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让大学生告别焦虑困扰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xuexi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状关注:焦虑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活中的沉重压力
  
  焦虑是困扰人类生命、发作频率最高的一种复合型负性情绪。如今,“我焦虑啊!”已不知不觉成为许多大学生的口头禅。从现实角度讲,它是指“个体由于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致使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或使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形成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在我国的大学校园中,许多学生身上已经出现了过度焦虑,甚至病态焦虑现象,使个体缺乏生活目标和方向,使心灵变得悲伤和痛苦。焦虑正逐渐地吞噬着他们的心灵乃至生命,同时也造成了许多令人扼腕叹息的悲剧。
  目前,许多大学生处于一种心理亚健康或不健康状态。他们除了要承受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巨大竞争压力和挑战之外,还要承受学业压力、人际交往困难、情感复杂、生活自理能力差等问题的困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如影随形的焦虑,一部分脆弱的生命个体不能承受焦虑之重,往往走向生命的极端,对社会、家庭、生命本身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如:北大学生王小龙把蛇放在同学水杯里作毒品实验导致2人中毒;广东医学院学生甄新喜用浓硫酸和菜刀行凶导致1死6伤;直至轰动全国的大学马加爵用铁锤残忍的杀死4名学生等等,此类事件一次次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反思。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如此众多的学生身陷学业焦虑、交往焦虑、就业焦虑、生命焦虑的泥沼中难以自拔,一步步走向疯狂、变态的犯罪深渊呢?
  
  原因解读:当代大学生焦虑的归因分析
  
  1.社会因素
  社会节奏加快,社会竞争激烈是大学生焦虑症产生的社会原因。伴随着全球性的新技术革命的发展,社会变迁的速度越来越快,大学生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陷入前所未有的生命困境。近年来,传统在新的生产及生活方式的冲击下逐渐瓦解,大学生无法从传统文化中找到行为的方向和准则,而正在全世界泛滥的后现代文化又提出要消解一切事物的本质、规则与意义,如此一来,大学生似乎获得了空前绝后的自由,但也失去了人生路标,没有了人生参照系,于是,不少大学生彷徨、无奈、消沉、“活得没意思”。
  2.个体因素
  (1)自身角色定位失调、成就动机过高。作为一种社会角色,大学生们代表着一部分较为特殊的社会群体,有着特殊的社会地位和角色特征,而人们对大学生也有着特定的角色期望,大学生们本身对自我的角色也有着特定的领悟。他们对自身角色的期望是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有着卓越的工作能力、令人羡慕的收入和舒适的工作环境。他们希望自己是社会的精英,时尚和潮流的引领者。然而,现实中由于个人能力、精力、兴趣等因素的制约,他们并不能轻而易举地获得想要的一切,从而产生自我怀疑和不安心理,陷入焦虑之中。
  (2)由于青春萌动和情感问题处理不当而引起的焦虑困扰。大学生虽然已接受了许多年的学校教育,但由于我国内容的不完善性和教育理念与现实的脱节,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依然会遇到很多困扰和迷惑。例如性生理、性心理知识的缺失,恋爱受阻,失恋,未婚先孕等等,给相当多的大学生带来无尽的恐慌和忧虑。他们当中的大多数又求助无方或羞于启齿,但在这些问题上他们又是敏感而脆弱的。曾有新闻报道某大学男生在向同寝室友询问性心理问题时,因自感对方似有嘲笑之意,而恼羞成怒将对方推入湖中溺死。
  3.学校因素
  教育是引导人之心灵的事业,教育存在的意义是充分发挥她崇高的引导作用:引人求知,引人高尚,引人自信,引人自爱,引人热爱生活,引人珍惜生命。
  以往的应试教育过于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忽视了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整体素质的提高。当代素质教育的提出虽然在理念上开始重视学生的综合发展,但由于有着高考的指挥棒的存在,就业压力也日益增大,所以很多学校在具体实施上,还是以智力教育为主,审美教育、诚信教育虽有涉猎,却也不是很深入。至于心理健康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生命教育的开展更是凤毛麟角。
  人在遇到挫折时,都会出现失落、懊悔、焦虑、烦躁、抑郁等负性情绪,有的还会产生迷茫、悲观、消沉、绝望的厌世心态。这时,他们会开始思考“活着为了什么”“我到底能做什么”“我存在的价值”等有关生命的意义的问题。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就有可能出现失去生活目标、对前途感到没有希望,甚至自罪、自责感。这时,即使外在生存条件都很好,当事人都感觉不到幸福,找不到自己存在的意义,最终可能为了摆脱焦虑,走向结束生命的不归路,或者转化为怨恨伤及他人。
  高校是学生走向社会的最后一环,高校教育应该承载着让学生完成关于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思考,引导学生去意识和体验生命的有限性与局限性,去探究自我本性的净化,使他们走出情绪的失控、性格的脆弱,走出生命的凋敝与萧瑟,在现实和法规的约束中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走向生命无限生机的绵延。
  
