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空巢老人社会适应现状调查与思考

来源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lla12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探讨农村空巢老人社会适应现状,课题组采取立意抽样法和等距抽样法相结合的方式,对江西省6市11县的24个行政村中的517个空巢老人进行问卷调查。发现自身、家庭、社会政府三个层面对农村空巢老人的社会适应都有不同层面的影响。为了使农村空巢老人更好的社会适应,应从三个方面着手:人的发展方面,应从“片面”到“全面”,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保障体系方面,应从“非正式”到“正式”,凸显正式保障体系的保障作用;社会建设方面,从“二元”或“单向一体化”到“双向一体化”,回归社会公平和谐。
  关键词:农村空巢老人;社会适应;现状;正式保障体系;双向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3)03-0019-05
  早在2005年,江西就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1]《2010江西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时,全省常住人口中65岁及以上人口已经占总人口数7.60%。[2]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医学科技的进步、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素质提高等因素促使人均寿命增长;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长久不变、生育抚养成本的增加、社会婚育观念的变化等因素导致出生率逐年降低;这“一升一降”将促使社会老龄化更加严重。另一方面,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的二元结构使得城乡一体化目前主要呈现单向前进(即只有农民由农村向城市的迁移,而不存在城市居民向农村的迁移)[3],促使农村青壮年不断涌向城市,同时伴随着劳动力、消费市场、传统文化等的转移或转变。大量空巢老人随即在农村产生,并且该群体面临着非正式保障体系的日益“瓦解”、正式保障体系乏力、社会适应难度的逐日攀升等问题。因此,探索农村空巢老人的社会适应现状及规律对理解、解决农村空巢老人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积极作用。为此本课题组于2012年12月20日至2013年1月25对江西省6市11县24个村开展专项调查。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由于受到研究条件、研究经费、研究精力、研究难度和研究能力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本调查抽样分两个阶段。[4]第一阶段采取非概率抽样调查法中的立意抽样法。本课题组根据已掌握的相关信息和各种“人脉网络”,在江西省6市主观抽取11县的24个行政村中的2100个60周岁(含60周岁)以上、子女外出超过3个月的老年人作为“调查总体”。 ①第二阶段采取抽样调查法中的等距抽样法。从调查总体2700位老人中等距(每三人中选一位)抽取900位空巢老人发放调查问卷。共计发放900份问卷,回收806份;经过仔细甄别,共获取有效问卷517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分别为89.60%和64.14%。②其中男性257人,女性244人。60—70岁,249人;71—80岁,210人;80岁以上58人。其中大部分婚姻状况为已婚对偶和已婚丧偶,居住方式以独居偶居为主,其小学及以下文化层次占83.75%。具体见表1。
  (二)研究工具
  本课题采取调查问卷的形式获取初始资料。在开展本次调查之前,课题组查阅大量资料,并以穆光宗的老年“丧失理论”为理论背景[5],通过小范围的典型个案调查法(解剖麻雀法),检验理论的可靠性,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结构式访问,对理论进行了修正和
  补充,并以调查问卷初稿的形式呈现。调查问卷初稿形成之后,邀请专家论证后进行小范围的测试,检验其信度和效度,最后在修改的基础上,最终形成问卷。该问卷主要包括被试的基本信息,社会适应的三个层
  次考核指标,即个人层次:身体健康状况、心理需求状况、人生理想状况、经济收支状况;家庭层次亲戚朋友状况、隔代抚养状况、生活照顾状况、社会政府层次、人际交往状况、医疗卫生状况等9个方面内容。
  (三)调查方法
