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高校发展的学生党员大部分在入党后仍能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并不断进步,但不可否认,现在高校中出现了相反的情况。
小部分学生党员素质下降,表现消极的局面极大地影响了高校学生党员的质量和战斗力。有这么一项调查统计,某学院大二学生中,有54.01%的普通同学认为周围的学生党员在符合党员标准上“一般”;41.66%的普通同学认为身边的学生党员在主动帮助同学方面表现一般;43.75%的普通同学认为身边的党员有偶尔旷课现象;32.29%的普通同学认为身边的党员考试纪律性“一般”;38.54%的普通同学认为学生党员入党后的服务集体、服务同学的意识并不强。10.42%的普通同学认为现在多数同学党员入党的动机是可以为自己和家人谋取更多的利益;51.04%的普通同学认为身边的党员责任感对班级、学校、社会乃至国家“一般”。关于“身边学生党员所在宿舍是否学习风气浓厚、内务卫生先进,党员作用突出”,5.12%的普通同学认为完全不能。①
造成学生党员“行为入党”之后思想退步的原因
动机错误,缺乏正确引导。这类学生党员并没有完成“思想入党”,直接实现了“行为入党”,他们是高校党员发展工作中“思想入党”再教育的重点对象。一般来说,动机错误型又分为两种,一是“功利型”,二是“争强好胜型”。
“功利型”发展对象存在将入党作为一个政治跳板的功利思想,入党前拼命干,入党后减一半。他们价值观混淆的主要原因,有社会因素,也有就业压力因素。市场化经济环境决定了注重自身利益成为普遍的社会潮流。
“争强好胜型”他们这类个体对党员应尽的义务没有深刻的认识。产生这样价值观偏向的主要原因是教育。“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是家庭、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严重误区,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观,甚至人生观、价值观都形成严重的误导。
思想松懈,缺乏激励。入党前意识有明确的目标,自然精神集中,工作热情。一旦目标实现后,虽然对理想信念的追求没有改变,但思想上因为失去目标而松懈,同时也从心理上产生对集体活动和社会工作的倦怠感。这一般出现在自我约束、管理能力较差的个体上,比如入党动机为“从众型”的发展对象。被管理者的积极行为与热情的长期保持,需要目标不断地更新和改进,从教育管理角度谈,可以理解为组织的激励制度不完善。在管理过程中没有注重将绩效与激励理论相结合,没有注重在教育中帮助学生党员树立、承认并接受新的目标,即形成积极工作的动机。
身份意识弱,缺乏长效机制。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入党动机片面的个体,如“追求上进型”,他们的出发点是对的,但是对党员的义务和权利缺乏正确的认识。原本想凭借组织的力量完善自我,但当组织教育缺乏学习的长效机制时,这类学生党员会出现意识退缩、身份淡化的情况。一般出现在对自己要求低的学生中。深层次原因我们理解为个体缺乏党员应有的心理素质,对曾经追求的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容易受环境等外在因素影响。
大学生党员后教育的工作方针
价值观教育。高度重视价值观教育在学生党员后教育中的主导作用,结合大学生党员的思想成长过程,紧紧围绕新时期高等院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重要任务,利用好支部组织活动阵地,积极开展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主导型价值观教育工作,引导广大学生党员深刻领会我党的先进理论,对社会发展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对他们用贴近现实、富有时代精神的教育内容加以引导,着重解决党员在理想信念、宗旨观念、组织纪律性、发挥作用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坚守课堂教学主阵地,强化教育效果。高等学校的思想道德修养课、形势政策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大学生党员在组织生活外接受教育,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要紧密结合党中央和国务院对高校思想教育的要求,不断增强大学生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和对党执政能力的信任。
激励管理。在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充分运用激励理论。首先帮助他们树立新的奋斗目标,美国马里兰大学心理学教授E.A.洛克于1968年提出目标的明确度和目标的难度共同决定激励效果前提。要合理改善“倦怠感”出现,“新鲜感”下降的情况,学生党员必须承认并接受新的目标。高校党组织可以根据学生党员个人特点,结合他们个人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帮助党员规划学习行为。要注重目标要在个人能力范围内而且明确可实现,目标过高或过低都会極大影响激励效果。其次在管理中要注重奖励的公平性,合理的奖励可以增强学生党员的积极性,而缺乏公平会对整个管理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强化身份意识。首先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发挥舆论媒体的导向作用,注重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党员身份意识。例如以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旋律的政治环境,营造宣传典型,弘扬先进的舆论氛围。其次积极利用好实践活动,寓教育于实践和实际生活中,通过活动突出学生党员的身份。多开展新形式的学习实践活动,如参观革命圣地、开展“三下乡”、“支教援边”、“社区志愿者服务”、“关爱留守儿童”、“重温党章”、“重温抗震救灾中的感人事迹”等。还可参考借鉴企业、农村等党支部建设工作中的好方法,如宁夏某农村实行的“党员承诺制”,由党员本人承诺能为集体创造什么样的价值,物质的或精神的;还有某企业为党员员工发放“党员政治生日贺卡”,以组织批准入党的日期作为个人的政治生日。这些措施都极大地鼓舞了党员的身份自豪感。
注释:
①冯跃林、丁威:《大学生党员入党后教育效果调查报告》,《福建党史月刊》,2008(3)。
