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大力推行的新课改工作中,校本课程开发作为其中的热门讨论话题之一,其主要倡导将学生发展作为基础,并在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进行课程开发,以便更好的实现学生综合协调发展的目标。故此本文以将学生经验为基础开发利用校本课程的价值分析作为切入点,从重视学生经验的主体性以及开发形式的多元化发展两个方面提出了利用学生经验开发利用校本课程的策略,以便为今后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学生经验;校本课程;开发利用
1以学生经验为基础开发利用校本课程的价值所在
在我国大力推行的新课改工作中,要求教师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并将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交还给学生,有效的改善之前学生被动性质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进行问题探究,促进学生的和谐以及个性化发展,而这也是以学生经验为基础开发利用校本课程的意义所在。以学生经验作为基础开发校本课程,可以确保校本课程完全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认知水平,并在满足其学习兴趣和要求的前提下,为其提供更多的学习平台以及更为灵活的学习方式。除此之外,我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个地区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通过将地方特色文化融入其中,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深入地了解地方文化,并有效地传承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同时校方注重设计和开发以当地特色以及学生经验为基础的校本课程,可以更好的发展学生的兴趣与特长,在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化发展的前提下,真正意义上实现学校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綜合素质的根本目标。
2如何以学生经验为基础开发利用校本课程
2.1重视学生经验的主体性
校外课程开发利用的最终受益者是学生群体,这也就要求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需要促进学生得到不同水平的个性化发展。以学生经验作为基础的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需要将现有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中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问题作为切入点,更好的让学生参与到校本课程的设计、组织等一系列工作中,注重倾听学生的声音,做到全面尊重学生经验的主体性。在进一步完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过程中,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需求为其提供了最为基础的条件和参照,并且也为校本课程的内容和信息丰富提供了支撑。学生在各类生活实践中,通过体会和感悟所得到的经验就是学生体验,学生体验着重强调学生经验的反思过以及思维方式。校本课程开发只有确保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获取相应的知识,并学会反思,才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在学习方面的积极性,并将之内化为内在的驱动力,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主体和探究意识。比如,笔者所在的茶城中学,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有关课程内容设置是以本校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水平调查结果作为基础,并结合学生代表的访谈形成的。
2.2开发形式的多元化发展
在校本课程开发工作过程中,需要重视校本课程开发形式的多元化发展。以学生的兴趣需求和差异作为基础设计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这也是校本课程开发利用的最终目的。简单而言,在选择校本课程内容的过程中,需要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作为基础,并尽可能维持二者匹配度的最大化,这不但是学生有效掌握相关科学理论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其形成良好学习态度的有效方式。笔者所在的茶城中学位于中国西部的产茶大县—湄潭,当地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十分深厚的茶文化体系,而当地的学生对于茶文化也具备一定程度的了解,并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对于茶文化产生兴趣。故此,本校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有效的融入了当地的茶文化元素,通过引导学生了解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带领学生参与到茶叶的实际生产操作中,更好的帮助学生在其所熟悉的环境中掌握了相关的科学知识,进一步拓宽其知识视野。
同时在校本课程开发设计的过程中,需要重视当地特色文化的有效融入。我国各个地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而这些文化也是我国一项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重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今天,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地方特色文化的有效融合,也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方式。茶城中学所在的湄潭县拥有着十分浓郁的茶文化,并且在红军长征期间的红九军团革命精神也在此留下了足迹。该学校在进行校本课程设计开发工作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将当地这些特色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这不但是学生深刻了解当地文化历史的有效途径,同时也可以在学习中做到传承发展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不但是培养其正确三观以及人生态度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促进其综合素质持续提高的有效途径。
3总结
校本课程开发作为当前新课改工作中的热门词汇之一,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个性、和谐发展,而这也就要求校方需要在全面遵从学生经验主体性的前提下,重视校本课程开发方式的多元化使用,以便更好地开发出适合学生经验以及学习能力需求的校本课程,帮助学生在有效掌握理论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成菊.健身指导与实践校本课程开发理论研究——以“三分式”人才培养改革的校本课程为例[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20,35(12):110-114.
