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107-02
儿童要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必须建立在正确理解和运用词的基础上,儿童要认识周围世界,进行思维活动,必须依靠词。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词语是语言的基本单位,词语是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扶手,是字、句、段、篇的纽带。它好比建筑时的一块块砖,建筑工人依靠这小小的建筑材料,构建了一幢幢高楼大厦,而在我们的语文学习中,凭借着丰富的语言积累,便能挥洒出优美的文章。
如今的语文课堂教学虽然呈现反璞归真的态势,但是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和能力仍不见较大的改观。这就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学习语言除了积累,还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模仿并有所创造。积累是为运用做准备的,会运用才是语文学习的最终目标,而这恰恰是语文教学的难点、盲点。
由此可见,小学低年级词语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低年级学生的求知欲强,初步接触阅读课文,对优美的词句有着新鲜感,同时对它们的意思又是一知半解,甚至全然不知。传统的词语教学就是以词解词,学生听了似懂非懂。那么如何在低年级就开始重视词语教学,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呢?现结合平时的教学实际,谈谈低段语文的词语教学。
一、创设情景,再现词语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曾指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儿童是通过形象去认识世界的。小学语文课本中入选的教材,基本上都具有鲜明的形象。但语言本身是抽象的,如何通过教材的语言文字,让学生仿佛看到课文描写的形象,感受体验,同时又通过所感受的形象体会语感,加深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因此,教学首先必须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使学生如入其境,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如果是纯客观地分析语言文字,课文中生动的形象及场景,都在遥远的地方,至于久远年代的人和事,距离学生就更远了。没有感受,就不能产生情感。没有感受,教材语言的内涵及韵味就无法深刻地去体会。
(一)联系生活
生活展现词语情境,是通过把学生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作为儿童观察的客体,并以教师语言的描绘,鲜明地展现在儿童眼前。有些词语意义比较抽象,但是这些词义的具体表现形式于生活中经常出现,学生曾见过、做过、体验过。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唤醒学生的自觉意识,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唤起他们的亲身体验理解。这样既达到教学目的,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图画再现
图画是展开形象的主要手段,课文用词语描写的情境,通过图画再现出来,一下子就变得那么具体,看得见也摸得着。因此用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实际上就是把词语内容想象化,符合儿童对形象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认识特点。
1.简笔画
由于简笔画是边讲边画,画面是从无到有,逐步形成,画面处于变化之中。这一特点,就必然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因而用简笔画很容易把学生带入词语情境。有些词语所说的现象,比较抽象,但又不需要对表明某一现象的画面作细致的描绘,这时运用简笔画说明问题,帮助学生理解事物与本质之间的关系就会一目了然。
2.剪贴画
剪贴画以图形表现形体轮廓,不像放大图那样要求逼真,只要大体形似即可,即使有些变形也无妨。因此制作起来就方便多了。剪贴画最大的优越性是可以贴上拆下,灵活运用,使画面充满生气。凡是无需细致描绘的词语画面,只需显示形体轮廓,就能再现词语情境的,便用剪贴画再现。
3.课文插图
低段教材图文并茂,是最方便最经济的教学资源,教学中可充分利用插图,把学生带入情境理解词语的意思,让学生在可视、可听的情境之中认识事物,自然而真切地感悟这些字词的意思。
4.多媒体
把词语的内涵化作具体可感的形象,让学生去体会感悟。这些词语随着学生语感能力的不断增强,随着学生生活积累的日益丰富,在今后的阅读中,如果再遇到有关词语,他们对词语的理解就会日渐明晰、准确。
二、动作演示,体验词语
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在学习课文时,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模仿文中人物的神态、动作体验感悟。只有让学生亲身体验词语的内容,才能使他们在亲身的体验中领悟词语表达的意思,从而加深对重点词句的准确把握。
(一)模仿演示
通过动作来学语言,学生对动作本身是理解的,转化为行动的目的是使学生有所感受,有内心的体验。体验是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去感知、理解、掌握知识的过程。有些词。虽然通俗、浅显,表面看起来很容易接受,但是学生对词的领悟实际还存在一定差距,如果只简单训练,学生想真正掌握和正确运用,就比较难,甚至会产生岐义。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过程中,应该根据儿童认识规律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让学生亲身演示词语的涵义,使学生在亲身的演示中感悟词语所表达的意思。
