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学生的主动性,而学习主动性的高低则由学习兴趣决定。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它对人的活动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电工基础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创设教学情境,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通过提出与所讲内容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起学习的动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地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轻轻松松地学习,充分体会学习的乐趣。
创设问题情景时要注意的问题是:让学生独立思考;课前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便于学生放开思路;问题要明确具体,不能模糊不清。如在“并联谐振电路”的教学中,笔者是这样向学生提出问题的:准备实验电感线圈与电容器并联电路与一个小灯泡串联,接在频率可调的正弦交流电源上,并保持电源电压不变。当电源频率逐渐由小调大,小灯泡慢慢由亮变暗,当达到某一频率时小灯泡最暗,当频率继续增加时小灯泡又慢慢由暗变亮,怎么解释这个现象?学生会对这个现象与串联谐振电路进行类比,就立即进入了一个很有吸引力的探究氛围中,思维一下调动了起来。当然,也可引导学生自己把问题提出来。问题提出后,为了使学生的思维方向相对集中,还要引导他们认识问题的实质。上述问题的实质是小灯泡的亮、暗反映了流过电路的电流大小,而电流的大小和电路的阻抗有关,学生可以根据公式推导出并联谐振电路产生的条件。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当中。
二、培养问题意识,致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传统的提问模式是: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一节课都学了那些内容?这样的问法是教师主动发问,学生被动回答,时间久了,学生就会感到乏味,失去回答问题的热情与积极性。爱因斯坦曾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教师除了要努力提高提问的质量外,更应注重鼓励和启发学生提问,让学生全面参与课堂教学,这也是新课程对老师提出的更高要求。因为学生的思维是十分活跃的,因此,教师无论在教学的整体过程,还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些微观环节,都应十分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
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学习变压器的构造及工作原理时,可通过实物以及学生自述所知的变压器用途,引导他们了解变压器的结构、“变”什么和“变”的原理,掌握要领和理解原理,从而产生学习兴趣。
2.巧妙设疑
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联想,进行创造性思维。教师在深入研究教学内容之后,每一节课时都应提出明确的问题,这样才能激发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和兴趣,使他们产生丰富多样的创造性思维。有效手段之一就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每个学生思维能力、思维角度都不同,开展讨论能促使他们互相启发,取长补短,产生更多有创造性的观点。
三、加强直观教学,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1.充分发挥直观教具的作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电工基础是研究电磁现象及规律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的技术基础课程。在电工基础教学中要加强直观教学,采用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器官的互协调作用。例如,学习电容和电感时,让学生在黑白电视机的主板上寻找各种电容和电感,并记下型号。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初步认识元器件的外型、型号,了解元器件的应用情况,也使他们学得轻松愉快。
2.注重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在教学中能起到很好的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的作用。在演示时,教师不必拘泥于教材或教参的安排,可以进行一些创新设计,如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性实验,让学生选择器材、设计实验方法,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创设条件,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创造性思维。在实验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中的创新方法给予肯定、支持和帮助,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独立地思考,并通过实验否定错误的假设,或修正不完善的猜想。最终使学生解决问题的勇气、信心、毅力,科学的批判精神和创造力得到有效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可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在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实验项目外,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熟练技能的机会。如日光灯电路、电动机控制电路、低压配电盘的安装和调试等,都可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在实验室独立操作。演示和实物教学,可结合实验课进行,如楞次定律,左、右手定则,旋转磁场,电磁继电器,单相、三相交流电动势的产生等采用演示教学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们都带着一种好奇心,教师边演示、边提问、边解答,把抽象的电工理论变得具体、生动,使学生在愉悦的教学环境中,深深感受到学电有趣、学电有用。
四、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立足于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践证明,兴趣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和习注意力的重要因素。在《电工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教学效果出发,通过课堂教学设计和课后作业,将最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每节课的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可指导学生运用实验法、讨论法、调查法、文献法进行自主式、研究性学习,使之对《电工基础》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被动、枯燥的学习方式中解脱出来。《电工基础》传统的课堂教学,就是教师用语言文字、挂图和模型等向学生传导信息、面授知识。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可行,但是却颇多局限。因此,把传统教学方式与观代技术相结合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多媒体计算机便于创设情景,促进学生的认知活动。由于它能够实现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的结合,使原来抽象、乏味的知识变得形象、生动起来,给学生定量的文字或视频文件,激活学生的思维,帮助其开拓广阔的想象空间,引导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去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培养其创新认识。在认知微观世界方面,更能发挥非常巨大的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例如在“电动势,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这一节教学中,电动势的形成是学生最难理解的知识点。非静电力移动正电荷这一难点,通过一个程序控制正电荷在电源两极间移动的速度和数目,运用电路动画的手段,逼真地模仿出电源两极建立电场的全过程。正电荷运动的立体动画可以形象生动地展现,加深了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创新认识和真实理解。
可见适当运用多媒体,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知识的有效整合,可以使《电工基础》课堂教学生动活泼。这样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化解教学难点,既节省了板书和画图时间,又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微观的物质宏观化,静态的效果动态化,平面的图形立体化,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认识,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有计划、有目的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培养他们的思维分析能力,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使他们在碰到新情况时能举一反三,开拓思维,能迅速地适应以后的工作岗位,适应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
