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本文如实记录了一场车祸,也将主人公陈忠杰的回忆详细拆解表述,既提醒大家“生命只有一次”、“驾车需谨慎”的道理,也告诉广大读者救人时需注意的事项。作为一篇车祸救助指南,我们希望,所有人都能把这个悲伤的故事淡忘得再慢一点,当然,遭遇车祸的小清康,希望能恢复得更快些!
2011年12月16日,这一天对小清康的一生而言是那么的灰暗——放学路上,他遭遇了车祸——幸运的是,在厚厚云层的积压挤迫下,还有那么一米阳光,奋力钻破云层,把温暖打在了这12岁孩子的身上。
前面马路围了很多人。
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司机神色倒是淡定:肯定又出车祸了。
我喊他停车。虽然我也知道他已经有这个想法,但他还是嘟囔了一句:你确定?!
废话,军车见着这个阵势还有不停不救的道理?
当然,我也知道他的意思,当下车祸事件多,由车祸牵扯出来的事件更多,而那些牵扯出来的事情,从救援到赔偿,很多听起来都很匪夷所思,用“童话大王”郑渊洁的一句口头禅总结:童话都不敢这么写!
人堆向两边让了让。
我们就从让出来的缺口快步冲到里面。一个小男孩儿斜躺在路面上,鲜血乱染衣裤,一双腿奇怪地扭曲着,可能是断了。我往周围看看,肇事面包车很沮丧地停靠在路边,它倒是没怎么“伤”着。
肇事司机也没伤着,他额头汗湿,眼神迷茫,手上一直握着手机,拿到耳边,又放下,拿到耳边,又放下——一佛出世,二佛升天的状态。
想想,他也是个老实人,没有呼天抢地撇清关系,没有驾车逃逸跑个没影——真要这样了,有心救援的人也万万不敢贸然行事。
打120了没?
打了,只怕等不及了。
通知家里人没有?
通知了,小孩儿家里就奶奶一个亲人,正往这边赶,老人家年纪大行动不方便。
抱上车。
……
司机上车,再跟一个认识小孩儿的长辈,谁?
两人跟着我相继跳上车。启动,出发……一个白发苍苍的奶奶迈着小碎步急匆匆往这边赶。一看就知道是小孩儿的亲人。
等吗?
走。
谁见了这个境况不是前思后量?
波澜不惊的只是我的表情。
看围观人数,我估计小孩儿出事的事件虽然不长,也不会太短了,人体的血就四大碗,谁知道他现在还剩下几碗?既然决定要抢时间救人了,他奶奶是万万不能等的,一则,老人家身体不好,看见早上还活蹦乱跳的孙儿现在成了这个样子,心一揪,头一晕,指不定什么老病新病就往外蹦;二则,万一老人家拉住司机拼命,左劝右劝不听,只能浪费抢救时间。
司机是要上车同行的,作为“当事人”,他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当然得跟完全程。至于随行同乡——他是证人。
我让司机把车祸完整说一遍。
他说了很多,无心的、不是故意的、我也没看见,我赔……讲述了一会儿,内容大多重复着,只是他的情绪倒也渐渐平复下来。
车祸,因为关系着人命,所以一直以来都是为人所看重。而越来越多匪夷所思的“车祸”事件则一波又一波地挑战着人们的道德底线、良心底线,作为“人”的底线。
药家鑫走了,谁会想到这场车祸事件,演变成持刀杀人、狂捅八刀,最后还换来一句“农民难缠”的荒唐论断。
小悦悦走了,谁会想到这场车祸事件,剧变成挑战整个国民道德底线的伤口,而今,这个伤口永远裂开着,无法愈合了。
还有校园车祸中“红”遍全国的那一声吼:我爸是李刚。
还有由狮城豪车事件引出的一场排华潮,幸运的是,浪头不算很高。
幸好一路顺通,孩子被及时推进急救室。
良久,医生那里传出消息:幸好送来的及时,否则……我知道,小孩儿的性命是无大碍了。回头看司机,眉头稍稍舒展了点,嘴唇也不那么哆嗦得明显了。想来他也是轻松不少。
随行的同乡更是高兴,忙打电话回村。得知那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正往这边赶,我快速交代几句,马上离开。
我永远都不习惯被人答谢的场面。
(2012年《解放军生活》笔会来稿)
2011年12月16日,这一天对小清康的一生而言是那么的灰暗——放学路上,他遭遇了车祸——幸运的是,在厚厚云层的积压挤迫下,还有那么一米阳光,奋力钻破云层,把温暖打在了这12岁孩子的身上。
前面马路围了很多人。
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司机神色倒是淡定:肯定又出车祸了。
我喊他停车。虽然我也知道他已经有这个想法,但他还是嘟囔了一句:你确定?!
