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性别这一新研究视角的提出,对原来以男性为中心的知识体系持批判态度,該视角不仅关注女性,还关注男性,甚至更关注两性关系。凉山彝族家支文化在全面维护男性利益、赋予男性高尚地位和特殊荣誉之时,给男性也带来了很多束缚和强大的精神压力。社会性别上的差异是后天文化造就的,要想逐步缩小社会性别差异,就需要挑战传统社会性别观念,加强性别意识教育,树立平等的性别意识,努力发挥教育在引导文化积极发展方向中的作用。
【关键词】:家支文化;尔普;性别意识教育;途径
一、概念界定
家支文化是家支成员共同活动所创造出来的各种产物。该文化是彝族先民在适应并改造自然、繁衍子孙后代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并传承而来的,是彝族人认识自己的思维成果,在彝族传统文化中居于核心位置,内容包罗万象,凉山彝族传统文化就是以家支文化为核心传承和发展而来的。笔者则将其内容归纳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方面。尔普为凉山彝语,意为“交换的价钱”、“商议的价钱”。经同一家支成员商议,成员在丧葬和各种法律责任中必须担负的集资、赔偿费用就统称为尔普,而后产生了变迁,申诉费、所凑的学费等都统称尔普,是种互助行为,它属于家支文化中的制度文化。
性别意识指人们自觉地从性别的角度,去观察和认识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和文化,并对其进行性别分析与规划,以实现社会性别公平,[1]它也是当代人应该具备的一种现代意识。
二、开展性别意识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性别意识教育不能等同于女性教育,要真正促进社会的两性平等,男性不能缺席性别意识教育,[2]性别意识教育是针对两性而开展的,而女性教育则是专门针对女性开展的教育。现今男女平等正在成为我国社会大众的主流意识,但一些传统性别观念仍旧存在,成为束缚彝区男女生活和行为的绊脚石。社会由男和女组成,历史由男和女共同创造,女性是个相对的范畴,研究女性问题时要具备性别意识,必须相对男性进行分析与理解。在女性教育全面实施,性别意识教育大力推进的今天,我们更应该重视社会性别分析,必须对彝区现今的社会性别状况重新做一个梳理,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拯救女性的同时也要将男性从深渊中救出,家支文化赋予男性更多的权利,但也强加给男性更多责任,局限了男性的发展。这种对男性的局限由社会文化引起,可以改变,主要途径是通过教育,努力创造一个两性都能充分、全面发展的环境,使两性在社会地位与社会结构中和谐发展。
三、性别意识教育开展的途径
尔普文化变迁中体现两性平等的方面,应该通过教育活动继续发扬传承,男女不平等的方面,在凉山彝区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中,应该抛开传统性别观念局限,应对男性赋予理性期望,尽量减小男性压力,应正视女性的价值和贡献,提高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值,让两性相互认知与了解,对此就该加强性别意识教育,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教育男女要运用社会性别视角来看待两性差异和社会中的一些不平等的性别分工模式,特别注意要充分发挥男性在构建和谐性别文化中的作用。
我们要时常比较彝族妇女与男子在社会中充当的不同角色,以改变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和偏见。女性要认识到自身潜在的能力,应该接受并且喜欢自己的性别,接纳自己的一切优点和劣势。优点可以自信的发挥,找到自身的价值,劣势可以通过接受教育培训得以转变,最终以取得女性自身觉醒。同时女性也要认识到男性的困难,要了解男性为拥有特权付出的代价。男性要发现女性独特的价值,要知道女性在社会角色上的艰苦,二者这样相互了解与认识,会意识到他们之间存在着不同需求,才不会相互抱怨,最后才能实现男女两性的互动和共赢。
父子教育在凉山彝族社会传统家庭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尤其重视对男童的教育。[3]现在,在家庭教育中,采用谈话法、榜样法和案例情境教学法等方式轮流对孩子进行教育,父亲可以是老师,母亲也可以担任。教育内容该逐步的融入一些性别方面的知识,男女该平等,父母关系应该和谐,为孩子树立榜样,男孩、女孩都需要接受家长的教育。家长应抛开传统性别观念,采用正确的性别意识积极的教育好下一代,尤其是男性应该尊重女性,女性自己更该注重自身的人格修养。家庭教育的教学场地可以灵活多样,可以在火塘边,可以在生产中,也可以在家支集会时。
第二,对广大媒体人士进行性别意识教育,发挥其自律作用,正确的引导舆论,努力为实现男女平等做贡献。社会要形成一种理性期待男性角色的氛围,只有那样男性才可以取得自由发展,而不会也成为传统性别文化的受害者。同时社会也要提高對女性的角色期待,利用各种媒体,宣传那些在各领域中有杰出贡献的彝族妇女自强不息、建功立业的优秀事迹,以起到示范带头作用。
第三,教育彝族女干部要具备性别意识,让她们知道自己是彝族妇女参政的代表,要能在决策机构中维护妇女的权益,最终成为妇女解放的中坚力量。
第四,后天的教育对个人的性别塑造产生能动性影响,在实施性别意识教育时,要做好教育者(主要指教师和家长)和相关部门领导的工作。要求他们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能根据两性心理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理性的开展性别意识教育,最终使得两性的身心都能健康和谐发展。教育决策层领导要具备性别意识,特别是男性。作为决策者,应具备性别意识,要全面考虑决策对男女各自造成的影响,若发现已出台的政策对女性发展有负面影响,就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努力使两性发展协调。[4]
