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无声胜有声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qier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师用语言解读文本之外,还可充分利用诸如眼神、表情、姿态、手势等各种非语言因素,作为语言的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关键词】课堂教学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教契诃夫名篇《装在套子里的人》时,我让学生找出描写别里科夫形象的段落,班里就有些异样:或窃窃私语,或指指点点。看到外面的鹅毛大雪,我才恍然大悟:今天下雪,我穿着一件高领毛衣,外套一件长及脚踝的厚厚羽绒服,又戴着眼镜。一幅别里科夫的装扮!学生是在看我的“别里科夫”秀呢。
  失笑之余,忽有所想:这虽然是无心插柳之事,但若让学生的抽象思维在现实生活中定个型,有什么不好?再扩展开去,如果我们平时语文教学中都能呈现出具体可感的形象,那学生们的想象联想能力和思维能力该得到多么大的开发啊!所以,我觉得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传统有声的语言外,还应该再加入一些非语言手段,诸如:眼神、表情、姿势、行动,包括老师的穿戴等等,肯定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正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课堂上,嘴巴是主要传播工具,其实,眼睛和嘴巴一样,没少“说话”。达·芬奇所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如果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能恰当地运用眼神的非语言手段,那将让学生获得更多蕴涵丰富的信息。如教师在教学演讲辞单元而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时,可以目光平和而严肃;而教学写景抒情散文时则可以目光中充满联想和意趣。学生回答问题时,应用信任温和的目光。同时,在目光中,如果加入恰当的微笑,则更容易征服学生的心灵。美国1988年总统教育奖获得者埃斯卡兰就把自己的教育哲学归结为“爱的微笑”,他认为这是自己多年来征服学生的诀窍。语文老师应学会用微笑把愉快的情绪传递给学生,使学生产生一种轻松、自然的情感,产生积极的情绪和快乐的心境,更好的获得信息。
  罗曼·罗兰曾说,面部表情是多少世纪培养成功的语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善于运用表情的非语言手段,可以增大课堂教学信息的发送量;同时,若能细致观察学生表情的细微变化,还可从中直接获得教学活动中的反馈信息。因为教师的面部表情是学生判断其内心情绪的晴雨表。课堂上,如果教师的表情亲切和蔼,那么学生的积极性就高。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师生间关系融洽了,教学效果自然会大大提高!
  体态也是重要的非语言手段,教师的体态就是教师风度的外在表现形式。一个教师是不是有风度,是不是有个人魅力,就要看这个教师在讲台上的姿势是否协调、自然、雅观,正如《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的梁任公先生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一次教学,“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足之蹈,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讲到悲痛处,“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讲到爽快处,又“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于是,先生给后人留下“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的深刻印象。梁任公先生这一次的成功,得益于他运用了好的手势,得体恰当的表情语言激发了学生的情绪,调动了课堂气氛。使学生都有了身临其境之感。所以,“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只要综合运用各种非语言手段,就能有效的提高授课的“立体”效果,才能很好的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如都德的《最后一课》,韩麦尔先生穿上那套漂亮的礼服,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睛看周围的东西,特别是最后一个疲软的手势……他成功的运用多种非语言手段,在“授业”(教授法语知识)的同时完成了“传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
  课堂上,非语言手段的运用不仅仅适用于老师,有时让学生“表演”一下也会让他们感悟得更深刻,一回公开课上《祝福》,分析祥林嫂形貌的变化,特别是“眼神”。从“顺着眼”到“眼光没有精神”到“瞪着眼睛”到“直着眼睛”直至最后“间或一轮”,我让学生进入角色充当一回演员。同学们抓住祥林嫂的“眼睛”当堂进行了惟妙惟肖的表演,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更有助于他们对人物悲剧命运的切身感受。
  但是,非语言手段的运用,也要谨慎。不能“喧宾夺主”。语文课归根结底还是语言的课,非语言手段只是起辅助手段。使用得体,会事半功倍;使用泛滥,会冲淡主题教学。没有人希望讲台上站着一个从头至尾都眉飞色舞,指手划脚的老师。在现今“大语文”的环境下,语文教师苦思冥想地是如何从课本有限的空间内超脱,如何摆脱枯燥的说教程序,我想,适当的运用非语言手段,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学生乐于动,善于思,如身临其境般感受的语文课终究是好的。
  ★作者简介:樊琳,安徽省蒙城第一中学教师。
其他文献
