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澳門,當下必然選擇

来源 :澳门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nnoha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智慧城市的風潮前幾年在國際上早已風行,其實在國內2013年也已經開始如火如荼地進行,澳門為何遲遲還未進入智慧城市的狀態,可能發展還是必須去做,都是當下我們面臨的必然抉擇!
  要素充足,只待協調整合
  從技術層面看,澳門完全具備基礎條件發展智慧城市,在科研和人才上更是綽綽有餘,最主要的則是澳門政府各部門的協調問題。恰如輕軌和其他大建設一樣,這必須組建一個專門的規劃委員會,用以整合科研單位和政府各部門。因為整體智慧城市的規劃會牽涉到各個中心,比如智慧城市營運管理中心(IOC),這將涉及到如何綜合利用各類信息,預測營運潛在問題,協調資源解決問題,進行統一的開發模型、統一的關鍵績效指標及事件管理、統一的安全及監控管理以及智慧城市解決方案的支撐平臺;除此之外,智慧城市的數據採集管理平臺也尤為重要,這需要通過互聯網技術,及時採集數據,實現管理的智能化和提高生產力,其中必然會牽涉到電信管理局等政府部門,因而協調整合是必須跨出的重要步驟。
  其實無論是在其他城市,還是澳門開展智慧城市的實踐,都必然需要三項指標:第一需要有全局規劃;第二在各部門、各行業中不能有脫離,需形成整體系統合作;第三則是要有統一的平臺協調。澳門當下還沒有正式開始建設智慧城市,所以起步必須要考量周全,在這座60萬人口且高度發達的地區,又是一處高知識分子密集的城市,這在全球實屬罕見,因為在技術上完全沒問題,整合則成為了關鍵一步。
  有了澳門輕軌建設的前車之鑒,規劃智慧城市,由誰主導則需要謹慎考慮。是科研單位主導還是政府主導甚至直接交由民間企業規劃主導,湧現出不同的意見與爭論,但其實三方(政府、民間企業、科研單位)一同參與則是最為穩健的營運模式。談及智慧城市的營運模式,目前來看,全球有幾種不同的發展方向:東京採用營運商獨立投資建網營運模式;紐約則是實行政府獨自投資建網營運模式,而新加坡則是偏向政府投資,委託營運商建網營運;台北則是廣泛使用政府牽頭,營運商建網的BOT模式;內地城市裡,以廈門為主流模式:政府指導(部分投資),營運商投資建網營運,因而在不同的社會制度與經濟發展各異的國家與地區都努力嘗試符合自身特色的運作模式,所以澳門政府需要深刻思考採用何種模式進行智慧城市營運。
  結合前述澳門的諸多優勢,澳門其實是最適合發展智慧城市,特別是智慧交通、智慧醫療、政府服務等層面。傳統智慧城市評價體系中的六大面向包含教育、政府服務、公共安全、智能交通、能源與公共設施、衛生保健。而澳門30平方公里的土地中,完全能夠嘗試許多方向,具有非常高的潛力。所以既然澳門非常有可能也是最應該做的,那麼政府主導加之與科研單位協調,規劃好後再引入業界,避免業界爭奪各自利益,這樣的模式與思維則必須用來配合智慧城市的發展。
  SOP背後的大數據
  而智慧城市的開始實施並不能一蹴而就,更要有SOP(標準作業規範),它是一個問題的發現、分析、解決方案、實施、持續發展的過程,從途徑上看需要經歷現狀調研、需求和差距分析、建設目標與任務、業務規模和實現技術、實現途徑等五步準備,在具體的方案中又需要配套的總體框架、標準規範、流程梳理和流程再造、技術框架、運行機制、技術實現方案、運行維護方案、項目管理方案等,因而澳門政府在初期與科研單位合作過程中探討出一套科學規劃是必經之路,否則一個方案的缺失將導致整體進展滯後甚至失敗。
