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共海南省委党校,海南 海口 571100)
一、海南城镇化特点分析
在海南城镇化进程中,既有与全国城镇化进程相同的共性,又有其特性。海南城镇化进程中有如下显著特点。
1.城镇化水平高于工业化程度,城镇化走在工业化前面。这个特点是比较特殊的,就全国来说,大多数是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一般而言,城镇化与产业结构演进的关系是,城镇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及第二产业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关系,而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呈负相关关系。但海南的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发展状况出现了偏离,即城镇化水平高于工业化水平,造成偏离的原因有二:第一,海南的第三产业比重较大、发展较快,支撑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第二,由于快速发展的热带高效农业采取企业化的经营模式,这种经营模式不但不影响城镇化进程,反而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推进城镇化进程。这种偏离说明了海南的工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小,导致工业化程度不高。同时也说明,虽然海南的城镇化进程发展很快,但是城镇化质量并不高。
2.城镇化的主体的多元性和动力的外部性特点。由于独特的地理区位因素,造成海南特殊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在海南的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了包括城市、乡镇、农垦和第二居住所等在内的多元主体,与一般地区的城镇化主体是城市和鄉村的二元主体不同。这些多元主体在城镇化进程中发挥不同的作用。首先,城市是城镇化发展的传统力量,也是主要的推动力,它通过提供良好的就业机会、文化娱乐、服务保障、生活品质等吸引非劳动人口在城市内部的聚集。从海南城镇化发展现状来看,这方面的吸引力相比之下是不够的。其次,乡镇是推动城镇化的一个主要力量。由于海南的乡镇工业比较落后,甚至没有乡镇企业,工业就业人口比例低,加上海南的热带农业产业基础较好和土地资源优势,农民从事热带高效农业的收入并不低,农民进城务工的积极性不高。乡镇主要通过发展特色小城镇、发展特色旅游业带动城镇化发展。最后,农垦系统在推进海南城镇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2004年将农垦系统场部人口纳入全省城镇人口统一计算后,全省城镇人口比例上升了5个百分点,大大推进了城镇化进程。
拉动海南城镇化进程的动力表现为外部性特点。海南城镇化水平由1988年建省之初的17%上升到2011年的50.5%,年均增长超过1个百分点,甚至个别年份增长达到5个百分点,这23年来海南的城镇化进程是较快的。但海南快速发展的城镇化主要是靠岛外人口迁入推动的,岛内农民进城从事非农产业的很少。城镇化动力的“推—拉”理论模式在海南城镇化过程中没有得到很好的验证,原因是海南城镇的规模普遍较小,城市发展缓慢,设施水平落后,城市产业发展主要靠外来投资带动,产业吸引当地劳动力的能力很小;加上海南的热带高效农业基础较好、土地资源丰富,农民进城从事非农产业积极性不高。所以,海南城镇化的主要推动力表现为外部性。
3.注重绿色生态,注重陆海统筹。海南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始终坚持保护绿色生态,因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海南最突出的优势,也是科学发展的最大资本和竞争力。体现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即在规划、布局、实施等各个环节上都树立生态、环保、低碳等理念,确实做到“在保护环境中发展城镇化、在发展城镇化中保护环境”。正在建设中的各具特色的绿色小镇、旅游风情小镇是在保护绿色生态的基础上推进城镇化的最好佐证。
海南是全国最大的海洋省份,拥有2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海洋资源、滨海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城镇化过程要拓展发展空间,就必须考虑海陆联动;城镇化进程要持续发展,就要开发海洋资源,大力发展远洋捕捞业、渔业加工业、开发海洋旅游业和海洋油气资源等海洋产业,为城镇化提供长久待续发展动力。
二、海南城镇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虽然,二十多年来海南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但在城镇化发展中仍遇到一些问题,尤其近些年表现更为突出。
1.城镇化发展水平明显低于全国水平。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25年来,城镇化水平由建省之初1988年的17%上升到2011年的50.5%,城镇化水平增加了33.5%,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以上。从数字上看,海南城镇化发展很快,但是,按户籍人口计算的城镇化水平只有38.12%,如果再剔除农垦场部的人口(2004年已将农垦场部人口纳入城镇人口统计),则计算得到的实际的城镇化水平是32%,而全国的城镇化水平是51.3%。所以,相比之下,海南实际的城镇化水平比全国的城镇化水平要低得多。
2.城镇规模小、发育程度低,中心城镇实力弱、辐射带动能力小。据2011年统计,海南设市的城市共有8个,平均建成区面积只有32平方公里,平均城区人口仅限29万人,这两项指标都不足全国同期平均水平的一半,海南城镇规模小且发育缓慢。同时,海口、三亚两个中心城市的人口规模和经济实力,与其他省会城市和中心城市实力相比相差甚远,它们本身还处在不断聚集资金、技术、人才和不断扩大的阶段,所以,其辐射能力和带动周边农村发展的能力不强。