  参与本次问卷调查的都是大学老师、研究生或本科生,在调查前,课题组进行了统一的调查培训,以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性、科学性。由于调查对象部分身体状况不佳、受教育层次较低、阅读理解水平有限等原因,问卷填写在老人无法亲自完成的前提下,大多由调查者根据被调查者对问卷问题的回答代写。对老人不理解的条目,调查者都给予解释,以保证老人的回答与其真实想法的一致。
  二、调查结果的分析结果
  课题组采用SPSS20.0对调查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和相关性分析。
  (一)身体健康状况
  身体健康状况主要考察的指标为是否经常患病、吃药、打针,自身体力如何,自我感觉如何等;并将健康状况分为四个等级,即良好、一般、较差、很差。结果31.30%自我感觉良好,71.00%感觉一般及以上,只有3.90%感觉自己状况很差,这部分人大多患有冠心病、心脏病、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等。总体来说,农村空巢老人身体较好。另外,身体健康状况与是否有孤独感、是否有安全感和日常参加娱乐相关显著(分别为r1=-0.268,r2=0.287,r3=0.157,P<0.01)。
  (二)心理需求状况
  心理需求状况主要考察空巢老人是否感到孤独空虚、是否有安全感、平时由谁来缓解这种矛盾等。结果,有60.80%认为自己日常生活很孤独空虚。这种孤独空虚主要表现为对子女的思念,有的是对老伴的怀念。62.90%感觉生活很安全或较为安全,这主要得力于社会治安的相对稳定。当问及“日常生活中都是谁来窜门?”分别有75.80%、65.40%选择了亲戚朋友和街坊邻居,没有人上门的仅占2.70%。但是,其中乡村干部上门的仅有5.70%。 (三)人生理想状况
  空巢老人的人生理想状况主要考察其年轻时候和目前是否有人生理想。结果如表2所示。年轻时,该群体尚有50.30%明确知道自己的人生理想,到了晚年,该群体的人生理想状况发生较大变化。分析发现,农村空巢老人年轻时人生理想与性别、婚姻状况相关显著(分别为r1=0.218,P<0.01;r2=0.132,P<0.01)。其目前理想状况与年轻时是否有人生理想有显著相关(r=0.156,P<0.01)。   (四)经济收支状况③
  收支状况主要考察空巢老人的年收入、收入组成,年支出组成,收支是否大致一致等问题。调查结果显示,空巢老人家庭年收入在3001-5000元元档次的最多,占35.80%。85.40%的空巢老人家庭年收入在8000元以内。④从表3中可以看出空巢老人的收入主要来源于非正式供养体系(主要是子女)的供给。其支出方面,主要体现着日常生活消费和医疗支出上。空巢老人的收支基本平衡,78.70%老人认为收入基本能够或完全能够满足自身生活所需,仅有2.30%老人认为,目前的收入太低,严重影响到自身的正常生活。另外,经济收入与隔代抚养支出、老人文化程度显著相关(r1=0.139,r2=0.312,P<0.01)。
  (五)亲戚朋友状况
  主要调查空巢老人亲友的分布情况、家人探访老人的频率以及老人对亲友的依赖程度等。74.90%老人的亲友(主要指子女)都工作、生活等在本地周围的城市或外地。有38.70%子女会“经常”回家(周期在三个月以上)看望老人,59.70%子女仅仅是在过年的时候回家。而有1.60%子女外出后从未返乡探亲。老人与子女之间主要通过电话联系,89.80%老人与亲友之间保证一个月以内联系一次。51.80%老人对亲友比较依赖。对亲友的依赖与居住方式、生育孩子数、文化程度相关显著(r1=-0.100,r2=-0.107,P<0.05;r3=0.224,P<0.01)。
  (六)隔代抚养状况
  调查显示,有61.20%老人隔代抚养了自己的(外)孙子(外)孙女。由表4可知,反应老人隔代抚养小孩个数和抚养时间的均值、中值、众数分别是2.4558、2.0000、2.00,6.1068、5.0000、10.00。反应老人隔代抚养小孩数和抚养时间离散趋势的方差、标准差、极大值、极小值分别为2.072、1.43931、1.00、9.00,16.374、4.04651、1.00、21.00。分析发现,隔代抚养小孩数与老人身体状况和抚养意愿相关显著(r1=0.111,P<0.05;r2=0.281,P<0.01);抚养时间与老人年龄相关显著(r1=-0.250,P<0.01)。
  (七)生活照顾状况
  生活照顾状况主要考察空巢老人是否需要他人照顾,由谁来照顾,他们希望谁来照顾等问题。研究发现,有超过半数(57.00%)老人不需要他人照顾。晚年照顾的需求与空巢老人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层次显著相关(r1=-0.103,r2=-0.244,P<0.05;r3=-0.236,P<0.01;r4=0.149,P<0.01)。需要照顾的老年人一般由老伴、儿媳妇、邻居等照顾。但老人们表示,如果自己以后需要他人照顾,除了老伴外,他们最希望由子女儿媳照顾晚年,然后是亲属、街坊邻居、政府部门等。
  (八)人际交往状况