  方法取向:走向释放个体焦虑的生命教育
  
  什么是生命教育?目前国内的主流看法认为,所谓生命教育就是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培养人们的人文精神,培养人们对终极信仰的追求,养成人们的关爱情怀,使人们学会过现代文明生活。对于大学生来说,这种教育能够使他们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沟通、学会与人相处,从而摆脱迷茫,树立信心,激发勇气,重新点燃生命之火,走出困境,走出焦虑、抑郁、消沉的泥沼。
  那么,怎样去消解和释放生命的个体焦虑呢?我们认为,从根本上要转变教育观念,在教育中确立生命教育的理念,并在此理念下进行教育改革,使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生命教育学习观,真正学会生活、学会沟通、学会创造、学会做人。在此基础上,我们的教育者们还要注重做好以下两点工作:
  1.积极培养大学生的生命情感
  生命情感是个体对自我生命的体认、肯定、接纳和珍爱,是对生命意义的自觉、欣悦、沉浸及对他人生命乃至整个生命世界的同情、关怀与钟爱。积极的情感引人振奋、达观、昂扬向上、富于爱心,成为人生的动力和光明之源。消极的生命情感则意味着对生命的否定,对生命意义的无望,对他人生命情感的漠视,以及由此而生的生命状态的沉沦或出现生命的焦虑。因而,生命情感的培育是一个重要的教育问题,以育人为根本大任的教育理应承担起生命情感培养的重任,绝不能放弃对个体生命情感的关怀。
  2.积极培养大学生认识生命的神圣性,感悟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从根本上说,任何生命都有存在的权利和价值。生命存在于普遍的联系之中,所有的生命都像链条一样环环相套,如果某些环节断缺,万物赖以生存的生命之链就会七零八落,人类的生存也将随着一个个生命体的消失而灭亡。因此,生命神圣性是人类的永恒追求,人对其他生命的关怀根本上是对自己的关怀,人对一切生命负责的根本理由是对自己负责。所以,人类必须对自己的生命,对大自然的一切生命持敬畏态度,同时,人应当懂得其他生命存在的意义,并与之休戚与共。所以,我们要教育大学生学会以平等的眼光看待万物,以敬畏的态度善待一切生命。
  
  参考文献:
  [1]高锦泉.大学生生命教育初探[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03(3):8.
  [2]向德平,田北海.对白领焦虑的社会学思考[J].社会,2003(5).
  [3]鲁洁.教育的返本归真—德育之根基所在 [J].华东师大学报(教科版),2001(4).
  [4]冯建军.生命教育的内涵与实施[J].思想理论教育,2006(11).
  [5]雷静,谢光勇.近十年来我国生命教育研究综述[J].教育探索,2005(5) .
其他文献
引言    近年来,高校贫困生的人数大大增加。据《中国青年报》2005年上半年报道,我国高校中贫困生比例约为20%,特困生约为10%,在校贫困大学生人数已达到240万。实证调查和分析表明,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非贫困生而言,在心理焦虑、偏执、抑郁、自卑、人际敏感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张兰君对贫困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定性研究表明:贫困生经济困难,心理状况较其他同学差。贫困生心理问题具体表现为自卑、抑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通过交通辐射的媒介对外进行资本、人才、技术、市场信息等的交流与传播,将经济的辐射效应有效传递到各个地方。道路交通辐射在
永磁同步电动机具有功率密度高、效率高、运行可靠等优点,在电动汽车、家用电器、机器人等领域应用广泛。永磁同步电机的高性能控制依赖实时准确的转子位置信息,采用机械式位置传感器获取转子位置信息的方式会增加电机驱动系统的成本、体积,降低系统的可靠性。因此,低成本、高可靠性的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技术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高频电压注入法是实现永磁同步电机无传感器控制零速或低速运行的有效方案。高频注入法基于电机的凸
空间激光通信以其高带宽、高码率、高保密性、低功耗等优点成为空间通信发展的新方向,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各国都非常重视对空间光通信的研究工作。而空间光束的捕获跟踪对准AT
目前,高校普遍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它通常以发展性咨询和普及基础知识教育作为工作的主要内容,这项工作的开展,为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十分遗憾地看到,在大多数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同时,一些学生因为一些应激事件引发的心理危机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疏导,而给学生本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和创伤,给校园、社会的稳定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黄土高原是我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其煤炭储量约占全国煤炭总储量的2/3.井工煤矿煤层埋藏较深,为地下开采,极易引发地面塌陷及伴生地面裂缝,对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效能感相对来说要略低于高校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平均水平,与专业课老师比较,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不仅要完成教学的任务,还要承担更多的育人的功能。纯教学上的成绩容易实现,但要在教学之中或教学之外的“第二课堂”来实现育人的功能,却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而且对于这种育人功能的实现程度缺乏一个科学的评价标准,以至于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的思想出现了问题就会批评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但对他们的表扬
大学生“心理贫困”的现状    随着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和社会转型带来的收入差距的加大,校园里出现了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贫困生群体。他们大部分来自经济和教育欠发达地区,文化基础相对较差,再加上因经济困难产生的生活和心理方面的压力严重影响学习,其成绩普遍偏低,在社会交往方面也缺少锻炼。虽然贫困学生中不乏乐观外向、富有才华、沉着自信、独立性强的同学,但在应对贫困的过程中,很多同学都存在心理焦虑、心理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