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我时刻将我所想写下来,我将我在听《除法的简便运算》时,出现的一则教学片段所想到的和大家探讨一下。
【关键词】片段,反思
我在听《除法的简便运算》时,出现了下面一则教学片段:
师:通过大家的研讨,对除法的简便运算都掌握的比较好,现在还有什么问题吗?(有位男同学犹豫地举起了手)
生:我认为刚才的结论不一定,我写了56÷2÷3和56÷(2×3)这两个算式,我算算就不相等。(老师有点紧张)
其他学生感到意外,都立即开始动手计算,马上就有学生说,我计算的结果是56÷2÷3=28÷3=9……1。
56÷(2×3)=56÷6=9……2。它们的结果确实不相等。接着有好几个学生呼应;48÷3÷5,48÷(3×5);25÷5÷2,25÷(5×2);10÷2÷2,10÷(2×2)也不相等。(学生用迷惑的眼睛看着老师)
师:同学们,我们的研究碰到了新问题,这不是我们的失败,反而说明我们的研究又进了一层,你们对刚才几个同学的结论有什么意见和建议?(老师镇静下来)
学生自发地相互开展了议论。又经过一番议论,忽然有位学生站起来,激动地说:我认为这两个算式也是相等的,我先算10÷2÷2=5÷2……1,10÷(2×2)=10÷4=2……2.看起来它们不相等,其时大家看:5÷2=2……1=2个半。10÷4=2……2=2个半,都是两个半,所以两个算式是相等的。
另一个同学又站起来了,说我也认为是相等的,我用竖式更容易理解:25÷5÷2=5÷2=2……1
25÷(5×2)=25÷10=2……5.
他边指着竖式说,5除以2余1,与25除以10余5其时是相等的,我们可以把10看作2份,余5就是余1份,所以都是2份中余1份,他们就是相等的。
师:这两位同学通过进一步的计算,用独特的方法验证出这些算式是相等的,非常了不起。(老师脸上露出了微笑)。
由上面的教学片断过程,引起了我的反思。
1.完善备课内容
从上面的片断可以看出,由于老师备课时没有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种种突发情况,以至于课堂上紧张,其时这是我们备课和上课中常出现的情况,即备课中“教案思维”与“学生思维”不同步,上课中“教师认知水平”与“学生认知水平”发生冲突,这就要求我们备课中要充分地备学生,充分地猜想学生对自己所创设的情境可能会有哪些想法,尽量一一列举,而针对每一种想法,教师该如何处理等,都要有具体的方法、手段和策略。这种围绕学生来进行备课,教师能更多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并思考相应的对策。改变了教师教学的立足点,站在学生的位置,从学生的眼光设计教学环节,让每个学生尽可能得到表现和发展。
2.平等对话,因势利导
“现在还有什么问题吗?”“你们对刚才几个同学的结论有什么意见和建议”。学生的提问是向老师寻求帮助,如果教师能高水平地回答学生的提问,对学生智力的发展,兴趣的激发,有很大作用。但现实中,由于种种原因,老师不能回答学生的提问,那么如何善待学生的提问,即培养学生互相尊重,倾听他人说话的良好学习品质,又培养学生善于思维的学习能力,此法是一种很好的教学策略,一种能形成问题发展的对话策略,能提供学生表现自己的对话策略。
3.改变学习方式,给学生探研的空间
数学学习应该是学生自我探索、体验和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而不是别人的给予,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在问题情境创设后,包括教师刻意创设的情境和学生无意创设的情境,学生能说的,教师就不用说,学生能通过探究而得到的,教师就不用提示;学生能通过集体讨论而得到的,教师就尽量少说。教师不轻易下结论,而是让学生作进一步探究,从表面上看,教师多费了事先未安排的教学时间,其时则事半功倍,学生学习的本领在教师的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增强,学到的知识更容易理解,更记得牢。
4.给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
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信息,并及时有效地处理和反馈学生的信息,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把课堂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改变教师的教学策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学、会学、善学。传统的教学观,当学生提出出乎意料的问题时,往往会采取“把这个问题留到课后解决”的办法。而在这里老师不仅留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表达、叙述问题,还就问题让学生充分地说说自己的想法。对学生的表达,老师不随意地作出“对”、“好”、“是”、等标准式的评价。学生在充分地表达过程中,撞出思维的火花,加速了认知的过程。