第五,在教育领域,教师要具备较高性别敏感,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教师培训中,促使教育者自身能采用正确的社会性别意识对学生进行评价与期待。具备性别意识的教师还能够用正确的性别观念和知识指导学生如何面对与处理现实中呈现的性别差异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推进下一代从传统性别观念中解放的步伐,也可以促使下一代习得正确的性别意识。教师的教学态度和行为举止,应尽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特长加以指导,淡化性别观念,特别是学校中的彝族女童,因发展起点低,心理素质差等原因,更应该受到教师的照顾。教师,特别是女教师应该给女童树立榜样,帮助女童在学习上、在生活中找回自信心,尤其是专门的民族学校中,应该开发具有本土特色的校本课程,课程内容也该具备性别意识,抛开以往的性别偏见,让学生在学校中就能体会到社会性别公平。
第六,开展性别教育,确立正确的性别意识是女性全面自由发展的条件,也是彝族男性得以解放的条件。彝族女性是彝族的母亲,是彝族儿童第一个直接的教育者,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教育者。女性的思想观念对整个彝区下一代的各方面影响都很大,只有在女性中实施好性别意识教育,鼓励她们树立正确的性别角色观,摆脱重男轻女封建思想观念,彝区的下一代才可以取得自由发展的空间,下一代的彝族男性才能摆脱传统性别文化强加给自己的重任,才可以走上身心健康发展的道路。
教育对人的社会性别塑造有重要的影响,尤其不少女性相信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在缩小男女社会性别差异方面能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就应该从教育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上,特别关注女性教育,大力开展女性教育,逐步提高女性整体素质,发挥女性潜能与优势,进而可以逐步的缩小两性社会性别差异。同时急需加强针对两性的性别意识教育,从源头上消除传统性别观念对女性的歧视与偏见,消除传统文化强加给男性的枷锁,使得男女都得到全面、自由发展,实现两性间在工作与家庭中的角色优化和互补。
注释:
[1]郑新蓉.性别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
[2]刘娟.当今社会性别观念现状与加强性别意识教育[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2):82-86.
[3]马史火.简述凉山彝族传统家庭中的父子教育[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10(2):81-84.
[4]唐娅辉.性别意识与妇女地位[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0(4):45-50.
[1]刘正发.凉山彝族家支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
[2]沈弈斐.被建构的女性—当代社会性别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关键词】:家支文化;尔普;性别意识教育;途径
一、概念界定
家支文化是家支成员共同活动所创造出来的各种产物。该文化是彝族先民在适应并改造自然、繁衍子孙后代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并传承而来的,是彝族人认识自己的思维成果,在彝族传统文化中居于核心位置,内容包罗万象,凉山彝族传统文化就是以家支文化为核心传承和发展而来的。笔者则将其内容归纳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方面。尔普为凉山彝语,意为“交换的价钱”、“商议的价钱”。经同一家支成员商议,成员在丧葬和各种法律责任中必须担负的集资、赔偿费用就统称为尔普,而后产生了变迁,申诉费、所凑的学费等都统称尔普,是种互助行为,它属于家支文化中的制度文化。
性别意识指人们自觉地从性别的角度,去观察和认识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和文化,并对其进行性别分析与规划,以实现社会性别公平,[1]它也是当代人应该具备的一种现代意识。
二、开展性别意识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性别意识教育不能等同于女性教育,要真正促进社会的两性平等,男性不能缺席性别意识教育,[2]性别意识教育是针对两性而开展的,而女性教育则是专门针对女性开展的教育。现今男女平等正在成为我国社会大众的主流意识,但一些传统性别观念仍旧存在,成为束缚彝区男女生活和行为的绊脚石。社会由男和女组成,历史由男和女共同创造,女性是个相对的范畴,研究女性问题时要具备性别意识,必须相对男性进行分析与理解。在女性教育全面实施,性别意识教育大力推进的今天,我们更应该重视社会性别分析,必须对彝区现今的社会性别状况重新做一个梳理,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拯救女性的同时也要将男性从深渊中救出,家支文化赋予男性更多的权利,但也强加给男性更多责任,局限了男性的发展。这种对男性的局限由社会文化引起,可以改变,主要途径是通过教育,努力创造一个两性都能充分、全面发展的环境,使两性在社会地位与社会结构中和谐发展。
三、性别意识教育开展的途径
尔普文化变迁中体现两性平等的方面,应该通过教育活动继续发扬传承,男女不平等的方面,在凉山彝区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中,应该抛开传统性别观念局限,应对男性赋予理性期望,尽量减小男性压力,应正视女性的价值和贡献,提高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值,让两性相互认知与了解,对此就该加强性别意识教育,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教育男女要运用社会性别视角来看待两性差异和社会中的一些不平等的性别分工模式,特别注意要充分发挥男性在构建和谐性别文化中的作用。
