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成就与经济学进展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llwf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摸着石头过河”常常被称做“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战略”。以中国改革的实际来检验,我认为这个论断很值得怀疑。现代市场制度是一种经过几百年的演变形成的巨大而复杂的系统,要通过改革行动在很短的历史时期内把这一系统从无到有地建立起来,没有对反映这一系统运动规律的现代经济科学的深切把握,没有改革行动的自觉性,这一艰巨的历史任务是不可能顺利完成的。从这个观点看,“摸着石头过河”充其量是在改革初期改革的领导人和一般参与者普遍缺乏现代经济学知识的情况下的一种不得已的选择。长期遵循这种战略,以一种“试试碰碰”的方式进行改革,只会大大提高改革的成本,而且在目标岸为何物都不十分分明的情况下,更谈不上过渡到彼岸。
  事实上,纵观中国改革的整个历程,每一次重大的推进,都是与我们对现代经济科学的认识深化有关的。
  贬低现代经济学对我国改革意义的主要论据,是所谓“中国有自己的实际情况,西方理论不符合中国国情”。所以在20世纪80年代流行过一句话:“不能用西方理论剪裁中国的实际”。其实从50年代中期提出“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到80年代中期中国改革走上比较自觉地进行的轨道,在这种观念影响下的事态发展倒是应了凯恩斯的一句话:“许多实行家自以为不受任何学理的影响,却往往当了某个已故经济学家(政治哲学家)的奴隶。”(《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中国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改革以后,长期是依照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的“放权让利”、“调动积极因素”的方针进行的。在这一方针指导下的种种“行政性分权”的做法,由于造成了1958年的经济大混乱而不得不在60年代初期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时暂时停止。虽然当时一些具有敏锐观察力的经济学家,如孙冶方对这种改革战略提出了批评,但是即使这些先进的人们也因为缺乏现代经济学诸如“资源的稀缺性”、“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等基本概念,并没有能够突破“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创造出来”的思维定式,形成自己的经济学分析框架,以致直到1976年粉碎“四人帮”,中国的“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始终没能走出“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怪圈,而且直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也没有完全摒弃“行政性分权”的做法,例如1980年推行过“财政分灶吃饭”,1988年推行过“财政大包干”、“外汇大包干”和“信贷额度切块包干”等行政性分权的做法,导致了一些消极的结果。只是到了80年代后期,改革经济学的主流有了比较多的现代经济学知识,以新的分析工具去剖析“行政性分权”,才对这种做法可能引致的问题有了较为透彻的认识,“行政性分权”的改革思路等逐渐失去了市场。
  在1978年末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放思想”的号召下,中国经济学家开始运用现代经济学的某些原理来分析经济问题和提出改革主张。我们这些积极参与改革的经济学家十分热心于读P.萨缪尔逊的《经济学》(第十版),补现代经济学的课。可是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我们比较熟习的,还是所谓新古典经济学(Neoclassical Economics),或“新古典综合”的某些结论,却往往忽视了它的假定前提。在信息的完全性、不存在交易成本等假定前提下,产权如何界定,制度如何安排都变成无关紧要的事情。把这些简单化的结论直接搬用到实际决策中来,就往往造成改革设计的疏漏和工作失误。
  以我较为熟悉的比较制度分析学科的情况而论,在那个时期,这门学科还处在“比较经济体制”的发展阶段上。它在Neoclassical的假定前提下,把计划和市场看做与制度无关的两种资源配置方法,以为不论制度基础如何,都可以在计划与市场两者之间任意选用,甚至以为可以把市场经济建立在国有制占统治地位的产权制度的基础之上。这样,我们把世界各国的经济画成一张一端是纯粹的计划,另一端是纯粹的市场“光谱表”,其间则是计划的成分与市场的成分以不同配比结合在一起的各类经济体制;而改革则可以像在超级市场上选购商品那样,把计划和市场放进自己的经济体制购物篮子里。于是,许多人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看做中国改革的目标,而“有时计划多一点,有时市场多一点”的想法和做法变得十分流行。这些,常常使建立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变得模糊起来;在实际的改革工作中,则表现为举棋不定,甚至“进一步、退两步”。