  當方案成型,背後支撐的技術也應該準備就緒。澳門發展智慧城市必須形成主要技術體系,包括物聯網技術、雲計算、手機通訊(3G、4G等)、無線網絡(WIFI)、微電子技術、虛擬化技術、三網或四網融合(廣播電視網、互聯網、電信網和智能電網)、第四代IPV6與3S技術,除了澳門沒有形成物聯網以外,其他的技術澳門其實都已然具備,特別是澳門大學科技學院相關研究室與科研中心在技術研發上已經趨於成熟與穩定,在技術支撐面上,不會成為澳門發展智慧城市的短板,因而在外圍技術不缺的情況下,現在要做的則是如何將外圍的技術進行系統融合,從而形成一套強而有力的技術保障體系。
  基於以上技術才能延伸發展,開發智慧民生、智慧社區、智慧政務、智慧生態、智慧醫療、智慧通信、智慧物流等,而且智慧城市的諸多細節中,很多技術的支撐和使用是相同的。
  除了基礎技術外,更為重要的則是大數據。智慧城市在發展的過程中離不開大數據的關聯,大數據是指所涉及的資料量規模巨大到無法透過人工,在合理時間內達到擷取、管理、處理、並整理成為人們所能解讀的資訊。在總資料量相同的情況下,與個別分析獨立的小型資料集(data set)相比,大數據可以將各個小型資料集合併後進行分析可得出許多額外的資訊和資料關聯性,可用來察覺商業趨勢、判定研究品質、避免疾病擴散、打擊犯罪或測定即時交通路況等;這樣的用途也正是大型資料集盛行的原因。至於多大可以成為大數據?則是有不同的見解,有人主張100T-200T的容量,也有人認為需要100P-200P的容量,各有看法,但更重要的是觀察在實際的運用中如何發揮功效,比如交通數據的採集,是要通過攝影(Video)還是攝像(每5s或者1s進行)方式在每個路口、大樓等進行?澳門現在尚未做到每個路口都有攝像頭,這完全可以外包處理,但資料庫中心的設立又是必不可少的,資料庫有儲存和存取的問題,這是技術層面,目前來看台灣做得不錯,但台灣還沒能將數據連接起來,如果澳門數據能夠通過聯網進行儲存就可以衍生為智能化的過程,在這種智能儲存中,就可以輕易使用目標參數(Index)從大數據庫中找尋相關資料。
  而大數據的融合在澳門應是一大挑戰。如果把街道路口的攝像頭全部儲存,加之每棟大樓都有不同的數據,那麼如何將大樓的資料庫跟政府資料庫結合,這就自然而然涉及到資料融合的問題,同時也會涉及到隱私的問題,因為在公共場合、十字路口、轉角等都是政府可控區域,但一旦進入大樓便會涉及到隱私問題,如何在保護隱私的基礎上進行有效融合,是技術之外必須面對的現實議題。   同理而言,醫療問題也可以使用大數據,但由於牽涉到隱私又有可能拿不到充分的數據,如果可以把澳門整個ID、戶籍、住宅、出生等採集成大數據用於醫療診治與疾病預防以及學術研究,對於醫療本身有長足的進步影響,但現在每個單位(山頂醫院、鏡湖醫院)都有自己的數據,不同單位間如何融合數據,跨行業間數據又怎樣整合這都將困擾大數據的收集與使用,一者政府有無機制與私人機構進行大數據整合?二者鏡湖與山頂可能儲存的格式不同,又如何融合?這就需要一個標準的問題,用一個機制可以轉成統一的格式,藉由存取中心實現聯結,從而達到資源互通等功效。
  事實上澳門在大數據上的優勢某種程度勝過北京、上海、台北、香港等一線城市,因為澳門近60萬人口的資料充足,是中小型的一線城市,反而沒有北上廣大型一線城市的人口包袱,從而能夠較為快速便捷地獲取數據、進行整合。因此澳門理論上更絕對有可能成為亞太或大中華區內智慧城市的試點與典範城市。
