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化往往具有鲜明的地方特征,每个城市都蕴含着异常丰富的文化底蕴。2005年,杭州提出了以“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理念推进结构调整及转变发展方式,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本文结合杭州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从产业集聚的角度探讨了杭州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优势。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产业集聚;竞争优势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z).2012.05.05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5-11-03
一、引言
当今我国的整个城市化进程中越来越明显地体现着文化与经济发展的融合,产业的发展也开始渗透着审美属性和符号属性。毋庸置疑,文化创意产业表现为现代最具活力的产业业态。据联合国统计,文化创意产业占全球GDP的7%,并以每年10%的速度在增长(James Purnell,2005),远高于7%的全球GDP增长速度。国内如北京、上海、青岛、杭州、深圳等城市都围绕着各具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制定了相应的发展规划, 各地创业产业园区的建设逐渐形成了一种产业集聚发展的态势。杭州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态势愈发明显,在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及其与地方传统产业的融合下,体现着它独有的竞争优势。
二、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理论
文化创意产业又称为创意产业,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早在1998年就在《英国创意产业报告》中率先对创意产业进行了定义,将创意产业界定为“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英国经济学家约翰·霍金斯在《创意经济》(The Creative Economy)一书中对创意产业从新的角度作了界定,认为创意产业为其产品在知识产权法的保护范围内的经济部门。Yusuf 和Nabeshima( 2005)则发现, 创意产业的创新活动总是在具有全球联系的城市高科技产业集群中生息不止, 并得出“创意产业的发展依赖于开放和创新的经济环境”的结论。Scott( 2000)、Banks ( 2000)等强调了消费转型的重要性, 把创意产品看作是为了满足消费者娱乐与欣赏的需要。当城市经济步入后工业化时代,产业融合与消费结构转型将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而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是被Florida(2002)称之为创意阶层(Creative Class)的人群,他们是具有创造力的人力资本,主要是通过思维来获取收益。
三、产业集聚发展与竞争优势的理论
(一)产业集聚的相关理论
新经济地理学众多的模型揭示了诸如规模经济、贸易自由度、要素流动等因素的相互作用如何导致经济空间格局的演化。新经济地理学认为循环累积因果效应导致了产业集聚的发生。要素和产业集中对区域产生价格指数效应,而厂商向区域集中,促使运输成本和工人生活成本的节约,在要素进一步集中的情况下, 继而又引起市场规模扩大和要素集中,这样循环往复形成了循环累积因果效应。陈建军,胡晨光(2007)经研究提出并论证了“产业集聚地区索洛剩余是既定市场需求条件约束下集聚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函数”,并指出产业集聚竞争产生的技术进步构成了集聚区域产业差异化优势与竞争力源泉。他们认为产业集聚的效率未必源于规模报酬递增,而经济效率的根源是产业集聚竞争导致的区域技术进步带来的索洛剩余的递增,而集聚产生的技术进步是一切集聚效应的根源。新产业区理论(Piore & Sabel,1984;Remigio etal.,1997)则认为产业在地理上集中的动力是企业为了利用范围经济和创新环境,专业化分工,应对外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增强自身创新能力的自驱动的结果。一方面,杭州创意企业之间由于分工、协作、共用基础设施而获得的外部经济、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导致了杭州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现象;另一方面,市场扩大效应、价格指数效应和产业关联、竞争优势等因素也融合其中,不断提升杭州创意产业创新能力,进而使其不断突破传统产业发展的瓶颈。
(二)产业集聚提升地区竞争优势