  事实上,这时经济学正在进行新的突破。就我个人而言,在80年代初期读E·纽伯格和W·达菲的《比较经济体制:从决策角度进行的研究》和在耶鲁大学参加M·蒙梯亚斯教授的讨论课时,已经开始感受到,当把所谓DIM问题,即决策问题、信息问题和激励问题纳入视野时,制度安排问题就变得不可回避。至于中国改革理论和政策的更大突破,还有待于80年代后期信息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等研究成果的更多引入。愈来愈多的经济学家掌握了20世纪最后二三十年理论经济学发展的成果,这推动了90年代中国经济改革在制度层面的进展。从那以后,各方面经济制度的创新,例如企业制度创新,就成为改革设计和改革实践的中心课题。
  当经济学家在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平台上就重大经济学问题取得共识,并以共同的努力来推进改革的时候,中国的经济改革就易于获得顺利的推进。例如:
  (1)1985年9月初由国家体改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世界银行共同召开、有国际知名专家J·托宾、A·凯恩克劳斯、J·柯尔奈、W·布鲁斯、O·埃明格尔等参加的“宏观经济改革国际讨论会”(“巴山轮会议”)对于经济制度分类、宏观经济管理等问题进行了高质量的讨论。它为1985年10月中共全国代表会议明晰中国市场化改革的目标模式,也为中国政府正确把握宏观经济政策提供了科学基础。
  (2)1987年7月世界银行召开的国有企业改革讨论会(“钓鱼台会议”)和1994年有知名学者O·哈特、P·米尔格罗姆、R·麦金农、刘遵义、青木昌彦、N·拉迪等参加的“中国经济体制的下一步改革国际研讨会”(“京伦会议”)深入探讨了我国企业改革的多方面问题。虽然要使人们普遍接受它所提出的一些重要观点(现代公司必须确立有效的公司治理,西方通行的破产程序需要加以改进等等)并付诸实践还需假以时日,但这些理论分析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确立了基本的框架。
  (3)人们公认,1994年配套推出的宏观经济改革是改革以来最成功的一次改革。它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除了执行方面的因素,一个重要原因,是有非常扎实的理论准备,如前面已经提到的以“巴山轮会议”为开端的对现代宏观经济学的把握,1993年由国家体改委和世界银行共同组织、有知名专家F·莫迪里亚尼、李国鼎、刘遵义等参加的“中国经济发展与改革国际研讨会”(“大连会议”)的深入讨论和周密准备等。
  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对于它的经济学理论基础的要求愈来愈高,我们经济科学工作者身上的担子也愈来愈重。这里,我对改善我国经济学科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基础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根据我近年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博士课程和在上海中欧管理学院教授MBA课程的切身经验,我国学生有一种追求“前沿”而忽视基础的倾向,妨碍了他们对经济学问题的深刻透彻的理解。纠正这种倾向的方法是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和教学,并在教学中强调打基础的重要性。
  (2)学科建设,重在形成惠风和畅、百家争鸣的宽松氛围和建立严肃、严谨、严格的学术规范。目前我国经济学界在保证学术自由和确立学术规范这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都存在比较大的缺陷。这两方面的问题不解决,就很难形成经济学领域内良性竞争局面。
  (3)不同经历和不同教育背景的学者要加强交流和切磋。正像曹丕在1800年前指出过的,“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各以所长相轻所短”几乎是中国由来已久的传统,经济学界似乎也不能避免这种影响。为了发展经济科学和推进改革,我们必须与这种传统决裂,形成学者之间相互切磋、共同提高的良好风气。现在有的人把在海外受过现代经济学训练回国服务的人们说成是一个特殊的派别:“海龟派”,甚至用不正当的手段或明或暗地给他们贴上“为外国势力服务”的标签。这种种作为对于经济学人之间的良好关系和正常学术氛围的形成是十分有害的,应当受到一切正直的经济学家的抵制。
其他文献