废话,军车见着这个阵势还有不停不救的道理?
当然,我也知道他的意思,当下车祸事件多,由车祸牵扯出来的事件更多,而那些牵扯出来的事情,从救援到赔偿,很多听起来都很匪夷所思,用“童话大王”郑渊洁的一句口头禅总结:童话都不敢这么写!
人堆向两边让了让。
我们就从让出来的缺口快步冲到里面。一个小男孩儿斜躺在路面上,鲜血乱染衣裤,一双腿奇怪地扭曲着,可能是断了。我往周围看看,肇事面包车很沮丧地停靠在路边,它倒是没怎么“伤”着。
肇事司机也没伤着,他额头汗湿,眼神迷茫,手上一直握着手机,拿到耳边,又放下,拿到耳边,又放下——一佛出世,二佛升天的状态。
想想,他也是个老实人,没有呼天抢地撇清关系,没有驾车逃逸跑个没影——真要这样了,有心救援的人也万万不敢贸然行事。
打120了没?
打了,只怕等不及了。
通知家里人没有?
通知了,小孩儿家里就奶奶一个亲人,正往这边赶,老人家年纪大行动不方便。
抱上车。
……
司机上车,再跟一个认识小孩儿的长辈,谁?
两人跟着我相继跳上车。启动,出发……一个白发苍苍的奶奶迈着小碎步急匆匆往这边赶。一看就知道是小孩儿的亲人。
等吗?
走。
谁见了这个境况不是前思后量?
波澜不惊的只是我的表情。
看围观人数,我估计小孩儿出事的事件虽然不长,也不会太短了,人体的血就四大碗,谁知道他现在还剩下几碗?既然决定要抢时间救人了,他奶奶是万万不能等的,一则,老人家身体不好,看见早上还活蹦乱跳的孙儿现在成了这个样子,心一揪,头一晕,指不定什么老病新病就往外蹦;二则,万一老人家拉住司机拼命,左劝右劝不听,只能浪费抢救时间。
司机是要上车同行的,作为“当事人”,他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当然得跟完全程。至于随行同乡——他是证人。
我让司机把车祸完整说一遍。
他说了很多,无心的、不是故意的、我也没看见,我赔……讲述了一会儿,内容大多重复着,只是他的情绪倒也渐渐平复下来。
车祸,因为关系着人命,所以一直以来都是为人所看重。而越来越多匪夷所思的“车祸”事件则一波又一波地挑战着人们的道德底线、良心底线,作为“人”的底线。
药家鑫走了,谁会想到这场车祸事件,演变成持刀杀人、狂捅八刀,最后还换来一句“农民难缠”的荒唐论断。
小悦悦走了,谁会想到这场车祸事件,剧变成挑战整个国民道德底线的伤口,而今,这个伤口永远裂开着,无法愈合了。
还有校园车祸中“红”遍全国的那一声吼:我爸是李刚。
还有由狮城豪车事件引出的一场排华潮,幸运的是,浪头不算很高。
幸好一路顺通,孩子被及时推进急救室。
良久,医生那里传出消息:幸好送来的及时,否则……我知道,小孩儿的性命是无大碍了。回头看司机,眉头稍稍舒展了点,嘴唇也不那么哆嗦得明显了。想来他也是轻松不少。
随行的同乡更是高兴,忙打电话回村。得知那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正往这边赶,我快速交代几句,马上离开。
我永远都不习惯被人答谢的场面。
(2012年《解放军生活》笔会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