(作者单位:农荣前,广西师范大学学工部;覃熙,广西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编校:施 宇
小部分学生党员素质下降,表现消极的局面极大地影响了高校学生党员的质量和战斗力。有这么一项调查统计,某学院大二学生中,有54.01%的普通同学认为周围的学生党员在符合党员标准上“一般”;41.66%的普通同学认为身边的学生党员在主动帮助同学方面表现一般;43.75%的普通同学认为身边的党员有偶尔旷课现象;32.29%的普通同学认为身边的党员考试纪律性“一般”;38.54%的普通同学认为学生党员入党后的服务集体、服务同学的意识并不强。10.42%的普通同学认为现在多数同学党员入党的动机是可以为自己和家人谋取更多的利益;51.04%的普通同学认为身边的党员责任感对班级、学校、社会乃至国家“一般”。关于“身边学生党员所在宿舍是否学习风气浓厚、内务卫生先进,党员作用突出”,5.12%的普通同学认为完全不能。①
造成学生党员“行为入党”之后思想退步的原因
动机错误,缺乏正确引导。这类学生党员并没有完成“思想入党”,直接实现了“行为入党”,他们是高校党员发展工作中“思想入党”再教育的重点对象。一般来说,动机错误型又分为两种,一是“功利型”,二是“争强好胜型”。
“功利型”发展对象存在将入党作为一个政治跳板的功利思想,入党前拼命干,入党后减一半。他们价值观混淆的主要原因,有社会因素,也有就业压力因素。市场化经济环境决定了注重自身利益成为普遍的社会潮流。
“争强好胜型”他们这类个体对党员应尽的义务没有深刻的认识。产生这样价值观偏向的主要原因是教育。“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是家庭、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严重误区,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观,甚至人生观、价值观都形成严重的误导。
思想松懈,缺乏激励。入党前意识有明确的目标,自然精神集中,工作热情。一旦目标实现后,虽然对理想信念的追求没有改变,但思想上因为失去目标而松懈,同时也从心理上产生对集体活动和社会工作的倦怠感。这一般出现在自我约束、管理能力较差的个体上,比如入党动机为“从众型”的发展对象。被管理者的积极行为与热情的长期保持,需要目标不断地更新和改进,从教育管理角度谈,可以理解为组织的激励制度不完善。在管理过程中没有注重将绩效与激励理论相结合,没有注重在教育中帮助学生党员树立、承认并接受新的目标,即形成积极工作的动机。
身份意识弱,缺乏长效机制。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入党动机片面的个体,如“追求上进型”,他们的出发点是对的,但是对党员的义务和权利缺乏正确的认识。原本想凭借组织的力量完善自我,但当组织教育缺乏学习的长效机制时,这类学生党员会出现意识退缩、身份淡化的情况。一般出现在对自己要求低的学生中。深层次原因我们理解为个体缺乏党员应有的心理素质,对曾经追求的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容易受环境等外在因素影响。
大学生党员后教育的工作方针
价值观教育。高度重视价值观教育在学生党员后教育中的主导作用,结合大学生党员的思想成长过程,紧紧围绕新时期高等院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重要任务,利用好支部组织活动阵地,积极开展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主导型价值观教育工作,引导广大学生党员深刻领会我党的先进理论,对社会发展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对他们用贴近现实、富有时代精神的教育内容加以引导,着重解决党员在理想信念、宗旨观念、组织纪律性、发挥作用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坚守课堂教学主阵地,强化教育效果。高等学校的思想道德修养课、形势政策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大学生党员在组织生活外接受教育,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要紧密结合党中央和国务院对高校思想教育的要求,不断增强大学生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和对党执政能力的信任。
激励管理。在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充分运用激励理论。首先帮助他们树立新的奋斗目标,美国马里兰大学心理学教授E.A.洛克于1968年提出目标的明确度和目标的难度共同决定激励效果前提。要合理改善“倦怠感”出现,“新鲜感”下降的情况,学生党员必须承认并接受新的目标。高校党组织可以根据学生党员个人特点,结合他们个人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帮助党员规划学习行为。要注重目标要在个人能力范围内而且明确可实现,目标过高或过低都会極大影响激励效果。其次在管理中要注重奖励的公平性,合理的奖励可以增强学生党员的积极性,而缺乏公平会对整个管理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强化身份意识。首先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发挥舆论媒体的导向作用,注重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党员身份意识。例如以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旋律的政治环境,营造宣传典型,弘扬先进的舆论氛围。其次积极利用好实践活动,寓教育于实践和实际生活中,通过活动突出学生党员的身份。多开展新形式的学习实践活动,如参观革命圣地、开展“三下乡”、“支教援边”、“社区志愿者服务”、“关爱留守儿童”、“重温党章”、“重温抗震救灾中的感人事迹”等。还可参考借鉴企业、农村等党支部建设工作中的好方法,如宁夏某农村实行的“党员承诺制”,由党员本人承诺能为集体创造什么样的价值,物质的或精神的;还有某企业为党员员工发放“党员政治生日贺卡”,以组织批准入党的日期作为个人的政治生日。这些措施都极大地鼓舞了党员的身份自豪感。
注释:
①冯跃林、丁威:《大学生党员入党后教育效果调查报告》,《福建党史月刊》,2008(3)。
(作者单位:农荣前,广西师范大学学工部;覃熙,广西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编校:施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