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基础教育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文章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以及拓展文本,激发学生动脑思考和掌握课本的能力,从而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
关键词:尊重;激趣;拓展文本
有这样一句话:“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新课标也提出,要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学习。那如何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呢?笔者结合语文教学来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尊重学生
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外,都应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认识水平,尊重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的评价等。在尊重的前提下,学生才会主动地学习。而不是教师将自己视为权威,让学生无条件地服从,这样的教学方式会压制学生的想法和对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要在备课的环节中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那么如何有效达成这一成效呢?
首先,要学会关注。语文教师的职业关注是反映教师教育理念的标志。语文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构成、学生语感的形成,更应关注学生与学习语文有关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教师的关注应从近期关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人格尊严、心理需求和个性差异等)走向远期关注(为学生终生发展打好语文基础),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充满希望和自信。当语文教师的关注完全成为一种自觉行为时,便会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其次,要重视倾听。有专家指出,未来的教育是倾听者的教育,“教师的沉默是金”,意在说明教师善于倾听不仅是教学艺术,更是新课程理念的形象化。倾听,需要教师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倾听学生需求的呼声、感情脉搏的跳动,用心与学生交流。这样,教师会从《有的人》的朗诵中听出学生对“有的人”的敬仰和对“有的人”的鄙视;从学生绘声绘色讲述小弗郎士的内心世界中,品尝到儿童纯真的爱国情感;从学生讨论父亲买橘子、送橘子的情节中,触摸到学生对亲情的感悟。教师和学生同呼吸,共欢乐,这其中包含有平等和接纳——是生命与生命间的平等;有鉴赏和学习——是对学生思维成果的评论欣赏和教学相长;有执着和冷静——是对语文教学的不懈探求和思索;有参与和体验——是参与学习活动的快乐和对学生创造的体验。
二、学中激趣
兴趣是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正是因为这样,很多教育家都相当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激发和利用。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他认为“好学”对教育非常重要。20世纪初,欧洲著名进步主义教育家德可乐利把兴趣作为其教学法的中心,他指出:“兴趣是个水闸门。借助它,注意的水库被打开,并规定了流向。”由此可见,让学生产生兴趣是多么重要。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使学生沉浸在活跃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内在乐趣,依据学生心理特征认识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体验探知的全过程,体验教学之美;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推动学习的进程。
(一)以悬念激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以求不断获得新知识,迸发创新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学《赤壁之战》一文,我们就可以向学生提出:曹操拥有八十万大军,而刘备和孙权才有三万联军,可是曹操的军队为什么会被打得落花流水呢?这就在学生头脑中设下的悬念,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大家的学习热情高潮,兴趣油然而生。
(二)以情境激趣
小学语文课文大多文质兼美,有的课文文笔清晰;有的课文情深意长,富有感染力;有的课文富有幻想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这些课文可以通过朗读、录音、挂图等方式创设特定的情境,感染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感调控,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之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主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如课文《草原》的第一自然段,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的草原景色,这是作者对草原无比热爱的直观因素。上课时,教师可以先用美读示范,让学生受到感染,然后让学生小声读——放声读——欣赏读,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从整体入手,让学生初步了解草原的美,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了。
除了上述做法以外,还有以游戏激趣、以导语激趣、以活动激趣等常用方法,教师应认真挖掘语文教材中能诱导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而灵活运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火线”,诱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文本拓展
文本,不仅仅指教材这种文本,也包括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其他各种教学资源。“文本拓展”可以从两个层面上来理解。一个层面是从“客观文本”的拓展来说的。什么叫“客观文本”的拓展呢?即教师、学生、文本三者进行对话时,教师不仅仅引导学生和教材对话,还努力调动学生已有的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积累以及其他各种背景资料、音像资料来共同参与对话,便认为他对“客观文本”进行了拓展。這种拓展是文本在外延上,在横向上得到了很大的拓展。另一个层面是从“主观文本”的拓展来说的。学生对文本是否真正地理解和掌握,关键是要看学生头脑中的“主观文本”是否已经通过对话,经过激活,而变得鲜活、灵动起来,是要看文本中的那些冰冷、生硬的铅字是否已变成活灵活现、有声有色、充满情感的画面。这就是以往我们所说的人物形象是否“立”了起来,课文内容是否“活”了起来。这是从纵向来说的,从文本的内涵不断得到充实、丰满的过程来说的。
全国特级教师支玉恒在上公开课《只有一个地球》“实话实说”这一教学活动中非常自然有效地联结了课内外知识,给学生的课外阅读和摄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表达、展示空间,激发了他们搜集和运用信息资料的兴趣,为今后的学习铺设了更广泛的空间。这一活动还培养了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节目”中有关“大气资源的再生”“水资源的再生”等问题,就是学生运用自然课上所学习的“植物光合作用”和“水在自然界的循环”等旧知识解决的新问题。学到的知识能够运用,是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学习语文更为主动。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关键词:尊重;激趣;拓展文本
有这样一句话:“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新课标也提出,要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学习。那如何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呢?笔者结合语文教学来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尊重学生
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外,都应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认识水平,尊重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的评价等。在尊重的前提下,学生才会主动地学习。而不是教师将自己视为权威,让学生无条件地服从,这样的教学方式会压制学生的想法和对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要在备课的环节中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那么如何有效达成这一成效呢?
