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我们可以领悟到阅读的重要性,读一篇文章,理解、感悟内容是最基本的要求,当学生刚刚接触一篇陌生的文章,他们就会怀着一颗敬畏而又迫不及待的心情去努力地读,然后非常渴望老师为他们解决阅读过程中所遇到的难点,这时,我就利用好这点,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读、去想、去获得。让学生主动地、饶有兴趣地去吟诵,品味阅读中语言文字的韵味,去领悟其中的哲理,受到美的熏陶,铸就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引导学生在读书中感悟,在课堂教学中该如何具体操作呢?由于课文内容的不同,学生的差异以及教师教学方法、技巧不同,引导学生感悟的方法也不同,各个阶段的任务也不同,引导学生感悟的侧重点也不同。下面就结合我教《白杨》一课的实例,具体地说一说。
一、初读阶段如何引导学生感悟
教师教学一篇课文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初读阶段要让学生“悟”什么?初读阶段的“悟”应是“鸟瞰式”的、“全景式”的,如果课文写人的,就要大体上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如果是记事的,就要知道这件事的大致过程。如果是说明性的,就要知道这篇课文说的是什么事物,是从哪几方面来说明的。
通过审题,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去领悟课文。如教《白杨》一课,我先问学生:“看了课题,你脑海里立即出现了什么问号?”一个学生问:“白杨有什么特点?”我当即肯定学生提得好,并在课题后画了个问号,又一个学生问:“作者为什么写白杨?他不会单纯地写白杨吧?”我听了非常高兴,说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又在课题后画了个大问号,又一个学生问:“作者写的是哪儿的白杨树?”我予以肯定,并在后面画了一个小问号,紧接着,便鼓励学生自己通过读书思考来解决,由于学生是带着问题去读书,所以读得十分投入,通过初读,学生大体上知道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一些浅层次的问题也得以解决。
二、精读阶段如何引导学生感悟
我认为对每篇课文都要精心地研读,深入地体会,从文章的结构到文章的意境及至遣词造句……也就是说,学生吃透教材,进入角色,进入作者当时写此文的意境中去,深刻体验,深深感悟,做到披情入境。阅读理解课文时,教师应设有想象问题,把知识面扩大,让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去联想,去理解。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及表达的欲望,发展了求异思维。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让学生想象山上的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美丽景象,引导学生进入意境,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复述课文,知识从而得到了扩展,学生也得到了美的享受,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任何事物都有主要和次要、重点和一般之分。教学一篇课文也是如此。引导学生领悟课文内容,最忌巨细无遗,胡子眉毛一起抓。当我们对课文有了全面的把握和整体认识后,就要针对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体味,领悟。如在教《白杨》一文时,我先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领悟,表面上看似乎解词,其实是通过这些关键性的词语来理解全篇内容。通过阅读分析,体会语言文字的美感,以激发学生对文章中语言文字的理解,通过分析,体会作者表达的内容、思想、感情、意境、情趣等,陶冶学生情操,激发他们热爱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热忱,让他们发自内心地为祖国灿烂文化感到骄傲、自豪。
三、熟读迁移阶段如何引导学生感悟
通过熟读、背诵形成的语言积累,经过迁移性的练习才能逐步实现内化。熟读迁移阶段引导学生感悟,主要是通过范文语言的迁移运用,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提高其语言的表达能力。学生在阅读实践活动中,逐步在形成了对语言文字的悟性。使学生懂得分辨语言中的优劣高低,逐步达到准确、得体、生动地运用语言。
如我在教过《白杨》一课后,设计了一个课堂小练笔:用上“哪……哪……”“不管……不管”“总是……”写一段话,要以课文中的这位叔叔的事儿为题材。巧了,这位叔叔也姓杨,我们就称他杨叔叔吧。学生写好后,我请两名学生当场读自己写的话,然后带领学生进行评议,通过评议,学生知道哪好,为什么好,哪不好,为什么不好。进一步锻炼了感悟语言的能力。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我常常顺应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以形象思维为支撑,注意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以创设情境的方法来促使学生感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读书感悟的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只要我们在阅读中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多给学生思考空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温馨、和谐的氛围中阅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去认真感悟,必将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
