曾经看到过一封专写四川清音的报道,上面说——让年轻演员多演一点,这是程永玲在自己艺术生活50周年的专场演出后许下的一句承诺,她说要培养人才首先要给年轻演员更多的演出机会。在程永玲的设想中,要借清音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东风”,为清音的延续造好梯队。即从年轻演员中选出好苗子,通过“一对一”等形式加快培养,推动人才建设。
看了很多关于清音的资料和报道,也渐渐的开始担心四川清音的命运。以前清音是点唱,艺人门会刻意加长过门,一般一场下来至少半小时。现代人可没有时间与精力这么坐下来听你唱。但浓缩后的表演必须充分表达曲段的主要内容,曲调与词的掌控不变。改革后的清音还必须去粗取精,同时,选择新的创作题材与新的音乐元素。
结语
以上是我对四川清音的认识、演唱方法及传承的浅析,我想不光是我,还有很多人对自己生活的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都不太了解,在写完这篇论文之后,我想我对四川清音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在音乐面前,哪怕是语言不通,风俗习惯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只要用心去凝听,去感受,每个人都能沉静在音乐当中,哪怕是听着别人写的歌,也能从中听出自己的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对于物质遗产保留和流传下来的几率要小很多,所以更需要去保护,去传承。四川清音通过不断的继承、借鉴、吸收和发展,已逐渐形成了一套有丰富的演唱形式、优秀的艺术作品、丰厚的理论文献、科学的训练方法、妙不可言的风格特点在内的方法和体系。通过对四川清音的发展和风格特点的研究,对于更好的诠释和弘扬民族文化,理解和演唱清音作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