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描述:
户外建构游戏中,大班孩子在兴致勃勃地探索如何用各种材料建构堡垒。有五个孩子选择了合作建构,除了常用的积木以外,他们搬来了很多纸制品。小洪对如何使较细长的纸筒站立产生了兴趣。刚开始,她将纸筒立在地砖缝边,觉得不够稳,便请小孙帮她扶住纸筒,并将其移到了平整的地面上。
“纸筒中间是空的,很容易摇摆。”小孙说。“是的,所以我们不能让它站在缝上,那样它会倒的!”小洪回答道。“站在平的地砖上就好多了!”小孙很认同小洪的做法。旁边两个孩子见了,开始模仿小洪和小孙的样子,也尝试着让纸筒站立起来。他们的举动引来了别的孩子的围观,大家纷纷参与进来,场地显得有些拥挤。教师建议感兴趣的孩子找块空地去探索。
孩子们在空地上尝试让纸筒站立起来,因为参与的人多,他们自发地站成了一个圆圈,开始比赛谁的纸筒站立的时间长。很快,这个单一的游戏就不能满足孩子们的探索欲望了。小李提出了建议:“一松手,纸筒还是容易倒,我们可以跑过去把它扶住,你帮我扶,我帮他扶,他再帮她(指着较远的一个孩子)扶。这样肯定很好玩的。”小李的点子很棒,但是有些孩子并没有听懂。这时,教师建议几个孩子先来玩一玩。教师解释了小李的游戏方法:先使自己的纸筒站立,然后大家同时松开手,跑到相邻的位置,扶住相邻的纸筒。活动中所有人的跑动方向必须一致。
游戏开始了,由于起跑的时间不同,出现了有的筒有人扶、有的筒没人扶而倒地、有的筒有两人同时扶等情况,秩序有点混乱。“我已经跑过来扶了,你怎么还不跑呢?”小洪责怪小艾。“你又没叫我跑,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跑呀!”小艾委屈地说。“我叫了‘开始’,你没听见!”小洪也觉得委屈。“是你的声音太小了!”小艾争辩道。孩子们因为“叫跑”的问题产生了矛盾。怎么办呢?最后,他们经过商量决定邀请教师来发口令,这样能让大家都听见。
商量好了规则,所有人都加入进来开始游戏。孩子们起初只关注自己即将去扶的那个纸筒,往往会在等口令时急于把手中的纸筒抛掉,导致后面接手的人接不到纸筒。孩子之间产生了新的矛盾。“你总是接不到纸筒。”小洪对小蒙说。“是他扔太远了,我够不到!”小蒙对小李有点不满。“没错,他的确扔得太远了。”小艾赞同小蒙的说法。“那就不要扔那么远,否则别人接不住,我们就得停下来!”小洪总结道。在小洪的提醒下,孩子们不再只关注自己能否接到纸筒,还要考虑同伴在跑动的同时能否接住自己的纸筒,这样大家就能顺利地接住纸筒,整个游戏就能持续连贯地进行了。游戏的目标从“只在乎自己是否成功”调整到“团队能否通力合作”,孩子的集体意识有了明显提高。
分析:
起初,纸筒只是建构材料,后来是幼儿对如何使纸筒不倒的探索将这种低结构材料与创造性游戏建立了联系。游戏时,幼儿一直处在不停思考、创新的过程中,真正成了游戏的探索者。
在游戏中,教师充分了解幼儿的能力,给予他們自己协调、解决纠纷的机会。大班幼儿已有一定的规则意识,把制定规则的权利交还给他们,既是对他们活动自主权的尊重,也是对他们能力的锻炼。
在游戏的最后,幼儿调整了目标,从“重个人成败”到“重团队合作”,这是集体意识的提高。活动后,教师鼓励这些创造新游戏的幼儿与全班幼儿分享他们的经验,并通过照片和录像重现了活动情景,肯定了他们在游戏中付出的努力和表现出的团队合作精神。幼儿不仅感受到了自己的力量,建立了自信心,而且增强了集体荣誉感。
普通的低结构材料在不经意间成了幼儿自创规则游戏的材料,教师以观察者的身份支持幼儿探索材料、设计玩法、制定规则,充分尊重幼儿的自主性,延续幼儿的游戏热情,促进了幼儿游戏的发展。