引导学生在读书中感悟,在课堂教学中该如何具体操作呢?由于课文内容的不同,学生的差异以及教师教学方法、技巧不同,引导学生感悟的方法也不同,各个阶段的任务也不同,引导学生感悟的侧重点也不同。下面就结合我教《白杨》一课的实例,具体地说一说。
一、初读阶段如何引导学生感悟
教师教学一篇课文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初读阶段要让学生“悟”什么?初读阶段的“悟”应是“鸟瞰式”的、“全景式”的,如果课文写人的,就要大体上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如果是记事的,就要知道这件事的大致过程。如果是说明性的,就要知道这篇课文说的是什么事物,是从哪几方面来说明的。
通过审题,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去领悟课文。如教《白杨》一课,我先问学生:“看了课题,你脑海里立即出现了什么问号?”一个学生问:“白杨有什么特点?”我当即肯定学生提得好,并在课题后画了个问号,又一个学生问:“作者为什么写白杨?他不会单纯地写白杨吧?”我听了非常高兴,说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又在课题后画了个大问号,又一个学生问:“作者写的是哪儿的白杨树?”我予以肯定,并在后面画了一个小问号,紧接着,便鼓励学生自己通过读书思考来解决,由于学生是带着问题去读书,所以读得十分投入,通过初读,学生大体上知道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一些浅层次的问题也得以解决。
二、精读阶段如何引导学生感悟
我认为对每篇课文都要精心地研读,深入地体会,从文章的结构到文章的意境及至遣词造句……也就是说,学生吃透教材,进入角色,进入作者当时写此文的意境中去,深刻体验,深深感悟,做到披情入境。阅读理解课文时,教师应设有想象问题,把知识面扩大,让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去联想,去理解。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及表达的欲望,发展了求异思维。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让学生想象山上的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美丽景象,引导学生进入意境,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复述课文,知识从而得到了扩展,学生也得到了美的享受,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任何事物都有主要和次要、重点和一般之分。教学一篇课文也是如此。引导学生领悟课文内容,最忌巨细无遗,胡子眉毛一起抓。当我们对课文有了全面的把握和整体认识后,就要针对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体味,领悟。如在教《白杨》一文时,我先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领悟,表面上看似乎解词,其实是通过这些关键性的词语来理解全篇内容。通过阅读分析,体会语言文字的美感,以激发学生对文章中语言文字的理解,通过分析,体会作者表达的内容、思想、感情、意境、情趣等,陶冶学生情操,激发他们热爱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热忱,让他们发自内心地为祖国灿烂文化感到骄傲、自豪。
三、熟读迁移阶段如何引导学生感悟
通过熟读、背诵形成的语言积累,经过迁移性的练习才能逐步实现内化。熟读迁移阶段引导学生感悟,主要是通过范文语言的迁移运用,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提高其语言的表达能力。学生在阅读实践活动中,逐步在形成了对语言文字的悟性。使学生懂得分辨语言中的优劣高低,逐步达到准确、得体、生动地运用语言。
如我在教过《白杨》一课后,设计了一个课堂小练笔:用上“哪……哪……”“不管……不管”“总是……”写一段话,要以课文中的这位叔叔的事儿为题材。巧了,这位叔叔也姓杨,我们就称他杨叔叔吧。学生写好后,我请两名学生当场读自己写的话,然后带领学生进行评议,通过评议,学生知道哪好,为什么好,哪不好,为什么不好。进一步锻炼了感悟语言的能力。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我常常顺应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以形象思维为支撑,注意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以创设情境的方法来促使学生感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读书感悟的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只要我们在阅读中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多给学生思考空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温馨、和谐的氛围中阅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去认真感悟,必将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