  人际交往状况主要考察空巢老人生活中的公共交往场所、其在该场所的活动频率,以及其是否拥有好友等。结果显示,仅有21.50%的老人住所周围有公共社交场所,64.40%老人直接表示根本没有这种交往场所,其他老人表示不知道有没有。周围有社交场所的老人中,经常去该场所活动的也仅有21.40%,其他老人偶尔去或者从来不去。78.50%老人表示自己日常生活中经常和好友沟通,但是并不一定到社交场所。
  (九)医疗卫生状况
  农村空巢群体85.00%以上都参加了新型合作医疗。⑤并且64.60%的老人认为目前看病就医较以前方便。对国家定点医保单位的好评达到69.80%。空巢老人参加合作医疗的意愿与其对当地定点合作医疗单位的评价相关显著,对合作医疗单位的评价与就医是否方便相关显著(r1=0.164,P<0.01;r2=-0.291,P<0.01)。
  三、提高农村空巢老人社会适应性的思考
  考察农村空巢老人的内外环境状况后可以发现,农村空巢老人在身体健康方面,虽然超过半数自我感觉身体健康,但是部分空巢老人重病缠身却没有人照顾、缺医短药等。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体生物性衰变,将引发越来越多的老年疾病。心理方面,过半老人认为日常生活非常孤独寂寞,但是老人依旧依赖传统的非正式体系获取安慰,而正式机构组织却没有真正意义上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人生理想方面,大部分空巢老人没有自己的人生理想,这和传统追求颐养晚年、耳根清净的生活态度一致。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老年人的晚年时光不断增长,自身社会保障乏力,家庭各方面供给有限,老人创造自身晚年价值实现晚年人生理想就显得非常重要。经济方面,国家已经开始采取转移支付手段增加老人收入,但是水平普遍较低。老人自身劳动收入有限,对非正式供给系统就更加依赖。而非正式供给系统存在自身生存压力,也仅仅能够提供有限的生活资源,研究表明,经济收入对空巢老人的主观幸福感影响最大。[6]
  家庭层面:在亲友方面,过半的老人对亲友有依赖感,这和老年心理有很大联系,老年人害怕孤独,害怕未知,甚至害怕死亡。隔代抚养方面,大部分老人都愿意隔代抚养小孩,这和中国传统家庭生活方式是一致的,也有助于促进家庭内部和谐。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每一代人的要求和每一代人对自身的期望都不尽相同,这也容易产生各种冲突和矛盾,加之老人生理性衰退,也力不从心。生活照顾方面,生物性的衰变导致生活照顾的需求不断增加,虽然超过一半老人表示不需要他人照顾,但他们大多以不耽误孩子工作、自己不服老等为理由。
  社会政府层面:在人际交往方面,虽然老人习惯于走家串户式的交往,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际交往圈的扩大,对家庭周围的公共交际设施和场所有新的要求,但现实是大部分人无法获取这些公共资源。可见,真实性的需求要超过表象的统计值。医疗卫生状况方面,随着国家新农合的宣传和推广,大部分老人已经纳入到合作医疗体系之中,但是针对部分老人的重大疾病、慢性病等保障力度依旧缺乏。当然,还有社会保障、法律保障等方面,其他研究者已经做了长足的研究,也发现保障体系薄弱,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农村空巢老人的权益。   (一)从“片面”到“全面”,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从农村空巢老人的人生理想状态这一侧面可以看出,该群体对自身的晚年生活没有较为缜密的安排和计划。这与传统社会对老人的社会定位是相符的,老年人基本成为了“等靠要”的群体。这也许是农耕文明的产物,但是在现代这个瞬息万变知识大爆炸的社会中,传统的观念显然不能满足人的发展需要。在追求以人为本的社会,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被动的寻求外界尊重自身,而是主动的去创设自己的意义世界,实现人的片面发展向全面发展转变。这不仅要求整个社会去创造一个人类能力的全面性的现实前提,更重要的是要将人的全面发展体现、落实到人的能力的发展上来。人的全面发展要以人类能力包括生产能力、交往能力的发展为现实旨归。[7]如此,就为空巢老人的社会适应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力量。
  (二)从“非正式”到“正式”,凸显正式保障体系保障作用
  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文化、农耕文明,成就了家庭养老的发展。养儿防老成为中国人民养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传统养老方式的文化基础。在家庭养老的基础上依靠血缘、亲缘甚至地缘发展起来的养老保障体系被称为“非正式”保障体系,这是生产力与生产方式决定的。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工业文明逐渐取代农耕文明成为社会主流,传统家庭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而以新型工业化、集约化生产代替了大部分传统生产,城乡发生分离,家庭养老的文化根基发生微妙变化,为适应新的发展,居于政府机构主导的广谱性保障体系即“正式”养老保障体系跃居人们的视野。要成功解决当今农村空巢老人社会适应问题,就需要重视正式保障体系的建设,通过大统筹、大发展的新思路解决正式保障不足的问题。
