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模拟人体生物钟镇静防控对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机械通气患者谵妄的发生及预后的作用。
方法采用前瞻性双盲随机对照试验(RCT)。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2月入住兰州大学第二医院重症医学科接受机械通气治疗≥12 h的患者,所有患者常规应用芬太尼镇痛治疗,按计算机生成的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模拟生物钟组(研究组,35例)与非模拟生物钟组(对照组,35例),两组再依据使用镇静药物的不同分为右美托咪定组(各8例)、丙泊酚组(各14例)、右美托咪定+丙泊酚组(联合镇静组,各13例)3个亚组。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Richmond躁动-镇静评分(RASS)标准对镇痛镇静的深度进行量化控制,滴定式调节镇静药物剂量,使研究组RASS评分白天维持在0~1分,夜间维持在-1~-2分;对照组RASS评分昼夜均维持在-1~-2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患者第一个昼夜节律不同时间点(06:00、12:00、18:00、24:00)尿液中6-羟基硫酸褪黑素(aMT6s)水平;记录患者谵妄、严重低血压、严重心动过缓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以及机械通气时间、拔管时间、ICU住院时间、镇静镇痛药物用量;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患者谵妄发生与其他指标间的相关性。
结果① 各组患者性别、年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态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等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② 两组患者尿液中aMT6s水平均无昼夜节律性,研究组06:00的aMT6s水平较对照组有增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 研究组患者谵妄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14.3%比37.1%,P=0.029),严重低血压、心动过缓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0%比25.7%,11.4%比20.0%,均P>0.05)。在模拟人体生物钟的研究组患者中,右美托咪定亚组谵妄发生率较丙泊酚亚组低(6.3%比32.1%,P<0.05)。④ 与同种镇静药物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机械通气时间、拔管时间、ICU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镇静药物用量明显减少(均P<0.05)。在模拟人体生物钟的研究组患者中,右美托咪定亚组机械通气时间较丙泊酚亚组和联合镇静亚组明显缩短(h:75.75±26.78比02.00±26.31和100.31±25.38,均P<0.05),ICU住院时间较丙泊酚亚组明显缩短(d:5.75±1.04比7.00±1.52,P<0.05)。⑤ 患者谵妄的发生与机械通气时间(r=0.705)、拔管时间(r=0.704)、ICU住院时间(r=0.666)均呈正相关(均P=0.000),与06:00、12:00、18:00、24:00尿液中aMT6s水平无明显相关性(r值分别为-0.135、0.163、0.269、-0.077,均P>0.05)。
结论模拟人体生物钟镇静可缩短ICU机械通气患者机械通气时间、拔管时间、ICU住院时间,减少镇静药物用量,从而降低谵妄发生率。右美托咪定对降低谵妄发生率更为有效,可用于谵妄的防控治疗。临床试验注册 中国临床试验中心注册,ChiCTR-IPR-15006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