  加之,自2015年開始,4G技術在澳門正式發牌使用,這更能成為智慧城市的發展助力,但民眾仍有擔心資費過高而導致使用顧客不多的困境,加之是否能夠有智能手機支持,也是一大問題。未來澳門4G雖然發牌營運,但是若同時使用FDD-LTE、TDD-LTE兩種標準,就會有頻率發射的問題,可能導致系統接收混亂,所以政府也必須謹慎為之。其實4G技術已經推廣3年有餘,若澳門規劃智慧城市在三年後才開始實行,那就應該考慮要投入5G,因為幾年後4G將落伍,5G時代來臨,屆時如果仍是4G的設備必然相關發展會滯後,東亞地區韓國、日本都已經大力研發5G,未來幾年內也已經規劃投入使用,所以一個長遠的規劃是政府需要謹慎看待的事情。
  何處入手,民生最重要
  當規劃、技術都已經明晰過後,從何處入手就應該浮出水面。現在澳門政府最切要的部分就是做智能交通,全面大規模的展開有困難,就可以從採集資料與公車規劃開始,公車到站的時間沒辦法監測現在已經是一大民怨,在韓國首爾和台北都成功實現公車報時系統,直接借助手機連接網絡便可以瞭解到公車何時到站。現在珠海也只是報站,但僅憑報站是無法估計時間的,站很容易通過傳感器測量,但等待公車所需要的時間則不是簡單計算出來的,未來如果建成公車到站報時系統一來可以節省時間,二來也能夠合理安排行程規劃,澳門是國際性的旅遊城市,這一點必須要做,否則不僅容易帶來民怨,更對前來的國際遊客造成負面觀感。交通指揮依靠傳統的警察人力模式,很容易造成這個路口疏通,但大量集中在下個路口的狀況,因為警察彼此間很難做到無縫協調,只有透過智能系統,根據各個路口的車流量密度來提供紅綠燈的調控,才不會大面積、長時間擁堵。
  同樣智能保健與醫療也是應該當下發展的重點方向,澳門人均壽命在全球位列第二高,這樣的地域優勢可以使得醫療保健做得更好,因為澳門不像國內其他的大型城市那樣難以統籌,兩所醫院加之第三所在建的離島醫院,完全可以做出一套疾病防治系統,而智慧醫療比起智能交通而言更容易做,對民眾的影響也更大。
  當澳門以更加自信的態度面向全世界時,我們更要順應時代的潮流,在新一輪城市革新中,迅速找到自己的城市定位與區域目標,等待不是我們唯一的選擇,行動才是當下必然的抉擇!
其他文献
去年年底,澳門外地僱員人數已經突破17萬,在這龐大的人群中,六成以上均為內地勞工,他們為澳門的經濟發展做出很大貢獻,但由於種種原因,他們無法享受本澳的社會保障待遇,同時也沒有相關的內地社會保障制度的支持,長期處於社保繳費的空白期。這一問題眼前尚不突出,但隨著時間推移將會逐步凸顯,難以迴避。今次本刊邀請到澳門社會保障學會理事長陳建新,與他一起探討外地勞工的社會保障現狀及發展困境等相關問題。  內外僱
期刊
“新絲綢之路”的建設,帶來的將是世界上最大的歐亞大陸的一體化和全面復興。華文媒體不僅是這一歷史進程的見證者,更應是這一歷史進程的參與者、推動者,因而,講好絲綢之路新故事,充分發揮好窗口、橋樑、紐帶三方面的作用,是責任更是媒體人應有的擔當。  國家主席習近平2013年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期間,先後提出了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即“一帶一路”)的重大倡議,得到國際社會高度關注
期刊
資訊通信技術的發展支撐起現代醫院的運營,同時醫院的資訊化也顯著地提升了醫療服務品質與效率,代表智能化發展方向的資訊系統正在成為現代化醫院的神經系統和核心資產。未來“未出門,已診療”的便捷模式能否出現,困擾許多地區的看病難、輪候久的問題是否在智慧醫療的時代大有緩解?一切的疑問盡在“智慧”二字。  改變傳統,形成產業規模  智慧醫療(英文簡稱WIT120),是最近興起的專有醫療名詞,通過打造健康檔案區