[2]咸富莲,张立昌.基于学生经验的校本课程开发问题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4,33(12):31-36.
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茶城中学 贵州 遵义 564100
【关键词】学生经验;校本课程;开发利用
1以学生经验为基础开发利用校本课程的价值所在
在我国大力推行的新课改工作中,要求教师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并将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交还给学生,有效的改善之前学生被动性质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进行问题探究,促进学生的和谐以及个性化发展,而这也是以学生经验为基础开发利用校本课程的意义所在。以学生经验作为基础开发校本课程,可以确保校本课程完全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认知水平,并在满足其学习兴趣和要求的前提下,为其提供更多的学习平台以及更为灵活的学习方式。除此之外,我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个地区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通过将地方特色文化融入其中,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深入地了解地方文化,并有效地传承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同时校方注重设计和开发以当地特色以及学生经验为基础的校本课程,可以更好的发展学生的兴趣与特长,在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化发展的前提下,真正意义上实现学校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綜合素质的根本目标。
2如何以学生经验为基础开发利用校本课程
2.1重视学生经验的主体性
校外课程开发利用的最终受益者是学生群体,这也就要求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需要促进学生得到不同水平的个性化发展。以学生经验作为基础的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需要将现有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中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问题作为切入点,更好的让学生参与到校本课程的设计、组织等一系列工作中,注重倾听学生的声音,做到全面尊重学生经验的主体性。在进一步完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过程中,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需求为其提供了最为基础的条件和参照,并且也为校本课程的内容和信息丰富提供了支撑。学生在各类生活实践中,通过体会和感悟所得到的经验就是学生体验,学生体验着重强调学生经验的反思过以及思维方式。校本课程开发只有确保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获取相应的知识,并学会反思,才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在学习方面的积极性,并将之内化为内在的驱动力,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主体和探究意识。比如,笔者所在的茶城中学,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有关课程内容设置是以本校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水平调查结果作为基础,并结合学生代表的访谈形成的。
2.2开发形式的多元化发展
在校本课程开发工作过程中,需要重视校本课程开发形式的多元化发展。以学生的兴趣需求和差异作为基础设计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这也是校本课程开发利用的最终目的。简单而言,在选择校本课程内容的过程中,需要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作为基础,并尽可能维持二者匹配度的最大化,这不但是学生有效掌握相关科学理论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其形成良好学习态度的有效方式。笔者所在的茶城中学位于中国西部的产茶大县—湄潭,当地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十分深厚的茶文化体系,而当地的学生对于茶文化也具备一定程度的了解,并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对于茶文化产生兴趣。故此,本校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有效的融入了当地的茶文化元素,通过引导学生了解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带领学生参与到茶叶的实际生产操作中,更好的帮助学生在其所熟悉的环境中掌握了相关的科学知识,进一步拓宽其知识视野。
同时在校本课程开发设计的过程中,需要重视当地特色文化的有效融入。我国各个地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而这些文化也是我国一项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重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今天,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地方特色文化的有效融合,也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方式。茶城中学所在的湄潭县拥有着十分浓郁的茶文化,并且在红军长征期间的红九军团革命精神也在此留下了足迹。该学校在进行校本课程设计开发工作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将当地这些特色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这不但是学生深刻了解当地文化历史的有效途径,同时也可以在学习中做到传承发展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不但是培养其正确三观以及人生态度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促进其综合素质持续提高的有效途径。
3总结
校本课程开发作为当前新课改工作中的热门词汇之一,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个性、和谐发展,而这也就要求校方需要在全面遵从学生经验主体性的前提下,重视校本课程开发方式的多元化使用,以便更好地开发出适合学生经验以及学习能力需求的校本课程,帮助学生在有效掌握理论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成菊.健身指导与实践校本课程开发理论研究——以“三分式”人才培养改革的校本课程为例[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20,35(12):110-114.
[2]咸富莲,张立昌.基于学生经验的校本课程开发问题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4,33(12):31-36.
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茶城中学 贵州 遵义 56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