3.城镇之间自然距离虽小,但经济距离大、城镇间联系松散。近些年来,海南加大交通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完善交通设施,使得城市之间的自然距离变小。但是,由于省会城市和中心城市还处在快速聚集资源、不断壮大的阶段,其向下一级城镇和周边乡镇辐射带动的能力不强。大多数县一级城镇有特色且能够支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尚未建成,实力弱小;建制镇经济实力更是弱小。省会城市和中心城市与下一级城镇之间的纵向联系及城镇与城镇之间的横向联系比较松散。从城乡空间整体格局上看,海南城镇尚未真正形成功能联系紧密、分工协作合理的“城乡网络化”格局。
4.城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不足。虽然海南建省25年来城镇化进程快速发展,但是城镇化的质量不高,尤其是城镇化进程缺乏内在发展动力。产业发展是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所在,但海南城镇的产业普遍结构单一,缺乏能够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产业。目前海南多数城镇的三次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是,第一产业主要是发展热带高效农业和农富产品初加工业;第二产业比较落后,工业经济不足,县一级城镇工业企业不仅数量少,而且发展水平很低,工业短腿现象仍然存在;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特别是传统服务业这些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现代服务业起步晚,尚未形成规模,对城镇化所起的拉动作用不大。工业是城镇化的根本推动力,工业发展不起来,农业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就不能吸收更多农村剩余劳动转移到城镇中来,导致城镇化进行缓慢。 5.城镇管理不到位,基础设施建设满足不了需求。虽然海南已制定出台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总体规划,要求统筹规划、统一建设,但各城镇及城镇政府的各部门都从各自职责范围和自身利益出发对城镇化过程进行管理,普遍存在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现象,管理混乱。有些城镇不顾自身特点和实际需求,随意建设,只顾比投资、比形象、比摊子,导致资源利用率不高、资源严重浪费。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满足不了需求,尤其是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缺乏,严重阻碍了城镇化。有些城镇脏、乱、差现象随处可见,面目不堪入目,城镇缺乏美感,与建设国际旅游岛的要求相差甚远。
三、海南走特色城镇化道路的路径选择
如何走海南特色城镇化道路,如何争创中国特色城镇化实践范例?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是推动海南城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1.加快发展中心城市,充分发挥中心城镇核心地位作用。省会城市海口市和南部地区中心城市三亚市,这些年来,在城镇化进程中起到了核心地位辐射带动作用。区域经济理论告诉我们,中心城市与其他城镇相比较,具有更强的带动和辐射能力,它可以把其优质资源辐射给周边城镇,带动周边城镇快速发展。为了促进城镇化又好又快地发展,要不断地提升中心城镇的职能。首先,要强化海口市省会城市地位,增强核心地位作用,努力把海口市建设成为能够满足国际旅游岛发展需求的金融中心、商贸中心、教育中心、科研中心、旅游中心,充分发挥规模效益和区域带动辐射作用;大力推进以海口为核心、文昌和澄迈为两翼的“琼北城镇群”发展。其次,将三亚市建设成为世界著名、亚洲一流的国际性热带滨海休闲旅游度假地,不断强化三亚市作为海南省南部服务中枢的地位;积极推进以三亚为核心,陵水和乐东为两翼,保亭为腹地的“南部旅游城镇圈”的发展。最后,除了把海口市、三亚市作为海南大城市发展外,次一级的中心城镇发展也应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目标,重点推进。要以琼海作为海南东部地区中心城镇和儋州作为西部地区中心城镇,大力促进次级中心城镇的发展,更好地带动东西部地区乡镇的发展。
2.发展壮大特色经济,为城镇化提供动力。城镇化发展的动力在于特色经济实力的壮大,农业产业化是推动城镇化的初始动力,工业化是推动城镇化的根本动力,服务业是城镇化发展的后续动力。只有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和现代服务业,才能为城镇化进程提供不竭的动力。(1)推动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农业的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能为第二、三产业发展提供丰富的物质产品和足够的剩余劳动力,有利于推动城镇化进程。海南发展热带高效农业条件较好,具有丰富的资源和土地优势。关键是不断落实中央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大力发展热带高效农业、远洋捕捞业,加快发展农产品深度开发和深度加工业,拉长农业产业链条,打造品牌和特色,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2)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步伐。