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心理前提,而学习积极性又是学习动机伴隨学习兴趣形成的,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学实践证明,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各种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促使学生为问题的解决形成一个合适的思维意向。
关键词:初中数学;情境;实践
一、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应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境有機结合起来,使得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将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学习,学生就会倍感亲切,觉得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例如:在引入一次函数的应用时,我设计了这样一段话: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的交通事故发生的频率如此高的原因吗?交警为什么总是提醒大家要慢行?说到这里,有些学生就会思考:这与我们的数学课有什么关系?此时追问刹车距离与一次函数应用题,学生们恍然大悟。学生明确了要学习的内容,并且怀着急切的心情想知道答案,就会积极思考,跟老师的思路走,从而使得教学效率明显得到提升。
又如,在讲“科学计数法”时,我编了这样一个题目:“全市约650万人口,如果每人每天节约一角钱,那么一年可节约多少钱?”学生演算完后得出各种各样读法的答案。于是追问这样计算出来的数既不好读又不好写,怎么办?接下去我们来研究一种新的计数方法。像这样有生活背景的题,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求解热情,对于整节课的课堂效率也有很大的贡献。
二、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性
利用故事导入,心理学的理论表明:兴趣对数学学习以及智力开发有着很大的影响。爱听故事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好听的故事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故事导入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有理数乘方”课堂教学的导入。先讲一则有趣的故事。古时候有一个国王和他的大臣下象棋。约定如果国王输了,大臣就可以要求国王赏赐大米。具体是:在象棋的棋盘上的第一格处放上一粒大米,第二格处放上两粒大米,第三格处放上四粒大米,第四格处放上八粒——依次类推。每一个放大米都是前一个的两倍,直到棋盘最后一格。请问放完所有格子需要多少大米?当同学发现它是一格巨大的数字时。他们感到十分惊讶和好奇,他们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关键在于如何去激发他们的热情。让学生感知乘方的威力,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创设悬念,激发兴趣 可以在课的开始或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悬念使学生产生迫切探究的心理,激发求知的欲望,引起学生对即将要学教材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由于留下了悬念,不仅让学生回味无穷,又为下节课的讲授作了铺垫。
2.创设探究问题的情境 在创新教学活动中,教师创设探究情境,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产生对所学知识的关切与渴望。通过探究使学生在积极而自信的状态中,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解决问题,还能把自己发现的结论作为学习的动力,如讲“等腰三角形”一节时,笔者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一个等腰三角形的玻璃板被弄破了,只留下底边和一角,怎样才能把这块玻璃配好?”一时间,学生的热情高涨,给出了许多答案,经过师生共同努力,这节课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创设操作情境,培养实践能力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如果片面突出科学结论,往往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抽象难懂,但是,如果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剖析知识形成的过程,那就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因此,紧紧围绕教学实际需要创设操作情境,能激励学生踊跃参与动手实践,创新思维能力的同步提升。
如我在引导学生合理渗透空间观念时,就创设了如下操作情境:上课铃声一响,要求学生拿出课前已经准备好的6根牙签,提问:最多能搭成多少个正三角形?当时的气氛非常活跃,许多学生笑逐颜开,有些学生在平面内操作,但搭建两个正三角形后还多了一根牙签,此时我点拨道:“只有两个正三角形太少了吧?是否还有其他办法解决?”顿时教室里鸦雀无声,他们心中感到纳闷。一会儿,轻声的讨论声打破了短暂的沉默,许多学生很快想到了在空间里搭建成4个正三角形,奇迹出现了,学生的脸上都露出了欢快的笑容,从而使学生的思维由平面向空间拓展,初步了解了“空间”观念。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教师永恒的话题。情境教学有利于学生不断地产生学习需要和兴趣,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造成认知冲突,使学生急欲求知,主动思考,从而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把“想”的时间交给学生,把“做”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学习过程,在深入知识的发生、发展和探索的过程中学会学习,陶冶情操,培养能力。