户外建构游戏中,大班孩子在兴致勃勃地探索如何用各种材料建构堡垒。有五个孩子选择了合作建构,除了常用的积木以外,他们搬来了很多纸制品。小洪对如何使较细长的纸筒站立产生了兴趣。刚开始,她将纸筒立在地砖缝边,觉得不够稳,便请小孙帮她扶住纸筒,并将其移到了平整的地面上。
“纸筒中间是空的,很容易摇摆。”小孙说。“是的,所以我们不能让它站在缝上,那样它会倒的!”小洪回答道。“站在平的地砖上就好多了!”小孙很认同小洪的做法。旁边两个孩子见了,开始模仿小洪和小孙的样子,也尝试着让纸筒站立起来。他们的举动引来了别的孩子的围观,大家纷纷参与进来,场地显得有些拥挤。教师建议感兴趣的孩子找块空地去探索。
孩子们在空地上尝试让纸筒站立起来,因为参与的人多,他们自发地站成了一个圆圈,开始比赛谁的纸筒站立的时间长。很快,这个单一的游戏就不能满足孩子们的探索欲望了。小李提出了建议:“一松手,纸筒还是容易倒,我们可以跑过去把它扶住,你帮我扶,我帮他扶,他再帮她(指着较远的一个孩子)扶。这样肯定很好玩的。”小李的点子很棒,但是有些孩子并没有听懂。这时,教师建议几个孩子先来玩一玩。教师解释了小李的游戏方法:先使自己的纸筒站立,然后大家同时松开手,跑到相邻的位置,扶住相邻的纸筒。活动中所有人的跑动方向必须一致。
游戏开始了,由于起跑的时间不同,出现了有的筒有人扶、有的筒没人扶而倒地、有的筒有两人同时扶等情况,秩序有点混乱。“我已经跑过来扶了,你怎么还不跑呢?”小洪责怪小艾。“你又没叫我跑,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跑呀!”小艾委屈地说。“我叫了‘开始’,你没听见!”小洪也觉得委屈。“是你的声音太小了!”小艾争辩道。孩子们因为“叫跑”的问题产生了矛盾。怎么办呢?最后,他们经过商量决定邀请教师来发口令,这样能让大家都听见。
商量好了规则,所有人都加入进来开始游戏。孩子们起初只关注自己即将去扶的那个纸筒,往往会在等口令时急于把手中的纸筒抛掉,导致后面接手的人接不到纸筒。孩子之间产生了新的矛盾。“你总是接不到纸筒。”小洪对小蒙说。“是他扔太远了,我够不到!”小蒙对小李有点不满。“没错,他的确扔得太远了。”小艾赞同小蒙的说法。“那就不要扔那么远,否则别人接不住,我们就得停下来!”小洪总结道。在小洪的提醒下,孩子们不再只关注自己能否接到纸筒,还要考虑同伴在跑动的同时能否接住自己的纸筒,这样大家就能顺利地接住纸筒,整个游戏就能持续连贯地进行了。游戏的目标从“只在乎自己是否成功”调整到“团队能否通力合作”,孩子的集体意识有了明显提高。
分析:
起初,纸筒只是建构材料,后来是幼儿对如何使纸筒不倒的探索将这种低结构材料与创造性游戏建立了联系。游戏时,幼儿一直处在不停思考、创新的过程中,真正成了游戏的探索者。
在游戏中,教师充分了解幼儿的能力,给予他們自己协调、解决纠纷的机会。大班幼儿已有一定的规则意识,把制定规则的权利交还给他们,既是对他们活动自主权的尊重,也是对他们能力的锻炼。
在游戏的最后,幼儿调整了目标,从“重个人成败”到“重团队合作”,这是集体意识的提高。活动后,教师鼓励这些创造新游戏的幼儿与全班幼儿分享他们的经验,并通过照片和录像重现了活动情景,肯定了他们在游戏中付出的努力和表现出的团队合作精神。幼儿不仅感受到了自己的力量,建立了自信心,而且增强了集体荣誉感。
普通的低结构材料在不经意间成了幼儿自创规则游戏的材料,教师以观察者的身份支持幼儿探索材料、设计玩法、制定规则,充分尊重幼儿的自主性,延续幼儿的游戏热情,促进了幼儿游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