海南要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当前,就要抓住我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良好宏观形势,结合各城镇自身特点,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高科技支撑”产业发展战略要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大城市和中心城镇重点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低能耗、无污染工业,加快以龙头企业、大项目为核心带动产业集群发展进程。小城镇要与大城市和中心城镇产业发展相配套,做好产业的分工与协作,大力发展资源开发型和工劳动密集型相结合产业;积极发展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型产业,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镇。(3)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是朝阳产业、最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吸纳劳动力就业最多,是推动城镇化进程的强劲动力,也是拉动城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强劲动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发展,促进现代服务业快速健康发展。加快发展旅游业,旅游业是海南最具特色、优势和竞争力的产业,带动效应明显。要依托资源优势、区位特点,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热带滨海休闲度假、温泉康体保健、高尔夫旅游等特色旅游业。大力发展金融业,积极引进境内外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在海南设立分支机构,鼓励引进金融租赁、风险投资、担保、信托、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发展壮大会展业,充分利用博鳌亚洲论坛品牌效应,以国际化、专业化为标准,大力发展海口、三亚会展经济,促进海洋服务业发展。海南在全国拥有最长的海岸线,发展海洋服务业独具优势,要充分利用丰富的海洋资源优势,加快推进临港工业、海洋渔业、海洋运输业和海洋观光旅游业,把海洋产业培育成城镇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还要加快物流业发展、规范发展房地产业,大力发展文化体育和创意产业、商务服务业和建设国际购物中心。
3.加大投入,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城镇建设的重要物质保障,也是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标志。近几年来,海南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上马了一批如东环铁路、电网跨海联网工程、大广坝二期、红岭水库、城镇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等重大项目,极大地促进了海南经济社会发展,也极大地推动了海南城镇化进程。一些城市如海口、三亚市和东西部地区的中心城镇,城市面貌发生了极大变化,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优化,人们享受的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也有很多城镇基础设施不配套、不完善,城镇面貌和人居环境脏、乱、差的问题依仍存在。所以,要加大投入尤其是财政投入,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制订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方案,全面考虑城镇的电力、交通、通讯、供水排水、垃圾处理、环境保护等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统筹安排、统一建设、保证质量,保证城镇居民享有优质的公共服务。要突出重点,对基础条件较好的重点城镇加大投入,同时还要突出特色,让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风貌更加彰显海南热带生态特色。
4.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步伐,推动城镇化发展。现行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时代的产物,已严重制约城镇化发展水平和质量的提高,更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当前要打破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创新户籍制度改革,建立按居住地管理的一元户籍制度,让城乡居民可以自由选择居住地的户口登记,使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尽早脱离“半市民化”身份,成為真正的市民。
土地是农民最根本的生产资料,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是城镇化改革的关键。尽管海南人口密度小,不存在突出的人地矛盾问题,但农村土地被挪用、占用、征用现象比较严重,城乡仍出现了同地不同权而不同价的现象,这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所以,能否改革和创新土地管理制度关系到城镇化能否健康发展。
城镇化过程需要的资金量巨大,海南是一个小省,财政资金还不充裕,仅靠财政投入是不足的,要改革和创新城镇投融资体制,通过建立多元化、多类型、产权明晰、监管有力的投融资体制,促进企业资金、社会资金和外商投资更多地向城镇聚集,更好地推进城镇化进程。
参考文献:
[1]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海南省城乡发展一体化总体规划(2010-2030),2011.
