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沉默和课堂表达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两种截然不同的学习表现,也体现了其不同的学习心理和学习状态。当下,教师经常会在小学语文高年级教学中遇到学生全体沉默的尴尬情况,如何冲破这种尴尬,让学生乐于进行课堂表达,是小学语文教师共同的教学心愿。据此,本文浅谈小学语文高年级教学里的课堂沉默与课堂表达,以期能为各位任课教师提供有价值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年级教学;课堂沉默;课堂表达
课堂沉默和课堂表达有其特定的教学过程,也可以说,不同的教学过程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体验,继而影响其学习选择——保持沉默或是勇于表达。所以教师需要从反思教学过程入手,看一看自己到底在哪些教学环节中有所疏漏才导致学生不发语言。然后再对症下药,促进学生进行课堂表达。本文拟按照上述思路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一、教学过程还原
(一)课堂沉默教学过程还原
造成学生课堂沉默的教学过程应至少满足了以下三个条件中的一个甚至是全都满足。第一是教师始终秉持“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把学生当成了教学过程中的附属,没有考虑其学习体验和情感认知,久而久之就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了深深的依赖感,有些语文学困生甚至會生出“我是为了老师才学习,我不喜欢老师,所以我不学习”的错误逻辑,选择课堂沉默;第二是教师没有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小学高年级阶段正是学生为初中语文学习打基础的关键时期,如果教师一味的采用“填鸭式”和“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势必会让学生越学越累,越累越讨厌学习,形成恶性循环,最终放弃语文学习,选择课堂沉默;第三是教师没有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例如在讲《泊船瓜洲》的时候,教师没有进行内容延伸、没有多媒体展示、没有故事铺垫、没有情感体验,这样的教学内容试问怎么能赢得学生的青睐呢?所以学生选择课堂沉默也非常正常。
(二)课堂表达教学过程还原
课堂表达教学过程与课堂沉默教学过程恰恰相反,这里也从教学理念、方式和内容上进行简要分析。首先,教师按照新课改标准秉持“人本教学”理念,积极发挥自身的教学引导作用以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使学生获得了学习和思考的主动权,自然就有了课堂表达的欲望;其次,教师摈弃“填鸭式”和“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采用诸如兴趣教学法、合作教学法、师生互动教学法等多种以增强学生情感体验为核心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其有了强烈的想表达的愿望;最后,例如在讲《松鼠》的时候,教师往往会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认为的松鼠的样子和它喜欢吃的食物,给学生最大的想象力和创造空间,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想急切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教师反思总结
基于对小学语文高年级教学里的课堂沉默和课堂表达的教学过程的比较,教师应当明白不同的教学理念、方式和内容是影响学生表达积极性的根本原因。因此教师需要从这三个方面进行科学的教学反思。
首先,教师要深度检讨自己的教学理念是否仍停留在“以教师为中心”的阶段,即整个教学过程有没有对学生颐指气使、严格命令的教学表现,同时还要深度研究基于新课改背景下的“人本教学”理念,理解“人”代表的含义,正确认识自己的课堂地位和作用,做好教学心态和教学行为的转变和适应工作。
其次,教师要深度分析自己所采取的教学方法是不是单一、枯燥,并反思在这种教学方法下学生的学习状态是否符合自己的教学预期。同时要深度学习科学的教学方法,掌握这些教学方法的使用范围、规则、特点,做到灵活应用、综合实践。
最后,教师要深度检讨自己的选课、备课过程,看一看是否存在“笔者葫芦画瓢”的情况,是否存在“以教材为唯一内容”的情况。同时要积极的向其他教师进行请教,深度总结优化、细化、拓展教学内容的策略和方法,在选课、备课中予以体现,并在教学过程中予以深度实践。
三、对课堂沉默和课堂表达的再认识
(一)学生课堂沉默的原因分析
笔者认为一共有如下三个原因:第一是教师缺乏正确的教学态度,即没有检讨自己,只是一味的埋怨学生不配合自己的教学工作,持有这种心态的老师并不在少数,是导致学生课堂沉默的主要原因;第二是教师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尤其对年轻的语文教师来说,“照本宣科”往往是最保险的教学方法,所以他们宁愿学生沉默,也不愿出现任何的教学失误,但殊不知课堂沉默才是由他们自己造成的最严重的教学失误;第三是教师没有摆脱教材束缚,更严格的说是没有摆脱应试教育大环境的束缚,一切以教材为准,一切为成绩服务的想法使他们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感受,让学生变得沉默。
(二)促进学生课堂表达的策略分析
基于对学生课堂沉默的原因分析,笔者也从三个方面分析教学策略:第一是教师要端正自己的教学态度,深刻认识到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单纯心理,只要他们不说话,那定不是有意为难老师,而是真的不适应或不喜欢教师的教学行为,这一点需要教师们高度注意;第二是积极学习并勇于实践各种教学方法,即使失败了,也敢于在失败中总结教学经验,放弃一味的求稳不进的侥幸心理,做为学生学习负责的合格教师;第三是多从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需求入手,积极搜集和整理语文阅读素材以拓展教学内容,使学生身在课堂却能饱览群书,畅游书海中亦可探问求知,从而培养其课堂表达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课堂沉默和课堂表达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同点在于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学理念、方式和内容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继而决定教师会不会获得学生的“心理认同”,并最终影响其学习选择——保持沉默或是勇于表达。所以,教师必须要改变课堂沉默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理念、方式和内容,才能促进学生进行课堂表达,与教师建立并维持好互动关系。当然,上述分析只是笔者的浅见,文中的不足之处还请各位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 杨月惠.探究小学语文高年级教学里的课堂沉默与课堂表达[J].考试周刊,2019(15).