(二)角色扮演
儿童是天生的演员,小学生特别喜欢模仿和表演。因此,借助有效的表演,可以使学生获得亲身体验,通过形象的动作神态理解抽象的词语含义,这较简单的“说教”或借助工具书会有更深刻、灵动的效果,而且在表演过程中,学生的心灵得到放飞,想象得到展现,创造力得到开发。
三、朗读感悟,内化词语
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经过作者的精心选词,可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词语更重要的方法是入情入境地朗读,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应该切忌让学生死记硬背词义,注意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对一些表达作者十分强烈思想感情的词语,要反复启发,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通过朗读使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感情得到熏陶,在读的过程中逐渐理解词的意思。
(一)抓句子中的重点词语
要想准确地理解一句话,就要拿捏好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其实朗读也是如此。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将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内化,使理解词语和朗读感悟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品读能力。
尽管学生可以通过其它方式知晓“滋润”的意思,但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就使学生不但真正记住这个词语的意思,而且懂得这个词语的感情色彩,知道这个词应该在什么样的语境中运用。此时,“滋润”在他们眼里不再是一个平面单调的词汇,它有着充沛的水分,它象征着万物复苏,它更带着人们舒服的感觉。这样,抽象的语言符号化为具体的事物,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语言文字的距离,使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了感情,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和“学以致用”。
(二)抓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词语教学与朗读的关系应该是相互融合、有机整合在一起的,而非互相割裂的个体。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只要遇到以前没有出现的词语就要进行教学,让学生去记住词义体会感情的话,一方面,这样的学习是费时而低效的,加重学生学习和负担;另一方面,这样会大大地降低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也会脱离了作者写作的原意。其实很多课文,都有他的词眼,如:《蜜蜂引路》中的“向导”,《日月潭》的“风光秀丽”,《黄山奇石》的“奇形怪状”,《一分钟》的“后悔”,《称赞》中的“称赞”……
四、迁移拓展,运用词语
词语教学应该遵循“学以致用”的原则,要致力于引导学生,将学过的词语进行运用。在学生理解词义后,教师要有广阔的语言学习的视野,为学生创设语言学习情境,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把学生思维引向自己的生活中去,在有形又有色的情景当中,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语的意思,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广阔的发挥想象的空间。
(一)复习积累中运用
语文教学中教师可选好训练的点,以词语为突破口,通过扎实有效的训练让学生理解文本,深入教材,使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例如在教学新词语的时候,可让学生由新学的一个词语引出一类,促进积累。如教学《红领巾真好》中由“蓬松的羽毛”和“可爱的小鸟”“翠绿的树苗”、引出“活泼的孩子”、“水汪汪的眼睛“等。这样,以后学生在运用词语的时候就不会单一枯燥,重复无味了。
(二)扩展积累中运用
随着课文阅读的开阔,学生接触的词语也越来越多,但对于这些词语,学生的理解往往是很粗浅的,为了将其变为学生的语言可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有机引导,由一词带一串。如《夕阳真美》中的“笑眯眯、水汪汪”引出“绿油油、黄澄澄……”等。
(三)口语交际中运用
加强词语教学,必须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内化,在语言运用中活化。 给学生提供运用的机会,如在《科里亚的木匣》一课中,学习“果然”,先让学生说说科里亚埋木匣子的方法?法西斯被赶走后,他们又是怎么找到木匣子的?联系上下文,理解“果然”一词的意思后。接着结合实际,说说哪些时候我们也能用上“果然”这个词语?最后学会用这个词写一句话。
总之,词语的教学不能拘于死板的公式,因文而异、因词而异,引导学生生动活泼地去理解,积累和运用,给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打下扎实的基础。美学教育家朱光潜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际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词语教学是阅读教学最活跃的元素,在低段的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词语,更要灵活处理词语。这样才能根植于语文这块沃土,推敲文字,细细品味语文的魅力,使课堂教学精彩纷呈。
