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教育变革与发展的基本趋势。与最早提出“五育并举”的蔡元培及其时代相比,新时代所提出的“五育并举”,有独特的时代需要和时代问题;“五育融合”给新时代带来的是“教育新体系”;“五育融合”是一种“育人假设”“育人实践”“育人理念”“育人思维”和“育人能力”;“五育融合”难在“日常”“机制”“评价”“主体”和“生态”,它们同时构成了破解“五育难题”的基本维度和基本路径。
关键词:“五育”;并举;融合;新时代;教育体系
引言
当下,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教育变革与发展的基本趋势。这一趋势的出现与“育人”有关。在“育什么人”“为谁育人”等已然明晰的情况下,“怎样育人”以及如何提升“育人质量”,成为未来中国教育改革亟需回答的重大问题。通往“育人质量”提升的路径多种多样,其中“五育融合”是最值得关注的发展方向和路径之一。
一、“五育融合”概述
1“五育融合”的内涵。“五育”是指传统意义上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融合”是指渗透与整合,“五育融合”就是将独立的德育体系、智育体系、体育体系、美育体系及劳动教育体系相融合,体现“各育”之间的彼此渗透,构建成全新的、系统的教育体系,赋予各个子系统新的背景与内涵,形成教育新体系。教育新体系又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在教育方针、目的、体制、制度上具有共性又存在差别,围绕“五育融合”相互作用,共同构建出结构化的教育模式,指导着基础教育活动的有效实施。
2“五育融合”的意义。
当前教育形势下,“五育融合”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第一,“五育融合”不是单一的概念或观念,而是在原有独立的教育体系上衍生出新的体系与机制,不但适应当前教育改革发展,而且对于未来的教育发展方向具有明确的指向作用。第二,“五育融合”是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培养,将传统意义上的单独教育体系有机整合,立足素质教育目标,落实新时代、新课程对于教育开展的要求,以“五育融合”为突破点,形成具有实效性与前瞻性的教育新体系,对教育活动的开展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三,“五育”是基础教育开展的核心内容,尤其是当前的社会背景与发展趋势下,基础教育的质量离不开“五育”,“五育”的质量直接关系着基础教育的质量,没有“五育融合”的高质量,也就没有新时代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加法,使得最终的评价结果是片面的,不免有失公允,与融合教育的目标存在出入,缺乏完整性与实效性,对于教育活动的持续改进和学生的教育效果未能发挥积极影响。
二、“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策略
1.立足日常教学,实现有效融合。
基础教育是实施“五育融合”的途径,所以将小学课程教学与“五育融合”的目标相结合,从不同学科、不同课程、不同模式中具体实践,以课程引领“体系化”模式形成。首先,利用一育引领,诸育融合的方式实施日常教学。即以德育、智育、美育、体育、劳动教育中某一个独立的教育体系为切入点,把握其中的有机联系,深度挖掘其中的育人价值,实现“五育”渗透的效果。例如,在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中,以劳动课程教材为切入点,挖掘其中可实施融合教育的要素,引领学生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启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目标。其次,利用实践活动实现“五育融合”的要求。这就要求学科教师之间加强沟通联系,以“五育融合”为目标组织主题实践活动,在活动目标的设计上包含德育、智育、美育、体育、劳动教育的具体目标,促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活动之中,在合作、探究、交流、实践的基础上掌握德育知识、启迪智慧发展、提高身体素质、锻炼审美能力、提升劳动技能,获得深刻的学习体验。
2.完善教育机制,保障教育开展。
“五育融合”的教育机制完善需要教育部门、学校及教师的通力配合,结合当前的机制发展现状进行针对性的研究与探索,从不同层面确保教育机制的科学合理。首先,完善学校的“五育融合”教育机制。随着教育体系的不断变革,学校内部的组织体系、工作体系、教研体系等都在发生变动,这些体系是学校教育活动开展的关键,与“五育融合”的效果有着直接联系,所以必须对学校组织结构、教研活动、规章制度等做出合理设计,构建出真实、恰当的教育新体系,并能随着改革而持续更新。其次,“五育融合”强调的是渗透与整合。促使教育活动的协同发展,这个过程需要有效的信息、资源、人員来提供支持,所以仅仅依靠学校的资源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必须打破教育壁垒,加强内外沟通,将青少年宫、青少年实践中心等一些专业教育基地资源整合起来,开拓融合教育的范围,推进“五育融合”机制的完善。
3.实施融合评价,促进评价效果
实施评价应聚焦于“融合”二字,当前的教育活动不缺单一的评价,而基于“五育融合”构建教育新体系,需要实施融合评价。首先,应明确评价标准,评价标准的制定应从国家层面到学校层面依次过渡,从框架到细则逐渐细化,明确评价的对象、标准、内容、周期等其他要点,形成明确的评价标准,作为评价实施的依据。其次,根据评价标准将相应的评价内容指标化,从指标上做出明确区分,综合体现“五育”的异同之处,并能在日常教学活动实施评价,形成日常化的评价记录。最后,不断健全评价体系,使其作为教育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出层次化、结构化要求,能够满足不同的教育活动需求,对小学阶段的基础教育和“五育融合”理念的实施提供有效参考。
4.借助社会平台,形成教育合力。
“五育融合”是一个涉及范围广阔的巨大工程,不仅需要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更需要社会平台提供必要支持,转变当前与教育相关的不良社会形态,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首先,教育主管部门应深入解读“五育融合”的内涵,结合当前教育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改善,从根源上解决“五育融合”理念实施的阻碍,为小学阶段学生的融合教育开展提供宽松、愉悦的环境,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提供平等的机会。其次,开发社会有效资源,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资源的融合,将原本割裂的教育体系有机整合,借助社会平台践行“五育融合”的理念,在教育合力的共同作用下提高教育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五育融合”的提出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契机,推动了新时代教育体系的形成。新的理念与机制在发展中必然要经历长期的探索与实践,“五育融合”的发展同样不是一蹴而就的,虽然当前的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较多问题,但是经过持续的探索与尝试,“五育融合”教育体系也在创新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为小学阶段的教育活动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刘艳丽.五育融合视域下的学生综合评价体系[J].上海教育,2021(Z1):40.
[2]宁本涛,杨柳.美育建设的价值逻辑与实践路径——从“五育融合”谈起[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22(05):26-33.
[3]刘登珲,李华.“五育融合”的内涵、框架与实现[J].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2020,3(05):8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