总之,听了这堂课,我感触很大,在这里畅谈我的反思,与大家共勉。
【关键词】片段,反思
我在听《除法的简便运算》时,出现了下面一则教学片段:
师:通过大家的研讨,对除法的简便运算都掌握的比较好,现在还有什么问题吗?(有位男同学犹豫地举起了手)
生:我认为刚才的结论不一定,我写了56÷2÷3和56÷(2×3)这两个算式,我算算就不相等。(老师有点紧张)
其他学生感到意外,都立即开始动手计算,马上就有学生说,我计算的结果是56÷2÷3=28÷3=9……1。
56÷(2×3)=56÷6=9……2。它们的结果确实不相等。接着有好几个学生呼应;48÷3÷5,48÷(3×5);25÷5÷2,25÷(5×2);10÷2÷2,10÷(2×2)也不相等。(学生用迷惑的眼睛看着老师)
师:同学们,我们的研究碰到了新问题,这不是我们的失败,反而说明我们的研究又进了一层,你们对刚才几个同学的结论有什么意见和建议?(老师镇静下来)
学生自发地相互开展了议论。又经过一番议论,忽然有位学生站起来,激动地说:我认为这两个算式也是相等的,我先算10÷2÷2=5÷2……1,10÷(2×2)=10÷4=2……2.看起来它们不相等,其时大家看:5÷2=2……1=2个半。10÷4=2……2=2个半,都是两个半,所以两个算式是相等的。
另一个同学又站起来了,说我也认为是相等的,我用竖式更容易理解:25÷5÷2=5÷2=2……1
25÷(5×2)=25÷10=2……5.
他边指着竖式说,5除以2余1,与25除以10余5其时是相等的,我们可以把10看作2份,余5就是余1份,所以都是2份中余1份,他们就是相等的。
师:这两位同学通过进一步的计算,用独特的方法验证出这些算式是相等的,非常了不起。(老师脸上露出了微笑)。
由上面的教学片断过程,引起了我的反思。
1.完善备课内容
从上面的片断可以看出,由于老师备课时没有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种种突发情况,以至于课堂上紧张,其时这是我们备课和上课中常出现的情况,即备课中“教案思维”与“学生思维”不同步,上课中“教师认知水平”与“学生认知水平”发生冲突,这就要求我们备课中要充分地备学生,充分地猜想学生对自己所创设的情境可能会有哪些想法,尽量一一列举,而针对每一种想法,教师该如何处理等,都要有具体的方法、手段和策略。这种围绕学生来进行备课,教师能更多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并思考相应的对策。改变了教师教学的立足点,站在学生的位置,从学生的眼光设计教学环节,让每个学生尽可能得到表现和发展。
2.平等对话,因势利导
“现在还有什么问题吗?”“你们对刚才几个同学的结论有什么意见和建议”。学生的提问是向老师寻求帮助,如果教师能高水平地回答学生的提问,对学生智力的发展,兴趣的激发,有很大作用。但现实中,由于种种原因,老师不能回答学生的提问,那么如何善待学生的提问,即培养学生互相尊重,倾听他人说话的良好学习品质,又培养学生善于思维的学习能力,此法是一种很好的教学策略,一种能形成问题发展的对话策略,能提供学生表现自己的对话策略。
3.改变学习方式,给学生探研的空间
数学学习应该是学生自我探索、体验和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而不是别人的给予,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在问题情境创设后,包括教师刻意创设的情境和学生无意创设的情境,学生能说的,教师就不用说,学生能通过探究而得到的,教师就不用提示;学生能通过集体讨论而得到的,教师就尽量少说。教师不轻易下结论,而是让学生作进一步探究,从表面上看,教师多费了事先未安排的教学时间,其时则事半功倍,学生学习的本领在教师的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增强,学到的知识更容易理解,更记得牢。
4.给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
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信息,并及时有效地处理和反馈学生的信息,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把课堂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改变教师的教学策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学、会学、善学。传统的教学观,当学生提出出乎意料的问题时,往往会采取“把这个问题留到课后解决”的办法。而在这里老师不仅留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表达、叙述问题,还就问题让学生充分地说说自己的想法。对学生的表达,老师不随意地作出“对”、“好”、“是”、等标准式的评价。学生在充分地表达过程中,撞出思维的火花,加速了认知的过程。
总之,听了这堂课,我感触很大,在这里畅谈我的反思,与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