  (三)从“二元”或“单向一体化”到“双向一体化”,回归社会公平和谐
  就城乡发展规律来讲,一般都是沿着乡村蕴育城市,城乡分离、对立、联系、融合,最后实现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发展,根本推动力仍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国仍然处于并还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目前中国社会的二元结构或单向城乡一体化的现实与中国的基本国情有着本质联系。然而限制双向一体化发展的还有体制机制的问题,特别是户籍的二元管理以及农村的土地集体所有制是双向城乡一体化的体制障碍。要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双向一体化,就需要重建社会平衡,科学发展,实现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甚至包括党的建设等“六位一体”上的城乡一体化。[8]也只有城乡一体化,才能够使得农村社会的活力不断的被激发出来,才能够使新兴科技、先进文化、民主政治、和谐社会、和谐生态等在农村找到繁衍的沃土。城乡一体化,也是实现人由片面发展转向全面发展、社会保障向由非正式体系转向正式体系发展的重要保障。在这基础上,农村空巢老人的社会适应问题才能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在以主体(空巢老人)主动改变传统偏见,由内而外的提升自身的价值,实现向全面发展的大跨越为核心的基础上,辅之以正式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城乡双向一体化建设,必然能够自下而上地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社会适应问题。
  注释:
  本调查总体是根据《2010江西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公布的各市人口比例进行等比抽样的。
  ②之所以会有较多无效问卷,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影响:(1)小部分老人接受调查前后的心理状态变化较大,导致调查中断;(2)老人接受调查途中有事离开或调查过程中受到村民的打扰中断;(3)有小部分是因为调查人员在填写问卷时出现较大偏差或误差产生的。
  ③本调查所指空巢老人收入,是指空巢老人个人的平均收入。
  ④此处空巢老人家庭年收入是指:只包括空巢老人在内的家庭收入,不包括其子女、儿媳等的收入。
  ⑤卫生部公布我国2011年参加新农合的农民已经超过97%(http://www.chinanews.com/jk/2012/02-27/3700114.shtml),江西的参合率已经达到97.81%(http://www.gov.cn/jrzg/2011-09/22/content_1953841.htm),与此数据相差较大是因为部分空巢老人不理解什么是新农合,其费用实质上已经由其子女或监护人代办,实质上参加新农合的比例要高于85%。
  参考文献:
  [1]http://jiangxi.jxnews.com.cn/system/2006/03/13/002219679.shtml.
  [2]http://www.stats.gov.cn/tjgb/rkpcgb/dfrkpcgb/t20120228_402804331.htm.
  [3]厉以宁.论城乡一体化[J].中国流通经济,2010(11):7-10.
  [4]黄建伟,喻洁. 失地农民关键自然资本的丧失、补偿及其对收入的影响研究——基于七省一市的实地调研 [J].探索,2010(4):86-92.
  [5]穆光宗.挑战孤独——空巢家庭[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78-85.
  [6]焦娜娜,张静平,谢丽琴,等.农村空巢老人主观幸福感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1):86-88.
  [7]万资姿.“人的全面发展”的逻辑理路[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2(3):14-18.
  [8]仲德涛.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以河南省漯河市城乡一体化模式为例[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2(4):55-61.