[2] 迎春.课堂观察视角下语文课堂沉默的成因与策略[J].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6(6):98-98.
[3] 严宝忠,江青尧.小学高年级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方法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7(03):304.
(作者单位:四川省广汉市实验小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年级教学;课堂沉默;课堂表达
课堂沉默和课堂表达有其特定的教学过程,也可以说,不同的教学过程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体验,继而影响其学习选择——保持沉默或是勇于表达。所以教师需要从反思教学过程入手,看一看自己到底在哪些教学环节中有所疏漏才导致学生不发语言。然后再对症下药,促进学生进行课堂表达。本文拟按照上述思路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一、教学过程还原
(一)课堂沉默教学过程还原
造成学生课堂沉默的教学过程应至少满足了以下三个条件中的一个甚至是全都满足。第一是教师始终秉持“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把学生当成了教学过程中的附属,没有考虑其学习体验和情感认知,久而久之就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了深深的依赖感,有些语文学困生甚至會生出“我是为了老师才学习,我不喜欢老师,所以我不学习”的错误逻辑,选择课堂沉默;第二是教师没有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小学高年级阶段正是学生为初中语文学习打基础的关键时期,如果教师一味的采用“填鸭式”和“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势必会让学生越学越累,越累越讨厌学习,形成恶性循环,最终放弃语文学习,选择课堂沉默;第三是教师没有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例如在讲《泊船瓜洲》的时候,教师没有进行内容延伸、没有多媒体展示、没有故事铺垫、没有情感体验,这样的教学内容试问怎么能赢得学生的青睐呢?所以学生选择课堂沉默也非常正常。
(二)课堂表达教学过程还原
课堂表达教学过程与课堂沉默教学过程恰恰相反,这里也从教学理念、方式和内容上进行简要分析。首先,教师按照新课改标准秉持“人本教学”理念,积极发挥自身的教学引导作用以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使学生获得了学习和思考的主动权,自然就有了课堂表达的欲望;其次,教师摈弃“填鸭式”和“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采用诸如兴趣教学法、合作教学法、师生互动教学法等多种以增强学生情感体验为核心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其有了强烈的想表达的愿望;最后,例如在讲《松鼠》的时候,教师往往会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认为的松鼠的样子和它喜欢吃的食物,给学生最大的想象力和创造空间,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想急切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教师反思总结
基于对小学语文高年级教学里的课堂沉默和课堂表达的教学过程的比较,教师应当明白不同的教学理念、方式和内容是影响学生表达积极性的根本原因。因此教师需要从这三个方面进行科学的教学反思。
首先,教师要深度检讨自己的教学理念是否仍停留在“以教师为中心”的阶段,即整个教学过程有没有对学生颐指气使、严格命令的教学表现,同时还要深度研究基于新课改背景下的“人本教学”理念,理解“人”代表的含义,正确认识自己的课堂地位和作用,做好教学心态和教学行为的转变和适应工作。
其次,教师要深度分析自己所采取的教学方法是不是单一、枯燥,并反思在这种教学方法下学生的学习状态是否符合自己的教学预期。同时要深度学习科学的教学方法,掌握这些教学方法的使用范围、规则、特点,做到灵活应用、综合实践。
最后,教师要深度检讨自己的选课、备课过程,看一看是否存在“笔者葫芦画瓢”的情况,是否存在“以教材为唯一内容”的情况。同时要积极的向其他教师进行请教,深度总结优化、细化、拓展教学内容的策略和方法,在选课、备课中予以体现,并在教学过程中予以深度实践。
三、对课堂沉默和课堂表达的再认识
(一)学生课堂沉默的原因分析
笔者认为一共有如下三个原因:第一是教师缺乏正确的教学态度,即没有检讨自己,只是一味的埋怨学生不配合自己的教学工作,持有这种心态的老师并不在少数,是导致学生课堂沉默的主要原因;第二是教师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尤其对年轻的语文教师来说,“照本宣科”往往是最保险的教学方法,所以他们宁愿学生沉默,也不愿出现任何的教学失误,但殊不知课堂沉默才是由他们自己造成的最严重的教学失误;第三是教师没有摆脱教材束缚,更严格的说是没有摆脱应试教育大环境的束缚,一切以教材为准,一切为成绩服务的想法使他们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感受,让学生变得沉默。
(二)促进学生课堂表达的策略分析
基于对学生课堂沉默的原因分析,笔者也从三个方面分析教学策略:第一是教师要端正自己的教学态度,深刻认识到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单纯心理,只要他们不说话,那定不是有意为难老师,而是真的不适应或不喜欢教师的教学行为,这一点需要教师们高度注意;第二是积极学习并勇于实践各种教学方法,即使失败了,也敢于在失败中总结教学经验,放弃一味的求稳不进的侥幸心理,做为学生学习负责的合格教师;第三是多从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需求入手,积极搜集和整理语文阅读素材以拓展教学内容,使学生身在课堂却能饱览群书,畅游书海中亦可探问求知,从而培养其课堂表达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课堂沉默和课堂表达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同点在于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学理念、方式和内容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继而决定教师会不会获得学生的“心理认同”,并最终影响其学习选择——保持沉默或是勇于表达。所以,教师必须要改变课堂沉默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理念、方式和内容,才能促进学生进行课堂表达,与教师建立并维持好互动关系。当然,上述分析只是笔者的浅见,文中的不足之处还请各位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 杨月惠.探究小学语文高年级教学里的课堂沉默与课堂表达[J].考试周刊,2019(15).
[2] 迎春.课堂观察视角下语文课堂沉默的成因与策略[J].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6(6):98-98.
[3] 严宝忠,江青尧.小学高年级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方法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7(03):304.
(作者单位:四川省广汉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