儿童要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必须建立在正确理解和运用词的基础上,儿童要认识周围世界,进行思维活动,必须依靠词。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词语是语言的基本单位,词语是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扶手,是字、句、段、篇的纽带。它好比建筑时的一块块砖,建筑工人依靠这小小的建筑材料,构建了一幢幢高楼大厦,而在我们的语文学习中,凭借着丰富的语言积累,便能挥洒出优美的文章。
如今的语文课堂教学虽然呈现反璞归真的态势,但是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和能力仍不见较大的改观。这就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学习语言除了积累,还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模仿并有所创造。积累是为运用做准备的,会运用才是语文学习的最终目标,而这恰恰是语文教学的难点、盲点。
由此可见,小学低年级词语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低年级学生的求知欲强,初步接触阅读课文,对优美的词句有着新鲜感,同时对它们的意思又是一知半解,甚至全然不知。传统的词语教学就是以词解词,学生听了似懂非懂。那么如何在低年级就开始重视词语教学,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呢?现结合平时的教学实际,谈谈低段语文的词语教学。
一、创设情景,再现词语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曾指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儿童是通过形象去认识世界的。小学语文课本中入选的教材,基本上都具有鲜明的形象。但语言本身是抽象的,如何通过教材的语言文字,让学生仿佛看到课文描写的形象,感受体验,同时又通过所感受的形象体会语感,加深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因此,教学首先必须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使学生如入其境,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如果是纯客观地分析语言文字,课文中生动的形象及场景,都在遥远的地方,至于久远年代的人和事,距离学生就更远了。没有感受,就不能产生情感。没有感受,教材语言的内涵及韵味就无法深刻地去体会。
(一)联系生活
生活展现词语情境,是通过把学生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作为儿童观察的客体,并以教师语言的描绘,鲜明地展现在儿童眼前。有些词语意义比较抽象,但是这些词义的具体表现形式于生活中经常出现,学生曾见过、做过、体验过。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唤醒学生的自觉意识,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唤起他们的亲身体验理解。这样既达到教学目的,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图画再现
图画是展开形象的主要手段,课文用词语描写的情境,通过图画再现出来,一下子就变得那么具体,看得见也摸得着。因此用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实际上就是把词语内容想象化,符合儿童对形象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认识特点。
1.简笔画
由于简笔画是边讲边画,画面是从无到有,逐步形成,画面处于变化之中。这一特点,就必然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因而用简笔画很容易把学生带入词语情境。有些词语所说的现象,比较抽象,但又不需要对表明某一现象的画面作细致的描绘,这时运用简笔画说明问题,帮助学生理解事物与本质之间的关系就会一目了然。
2.剪贴画
剪贴画以图形表现形体轮廓,不像放大图那样要求逼真,只要大体形似即可,即使有些变形也无妨。因此制作起来就方便多了。剪贴画最大的优越性是可以贴上拆下,灵活运用,使画面充满生气。凡是无需细致描绘的词语画面,只需显示形体轮廓,就能再现词语情境的,便用剪贴画再现。
3.课文插图
低段教材图文并茂,是最方便最经济的教学资源,教学中可充分利用插图,把学生带入情境理解词语的意思,让学生在可视、可听的情境之中认识事物,自然而真切地感悟这些字词的意思。
4.多媒体
把词语的内涵化作具体可感的形象,让学生去体会感悟。这些词语随着学生语感能力的不断增强,随着学生生活积累的日益丰富,在今后的阅读中,如果再遇到有关词语,他们对词语的理解就会日渐明晰、准确。
二、动作演示,体验词语
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在学习课文时,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模仿文中人物的神态、动作体验感悟。只有让学生亲身体验词语的内容,才能使他们在亲身的体验中领悟词语表达的意思,从而加深对重点词句的准确把握。
(一)模仿演示
通过动作来学语言,学生对动作本身是理解的,转化为行动的目的是使学生有所感受,有内心的体验。体验是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去感知、理解、掌握知识的过程。有些词。虽然通俗、浅显,表面看起来很容易接受,但是学生对词的领悟实际还存在一定差距,如果只简单训练,学生想真正掌握和正确运用,就比较难,甚至会产生岐义。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过程中,应该根据儿童认识规律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让学生亲身演示词语的涵义,使学生在亲身的演示中感悟词语所表达的意思。