[2]刘平量.海南经济特区城市化进程及其特点分析.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
[3]潘永强等.海南省乡村城镇化建设问题研究.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一、海南城镇化特点分析
在海南城镇化进程中,既有与全国城镇化进程相同的共性,又有其特性。海南城镇化进程中有如下显著特点。
1.城镇化水平高于工业化程度,城镇化走在工业化前面。这个特点是比较特殊的,就全国来说,大多数是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一般而言,城镇化与产业结构演进的关系是,城镇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及第二产业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关系,而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呈负相关关系。但海南的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发展状况出现了偏离,即城镇化水平高于工业化水平,造成偏离的原因有二:第一,海南的第三产业比重较大、发展较快,支撑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第二,由于快速发展的热带高效农业采取企业化的经营模式,这种经营模式不但不影响城镇化进程,反而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推进城镇化进程。这种偏离说明了海南的工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小,导致工业化程度不高。同时也说明,虽然海南的城镇化进程发展很快,但是城镇化质量并不高。
2.城镇化的主体的多元性和动力的外部性特点。由于独特的地理区位因素,造成海南特殊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在海南的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了包括城市、乡镇、农垦和第二居住所等在内的多元主体,与一般地区的城镇化主体是城市和鄉村的二元主体不同。这些多元主体在城镇化进程中发挥不同的作用。首先,城市是城镇化发展的传统力量,也是主要的推动力,它通过提供良好的就业机会、文化娱乐、服务保障、生活品质等吸引非劳动人口在城市内部的聚集。从海南城镇化发展现状来看,这方面的吸引力相比之下是不够的。其次,乡镇是推动城镇化的一个主要力量。由于海南的乡镇工业比较落后,甚至没有乡镇企业,工业就业人口比例低,加上海南的热带农业产业基础较好和土地资源优势,农民从事热带高效农业的收入并不低,农民进城务工的积极性不高。乡镇主要通过发展特色小城镇、发展特色旅游业带动城镇化发展。最后,农垦系统在推进海南城镇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2004年将农垦系统场部人口纳入全省城镇人口统一计算后,全省城镇人口比例上升了5个百分点,大大推进了城镇化进程。
拉动海南城镇化进程的动力表现为外部性特点。海南城镇化水平由1988年建省之初的17%上升到2011年的50.5%,年均增长超过1个百分点,甚至个别年份增长达到5个百分点,这23年来海南的城镇化进程是较快的。但海南快速发展的城镇化主要是靠岛外人口迁入推动的,岛内农民进城从事非农产业的很少。城镇化动力的“推—拉”理论模式在海南城镇化过程中没有得到很好的验证,原因是海南城镇的规模普遍较小,城市发展缓慢,设施水平落后,城市产业发展主要靠外来投资带动,产业吸引当地劳动力的能力很小;加上海南的热带高效农业基础较好、土地资源丰富,农民进城从事非农产业积极性不高。所以,海南城镇化的主要推动力表现为外部性。
3.注重绿色生态,注重陆海统筹。海南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始终坚持保护绿色生态,因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海南最突出的优势,也是科学发展的最大资本和竞争力。体现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即在规划、布局、实施等各个环节上都树立生态、环保、低碳等理念,确实做到“在保护环境中发展城镇化、在发展城镇化中保护环境”。正在建设中的各具特色的绿色小镇、旅游风情小镇是在保护绿色生态的基础上推进城镇化的最好佐证。
海南是全国最大的海洋省份,拥有2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海洋资源、滨海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城镇化过程要拓展发展空间,就必须考虑海陆联动;城镇化进程要持续发展,就要开发海洋资源,大力发展远洋捕捞业、渔业加工业、开发海洋旅游业和海洋油气资源等海洋产业,为城镇化提供长久待续发展动力。
二、海南城镇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虽然,二十多年来海南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但在城镇化发展中仍遇到一些问题,尤其近些年表现更为突出。
1.城镇化发展水平明显低于全国水平。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25年来,城镇化水平由建省之初1988年的17%上升到2011年的50.5%,城镇化水平增加了33.5%,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以上。从数字上看,海南城镇化发展很快,但是,按户籍人口计算的城镇化水平只有38.12%,如果再剔除农垦场部的人口(2004年已将农垦场部人口纳入城镇人口统计),则计算得到的实际的城镇化水平是32%,而全国的城镇化水平是51.3%。所以,相比之下,海南实际的城镇化水平比全国的城镇化水平要低得多。
2.城镇规模小、发育程度低,中心城镇实力弱、辐射带动能力小。据2011年统计,海南设市的城市共有8个,平均建成区面积只有32平方公里,平均城区人口仅限29万人,这两项指标都不足全国同期平均水平的一半,海南城镇规模小且发育缓慢。同时,海口、三亚两个中心城市的人口规模和经济实力,与其他省会城市和中心城市实力相比相差甚远,它们本身还处在不断聚集资金、技术、人才和不断扩大的阶段,所以,其辐射能力和带动周边农村发展的能力不强。
