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俊生,1942年出生于北京。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师承于白雪石、于非庵、马晋先生;精攻画驴艺术,被誉为继恩师黄胄之后的当代画驴第一人,其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型展览并获奖无数,被国家博物馆、日本横须贺市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故宫博物院、中国历史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人民大会堂和奥组委、学术收藏家等收藏。
现为国家级美术师、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中国书画界联合会会员、中国书画研究社社员、东西方艺术家协会委员、中国翰林画院副院长、特聘一级画家,代表作《百驴图》。
和王俊生先生的相识要感谢读者朋友。大概也是在去年的这个时候,当时正在杂志社赶稿子的我,接到了一位陌生读者的电话,电话里他向我热心地介绍了王先生。
在我过去的印象中,对王俊生的了解也只是一个大概。他是黄胄先生的学生,平日擅长画驴,被誉为“继黄胄之后的当代画驴第一人”,但未曾谋面。几经周折,我终于见到了他。
一
1942年出生在北京的王俊生,应该说,是个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大概是由于在自然、文化、魅力和生活方面,很少有哪座城市像北京这样接近人们的理想,所以北京成为了文人、艺术家的聚集地,文化氛围厚重,王先生因此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从小就喜欢画”, 并跟随白雪石、于非庵、马晋、刘开渠先生学习美术。
“小时候有少年宫,那时候跟随白雪石先生画山水,刘开渠先生学雕塑……”王俊生平静地说着。
提起画毛驴的经历,王先生说是源于小时候跟随马晋先生学画马而打下了基础。人们都知道,马晋擅长画马,宗法郎世宁,是北京画坛传统派里融和中西的画马名家。王俊生回忆说:“在过去,因为和马晋先生住得很近,是街坊,所以我经常到他家里,帮着打水,他教我画马。后来,在画马的基础上,我开始尝试着画毛驴”。
二
1962年,王俊生参军,部队在山西兴县。初到部队的他积极地投身到了连队的文化宣传工作中,开始为《解放军报》画插图,还担任过部队电影放映员的工作。1964年,他被部队调到了内蒙,在内蒙的四年里,王俊生仍然为部队的报纸画插图,给军区文工团画布景……从未放下过画笔。
“我是在部队的时候开始画毛驴的。由于部队在内蒙,所以和马、驴常年打交道,一有时间,我就拿笔画毛驴”王俊生说,他给自己定下了目标,“毛驴要天天画,每天不低于30张。”也就在1964年,在王俊生到《解放军报》交画稿时,结识了黄胄。打那时起,他开始得到黄胄先生的指导。
三
现在的王先生仍然坚持着47年前定下的每天画毛驴不低于30张的目标。他虽已年过七十,艺术上的成就却是如日中天。直至今天,每画毛驴之前,他仍然会将黄胄的画铺好,王俊生说:“黄先生的用笔是顶峰了,我是要不断地学习的”。
我记得曾在《中国艺术的没落与复兴》这篇文章中读到,徐悲鸿先生在主考四川省中学图画教员时,曾说:“治艺术,唯一的要点是观察能力”。这些年,王俊生为了画好毛驴,徒步走遍京郊、西北和东北的农村,了解毛驴的各种习性,每看到一头毛驴,都像看到老朋友似的上前打量、抚摸一番。有一次,竟被一群西北老乡误以为是偷驴贼,他不得已拿出大量毛驴的画稿,这才消除误会。
王俊生说:“对于艺术,一点都不能投机取巧,就那一笔,就那两点,点不好就错。毛驴的蹄子就像酒盅的形状,每次画的时候都要考虑怎么下笔,哪一个要深,哪一个要浅;作为艺术家永远要踏踏实实的。”
看王俊生笔下的毛驴,绒感很强,骨骼肌肉非常明显,毛驴的眼睛、嘴、蹄子、肚子呈白色。笔法简练,每一头毛驴都不超过十笔,每一笔从机理开始就交代得非常清楚。倘若没有几十年的功力,是根本做不到这一点的。
王俊生说,毛驴是人类的朋友,作风洒脱、老实憨厚、任劳任怨,它既是中药,又是美味……
应该说,世间没有一幅画是无意义,是未寄写作者思想的。我国绘画的特质是看画是诗的,是寄兴的,也是表现自然世界与理想生活的混合。
王俊生的毛驴图,没有背负任何包袱,也没有被人呼来赶去,像是带着争脱的缰绳回归到大自然中,在天地之间尽情地玩耍,生命得到了解脱、轻松自在、自然和谐;毛驴“粗粝不厌、高棲不攀、坎坷其图、任重道远”的精神,更是王俊生用笔极力表现的,弘扬的。
目前,中国正处在一个转型期,商味浓郁,人也难免浮躁。旁观王俊生,如果说是天分、缘分让他走上了艺术之路,不如说是勤奋与本分让他在这条道路上走得更高、也更加长远。
半个世纪的坚守,很觉得心静最好。
再仔细思量,不如说心境!