Porter(1990)把竞争优势理论与经济地理相结合,提出了产业集群的概念,认为相关企业在地理集中、产生群体协同效应下,形成竞争优势,也即产业基于竞争优势的自我驱动形成了产业的空间集聚。产业集聚源于区域的比较竞争优势,产业集聚不仅会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改善居民生活水平,而且会导致区域内部激烈的竞争,进而促进区域技术进步,由此带来的区域差异化优势与产业竞争力将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总体来说,产业集聚激发了竞争,竞争使得产业集聚区的竞争能力得以提升,以致相比那些散落在各个地方的企业,区内的企业具有了更强的竞争优势。
四、杭州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态势及其体现的竞争优势
杭州作为一个经济大市、资源小市,没有大规模发展重化工业的条件和优势。但杭州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特别是环境、人才和文化,非常适合发展知识、文化及科技密集型、资源消耗小、环境污染少的文化创意产业。杭州通过构筑产业链,培养并引进高素质人才,建设创意产业园区,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对传统行业的转型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杭州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态势
1.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建设
自2002年LOFT49创建以来,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开始蓬勃发展,逐步规划形成了十大创意产业园区,即:西湖创意谷、之江文化创意园、西湖数字娱乐产业园、运河天地文化创意园、杭州创新创业新天地、良渚创意基地、西溪创意产业园、湘湖文化创意产业园、下沙大学科技园和白马湖生态创意城。截止2009 年底,园区集聚了837家企业,就业人数15032人。各园区错位发展,产业定位各具特色,形成了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的良性发展局面。
2.重点产业集聚发展的趋势
杭州文化创意产业以小企业为主,产业组织集群化发展。杭州创意产业集聚从自发成长到政府引导,再到市场运作,规模逐渐扩大,目前杭州形成了文化创意产业八大重点产业,各产业均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⑴信息服务业。杭州本着打造中国电子商务之都的目标,在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的集聚与辐射带动下,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目前杭州集聚了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的专业电子商务公司。⑵动漫产业。如今杭州已经拥有5个国家级动画基地以及5家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135家动漫企业。整个动漫产业格局的产业体系也正在逐步完整,结构布局日趋合理,整体技术水平不断提升。⑶设计服务业。形成以建筑景观设计、广告设计、工业及软件设计为特色的创意设计产业园。自467创意联盟成立以来,吸引了软件设计、动漫设计、建筑景观设计、旅游产品设计、工业设计等设计类企业,如今已拓展形成3幢楼宇,近2万平方米规模,已有63家企业入驻,拥有设计人才1200 余人。⑷现代传媒业。2011年,以广播影视、新闻出版、书报刊印刷和图书报刊批发、零售等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传媒业实现增加值71.23亿元,比上年增长23.5%。⑸艺术品业。2011年,艺术品业实现增加值29.59 亿元,同比增长9%。按照市场规模、成交份额、辐射力和质量作评估,杭州艺术品市场在中国已排名第三。⑹教育培训业。2011年,教育培训业实现增加值110.93 亿元,同比增长11.48%。⑺文化休闲旅游。旅游产业是杭州文化产业的主体,2011年文化休闲旅游实现增加值28.68 亿元,同比增长21.1%,同时杭州宋城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入选“2011年度十大最具影响力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⑻文化会展业。杭州会展业迅速发展,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成功举办了中国国际动漫节、中国网商大会等富有特色的重大会展。2011年文化会展业实现增加值9.62亿元,同比增长11.6%。
(二)杭州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的竞争优势
2011年末,杭州市已有各类专业艺术表演团体21个,在文化设施建设方面,拥有公共图书馆16个,文化馆15个,博物馆、纪念馆70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9处(群)。成功举办第八届中国国际动漫节、第十三届西湖博览会等重大文化活动,西湖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些都彰显了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竞争优势。
1.深厚的文化底蕴