  (责任编辑 王锦坤)
其他文献
摘要 基于对江苏省水稻生产农户的实地调研,运用投入产出法和生命周期法,对水稻生产的碳排放进行探究,并借助影响因素回归模型,探讨影响农户水稻生产碳排放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①江苏省农户生产1 hm2水稻的碳排放约为5 110.92 kgCe,从水稻碳排放结构特征来看,水稻生产中甲烷排放的比重较大,包括农用能源(煤炭、柴油、电力)及工业投入品(化肥、农药等)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是水稻温室气体重要的来源;
期刊
我国输入性通胀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基于2005-2011年月度数据的分析  (南京师范大学 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4)  摘要:通过分析在当前经济环境下输入性通胀的传导路径,并建立向量自回归VAR模型,通过实证分析系统考察CPI、FDI、进出口差额、国际原油及粮食价格5个变量,结果表明我国目前存在输入性通货膨胀,FDI对我国通胀影响最大,进出口差额、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也存在不可忽视的作
期刊
摘 要: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必须大胆改革,勇于创新,提高育人效果。以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述了参与式教学法在高职院校“基础”课中的运用,具体表现为:尊重学生需求、营造学习情境、建立多因子综合评价等方法,激发学生的认知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获取,实现了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素养养成的有机统一,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关
期刊
摘 要:自2007年初至2008年末,我国证券市场经历了一轮明显的牛熊市转换。对这一时段的基金申购赎回行为进行研究发现:在极端市态中,开放式股票型基金申购、赎回数量的巨额差异背后,存在着申购、赎回行为影响因素的巨大差异。通过对这些差异的研究,可以为深入了解投资者的心理,预测和指导未来投资者行为提供很好的帮助。研究结果还表明:我国基金的个人投资者正在走向成熟;基金的机构投资者较为理性,其交易行为趋
期刊
编者按:合作企业专栏是本刊为我院110周年校庆增设的一个栏目,本期刊登了我院合作企业荣事达电子电器集团有限公司的一篇来稿。荣事达电子电器集团有限公司坐落于安徽省合肥市双凤开发区荣事达第六工业园,是中国著名家电生产企业、荣事达集团核心企业,致力于打造中国智能洁身器第一品牌! 公司利用30多年的家电研发制造经验,于2004年引进韩国16年专业制造技术,从事高档智能座便器的研发、生产、销售工作。公司以温
期刊
摘 要:通过对AS学院图书馆文献资源馆藏现状和利用情况进行分析,发现纸质资源利用率逐年降低,而数字资源利用则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在“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建立、健全文献资源建设机制是基础,要总体布局、共建共享,加快馆藏资源的数字化转型;服务“双高计划”建设是重点,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群资源建设、积极配合实施1+X证书制度、建设本校特色资源;提升线上服务水平是关键,要做好资源揭示与管理、知识组织与服
期刊
摘 要:在详细梳理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度量的研究脉络后,构建了全方位、多维度的知识产权实际保护强度的评价体系,运用序关系与熵值相结合的主客观综合赋权法,确定评价体系的指标权重,并采用安徽省2001~2012年的实际数据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在安徽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公众保护意识、社会法治化程度显著提升,而在知识产权被侵害程度稳步上升的情况下,司法与行政保护水平却在下降。  关键词:知识产权保护;序关系分
期刊
摘 要:大力发展低碳产业是我国有效应对全球能源、气候、金融多重危机的客观需要。然而,我国低碳产业的发展仍受制于产业链与创新链彼此割裂这一弊端。为了消除不足,我们应当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深化校企合作能力,注重市场调节能力,提高政府引导能力,多管齐下,提升低碳产业的发展速度。  关键词:产业链;创新链;低碳产业;融合  中图分类号:F1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3)0
期刊
摘 要:芜湖是安徽省三大旅游中心城市之一,也是首个中国第四代主题公园建成并运营的城市。方特系列主题公园的相继建成运营,使芜湖市从旅游中转城市一跃成为旅游目的地城市。近年来,芜湖过度依赖主题公园而导致的“头重脚轻”的格局越来越凸显。在此背景下,应明确芜湖主题公园的特征与城市旅游的互动现状,探究主题公园与城市旅游发展的互动策略,如创新理念,树立景城一体发展战略,组团发展,打造芜湖旅游景区(点)集群,加
期刊
摘 要:公共物品供给状况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公共物品内涵广泛,其供给模式也多种多样。近年来,皖江地区在公共物品供给方面有较大增长,但也存在诸如少数项目支出增长相对缓慢等问题,与周边其他城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各级政府必须正视这些问题,探索并优化公共物品供给模式。  关键词:皖江地区;公共物品;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