(二)角色扮演
儿童是天生的演员,小学生特别喜欢模仿和表演。因此,借助有效的表演,可以使学生获得亲身体验,通过形象的动作神态理解抽象的词语含义,这较简单的“说教”或借助工具书会有更深刻、灵动的效果,而且在表演过程中,学生的心灵得到放飞,想象得到展现,创造力得到开发。
三、朗读感悟,内化词语
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经过作者的精心选词,可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词语更重要的方法是入情入境地朗读,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应该切忌让学生死记硬背词义,注意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对一些表达作者十分强烈思想感情的词语,要反复启发,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通过朗读使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感情得到熏陶,在读的过程中逐渐理解词的意思。
(一)抓句子中的重点词语
要想准确地理解一句话,就要拿捏好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其实朗读也是如此。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将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内化,使理解词语和朗读感悟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品读能力。
尽管学生可以通过其它方式知晓“滋润”的意思,但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就使学生不但真正记住这个词语的意思,而且懂得这个词语的感情色彩,知道这个词应该在什么样的语境中运用。此时,“滋润”在他们眼里不再是一个平面单调的词汇,它有着充沛的水分,它象征着万物复苏,它更带着人们舒服的感觉。这样,抽象的语言符号化为具体的事物,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语言文字的距离,使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了感情,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和“学以致用”。
(二)抓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词语教学与朗读的关系应该是相互融合、有机整合在一起的,而非互相割裂的个体。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只要遇到以前没有出现的词语就要进行教学,让学生去记住词义体会感情的话,一方面,这样的学习是费时而低效的,加重学生学习和负担;另一方面,这样会大大地降低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也会脱离了作者写作的原意。其实很多课文,都有他的词眼,如:《蜜蜂引路》中的“向导”,《日月潭》的“风光秀丽”,《黄山奇石》的“奇形怪状”,《一分钟》的“后悔”,《称赞》中的“称赞”……
四、迁移拓展,运用词语
词语教学应该遵循“学以致用”的原则,要致力于引导学生,将学过的词语进行运用。在学生理解词义后,教师要有广阔的语言学习的视野,为学生创设语言学习情境,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把学生思维引向自己的生活中去,在有形又有色的情景当中,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语的意思,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广阔的发挥想象的空间。
(一)复习积累中运用
语文教学中教师可选好训练的点,以词语为突破口,通过扎实有效的训练让学生理解文本,深入教材,使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例如在教学新词语的时候,可让学生由新学的一个词语引出一类,促进积累。如教学《红领巾真好》中由“蓬松的羽毛”和“可爱的小鸟”“翠绿的树苗”、引出“活泼的孩子”、“水汪汪的眼睛“等。这样,以后学生在运用词语的时候就不会单一枯燥,重复无味了。
(二)扩展积累中运用
随着课文阅读的开阔,学生接触的词语也越来越多,但对于这些词语,学生的理解往往是很粗浅的,为了将其变为学生的语言可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有机引导,由一词带一串。如《夕阳真美》中的“笑眯眯、水汪汪”引出“绿油油、黄澄澄……”等。
(三)口语交际中运用
加强词语教学,必须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内化,在语言运用中活化。 给学生提供运用的机会,如在《科里亚的木匣》一课中,学习“果然”,先让学生说说科里亚埋木匣子的方法?法西斯被赶走后,他们又是怎么找到木匣子的?联系上下文,理解“果然”一词的意思后。接着结合实际,说说哪些时候我们也能用上“果然”这个词语?最后学会用这个词写一句话。
总之,词语的教学不能拘于死板的公式,因文而异、因词而异,引导学生生动活泼地去理解,积累和运用,给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打下扎实的基础。美学教育家朱光潜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际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词语教学是阅读教学最活跃的元素,在低段的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词语,更要灵活处理词语。这样才能根植于语文这块沃土,推敲文字,细细品味语文的魅力,使课堂教学精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