3.城镇之间自然距离虽小,但经济距离大、城镇间联系松散。近些年来,海南加大交通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完善交通设施,使得城市之间的自然距离变小。但是,由于省会城市和中心城市还处在快速聚集资源、不断壮大的阶段,其向下一级城镇和周边乡镇辐射带动的能力不强。大多数县一级城镇有特色且能够支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尚未建成,实力弱小;建制镇经济实力更是弱小。省会城市和中心城市与下一级城镇之间的纵向联系及城镇与城镇之间的横向联系比较松散。从城乡空间整体格局上看,海南城镇尚未真正形成功能联系紧密、分工协作合理的“城乡网络化”格局。
4.城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不足。虽然海南建省25年来城镇化进程快速发展,但是城镇化的质量不高,尤其是城镇化进程缺乏内在发展动力。产业发展是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所在,但海南城镇的产业普遍结构单一,缺乏能够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产业。目前海南多数城镇的三次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是,第一产业主要是发展热带高效农业和农富产品初加工业;第二产业比较落后,工业经济不足,县一级城镇工业企业不仅数量少,而且发展水平很低,工业短腿现象仍然存在;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特别是传统服务业这些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现代服务业起步晚,尚未形成规模,对城镇化所起的拉动作用不大。工业是城镇化的根本推动力,工业发展不起来,农业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就不能吸收更多农村剩余劳动转移到城镇中来,导致城镇化进行缓慢。 5.城镇管理不到位,基础设施建设满足不了需求。虽然海南已制定出台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总体规划,要求统筹规划、统一建设,但各城镇及城镇政府的各部门都从各自职责范围和自身利益出发对城镇化过程进行管理,普遍存在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现象,管理混乱。有些城镇不顾自身特点和实际需求,随意建设,只顾比投资、比形象、比摊子,导致资源利用率不高、资源严重浪费。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满足不了需求,尤其是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缺乏,严重阻碍了城镇化。有些城镇脏、乱、差现象随处可见,面目不堪入目,城镇缺乏美感,与建设国际旅游岛的要求相差甚远。
三、海南走特色城镇化道路的路径选择
如何走海南特色城镇化道路,如何争创中国特色城镇化实践范例?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是推动海南城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1.加快发展中心城市,充分发挥中心城镇核心地位作用。省会城市海口市和南部地区中心城市三亚市,这些年来,在城镇化进程中起到了核心地位辐射带动作用。区域经济理论告诉我们,中心城市与其他城镇相比较,具有更强的带动和辐射能力,它可以把其优质资源辐射给周边城镇,带动周边城镇快速发展。为了促进城镇化又好又快地发展,要不断地提升中心城镇的职能。首先,要强化海口市省会城市地位,增强核心地位作用,努力把海口市建设成为能够满足国际旅游岛发展需求的金融中心、商贸中心、教育中心、科研中心、旅游中心,充分发挥规模效益和区域带动辐射作用;大力推进以海口为核心、文昌和澄迈为两翼的“琼北城镇群”发展。其次,将三亚市建设成为世界著名、亚洲一流的国际性热带滨海休闲旅游度假地,不断强化三亚市作为海南省南部服务中枢的地位;积极推进以三亚为核心,陵水和乐东为两翼,保亭为腹地的“南部旅游城镇圈”的发展。最后,除了把海口市、三亚市作为海南大城市发展外,次一级的中心城镇发展也应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目标,重点推进。要以琼海作为海南东部地区中心城镇和儋州作为西部地区中心城镇,大力促进次级中心城镇的发展,更好地带动东西部地区乡镇的发展。
2.发展壮大特色经济,为城镇化提供动力。城镇化发展的动力在于特色经济实力的壮大,农业产业化是推动城镇化的初始动力,工业化是推动城镇化的根本动力,服务业是城镇化发展的后续动力。只有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和现代服务业,才能为城镇化进程提供不竭的动力。(1)推动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农业的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能为第二、三产业发展提供丰富的物质产品和足够的剩余劳动力,有利于推动城镇化进程。海南发展热带高效农业条件较好,具有丰富的资源和土地优势。关键是不断落实中央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大力发展热带高效农业、远洋捕捞业,加快发展农产品深度开发和深度加工业,拉长农业产业链条,打造品牌和特色,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2)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步伐。海南要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当前,就要抓住我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良好宏观形势,结合各城镇自身特点,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高科技支撑”产业发展战略要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大城市和中心城镇重点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低能耗、无污染工业,加快以龙头企业、大项目为核心带动产业集群发展进程。