我们要时常比较彝族妇女与男子在社会中充当的不同角色,以改变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和偏见。女性要认识到自身潜在的能力,应该接受并且喜欢自己的性别,接纳自己的一切优点和劣势。优点可以自信的发挥,找到自身的价值,劣势可以通过接受教育培训得以转变,最终以取得女性自身觉醒。同时女性也要认识到男性的困难,要了解男性为拥有特权付出的代价。男性要发现女性独特的价值,要知道女性在社会角色上的艰苦,二者这样相互了解与认识,会意识到他们之间存在着不同需求,才不会相互抱怨,最后才能实现男女两性的互动和共赢。
父子教育在凉山彝族社会传统家庭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尤其重视对男童的教育。[3]现在,在家庭教育中,采用谈话法、榜样法和案例情境教学法等方式轮流对孩子进行教育,父亲可以是老师,母亲也可以担任。教育内容该逐步的融入一些性别方面的知识,男女该平等,父母关系应该和谐,为孩子树立榜样,男孩、女孩都需要接受家长的教育。家长应抛开传统性别观念,采用正确的性别意识积极的教育好下一代,尤其是男性应该尊重女性,女性自己更该注重自身的人格修养。家庭教育的教学场地可以灵活多样,可以在火塘边,可以在生产中,也可以在家支集会时。
第二,对广大媒体人士进行性别意识教育,发挥其自律作用,正确的引导舆论,努力为实现男女平等做贡献。社会要形成一种理性期待男性角色的氛围,只有那样男性才可以取得自由发展,而不会也成为传统性别文化的受害者。同时社会也要提高對女性的角色期待,利用各种媒体,宣传那些在各领域中有杰出贡献的彝族妇女自强不息、建功立业的优秀事迹,以起到示范带头作用。
第三,教育彝族女干部要具备性别意识,让她们知道自己是彝族妇女参政的代表,要能在决策机构中维护妇女的权益,最终成为妇女解放的中坚力量。
第四,后天的教育对个人的性别塑造产生能动性影响,在实施性别意识教育时,要做好教育者(主要指教师和家长)和相关部门领导的工作。要求他们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能根据两性心理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理性的开展性别意识教育,最终使得两性的身心都能健康和谐发展。教育决策层领导要具备性别意识,特别是男性。作为决策者,应具备性别意识,要全面考虑决策对男女各自造成的影响,若发现已出台的政策对女性发展有负面影响,就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努力使两性发展协调。[4]
第五,在教育领域,教师要具备较高性别敏感,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教师培训中,促使教育者自身能采用正确的社会性别意识对学生进行评价与期待。具备性别意识的教师还能够用正确的性别观念和知识指导学生如何面对与处理现实中呈现的性别差异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推进下一代从传统性别观念中解放的步伐,也可以促使下一代习得正确的性别意识。教师的教学态度和行为举止,应尽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特长加以指导,淡化性别观念,特别是学校中的彝族女童,因发展起点低,心理素质差等原因,更应该受到教师的照顾。教师,特别是女教师应该给女童树立榜样,帮助女童在学习上、在生活中找回自信心,尤其是专门的民族学校中,应该开发具有本土特色的校本课程,课程内容也该具备性别意识,抛开以往的性别偏见,让学生在学校中就能体会到社会性别公平。
第六,开展性别教育,确立正确的性别意识是女性全面自由发展的条件,也是彝族男性得以解放的条件。彝族女性是彝族的母亲,是彝族儿童第一个直接的教育者,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教育者。女性的思想观念对整个彝区下一代的各方面影响都很大,只有在女性中实施好性别意识教育,鼓励她们树立正确的性别角色观,摆脱重男轻女封建思想观念,彝区的下一代才可以取得自由发展的空间,下一代的彝族男性才能摆脱传统性别文化强加给自己的重任,才可以走上身心健康发展的道路。
教育对人的社会性别塑造有重要的影响,尤其不少女性相信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在缩小男女社会性别差异方面能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就应该从教育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上,特别关注女性教育,大力开展女性教育,逐步提高女性整体素质,发挥女性潜能与优势,进而可以逐步的缩小两性社会性别差异。同时急需加强针对两性的性别意识教育,从源头上消除传统性别观念对女性的歧视与偏见,消除传统文化强加给男性的枷锁,使得男女都得到全面、自由发展,实现两性间在工作与家庭中的角色优化和互补。
注释:
[1]郑新蓉.性别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
[2]刘娟.当今社会性别观念现状与加强性别意识教育[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2):82-86.
[3]马史火.简述凉山彝族传统家庭中的父子教育[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10(2):81-84.
[4]唐娅辉.性别意识与妇女地位[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0(4):45-50.
[1]刘正发.凉山彝族家支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
[2]沈弈斐.被建构的女性—当代社会性别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