期刊
延誤、超支,似已成本澳大型公共工程代名詞。典型的,如新城A區填海工程延誤;氹仔北安碼頭工程成“大白象”,至今依然啟用無期;作為重大交通基建工程的輕軌工程更似陷入無底深潭,連澳門段何時動工亦是未知數,遑論輕軌落成啟用時間。拖得越耐,輕軌最終造價料將天文數字。即使立下“軍令狀”的“萬九”公屋工程,部分仍有阻滯,建成的更屢現質量問題。公共工程延誤直接影響民生,超支耗費公帑,最令公眾氣結,多份審計報告均剖
期刊
■1月21日,澳門特區政府旅遊局在澳門旅遊塔舉行年度記者招待會。旅遊局局長文綺華宣佈,初步統計,2014年訪澳遊客首次突破3000萬人次,全年澳門共接待入境旅客3152萬人次,年增長幅度達到7.5%,超過預期。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澳門一月,在特首崔世安“聚智同心建澳門”的元旦賀歲中,拉開帷幕。儘管賭收持續下跌,博彩業進入調整期,但市場仍洋溢著一股正能量,澳門人並不悲觀,去年全年破三千萬人次旅澳
期刊
交通是一個城市的成長命脈,當擁堵、混亂成為一個城市交通的代名詞時,應該怎樣科學地做到窮則思變?智慧時代裡,科技又能帶來何種突破?  優化出行,擁堵難避免  智慧交通雖然在多國積極開展,卻是普通行人最難切身感知到的。除了日常生活中紅綠燈的使用、交通路況信息的發佈、交通事件預警及救援等此類常規功能外,智慧交通其實是一套完整且精密的後台系統,無法直接訴諸民衆。而其最大的目標則在於優化整合現有基礎設施,進
期刊
近十年來,全球城市化進程加速,人類逐漸聚集於都市區,中國大陸更是如此,除了沿海的大城市發展迅猛以外,向西延伸的二綫、三綫城市也快速發展,更何論新加坡、日本等國。而在時下的城市發展中,觀光更成為各國青睞的重要產業,關於“如何使得觀光既能帶動經濟發展,又能提升遊客幸福感與滿意度”的思考自然而然衍生出對智慧觀光的探索。  質、量結合,提升觀光價值  現在,當大家談論城市的智慧化時,幾乎都會提到基礎建設,
期刊
本澳自2012年通過《公共地方錄像監視法律制度》後,陸續在公共地方增加城市監控,今年年初,保安司司長黃少澤更是透露,將分4階段在全澳各區裝設1600枝“天眼”,協助預防犯罪及調查交通事故,預計最快三年內完成。由原先的200“天眼”突然增加至1600枝,難免讓人質疑,這座小城是否需要這麼多的監控?在隨處可見的監控下,公民的隱私能否得到保障?………針對種種疑問,記者邀請到了澳門大學社會學系徐建華博士及
期刊
“智慧城市”(Smart City)的概念其實最早源自於IBM提出的“智慧地球”(Smart Earth)的相關理念。“智慧”即藉由新一代的資訊科技例如,物聯網、移動互聯網、雲端運算、智慧型終端等,應用到城市中的各項系統諸如:自來水、電力、交通、辦公及居家生活、工廠等生產或生活系統的各載體中,將民眾的感知與所有的設備系統聯結來形成經濟、有效的互動,讓人們可以有更好的工作效率及生活品質。同時,利用資
期刊
政治如遊戲,並不是貶低政治的地位,而是揭示政治就其實質而言是一場權力遊戲的基本特徵。經濟學家熊彼特把民主看成一種類似於市場的制度安排,c認為它就是為競爭政治領導權而爭取選票的活動。我從不認為政治從業者具有高於社會其他人群的特殊品質,是由什麼特殊材料所製成和先進分子所組成的,但也不認為他們都是一幫道德低下的狡詐政客。在某個特殊時期,少數人冒著失去自由的巨大風險追求民主真理和社會福祉,成為後人敬仰的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