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倡导“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品德教学回归生活”。生活是品德教育的起点,也是品德教育的归宿。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教育家杜威曾说过:“准备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活,离开了任何直接的社会需要和动机,离开了任何现存的社会情境,要培养对社会有益和有用的习惯,是不折不扣的在岸上通过做动作教儿童游泳。”如何使小学新课程《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来自生活、回归现实呢?我认为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重视经验,提高效率
生活,是一首诗,是一个广阔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用最质朴的方式表达我们的情感。而儿童更是如此,他们的许多言语与经验、行动都来自于生活。因此,教学活动要从了解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识、体验开始,注意已有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的联系,充分发挥已有生活经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如教学《社区的公共设施》一课,我们是农村学校,对社区大多数学生是陌生的,根本不了解社区。因此学生对教材中的概念就比较陌生。这时我先将本部分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牵线搭桥,将文中的概念生活化,让学生明白所谓社区就等同于我们乡下的一个村。这样一来,学生就对学习内容产生了兴趣,因为这些知识是他们日常生活中早就涉及的,而且也是相当熟悉的。教学就回归到学生火热的生活之中了。这样的教学通过对学生现实生活的整理,不是把关于社区的空洞的概念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感受体认到他所生活的与众不同的实实在在的社区,以及他的家与所在社区的密切联系。由于学生对社区这个概念进行了内化,所以接下来的《和睦相处》《精彩的社区生活》两课学生学习起来就容易了。
二、创设情境,亲身体验
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学生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是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味说教往往没有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验生活效果好。生活情境的再现,能够让学生亲身体验,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通过角色的转换,探索自己未摄入的领域,客观公正的看待现实,使自己的情感与态度发生质的改变。如我在教学《帮帮残疾人》时,为了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发自内心的感受到残疾人不仅需要我们的帮助,更值得我们尊重。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让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眼罩戴在自己的眼睛上,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不动,然后伸手去感受身边的一些事物,每个人都很吃力去做这项活动。这个时候我在多媒体上播放残运会上那些残疾人克服重重困难,自强不息赢得世人的尊重的事迹时,学生除了对他们充满了崇敬之外,更多的是反思自己,作为一个健全人该如何做,无形中孩子们对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有重新的认识。因此,我认为课堂中能让学生亲身体验的教学情境的创设能使孩子们的情感与课堂中的人物产生共鸣。
三、践行延伸,知行统一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积极参加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特点决定的,是让学生尽快适应社会生活的有效手段,是课堂学习不可缺少的重要补充,是完成品社课德育的重要形式。因此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设计有趣、新颖、易操作的课后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观察社会、认识社会,这样才能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一)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延伸。
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学生的品德形成,往往不是从品德概念开始,而是从实践中体验和训练出来的。如教学《保护环境》这一内容时,同学们认识了保护环境的重要,之后,同学们自发地把学校附近的土坑保护起来,以前村民大都把垃圾倒在这里,有时还会看到死猪、死狗等正在腐烂的动物尸体……有时在学校还会闻到一股腥臭味。同学们不仅把这里的垃圾清除干净,而且还建议村支部设立了公共垃圾回收站,还这里一片干净。正是在这日常生活的实践中,学生自然而然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
也就是说,我们要让教学走进儿童的生活,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的日常生活中去,让学生们通过亲身经历得到不同的收获和真实感受,从而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利用班队等活动课延伸。
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所呈现的教材,只是给我们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学生德育文本资料,而且是活页的、可让教师和学生随机取用的教育素材和话题。因此,我们必须走出教材,结合班级学生生活实际和学习需要,再重组教学内容,进行品德教育课外实践。
如:教学《我们要遵守规则》后,我结合最近班级纪律有所松懈的现状,又利用班队课开展“我爱我们的班集体”班队主题活动,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班级实际情况一起定个班级公约。我先让学生讨论本班需要哪些方面的班级规则,然后大家制定具体条目。由学生共同为班级制定班级公约,人人参与,都有发言权,并且通过举手表决,充分发扬民主,深受学生欢迎。学生在讨论、交流、制定公约的过程中,他们再一次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制定的规则一定要遵守,这样既能使学生的自身行为得到正确引导,感悟自觉遵守班级公约的重要性,也能激发学生对班集体的热爱。
此外,我们还利用学校的晨会、班会、队活动等时间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紧密结合品德教材内容的某个话题,和这些活动课相结合,捕捉教育的最佳时机进行品德教育课外践行,充分发挥它们的效用。