任何一种创意活动, 都必须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 文化是创意产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核心要素。8000年的文明史及5000年建城史给杭州增添了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优秀的文化传统,是杭州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所独有的宝贵财富和比较优势。将文化元素融入到相关产业中去,这样有助于重塑传统产业结构。
2.优越的地理位置
杭州位于沿海开放地区,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毗邻上海,交通便利,商贸活跃,与海外交往频繁,对外文化交流广泛,对文化的吸纳和辐射空间广阔。
3.日益完善的产业链
创意产业能够创造巨大财富的关键是产业链的形成。纵向上形成由创意产品价值的生产链和顾客价值的需求链共同构成的产业链; 横向上形成由不同产业和部门相互融合形成的再造价值链。
杭州的文化创意产业园之间在产业定位、发展方向上都进行了合理分工,形成错位发展的势态。各园区之间的互动越来越频繁。比如在影视拍摄基地方面,西溪创意产业园主要是引进一些影视发行公司和外景拍摄服务,而之江创意产业园区主要以引进影视后期制作公司,提供专业影视摄影棚作为内景拍摄所用,正好与西溪创意产业园形成优势互补。
4.活跃的消费市场
创意产业的源头是鼓励新创意的产生, 而“新创意会衍生出无穷的产品、新市场和财富,创造新的机会”(Romer, P., 1986)。新创意的市场基础就是要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和潜力。
购买欲望和购买力两个要素能够驱动消费需求的增长,人均GDP能反映一个地区的购买力情况,而消费支出能体现该地区的购买欲望。杭州人均GDP一直高于全国人均GDP,2008 年杭州人均GDP为70948元,位居全国第二。杭州较高的人均GDP凸显了杭州人的购买能力。2010年杭州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20219元,消费性支出中,用于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的支出是2088.77元(占总消费支出的10.33%),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比率与1995年的7.8%相比,已经有较大提高。杭州位于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人民生活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有近1亿人口,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和强大的消费能力。
5.业已具有的先发优势
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形成了一批相对成熟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文化创意企业,特别是信息服务业、动漫游戏业、文化休闲旅游业、文化会展业等产业的发展已经居于全国前列。杭州已经拥有一批如“阿里巴巴”等以提供电子商务信息服务为主的电子文化商务产业。在信息服务产业中,形成了以阿里巴巴、恒生电子、浙大网新等为代表的一批龙头企业。2011年杭州生产原创动画片总计930部,34606分钟,游戏作品734款,连续3年领跑全国。在文化旅游方面,杭州市涌现出宋城集团、金海岸等一批重点企业,谱写了《印象西湖》、《西湖之夜》、《宋城千古情》等一批优秀的旅游文化产品。此外,杭州会展业发展迅速,业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成功举办了中国国际动漫节、中国国际丝绸博览会暨中国国际女装展览会、中国网商大会、西湖艺术博览会、西湖国际烟花大会等一批特色鲜明的重大会展。
6.“3T”型城市
Florida(2003)在关于创建文化创意城市的论述中提出了“3T”理论,即技术(technology)、人才(talent)和包容度(tolerance)。他认为旨在吸引有创意的人才(创意阶层)的创意城市应该具备以上3点。技术体现了地区的创新水平;包容度可以被理解为对所有少数民族、种族以及对生活态度的容纳度;人才则指所谓的创意阶层(creative class),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先决条件。杭州被誉为“国际花园城市”,荣获联合国“最佳人居奖”,是最适宜居住和创业的城市。杭州优美的自然景观为创意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资源,也有利于营造适宜文化创意生成的生态环境。杭州拥有全省一半以上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以及一大批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高等学府。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大学及西泠印社为主体的教育研究力量,为杭州提供了强大的学术与人才支撑;浙江画院、杭州画院等众多艺术单位和众多艺术家,形成了强大的创作力量。通过实施“杭州市青年文艺家发现计划”,引进了创意名人余秋雨、陈祖芬、韩美林成为“西湖艺术家”,余华、麦家也相继成为杭州市专职作家。同时也吸引了约翰·霍金斯、邹静之、刘恒、赖声川、蔡志忠等多位名家大师落户西溪创意产业园、白马湖生态创意城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7.文化品牌优势