【摘要】意象,是诗人情感与物象完美融合的结果,是领悟诗之精髓的通道。透过意象,我们领略诗的飘逸,诗的凝重,诗的幽僻;透过意象,我们领略英雄气概的悲凉慷慨,儿女情长的缠绵婉转,世情世事的凄清凄凉。物象万千,虚虚实实都是思;意象种种,真真幻幻总关情。  【关键词】植木;意象;情感    一、芳草凄凄情未了    杜甫曾有一首被喻为“以诗为画”的五言绝句,诗曰: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
【摘要】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浪潮,语文组把校本教研作为组员校本培训的主渠道,立足课堂教学,依托课例分析的感性实践,通过教师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协作,专业引领,教学案例写作等途径,探究课堂教学优化规律,促成教师升华教学积淀,不断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使校本教研真正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  【关键词】校本教研 课例分析 专业引领 教学案例    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在教师,只有教师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行为,进一步
【摘要】本文对2008年高考语文试卷作了详细深入的分析归纳,论述了命题的一些特点和导向性,对语文教学与复习备考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语文高考 教学方法 教学理念 教育规律    一年一度的高考又落下帷幕,综观今年高考语文试题,笔者认为,今年命题主要呈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凸显本位;导向读书;关注热点;回归教材。    一、凸显本位    “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
【摘 要】在语文课堂中,实施探究式学习,即凸现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激活封存的记忆,唤醒沉睡的潜能,从而使其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让探究式学习走进语文课堂,可以从“立足单篇课文,深入挖掘其思想内容”“对教学单元重组,进行比较式学习”“关注生活现象,体验探究乐趣”等七个方面来着手进行。  【关键词】语文教学 探究 学习方式 主体 潜能    翻开《语文课程标准》第一页,“课程的基本理念”的第三条就是“积
【摘要】《长亭送别》是《西厢记》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断之一。作者通过对暮秋景色的描绘烘托出了莺莺与张生分别时的悲凉气氛,又通过对莺莺行为和心理的描写,写出了莺莺的极愁极恨,细腻而多层次地展示了激荡着巨大情感潮汐的人物心灵。  【关键词】《长亭送别》;离愁;别恨    《长亭送别》选自《西厢记》的第四本第三折,是《西厢记》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段之一。在这折戏中,莺莺、红娘、老夫人等到十里长亭为“
据俄罗斯教科督察署网站2016年11月11日报道,为促进国家教育考试工艺的发展和完善,教科督察署在莫斯科第1284中学对考场打印考卷、扫描答卷等数字化技术进行测试。  2014年,俄罗斯第一次在交通条件不允许和位置偏远的地区引入考试现场打印试卷的新技术;2015年,将经过修正和改进的新技术推广到更多有使用意向的联邦主体,考试现场扫描答题纸的技术则是在2016年首次局部实行。  新型考卷工艺特点在于
【摘要】考场作文中,富有文采的语言表达是夺得高分的一个重要因素。学生如果能够遵循语句通顺﹑语体贴切,句式灵活、错落自然,善用辞格﹑生动形象,富含哲理﹑意蕴深刻等原则,一定能使作文文采斐然。  【关键词】高考语文 语言表达 考场作文 方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里的“器”指作文中的语言。语言是思维的细胞,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载体,是作者文学素养的直接流露。在各类的考场作文中,要想夺得高分,
【摘要】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柳的意象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和情感积淀,由借景抒情到专喻女性,主要原因是因为其本身具有的柔顺卑弱的特征与人们心目中女性的原型特质是相吻合的。同样,月亮也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人们通过它塑造了许多纯美的形象,营造了许多凄美的意境。  【关键词】古典诗词 意象 柳 月    一、柳与女人    柳的意象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和情感积淀,由借景抒情到专喻女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
一、背景  学习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五第一专题“科学之光”时,自然想让学生训练一下说明文的写作。出个什么题呢?课本42页的“写作实践”里有三道作文题,分别是“现象描述”、“原理功能介绍”和“设想构思说明”,都属于静态说明。而刚学过的课文《景泰蓝的制作》属于“程序说明”,我想,这个应该练练。于是我没用课本上的作文题,自己出了个题目:介绍某一事物的制作或使用过程,如一道菜、一个玩具,或一种游戏的玩法
采访手记:历经数百年的风光过后,西方现代高等教育神话开始破灭,其负面影响也进一步暴露出来。依照新近出版的《灰烬的天堂:中国与衰退的美国高等教育》(Palace of Ashes: China and the Decline of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一书作者马克·S·费拉拉(Mark S. Ferrara)的概括,美国高等教育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州政府和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