小城镇要与大城市和中心城镇产业发展相配套,做好产业的分工与协作,大力发展资源开发型和工劳动密集型相结合产业;积极发展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型产业,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镇。(3)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是朝阳产业、最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吸纳劳动力就业最多,是推动城镇化进程的强劲动力,也是拉动城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强劲动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发展,促进现代服务业快速健康发展。加快发展旅游业,旅游业是海南最具特色、优势和竞争力的产业,带动效应明显。要依托资源优势、区位特点,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热带滨海休闲度假、温泉康体保健、高尔夫旅游等特色旅游业。大力发展金融业,积极引进境内外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在海南设立分支机构,鼓励引进金融租赁、风险投资、担保、信托、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发展壮大会展业,充分利用博鳌亚洲论坛品牌效应,以国际化、专业化为标准,大力发展海口、三亚会展经济,促进海洋服务业发展。海南在全国拥有最长的海岸线,发展海洋服务业独具优势,要充分利用丰富的海洋资源优势,加快推进临港工业、海洋渔业、海洋运输业和海洋观光旅游业,把海洋产业培育成城镇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还要加快物流业发展、规范发展房地产业,大力发展文化体育和创意产业、商务服务业和建设国际购物中心。
3.加大投入,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城镇建设的重要物质保障,也是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标志。近几年来,海南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上马了一批如东环铁路、电网跨海联网工程、大广坝二期、红岭水库、城镇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等重大项目,极大地促进了海南经济社会发展,也极大地推动了海南城镇化进程。一些城市如海口、三亚市和东西部地区的中心城镇,城市面貌发生了极大变化,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优化,人们享受的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也有很多城镇基础设施不配套、不完善,城镇面貌和人居环境脏、乱、差的问题依仍存在。所以,要加大投入尤其是财政投入,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制订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方案,全面考虑城镇的电力、交通、通讯、供水排水、垃圾处理、环境保护等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统筹安排、统一建设、保证质量,保证城镇居民享有优质的公共服务。要突出重点,对基础条件较好的重点城镇加大投入,同时还要突出特色,让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风貌更加彰显海南热带生态特色。
4.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步伐,推动城镇化发展。现行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时代的产物,已严重制约城镇化发展水平和质量的提高,更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当前要打破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创新户籍制度改革,建立按居住地管理的一元户籍制度,让城乡居民可以自由选择居住地的户口登记,使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尽早脱离“半市民化”身份,成為真正的市民。
土地是农民最根本的生产资料,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是城镇化改革的关键。尽管海南人口密度小,不存在突出的人地矛盾问题,但农村土地被挪用、占用、征用现象比较严重,城乡仍出现了同地不同权而不同价的现象,这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所以,能否改革和创新土地管理制度关系到城镇化能否健康发展。
城镇化过程需要的资金量巨大,海南是一个小省,财政资金还不充裕,仅靠财政投入是不足的,要改革和创新城镇投融资体制,通过建立多元化、多类型、产权明晰、监管有力的投融资体制,促进企业资金、社会资金和外商投资更多地向城镇聚集,更好地推进城镇化进程。
参考文献:
[1]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海南省城乡发展一体化总体规划(2010-2030),2011.
[2]刘平量.海南经济特区城市化进程及其特点分析.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
[3]潘永强等.海南省乡村城镇化建设问题研究.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