杭州的创意品牌越来越多地走向了更广阔的空间,杭州的文化品牌优势也愈发明显。阿里巴巴、浙大网新、浙江中南集团等企业跻身入全国民营企业500 强。浙江中南卡通影视有限公司、西泠印社集团有限公司等5 家单位荣获第三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西泠印社”商标跻身为“中国驰名商标”之列, 同时“中国篆刻艺术”被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打造了“中国电子商务之都”、“中国动漫之都”、“中国女装之都”、“东方休闲之都”、“江南艺术品交易中心”等文化创意品牌。
8.逐步顺畅的融资渠道
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崛起的同时,发展资金短缺成为企业严重的桎梏。为此,杭州市开设了文化创意产业融资联席会议,定期研究文化创意产业的融资问题。通过制定政府激励政策,引导各类风险投资、私募基金、投资公司等社会资本进入文化创意产业。同时,鼓励金融机构以无形资产质押或以无形资产为主的组合贷款方式提供融资服务。2009年顺利发行首期6000万元的“宝石流霞”文化创意产业债权信托产品。相继推出了第二期总规模达1 亿元的“满陇桂雨”集合债权基金。2009年中国银行浙江省分行等7 家签约金融机构先后推出了版权抵押贷款等融资产品,全年新增贷款37.35 亿元。2010 年,融资规模继续提高,仅中国银行浙江省分行就为文化创意企业提供授信逾20 亿元。2011年杭州文化产权交易所有限公司应运而生。同时,鼓励和培育文化创意企业改制和上市融资。在推动文化创意企业上市融资方面,银江电子、核新同花顺、顺网科技、华策影视、宋城旅游、思美传媒等6家企业已在中国深圳创业板上市。
五、结束语
在集聚化发展的势态下,杭州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由此带来的竞争优势日趋明显。但是为了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杭州需要密切关注产业集聚区的动态变化,在提供技术研究服务、劳动力培训方面加大投入力度,还要密切重视产业间网络的社会管理和制度构建区域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厉无畏、王如忠.创意产业——城市发展的引擎[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4.
[2] 厉无畏、王慧敏.创意产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机理·模式·路径[J].中国工业经济,2006,(11):5.
[3] 陈建军、胡晨光.产业集聚的集聚效应——以长江三角洲次区域为例的理论和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8,(06):69.
[4] 胡彬.创意产业价值创造的内在机理与政策导向[J].中国工业经济,2007,(05):22.
[5] 张京成.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8)[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产业集聚;竞争优势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z).2012.05.05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5-11-03
一、引言
当今我国的整个城市化进程中越来越明显地体现着文化与经济发展的融合,产业的发展也开始渗透着审美属性和符号属性。毋庸置疑,文化创意产业表现为现代最具活力的产业业态。据联合国统计,文化创意产业占全球GDP的7%,并以每年10%的速度在增长(James Purnell,2005),远高于7%的全球GDP增长速度。国内如北京、上海、青岛、杭州、深圳等城市都围绕着各具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制定了相应的发展规划, 各地创业产业园区的建设逐渐形成了一种产业集聚发展的态势。杭州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态势愈发明显,在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及其与地方传统产业的融合下,体现着它独有的竞争优势。
二、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理论
文化创意产业又称为创意产业,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早在1998年就在《英国创意产业报告》中率先对创意产业进行了定义,将创意产业界定为“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英国经济学家约翰·霍金斯在《创意经济》(The Creative Economy)一书中对创意产业从新的角度作了界定,认为创意产业为其产品在知识产权法的保护范围内的经济部门。Yusuf 和Nabeshima( 2005)则发现, 创意产业的创新活动总是在具有全球联系的城市高科技产业集群中生息不止, 并得出“创意产业的发展依赖于开放和创新的经济环境”的结论。Scott( 2000)、Banks ( 2000)等强调了消费转型的重要性, 把创意产品看作是为了满足消费者娱乐与欣赏的需要。当城市经济步入后工业化时代,产业融合与消费结构转型将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而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是被Florida(2002)称之为创意阶层(Creative Class)的人群,他们是具有创造力的人力资本,主要是通过思维来获取收益。