(作者单位:广东省云浮市技工学校)
一、创设教学情境,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通过提出与所讲内容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起学习的动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地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轻轻松松地学习,充分体会学习的乐趣。
创设问题情景时要注意的问题是:让学生独立思考;课前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便于学生放开思路;问题要明确具体,不能模糊不清。如在“并联谐振电路”的教学中,笔者是这样向学生提出问题的:准备实验电感线圈与电容器并联电路与一个小灯泡串联,接在频率可调的正弦交流电源上,并保持电源电压不变。当电源频率逐渐由小调大,小灯泡慢慢由亮变暗,当达到某一频率时小灯泡最暗,当频率继续增加时小灯泡又慢慢由暗变亮,怎么解释这个现象?学生会对这个现象与串联谐振电路进行类比,就立即进入了一个很有吸引力的探究氛围中,思维一下调动了起来。当然,也可引导学生自己把问题提出来。问题提出后,为了使学生的思维方向相对集中,还要引导他们认识问题的实质。上述问题的实质是小灯泡的亮、暗反映了流过电路的电流大小,而电流的大小和电路的阻抗有关,学生可以根据公式推导出并联谐振电路产生的条件。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当中。
二、培养问题意识,致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传统的提问模式是: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一节课都学了那些内容?这样的问法是教师主动发问,学生被动回答,时间久了,学生就会感到乏味,失去回答问题的热情与积极性。爱因斯坦曾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教师除了要努力提高提问的质量外,更应注重鼓励和启发学生提问,让学生全面参与课堂教学,这也是新课程对老师提出的更高要求。因为学生的思维是十分活跃的,因此,教师无论在教学的整体过程,还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些微观环节,都应十分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
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学习变压器的构造及工作原理时,可通过实物以及学生自述所知的变压器用途,引导他们了解变压器的结构、“变”什么和“变”的原理,掌握要领和理解原理,从而产生学习兴趣。
2.巧妙设疑
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联想,进行创造性思维。教师在深入研究教学内容之后,每一节课时都应提出明确的问题,这样才能激发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和兴趣,使他们产生丰富多样的创造性思维。有效手段之一就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每个学生思维能力、思维角度都不同,开展讨论能促使他们互相启发,取长补短,产生更多有创造性的观点。
三、加强直观教学,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1.充分发挥直观教具的作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电工基础是研究电磁现象及规律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的技术基础课程。在电工基础教学中要加强直观教学,采用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器官的互协调作用。例如,学习电容和电感时,让学生在黑白电视机的主板上寻找各种电容和电感,并记下型号。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初步认识元器件的外型、型号,了解元器件的应用情况,也使他们学得轻松愉快。
2.注重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在教学中能起到很好的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的作用。在演示时,教师不必拘泥于教材或教参的安排,可以进行一些创新设计,如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性实验,让学生选择器材、设计实验方法,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创设条件,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创造性思维。在实验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中的创新方法给予肯定、支持和帮助,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独立地思考,并通过实验否定错误的假设,或修正不完善的猜想。最终使学生解决问题的勇气、信心、毅力,科学的批判精神和创造力得到有效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可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在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实验项目外,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熟练技能的机会。如日光灯电路、电动机控制电路、低压配电盘的安装和调试等,都可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在实验室独立操作。演示和实物教学,可结合实验课进行,如楞次定律,左、右手定则,旋转磁场,电磁继电器,单相、三相交流电动势的产生等采用演示教学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们都带着一种好奇心,教师边演示、边提问、边解答,把抽象的电工理论变得具体、生动,使学生在愉悦的教学环境中,深深感受到学电有趣、学电有用。
四、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立足于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践证明,兴趣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和习注意力的重要因素。在《电工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教学效果出发,通过课堂教学设计和课后作业,将最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每节课的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可指导学生运用实验法、讨论法、调查法、文献法进行自主式、研究性学习,使之对《电工基础》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被动、枯燥的学习方式中解脱出来。《电工基础》传统的课堂教学,就是教师用语言文字、挂图和模型等向学生传导信息、面授知识。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可行,但是却颇多局限。因此,把传统教学方式与观代技术相结合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多媒体计算机便于创设情景,促进学生的认知活动。由于它能够实现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的结合,使原来抽象、乏味的知识变得形象、生动起来,给学生定量的文字或视频文件,激活学生的思维,帮助其开拓广阔的想象空间,引导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去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培养其创新认识。在认知微观世界方面,更能发挥非常巨大的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例如在“电动势,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这一节教学中,电动势的形成是学生最难理解的知识点。非静电力移动正电荷这一难点,通过一个程序控制正电荷在电源两极间移动的速度和数目,运用电路动画的手段,逼真地模仿出电源两极建立电场的全过程。正电荷运动的立体动画可以形象生动地展现,加深了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创新认识和真实理解。
可见适当运用多媒体,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知识的有效整合,可以使《电工基础》课堂教学生动活泼。这样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化解教学难点,既节省了板书和画图时间,又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微观的物质宏观化,静态的效果动态化,平面的图形立体化,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认识,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有计划、有目的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培养他们的思维分析能力,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使他们在碰到新情况时能举一反三,开拓思维,能迅速地适应以后的工作岗位,适应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
(作者单位:广东省云浮市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