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师用语言解读文本之外,还可充分利用诸如眼神、表情、姿态、手势等各种非语言因素,作为语言的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关键词】课堂教学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教契诃夫名篇《装在套子里的人》时,我让学生找出描写别里科夫形象的段落,班里就有些异样:或窃窃私语,或指指点点。看到外面的鹅毛大雪,我才恍然大悟:今天下雪,我穿着一件高领毛衣,外套一件长及脚踝的厚厚羽绒服,又戴着眼镜。一幅别里科夫的装扮!学生是在看我的“别里科夫”秀呢。
失笑之余,忽有所想:这虽然是无心插柳之事,但若让学生的抽象思维在现实生活中定个型,有什么不好?再扩展开去,如果我们平时语文教学中都能呈现出具体可感的形象,那学生们的想象联想能力和思维能力该得到多么大的开发啊!所以,我觉得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传统有声的语言外,还应该再加入一些非语言手段,诸如:眼神、表情、姿势、行动,包括老师的穿戴等等,肯定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正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课堂上,嘴巴是主要传播工具,其实,眼睛和嘴巴一样,没少“说话”。达·芬奇所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如果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能恰当地运用眼神的非语言手段,那将让学生获得更多蕴涵丰富的信息。如教师在教学演讲辞单元而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时,可以目光平和而严肃;而教学写景抒情散文时则可以目光中充满联想和意趣。学生回答问题时,应用信任温和的目光。同时,在目光中,如果加入恰当的微笑,则更容易征服学生的心灵。美国1988年总统教育奖获得者埃斯卡兰就把自己的教育哲学归结为“爱的微笑”,他认为这是自己多年来征服学生的诀窍。语文老师应学会用微笑把愉快的情绪传递给学生,使学生产生一种轻松、自然的情感,产生积极的情绪和快乐的心境,更好的获得信息。
罗曼·罗兰曾说,面部表情是多少世纪培养成功的语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善于运用表情的非语言手段,可以增大课堂教学信息的发送量;同时,若能细致观察学生表情的细微变化,还可从中直接获得教学活动中的反馈信息。因为教师的面部表情是学生判断其内心情绪的晴雨表。课堂上,如果教师的表情亲切和蔼,那么学生的积极性就高。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师生间关系融洽了,教学效果自然会大大提高!
体态也是重要的非语言手段,教师的体态就是教师风度的外在表现形式。一个教师是不是有风度,是不是有个人魅力,就要看这个教师在讲台上的姿势是否协调、自然、雅观,正如《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的梁任公先生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一次教学,“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足之蹈,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讲到悲痛处,“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讲到爽快处,又“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于是,先生给后人留下“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的深刻印象。梁任公先生这一次的成功,得益于他运用了好的手势,得体恰当的表情语言激发了学生的情绪,调动了课堂气氛。使学生都有了身临其境之感。所以,“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只要综合运用各种非语言手段,就能有效的提高授课的“立体”效果,才能很好的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如都德的《最后一课》,韩麦尔先生穿上那套漂亮的礼服,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睛看周围的东西,特别是最后一个疲软的手势……他成功的运用多种非语言手段,在“授业”(教授法语知识)的同时完成了“传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
课堂上,非语言手段的运用不仅仅适用于老师,有时让学生“表演”一下也会让他们感悟得更深刻,一回公开课上《祝福》,分析祥林嫂形貌的变化,特别是“眼神”。从“顺着眼”到“眼光没有精神”到“瞪着眼睛”到“直着眼睛”直至最后“间或一轮”,我让学生进入角色充当一回演员。同学们抓住祥林嫂的“眼睛”当堂进行了惟妙惟肖的表演,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更有助于他们对人物悲剧命运的切身感受。
但是,非语言手段的运用,也要谨慎。不能“喧宾夺主”。语文课归根结底还是语言的课,非语言手段只是起辅助手段。使用得体,会事半功倍;使用泛滥,会冲淡主题教学。没有人希望讲台上站着一个从头至尾都眉飞色舞,指手划脚的老师。在现今“大语文”的环境下,语文教师苦思冥想地是如何从课本有限的空间内超脱,如何摆脱枯燥的说教程序,我想,适当的运用非语言手段,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学生乐于动,善于思,如身临其境般感受的语文课终究是好的。