三、产业集聚发展与竞争优势的理论
(一)产业集聚的相关理论
新经济地理学众多的模型揭示了诸如规模经济、贸易自由度、要素流动等因素的相互作用如何导致经济空间格局的演化。新经济地理学认为循环累积因果效应导致了产业集聚的发生。要素和产业集中对区域产生价格指数效应,而厂商向区域集中,促使运输成本和工人生活成本的节约,在要素进一步集中的情况下, 继而又引起市场规模扩大和要素集中,这样循环往复形成了循环累积因果效应。陈建军,胡晨光(2007)经研究提出并论证了“产业集聚地区索洛剩余是既定市场需求条件约束下集聚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函数”,并指出产业集聚竞争产生的技术进步构成了集聚区域产业差异化优势与竞争力源泉。他们认为产业集聚的效率未必源于规模报酬递增,而经济效率的根源是产业集聚竞争导致的区域技术进步带来的索洛剩余的递增,而集聚产生的技术进步是一切集聚效应的根源。新产业区理论(Piore & Sabel,1984;Remigio etal.,1997)则认为产业在地理上集中的动力是企业为了利用范围经济和创新环境,专业化分工,应对外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增强自身创新能力的自驱动的结果。一方面,杭州创意企业之间由于分工、协作、共用基础设施而获得的外部经济、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导致了杭州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现象;另一方面,市场扩大效应、价格指数效应和产业关联、竞争优势等因素也融合其中,不断提升杭州创意产业创新能力,进而使其不断突破传统产业发展的瓶颈。
(二)产业集聚提升地区竞争优势
Porter(1990)把竞争优势理论与经济地理相结合,提出了产业集群的概念,认为相关企业在地理集中、产生群体协同效应下,形成竞争优势,也即产业基于竞争优势的自我驱动形成了产业的空间集聚。产业集聚源于区域的比较竞争优势,产业集聚不仅会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改善居民生活水平,而且会导致区域内部激烈的竞争,进而促进区域技术进步,由此带来的区域差异化优势与产业竞争力将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总体来说,产业集聚激发了竞争,竞争使得产业集聚区的竞争能力得以提升,以致相比那些散落在各个地方的企业,区内的企业具有了更强的竞争优势。
四、杭州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态势及其体现的竞争优势
杭州作为一个经济大市、资源小市,没有大规模发展重化工业的条件和优势。但杭州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特别是环境、人才和文化,非常适合发展知识、文化及科技密集型、资源消耗小、环境污染少的文化创意产业。杭州通过构筑产业链,培养并引进高素质人才,建设创意产业园区,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对传统行业的转型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杭州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态势
1.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建设
自2002年LOFT49创建以来,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开始蓬勃发展,逐步规划形成了十大创意产业园区,即:西湖创意谷、之江文化创意园、西湖数字娱乐产业园、运河天地文化创意园、杭州创新创业新天地、良渚创意基地、西溪创意产业园、湘湖文化创意产业园、下沙大学科技园和白马湖生态创意城。截止2009 年底,园区集聚了837家企业,就业人数15032人。各园区错位发展,产业定位各具特色,形成了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的良性发展局面。
2.重点产业集聚发展的趋势
杭州文化创意产业以小企业为主,产业组织集群化发展。杭州创意产业集聚从自发成长到政府引导,再到市场运作,规模逐渐扩大,目前杭州形成了文化创意产业八大重点产业,各产业均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⑴信息服务业。杭州本着打造中国电子商务之都的目标,在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的集聚与辐射带动下,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目前杭州集聚了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的专业电子商务公司。⑵动漫产业。如今杭州已经拥有5个国家级动画基地以及5家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135家动漫企业。整个动漫产业格局的产业体系也正在逐步完整,结构布局日趋合理,整体技术水平不断提升。⑶设计服务业。形成以建筑景观设计、广告设计、工业及软件设计为特色的创意设计产业园。