首先,要学会关注。语文教师的职业关注是反映教师教育理念的标志。语文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构成、学生语感的形成,更应关注学生与学习语文有关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教师的关注应从近期关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人格尊严、心理需求和个性差异等)走向远期关注(为学生终生发展打好语文基础),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充满希望和自信。当语文教师的关注完全成为一种自觉行为时,便会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其次,要重视倾听。有专家指出,未来的教育是倾听者的教育,“教师的沉默是金”,意在说明教师善于倾听不仅是教学艺术,更是新课程理念的形象化。倾听,需要教师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倾听学生需求的呼声、感情脉搏的跳动,用心与学生交流。这样,教师会从《有的人》的朗诵中听出学生对“有的人”的敬仰和对“有的人”的鄙视;从学生绘声绘色讲述小弗郎士的内心世界中,品尝到儿童纯真的爱国情感;从学生讨论父亲买橘子、送橘子的情节中,触摸到学生对亲情的感悟。教师和学生同呼吸,共欢乐,这其中包含有平等和接纳——是生命与生命间的平等;有鉴赏和学习——是对学生思维成果的评论欣赏和教学相长;有执着和冷静——是对语文教学的不懈探求和思索;有参与和体验——是参与学习活动的快乐和对学生创造的体验。
二、学中激趣
兴趣是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正是因为这样,很多教育家都相当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激发和利用。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他认为“好学”对教育非常重要。20世纪初,欧洲著名进步主义教育家德可乐利把兴趣作为其教学法的中心,他指出:“兴趣是个水闸门。借助它,注意的水库被打开,并规定了流向。”由此可见,让学生产生兴趣是多么重要。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使学生沉浸在活跃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内在乐趣,依据学生心理特征认识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体验探知的全过程,体验教学之美;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推动学习的进程。
(一)以悬念激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以求不断获得新知识,迸发创新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学《赤壁之战》一文,我们就可以向学生提出:曹操拥有八十万大军,而刘备和孙权才有三万联军,可是曹操的军队为什么会被打得落花流水呢?这就在学生头脑中设下的悬念,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大家的学习热情高潮,兴趣油然而生。
(二)以情境激趣
小学语文课文大多文质兼美,有的课文文笔清晰;有的课文情深意长,富有感染力;有的课文富有幻想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这些课文可以通过朗读、录音、挂图等方式创设特定的情境,感染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感调控,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之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主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如课文《草原》的第一自然段,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的草原景色,这是作者对草原无比热爱的直观因素。上课时,教师可以先用美读示范,让学生受到感染,然后让学生小声读——放声读——欣赏读,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从整体入手,让学生初步了解草原的美,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了。
除了上述做法以外,还有以游戏激趣、以导语激趣、以活动激趣等常用方法,教师应认真挖掘语文教材中能诱导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而灵活运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火线”,诱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文本拓展
文本,不仅仅指教材这种文本,也包括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其他各种教学资源。“文本拓展”可以从两个层面上来理解。一个层面是从“客观文本”的拓展来说的。什么叫“客观文本”的拓展呢?即教师、学生、文本三者进行对话时,教师不仅仅引导学生和教材对话,还努力调动学生已有的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积累以及其他各种背景资料、音像资料来共同参与对话,便认为他对“客观文本”进行了拓展。這种拓展是文本在外延上,在横向上得到了很大的拓展。另一个层面是从“主观文本”的拓展来说的。学生对文本是否真正地理解和掌握,关键是要看学生头脑中的“主观文本”是否已经通过对话,经过激活,而变得鲜活、灵动起来,是要看文本中的那些冰冷、生硬的铅字是否已变成活灵活现、有声有色、充满情感的画面。这就是以往我们所说的人物形象是否“立”了起来,课文内容是否“活”了起来。这是从纵向来说的,从文本的内涵不断得到充实、丰满的过程来说的。
全国特级教师支玉恒在上公开课《只有一个地球》“实话实说”这一教学活动中非常自然有效地联结了课内外知识,给学生的课外阅读和摄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表达、展示空间,激发了他们搜集和运用信息资料的兴趣,为今后的学习铺设了更广泛的空间。这一活动还培养了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节目”中有关“大气资源的再生”“水资源的再生”等问题,就是学生运用自然课上所学习的“植物光合作用”和“水在自然界的循环”等旧知识解决的新问题。学到的知识能够运用,是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学习语文更为主动。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