★作者简介:樊琳,安徽省蒙城第一中学教师。
【关键词】课堂教学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教契诃夫名篇《装在套子里的人》时,我让学生找出描写别里科夫形象的段落,班里就有些异样:或窃窃私语,或指指点点。看到外面的鹅毛大雪,我才恍然大悟:今天下雪,我穿着一件高领毛衣,外套一件长及脚踝的厚厚羽绒服,又戴着眼镜。一幅别里科夫的装扮!学生是在看我的“别里科夫”秀呢。
失笑之余,忽有所想:这虽然是无心插柳之事,但若让学生的抽象思维在现实生活中定个型,有什么不好?再扩展开去,如果我们平时语文教学中都能呈现出具体可感的形象,那学生们的想象联想能力和思维能力该得到多么大的开发啊!所以,我觉得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传统有声的语言外,还应该再加入一些非语言手段,诸如:眼神、表情、姿势、行动,包括老师的穿戴等等,肯定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正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课堂上,嘴巴是主要传播工具,其实,眼睛和嘴巴一样,没少“说话”。达·芬奇所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如果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能恰当地运用眼神的非语言手段,那将让学生获得更多蕴涵丰富的信息。如教师在教学演讲辞单元而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时,可以目光平和而严肃;而教学写景抒情散文时则可以目光中充满联想和意趣。学生回答问题时,应用信任温和的目光。同时,在目光中,如果加入恰当的微笑,则更容易征服学生的心灵。美国1988年总统教育奖获得者埃斯卡兰就把自己的教育哲学归结为“爱的微笑”,他认为这是自己多年来征服学生的诀窍。语文老师应学会用微笑把愉快的情绪传递给学生,使学生产生一种轻松、自然的情感,产生积极的情绪和快乐的心境,更好的获得信息。
罗曼·罗兰曾说,面部表情是多少世纪培养成功的语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善于运用表情的非语言手段,可以增大课堂教学信息的发送量;同时,若能细致观察学生表情的细微变化,还可从中直接获得教学活动中的反馈信息。因为教师的面部表情是学生判断其内心情绪的晴雨表。课堂上,如果教师的表情亲切和蔼,那么学生的积极性就高。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师生间关系融洽了,教学效果自然会大大提高!
体态也是重要的非语言手段,教师的体态就是教师风度的外在表现形式。一个教师是不是有风度,是不是有个人魅力,就要看这个教师在讲台上的姿势是否协调、自然、雅观,正如《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的梁任公先生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一次教学,“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足之蹈,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讲到悲痛处,“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讲到爽快处,又“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于是,先生给后人留下“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的深刻印象。梁任公先生这一次的成功,得益于他运用了好的手势,得体恰当的表情语言激发了学生的情绪,调动了课堂气氛。使学生都有了身临其境之感。所以,“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只要综合运用各种非语言手段,就能有效的提高授课的“立体”效果,才能很好的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如都德的《最后一课》,韩麦尔先生穿上那套漂亮的礼服,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睛看周围的东西,特别是最后一个疲软的手势……他成功的运用多种非语言手段,在“授业”(教授法语知识)的同时完成了“传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
课堂上,非语言手段的运用不仅仅适用于老师,有时让学生“表演”一下也会让他们感悟得更深刻,一回公开课上《祝福》,分析祥林嫂形貌的变化,特别是“眼神”。从“顺着眼”到“眼光没有精神”到“瞪着眼睛”到“直着眼睛”直至最后“间或一轮”,我让学生进入角色充当一回演员。同学们抓住祥林嫂的“眼睛”当堂进行了惟妙惟肖的表演,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更有助于他们对人物悲剧命运的切身感受。
但是,非语言手段的运用,也要谨慎。不能“喧宾夺主”。语文课归根结底还是语言的课,非语言手段只是起辅助手段。使用得体,会事半功倍;使用泛滥,会冲淡主题教学。没有人希望讲台上站着一个从头至尾都眉飞色舞,指手划脚的老师。在现今“大语文”的环境下,语文教师苦思冥想地是如何从课本有限的空间内超脱,如何摆脱枯燥的说教程序,我想,适当的运用非语言手段,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学生乐于动,善于思,如身临其境般感受的语文课终究是好的。
★作者简介:樊琳,安徽省蒙城第一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