自467创意联盟成立以来,吸引了软件设计、动漫设计、建筑景观设计、旅游产品设计、工业设计等设计类企业,如今已拓展形成3幢楼宇,近2万平方米规模,已有63家企业入驻,拥有设计人才1200 余人。⑷现代传媒业。2011年,以广播影视、新闻出版、书报刊印刷和图书报刊批发、零售等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传媒业实现增加值71.23亿元,比上年增长23.5%。⑸艺术品业。2011年,艺术品业实现增加值29.59 亿元,同比增长9%。按照市场规模、成交份额、辐射力和质量作评估,杭州艺术品市场在中国已排名第三。⑹教育培训业。2011年,教育培训业实现增加值110.93 亿元,同比增长11.48%。⑺文化休闲旅游。旅游产业是杭州文化产业的主体,2011年文化休闲旅游实现增加值28.68 亿元,同比增长21.1%,同时杭州宋城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入选“2011年度十大最具影响力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⑻文化会展业。杭州会展业迅速发展,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成功举办了中国国际动漫节、中国网商大会等富有特色的重大会展。2011年文化会展业实现增加值9.62亿元,同比增长11.6%。
(二)杭州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的竞争优势
2011年末,杭州市已有各类专业艺术表演团体21个,在文化设施建设方面,拥有公共图书馆16个,文化馆15个,博物馆、纪念馆70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9处(群)。成功举办第八届中国国际动漫节、第十三届西湖博览会等重大文化活动,西湖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些都彰显了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竞争优势。
1.深厚的文化底蕴
任何一种创意活动, 都必须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 文化是创意产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核心要素。8000年的文明史及5000年建城史给杭州增添了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优秀的文化传统,是杭州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所独有的宝贵财富和比较优势。将文化元素融入到相关产业中去,这样有助于重塑传统产业结构。
2.优越的地理位置
杭州位于沿海开放地区,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毗邻上海,交通便利,商贸活跃,与海外交往频繁,对外文化交流广泛,对文化的吸纳和辐射空间广阔。
3.日益完善的产业链
创意产业能够创造巨大财富的关键是产业链的形成。纵向上形成由创意产品价值的生产链和顾客价值的需求链共同构成的产业链; 横向上形成由不同产业和部门相互融合形成的再造价值链。
杭州的文化创意产业园之间在产业定位、发展方向上都进行了合理分工,形成错位发展的势态。各园区之间的互动越来越频繁。比如在影视拍摄基地方面,西溪创意产业园主要是引进一些影视发行公司和外景拍摄服务,而之江创意产业园区主要以引进影视后期制作公司,提供专业影视摄影棚作为内景拍摄所用,正好与西溪创意产业园形成优势互补。
4.活跃的消费市场
创意产业的源头是鼓励新创意的产生, 而“新创意会衍生出无穷的产品、新市场和财富,创造新的机会”(Romer, P., 1986)。新创意的市场基础就是要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和潜力。
购买欲望和购买力两个要素能够驱动消费需求的增长,人均GDP能反映一个地区的购买力情况,而消费支出能体现该地区的购买欲望。杭州人均GDP一直高于全国人均GDP,2008 年杭州人均GDP为70948元,位居全国第二。杭州较高的人均GDP凸显了杭州人的购买能力。2010年杭州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20219元,消费性支出中,用于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的支出是2088.77元(占总消费支出的10.33%),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比率与1995年的7.8%相比,已经有较大提高。杭州位于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人民生活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有近1亿人口,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和强大的消费能力。
5.业已具有的先发优势