(作者单位: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教育局 741300)
关键词:初中数学;情境;实践
一、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应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境有機结合起来,使得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将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学习,学生就会倍感亲切,觉得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例如:在引入一次函数的应用时,我设计了这样一段话: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的交通事故发生的频率如此高的原因吗?交警为什么总是提醒大家要慢行?说到这里,有些学生就会思考:这与我们的数学课有什么关系?此时追问刹车距离与一次函数应用题,学生们恍然大悟。学生明确了要学习的内容,并且怀着急切的心情想知道答案,就会积极思考,跟老师的思路走,从而使得教学效率明显得到提升。
又如,在讲“科学计数法”时,我编了这样一个题目:“全市约650万人口,如果每人每天节约一角钱,那么一年可节约多少钱?”学生演算完后得出各种各样读法的答案。于是追问这样计算出来的数既不好读又不好写,怎么办?接下去我们来研究一种新的计数方法。像这样有生活背景的题,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求解热情,对于整节课的课堂效率也有很大的贡献。
二、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性
利用故事导入,心理学的理论表明:兴趣对数学学习以及智力开发有着很大的影响。爱听故事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好听的故事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故事导入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有理数乘方”课堂教学的导入。先讲一则有趣的故事。古时候有一个国王和他的大臣下象棋。约定如果国王输了,大臣就可以要求国王赏赐大米。具体是:在象棋的棋盘上的第一格处放上一粒大米,第二格处放上两粒大米,第三格处放上四粒大米,第四格处放上八粒——依次类推。每一个放大米都是前一个的两倍,直到棋盘最后一格。请问放完所有格子需要多少大米?当同学发现它是一格巨大的数字时。他们感到十分惊讶和好奇,他们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关键在于如何去激发他们的热情。让学生感知乘方的威力,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创设悬念,激发兴趣 可以在课的开始或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悬念使学生产生迫切探究的心理,激发求知的欲望,引起学生对即将要学教材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由于留下了悬念,不仅让学生回味无穷,又为下节课的讲授作了铺垫。
2.创设探究问题的情境 在创新教学活动中,教师创设探究情境,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产生对所学知识的关切与渴望。通过探究使学生在积极而自信的状态中,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解决问题,还能把自己发现的结论作为学习的动力,如讲“等腰三角形”一节时,笔者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一个等腰三角形的玻璃板被弄破了,只留下底边和一角,怎样才能把这块玻璃配好?”一时间,学生的热情高涨,给出了许多答案,经过师生共同努力,这节课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创设操作情境,培养实践能力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如果片面突出科学结论,往往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抽象难懂,但是,如果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剖析知识形成的过程,那就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因此,紧紧围绕教学实际需要创设操作情境,能激励学生踊跃参与动手实践,创新思维能力的同步提升。
如我在引导学生合理渗透空间观念时,就创设了如下操作情境:上课铃声一响,要求学生拿出课前已经准备好的6根牙签,提问:最多能搭成多少个正三角形?当时的气氛非常活跃,许多学生笑逐颜开,有些学生在平面内操作,但搭建两个正三角形后还多了一根牙签,此时我点拨道:“只有两个正三角形太少了吧?是否还有其他办法解决?”顿时教室里鸦雀无声,他们心中感到纳闷。一会儿,轻声的讨论声打破了短暂的沉默,许多学生很快想到了在空间里搭建成4个正三角形,奇迹出现了,学生的脸上都露出了欢快的笑容,从而使学生的思维由平面向空间拓展,初步了解了“空间”观念。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教师永恒的话题。情境教学有利于学生不断地产生学习需要和兴趣,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造成认知冲突,使学生急欲求知,主动思考,从而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把“想”的时间交给学生,把“做”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学习过程,在深入知识的发生、发展和探索的过程中学会学习,陶冶情操,培养能力。
(作者单位: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教育局 74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