人类社会的基本事实之一是:当孩子们在成长的时候,大人们明白,一切都必须等待,最深刻的利益冲突和最疯狂的个人纠纷,所有这些,都必须等待,到孩子们能够从单纯依赖大人成长到独立迎接生活的挑战和承担对社区的义务的时候,然后,不管他们喜欢还是不喜欢,历史性将重新把他们卷入深刻的利益冲突和疯狂的个人纠纷里面去。所以,即便在最黑暗的社会里,也总会有一些成年人,出于人类明智,站起来保护孩子们,至少,不要让孩子们时
期刊
序与跋  值得深思的《泥鸽靶》    摆在我们面前的这本书,《泥鸽靶》——英文原名F.I.A.S.C.O.(Fixed Income Annual Sporting Clays Outing),即“固定收益部年度泥鸽靶射击比赛”,取自作者雇主公司的一项业绩竞争活动——在国外是一本畅销书,也是一本有争议的书。它自发表伊始,就在国外金融界引起了相当大的震动。作者在书中以亲历记的形式,公开了他的雇主公司
期刊
对于电视媒介来说,不同观众作对,不让观众难受,实在应该只是一个底线。但对于我们机关化多年,自我中心情结深入人心的各级电视台来讲,这还真是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  不久前在“央视国际网站”上做直播,有网友问:你最喜欢看哪类节目?想也没想就回答了体育节目。的确,比起那些“起居注”式的电视新闻、矫情的电视剧,以及装疯卖傻的所谓“娱乐节目”,电视体育节目更真实,更有激情,也更具悬念。   因为有不少像我这样的
期刊
《财富》 2002年9月2日  过去几个月,公众看到了一个越来越长的贪婪的公司名单——安然、环球电讯、Tyco等等,而且,贪婪的劣迹已遍及整个商界。该杂志对美国公司高级经理调查发现,在公司命运急转直下的时候,这些经理们却不约而同地通过抛售股票而暴富。据估计,在调查范围内的1035家公司的高级经理们,获取了660亿美元的财富。在前25名公司名单上,既有思科、AOL时代华纳大名鼎鼎的公司,也有名不见经
期刊
有必要将“村级自治”扩大到乡镇一级   □ 青岛 张宁     (《财经》2002年8月5日号《农赋之变》)  农村税费改革最大的症结在于,庞大的基层政权已演化为依附于农民身上的既得利益集团。农村税费改革所形成的冲击不仅是财政收入的减少,更重要的是减少了这一集团从农民身上“寻租”的机会。因此,在乡镇行政体制改革不配套的情况下,等于是依靠在这场改革中利益受损最重的阶层去推进这场改革。按经济学“理性人
期刊
这些孩子像浮尘一样在城市间飘着,也许明天将再也找不到他们。关于他们的小小故事,会成为渐远渐淡的记忆,并最终被忘记。而那个时候,这些孩子不知道在什么地方、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是否也能像大多数孩子一样长大成人。   这是些流浪儿童,今年3月22日石家庄市少年儿童保护教育中心建立以来,他们陆陆续续被收容进来,在这里学习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后遣送回原籍。     长长的往事     “来到这里的每个孩子都有一个
期刊
阳历六七月之交,农村称为午季,是农民夏粮收割的繁忙季节,也是农村基层干部征收农村税费(又称为“午征”)最重要的时刻。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午征之时,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已经在占全国大部分版图的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推开。  宣告了这一重要进展的标志性文件是国务院办公厅于今年4月发布的《关于做好2002年扩大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   《通知》宣布,国务院决定,“积极稳妥,量力而行”,把农村税
期刊
尽管知道陈俊生同志身体不好已有不少时间了,但得知他去世的消息,还是感到很突然,很悲痛。  陈俊生同志是黑龙江人,早年即参加革命,1950年,23岁的他就担任了中共黑龙江省绥化县常委,宣传部部长,后一直在基层工作,1981年至1984年曾任中共黑龙江省委副书记。从1985年起他调到北京工作,以了解农村、体察民情著称。  我第一次见到陈俊生同志是在1985年底,当时他担任国务院秘书长。那是在中央农村工
期刊
不要把“走出去”变成一个政策口号或一场运动,而是要创造资本自由流动的条件,让企业自主决策    “分水岭”    2005年9月13日,又一桩由中国公司发起的巨资收购在等待东道国厄瓜多尔政府的批准。根据协议,由中国公司控制的合资公司安弟斯石油公司(AndesPetroleamCo.)将收购加拿大石油公司(EnCanaCorp.)厄瓜多尔业务的股份,耗资14.2亿美元。目前能确定的收购方股东包括中国
期刊
“苏格兰银行”概念出自汪晓峰们的发挥创造,境外投资机构至今徒具空壳    从今年7月13日以来,国内各媒体陆续出现了一条重大新闻:苏格兰银行以4.975亿元人民币入股金信信托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金信信托),成为其最大的外资股东。  金信信托公司,以及从今年3月起以金信信托董事长身份活跃于国内资本市场的汪晓峰,正是提供这一重大消息的主要来源。  在金信信托以公司名义向媒体发出有关新闻稿后, 43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