总之,《品德与生活(社会)》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的重要任务,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和与时俱进的教师观,只有来自于学生生活中的东西,才能在最大程度上让学生乐于接受,《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只有真正走向生活,才会使学生受到真正的教育。为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奠定基础,使学生真正成为有爱心和责任心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一、重视经验,提高效率
生活,是一首诗,是一个广阔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用最质朴的方式表达我们的情感。而儿童更是如此,他们的许多言语与经验、行动都来自于生活。因此,教学活动要从了解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识、体验开始,注意已有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的联系,充分发挥已有生活经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如教学《社区的公共设施》一课,我们是农村学校,对社区大多数学生是陌生的,根本不了解社区。因此学生对教材中的概念就比较陌生。这时我先将本部分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牵线搭桥,将文中的概念生活化,让学生明白所谓社区就等同于我们乡下的一个村。这样一来,学生就对学习内容产生了兴趣,因为这些知识是他们日常生活中早就涉及的,而且也是相当熟悉的。教学就回归到学生火热的生活之中了。这样的教学通过对学生现实生活的整理,不是把关于社区的空洞的概念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感受体认到他所生活的与众不同的实实在在的社区,以及他的家与所在社区的密切联系。由于学生对社区这个概念进行了内化,所以接下来的《和睦相处》《精彩的社区生活》两课学生学习起来就容易了。
二、创设情境,亲身体验
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学生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是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味说教往往没有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验生活效果好。生活情境的再现,能够让学生亲身体验,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通过角色的转换,探索自己未摄入的领域,客观公正的看待现实,使自己的情感与态度发生质的改变。如我在教学《帮帮残疾人》时,为了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发自内心的感受到残疾人不仅需要我们的帮助,更值得我们尊重。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让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眼罩戴在自己的眼睛上,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不动,然后伸手去感受身边的一些事物,每个人都很吃力去做这项活动。这个时候我在多媒体上播放残运会上那些残疾人克服重重困难,自强不息赢得世人的尊重的事迹时,学生除了对他们充满了崇敬之外,更多的是反思自己,作为一个健全人该如何做,无形中孩子们对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有重新的认识。因此,我认为课堂中能让学生亲身体验的教学情境的创设能使孩子们的情感与课堂中的人物产生共鸣。
三、践行延伸,知行统一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积极参加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特点决定的,是让学生尽快适应社会生活的有效手段,是课堂学习不可缺少的重要补充,是完成品社课德育的重要形式。因此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设计有趣、新颖、易操作的课后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观察社会、认识社会,这样才能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一)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延伸。
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学生的品德形成,往往不是从品德概念开始,而是从实践中体验和训练出来的。如教学《保护环境》这一内容时,同学们认识了保护环境的重要,之后,同学们自发地把学校附近的土坑保护起来,以前村民大都把垃圾倒在这里,有时还会看到死猪、死狗等正在腐烂的动物尸体……有时在学校还会闻到一股腥臭味。同学们不仅把这里的垃圾清除干净,而且还建议村支部设立了公共垃圾回收站,还这里一片干净。正是在这日常生活的实践中,学生自然而然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
也就是说,我们要让教学走进儿童的生活,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的日常生活中去,让学生们通过亲身经历得到不同的收获和真实感受,从而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利用班队等活动课延伸。
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所呈现的教材,只是给我们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学生德育文本资料,而且是活页的、可让教师和学生随机取用的教育素材和话题。因此,我们必须走出教材,结合班级学生生活实际和学习需要,再重组教学内容,进行品德教育课外实践。
如:教学《我们要遵守规则》后,我结合最近班级纪律有所松懈的现状,又利用班队课开展“我爱我们的班集体”班队主题活动,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班级实际情况一起定个班级公约。我先让学生讨论本班需要哪些方面的班级规则,然后大家制定具体条目。由学生共同为班级制定班级公约,人人参与,都有发言权,并且通过举手表决,充分发扬民主,深受学生欢迎。学生在讨论、交流、制定公约的过程中,他们再一次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制定的规则一定要遵守,这样既能使学生的自身行为得到正确引导,感悟自觉遵守班级公约的重要性,也能激发学生对班集体的热爱。
此外,我们还利用学校的晨会、班会、队活动等时间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紧密结合品德教材内容的某个话题,和这些活动课相结合,捕捉教育的最佳时机进行品德教育课外践行,充分发挥它们的效用。
总之,《品德与生活(社会)》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的重要任务,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和与时俱进的教师观,只有来自于学生生活中的东西,才能在最大程度上让学生乐于接受,《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只有真正走向生活,才会使学生受到真正的教育。为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奠定基础,使学生真正成为有爱心和责任心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