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与知识水平,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学好数学。
关键词:情境创设;趣味性;有效性;现实性;层次性
一个好的情境创设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通过情境的有趣,感受到数学的有趣,促使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学好数学。下面,我就课堂情境的创设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创设趣味性情境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学生对数学是否有兴趣,直接影响到学生数学学习的效果,创设有趣味性的情境,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上变被动为主动,而且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将产生持续的影响。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对所要探究的知识产生兴趣,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知学习中。这样有趣的情境可以是一个故事,一个童话,一则谜语,一个游戏等。例如在讲循环小数时给学生讲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然后学生一起接着讲,发现讲不停,很自然地引出“为什么这个故事讲不完?”的问题。
生:“因为这个故事总是重复不断地讲下去,可以无限次地讲下去。”师:“刚才为什么能说得那么整齐呀?是不是接次序说这几句话?”生:“是。”师:“数学上用“依次”表示这个意思。”(师在“不断重复前”板书:依次)师:“像这样‘以此不断重复’讲故事的现象,就叫做‘循环’现象。”师:“在我们的数学王国里也有这样一种小数,叫做‘循环小数’。”每个孩子都喜欢听故事,教师就投其所好,想方设法把数学与故事结合起来。这节课巧用了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形式,通过学生熟悉的故事“从前有座山”,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亢奋之中,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有效的情境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数学,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然而在教学时,有时情境的创设未能突出数学学习主题,导致课堂学习时间和学生的思维过多地被纠缠于无意义的人为设定。这样,既浪费时间,又限制学生本该活跃的思维。所以,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考虑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三、创设现实性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教师利用生活中的真实事件来创设情境,可以让学生从直接的生活经验与背景中亲身体验情境中的问题,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帮助学生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因为这些都是他们生活中的,是他们所关注的,是他们身边的事情。创设这样的情境,问题中所求的已经不是往常的一个具体的“多少”,而是一个平常生活中经常碰到和思考的问题。如在学习“东南西北”时,我让学生观察学校,说说教室在旗台的哪里?食堂室在旗台的哪里?花园在旗台的哪里?大部分学生都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正确表达出来,再让学生回忆并绘成平面图,学生的兴趣一下子高涨起来,也明白了生活中处处要用到数学。课中我还让三个学生上台排成“L”行,并按要求做:××站在××的东面,××站在××的南面,××站在××的西面。这样实际操作,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增强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现实性,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培养了学生喜爱数学、爱好数学的情感,也保证全班同学、人人参与数学学习,成为学习主体,创造了良好的课堂环境。
四、创设层次性情境
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活动必然也要遵循这一规律,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应尽可能依据学生的实际经验和认知,设计要有层次、有梯度,考虑好问题的衔接与过渡。因此,问题情境的创设要重视层次性。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你无论如何也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总的来说,创设情境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情境只在为教学服务的时候才能叫做好情境。适时积极地创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与知识水平特点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的引导下体会数学与人类生活的联系;获得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使情感、能力、知识得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刘颖.小议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J].才智,2010.
关键词:情境创设;趣味性;有效性;现实性;层次性
一个好的情境创设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通过情境的有趣,感受到数学的有趣,促使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学好数学。下面,我就课堂情境的创设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创设趣味性情境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学生对数学是否有兴趣,直接影响到学生数学学习的效果,创设有趣味性的情境,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上变被动为主动,而且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将产生持续的影响。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对所要探究的知识产生兴趣,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知学习中。这样有趣的情境可以是一个故事,一个童话,一则谜语,一个游戏等。例如在讲循环小数时给学生讲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然后学生一起接着讲,发现讲不停,很自然地引出“为什么这个故事讲不完?”的问题。
生:“因为这个故事总是重复不断地讲下去,可以无限次地讲下去。”师:“刚才为什么能说得那么整齐呀?是不是接次序说这几句话?”生:“是。”师:“数学上用“依次”表示这个意思。”(师在“不断重复前”板书:依次)师:“像这样‘以此不断重复’讲故事的现象,就叫做‘循环’现象。”师:“在我们的数学王国里也有这样一种小数,叫做‘循环小数’。”每个孩子都喜欢听故事,教师就投其所好,想方设法把数学与故事结合起来。这节课巧用了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形式,通过学生熟悉的故事“从前有座山”,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亢奋之中,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有效的情境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数学,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然而在教学时,有时情境的创设未能突出数学学习主题,导致课堂学习时间和学生的思维过多地被纠缠于无意义的人为设定。这样,既浪费时间,又限制学生本该活跃的思维。所以,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考虑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三、创设现实性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教师利用生活中的真实事件来创设情境,可以让学生从直接的生活经验与背景中亲身体验情境中的问题,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帮助学生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因为这些都是他们生活中的,是他们所关注的,是他们身边的事情。创设这样的情境,问题中所求的已经不是往常的一个具体的“多少”,而是一个平常生活中经常碰到和思考的问题。如在学习“东南西北”时,我让学生观察学校,说说教室在旗台的哪里?食堂室在旗台的哪里?花园在旗台的哪里?大部分学生都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正确表达出来,再让学生回忆并绘成平面图,学生的兴趣一下子高涨起来,也明白了生活中处处要用到数学。课中我还让三个学生上台排成“L”行,并按要求做:××站在××的东面,××站在××的南面,××站在××的西面。这样实际操作,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增强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现实性,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培养了学生喜爱数学、爱好数学的情感,也保证全班同学、人人参与数学学习,成为学习主体,创造了良好的课堂环境。
四、创设层次性情境
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活动必然也要遵循这一规律,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应尽可能依据学生的实际经验和认知,设计要有层次、有梯度,考虑好问题的衔接与过渡。因此,问题情境的创设要重视层次性。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你无论如何也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总的来说,创设情境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情境只在为教学服务的时候才能叫做好情境。适时积极地创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与知识水平特点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的引导下体会数学与人类生活的联系;获得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使情感、能力、知识得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刘颖.小议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J].才智,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