现为国家级美术师、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中国书画界联合会会员、中国书画研究社社员、东西方艺术家协会委员、中国翰林画院副院长、特聘一级画家,代表作《百驴图》。
和王俊生先生的相识要感谢读者朋友。大概也是在去年的这个时候,当时正在杂志社赶稿子的我,接到了一位陌生读者的电话,电话里他向我热心地介绍了王先生。
在我过去的印象中,对王俊生的了解也只是一个大概。他是黄胄先生的学生,平日擅长画驴,被誉为“继黄胄之后的当代画驴第一人”,但未曾谋面。几经周折,我终于见到了他。
一
1942年出生在北京的王俊生,应该说,是个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大概是由于在自然、文化、魅力和生活方面,很少有哪座城市像北京这样接近人们的理想,所以北京成为了文人、艺术家的聚集地,文化氛围厚重,王先生因此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从小就喜欢画”, 并跟随白雪石、于非庵、马晋、刘开渠先生学习美术。
“小时候有少年宫,那时候跟随白雪石先生画山水,刘开渠先生学雕塑……”王俊生平静地说着。
提起画毛驴的经历,王先生说是源于小时候跟随马晋先生学画马而打下了基础。人们都知道,马晋擅长画马,宗法郎世宁,是北京画坛传统派里融和中西的画马名家。王俊生回忆说:“在过去,因为和马晋先生住得很近,是街坊,所以我经常到他家里,帮着打水,他教我画马。后来,在画马的基础上,我开始尝试着画毛驴”。
二
1962年,王俊生参军,部队在山西兴县。初到部队的他积极地投身到了连队的文化宣传工作中,开始为《解放军报》画插图,还担任过部队电影放映员的工作。1964年,他被部队调到了内蒙,在内蒙的四年里,王俊生仍然为部队的报纸画插图,给军区文工团画布景……从未放下过画笔。
“我是在部队的时候开始画毛驴的。由于部队在内蒙,所以和马、驴常年打交道,一有时间,我就拿笔画毛驴”王俊生说,他给自己定下了目标,“毛驴要天天画,每天不低于30张。”也就在1964年,在王俊生到《解放军报》交画稿时,结识了黄胄。打那时起,他开始得到黄胄先生的指导。
三
现在的王先生仍然坚持着47年前定下的每天画毛驴不低于30张的目标。他虽已年过七十,艺术上的成就却是如日中天。直至今天,每画毛驴之前,他仍然会将黄胄的画铺好,王俊生说:“黄先生的用笔是顶峰了,我是要不断地学习的”。
我记得曾在《中国艺术的没落与复兴》这篇文章中读到,徐悲鸿先生在主考四川省中学图画教员时,曾说:“治艺术,唯一的要点是观察能力”。这些年,王俊生为了画好毛驴,徒步走遍京郊、西北和东北的农村,了解毛驴的各种习性,每看到一头毛驴,都像看到老朋友似的上前打量、抚摸一番。有一次,竟被一群西北老乡误以为是偷驴贼,他不得已拿出大量毛驴的画稿,这才消除误会。
王俊生说:“对于艺术,一点都不能投机取巧,就那一笔,就那两点,点不好就错。毛驴的蹄子就像酒盅的形状,每次画的时候都要考虑怎么下笔,哪一个要深,哪一个要浅;作为艺术家永远要踏踏实实的。”
看王俊生笔下的毛驴,绒感很强,骨骼肌肉非常明显,毛驴的眼睛、嘴、蹄子、肚子呈白色。笔法简练,每一头毛驴都不超过十笔,每一笔从机理开始就交代得非常清楚。倘若没有几十年的功力,是根本做不到这一点的。
王俊生说,毛驴是人类的朋友,作风洒脱、老实憨厚、任劳任怨,它既是中药,又是美味……
应该说,世间没有一幅画是无意义,是未寄写作者思想的。我国绘画的特质是看画是诗的,是寄兴的,也是表现自然世界与理想生活的混合。
王俊生的毛驴图,没有背负任何包袱,也没有被人呼来赶去,像是带着争脱的缰绳回归到大自然中,在天地之间尽情地玩耍,生命得到了解脱、轻松自在、自然和谐;毛驴“粗粝不厌、高棲不攀、坎坷其图、任重道远”的精神,更是王俊生用笔极力表现的,弘扬的。
目前,中国正处在一个转型期,商味浓郁,人也难免浮躁。旁观王俊生,如果说是天分、缘分让他走上了艺术之路,不如说是勤奋与本分让他在这条道路上走得更高、也更加长远。
半个世纪的坚守,很觉得心静最好。
再仔细思量,不如说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