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月份商业银行代客结售汇顺差大幅飙升至926亿美元,创下了十年来的新高,甚至接近了2012年全年1106亿美元的结售汇顺差总额。代客结售汇顺差与外汇占款之间走势高度同步,1月份外汇占款达6836.59亿元,也创下历史最高纪录。
有观点认为,商业银行结售汇顺差和外汇占款的飙升表明民间结汇意愿上升,或是人民币升值、资本流入压力的抬头。但在我看来,推升1月数据的并非市场力量,而是央行态度的转变。
在中国,实体经济中的外汇要换成可以在国内使用的人民币,需要经过两个环节。实体经济中的居民或企业将手中的外汇拿到商业银行换成人民币,这叫“结汇”。反过来,居民或企业用人民币向商业银行买外汇就叫做商业银行“售汇”。而“商业银行代客结售汇顺差”就是商业银行在结汇售汇过程中净收入的外汇量。在形成结售汇顺差的同时,商业银行需要支付给居民等价的人民币。这就是我们经常讨论的新增“外汇占款”数据。
除了发放数额不大的外汇贷款之外,商业银行拿着大量外汇并没有太多用处,因此也有将外汇换成人民币的需求。商业银行将自己手中多余的外汇头寸交给人民银行,变成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上外汇资产的增加。同时,商业银行获得人民银行支付的等值人民币,这可以称之为人民银行的外汇占款发放。
通过这两个环节,中国实体经济中的外汇就最终变成了央行的外汇资产(也就是外汇储备)。同时,等值的外汇占款就从央行手中流入到了实体经济。在这个渠道中,商业银行更多的只起到中介的作用,真正发生交易的是人民银行和实体经济中的居民。
如果央行不愿意放出人民币,换入外汇,那么商业银行结汇的意愿也会下降,民间的结汇需求就会因为找不到交易对手而无法满足。那些拥有大量外汇头寸的企业尤其如此,这正是2012年四季度曾经发生过的状况。
2012年9月美联储宣布实施第三次量化宽松(QE3)。这令人民币的升值压力走高。人民币兑美元的日末汇率收盘价快速升值,就进入了“涨停”的状态,这表明市场中有很强的人民币买入需求。
面对这种状况,央行一般会有两种选择:一种选择是让人民币汇率大幅升值,通过价格的改变来重新平衡市场上人民币的供求;另一种选择是在自己设定的汇率水平上大量抛出人民币,满足市场的需求。
但当时人民银行选择了第三条路,一方面仍然将人民币汇率设定在较低位置,同时又不向市场抛出人民币,这是那段时间外汇占款发放很少的主要原因。但这让央行设定的汇率水平偏离了市场的出清价格。市场陷入有价无市的状态,配置资源的功能退化。
由于市场上人民币升值压力持续存在,央行终于无法无视市场的换汇需求。从2012年12月开始向市场中抛出人民币。人民币日内的波动幅度也终于从“涨停板”的位置上落了下来。因为央行开始提供人民币流动性,市场中积压许久的换汇需求终于找到了宣泄的出口,令商业银行结售汇顺差、外汇占款,以及央行外汇资产创出新高。
因此,推动银行结售汇顺差在1月大幅飙升的,并不是市场上更强的结汇意愿,而是央行态度的变化。
在外汇市场功能恢复的背景下,代客结售汇顺差、外汇占款的走势取决于市场中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当衡量美元对一篮子货币汇率水平的美元指数上升时,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的加权平均名义有效汇率(NEER)也就相应上涨,令人民币被动升值。这时,人民币美元的升值压力就会减小,甚至出现贬值压力。
近期美元指数上涨明显,相应的,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也明显升值,人民币的贬值预期已开始走强。这从一个侧面表明市场内的人民币升值压力正在减弱。
因此,如果央行在未来保持现有态度不变的话,那么1月份的飙升的结售汇顺差和外汇占款就应该是一个一次性事件造成的数据高点。
有观点认为,商业银行结售汇顺差和外汇占款的飙升表明民间结汇意愿上升,或是人民币升值、资本流入压力的抬头。但在我看来,推升1月数据的并非市场力量,而是央行态度的转变。
在中国,实体经济中的外汇要换成可以在国内使用的人民币,需要经过两个环节。实体经济中的居民或企业将手中的外汇拿到商业银行换成人民币,这叫“结汇”。反过来,居民或企业用人民币向商业银行买外汇就叫做商业银行“售汇”。而“商业银行代客结售汇顺差”就是商业银行在结汇售汇过程中净收入的外汇量。在形成结售汇顺差的同时,商业银行需要支付给居民等价的人民币。这就是我们经常讨论的新增“外汇占款”数据。
除了发放数额不大的外汇贷款之外,商业银行拿着大量外汇并没有太多用处,因此也有将外汇换成人民币的需求。商业银行将自己手中多余的外汇头寸交给人民银行,变成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上外汇资产的增加。同时,商业银行获得人民银行支付的等值人民币,这可以称之为人民银行的外汇占款发放。
通过这两个环节,中国实体经济中的外汇就最终变成了央行的外汇资产(也就是外汇储备)。同时,等值的外汇占款就从央行手中流入到了实体经济。在这个渠道中,商业银行更多的只起到中介的作用,真正发生交易的是人民银行和实体经济中的居民。
如果央行不愿意放出人民币,换入外汇,那么商业银行结汇的意愿也会下降,民间的结汇需求就会因为找不到交易对手而无法满足。那些拥有大量外汇头寸的企业尤其如此,这正是2012年四季度曾经发生过的状况。
2012年9月美联储宣布实施第三次量化宽松(QE3)。这令人民币的升值压力走高。人民币兑美元的日末汇率收盘价快速升值,就进入了“涨停”的状态,这表明市场中有很强的人民币买入需求。
面对这种状况,央行一般会有两种选择:一种选择是让人民币汇率大幅升值,通过价格的改变来重新平衡市场上人民币的供求;另一种选择是在自己设定的汇率水平上大量抛出人民币,满足市场的需求。
但当时人民银行选择了第三条路,一方面仍然将人民币汇率设定在较低位置,同时又不向市场抛出人民币,这是那段时间外汇占款发放很少的主要原因。但这让央行设定的汇率水平偏离了市场的出清价格。市场陷入有价无市的状态,配置资源的功能退化。
由于市场上人民币升值压力持续存在,央行终于无法无视市场的换汇需求。从2012年12月开始向市场中抛出人民币。人民币日内的波动幅度也终于从“涨停板”的位置上落了下来。因为央行开始提供人民币流动性,市场中积压许久的换汇需求终于找到了宣泄的出口,令商业银行结售汇顺差、外汇占款,以及央行外汇资产创出新高。
因此,推动银行结售汇顺差在1月大幅飙升的,并不是市场上更强的结汇意愿,而是央行态度的变化。
在外汇市场功能恢复的背景下,代客结售汇顺差、外汇占款的走势取决于市场中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当衡量美元对一篮子货币汇率水平的美元指数上升时,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的加权平均名义有效汇率(NEER)也就相应上涨,令人民币被动升值。这时,人民币美元的升值压力就会减小,甚至出现贬值压力。
近期美元指数上涨明显,相应的,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也明显升值,人民币的贬值预期已开始走强。这从一个侧面表明市场内的人民币升值压力正在减弱。
因此,如果央行在未来保持现有态度不变的话,那么1月份的飙升的结售汇顺差和外汇占款就应该是一个一次性事件造成的数据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