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形成了一批相对成熟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文化创意企业,特别是信息服务业、动漫游戏业、文化休闲旅游业、文化会展业等产业的发展已经居于全国前列。杭州已经拥有一批如“阿里巴巴”等以提供电子商务信息服务为主的电子文化商务产业。在信息服务产业中,形成了以阿里巴巴、恒生电子、浙大网新等为代表的一批龙头企业。2011年杭州生产原创动画片总计930部,34606分钟,游戏作品734款,连续3年领跑全国。在文化旅游方面,杭州市涌现出宋城集团、金海岸等一批重点企业,谱写了《印象西湖》、《西湖之夜》、《宋城千古情》等一批优秀的旅游文化产品。此外,杭州会展业发展迅速,业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成功举办了中国国际动漫节、中国国际丝绸博览会暨中国国际女装展览会、中国网商大会、西湖艺术博览会、西湖国际烟花大会等一批特色鲜明的重大会展。
6.“3T”型城市
Florida(2003)在关于创建文化创意城市的论述中提出了“3T”理论,即技术(technology)、人才(talent)和包容度(tolerance)。他认为旨在吸引有创意的人才(创意阶层)的创意城市应该具备以上3点。技术体现了地区的创新水平;包容度可以被理解为对所有少数民族、种族以及对生活态度的容纳度;人才则指所谓的创意阶层(creative class),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先决条件。杭州被誉为“国际花园城市”,荣获联合国“最佳人居奖”,是最适宜居住和创业的城市。杭州优美的自然景观为创意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资源,也有利于营造适宜文化创意生成的生态环境。杭州拥有全省一半以上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以及一大批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高等学府。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大学及西泠印社为主体的教育研究力量,为杭州提供了强大的学术与人才支撑;浙江画院、杭州画院等众多艺术单位和众多艺术家,形成了强大的创作力量。通过实施“杭州市青年文艺家发现计划”,引进了创意名人余秋雨、陈祖芬、韩美林成为“西湖艺术家”,余华、麦家也相继成为杭州市专职作家。同时也吸引了约翰·霍金斯、邹静之、刘恒、赖声川、蔡志忠等多位名家大师落户西溪创意产业园、白马湖生态创意城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7.文化品牌优势
杭州的创意品牌越来越多地走向了更广阔的空间,杭州的文化品牌优势也愈发明显。阿里巴巴、浙大网新、浙江中南集团等企业跻身入全国民营企业500 强。浙江中南卡通影视有限公司、西泠印社集团有限公司等5 家单位荣获第三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西泠印社”商标跻身为“中国驰名商标”之列, 同时“中国篆刻艺术”被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打造了“中国电子商务之都”、“中国动漫之都”、“中国女装之都”、“东方休闲之都”、“江南艺术品交易中心”等文化创意品牌。
8.逐步顺畅的融资渠道
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崛起的同时,发展资金短缺成为企业严重的桎梏。为此,杭州市开设了文化创意产业融资联席会议,定期研究文化创意产业的融资问题。通过制定政府激励政策,引导各类风险投资、私募基金、投资公司等社会资本进入文化创意产业。同时,鼓励金融机构以无形资产质押或以无形资产为主的组合贷款方式提供融资服务。2009年顺利发行首期6000万元的“宝石流霞”文化创意产业债权信托产品。相继推出了第二期总规模达1 亿元的“满陇桂雨”集合债权基金。2009年中国银行浙江省分行等7 家签约金融机构先后推出了版权抵押贷款等融资产品,全年新增贷款37.35 亿元。2010 年,融资规模继续提高,仅中国银行浙江省分行就为文化创意企业提供授信逾20 亿元。2011年杭州文化产权交易所有限公司应运而生。同时,鼓励和培育文化创意企业改制和上市融资。在推动文化创意企业上市融资方面,银江电子、核新同花顺、顺网科技、华策影视、宋城旅游、思美传媒等6家企业已在中国深圳创业板上市。
五、结束语
在集聚化发展的势态下,杭州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由此带来的竞争优势日趋明显。但是为了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杭州需要密切关注产业集聚区的动态变化,在提供技术研究服务、劳动力培训方面加大投入力度,还要密切重视产业间网络的社会管理和制度构建区域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厉无畏、王如忠.创意产业——城市发展的引擎[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4.
[2] 厉无畏、王慧敏.创意产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机理·模式·路径[J].中国工业经济,2006,(11):5.
[3] 陈建军、胡晨光.产业集聚的集聚效应——以长江三角洲次区域为例的理论和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8,(06):69.
[4] 胡彬.创意产业价值创造的内在机理与政策导向[J].中国工业经济,2007,(05):22.
[5] 张京成.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8)[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