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技术流劳模的日与夜

来源 :当代工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gzju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定格在邮票上的姿态
  1952年2月,34岁的陈富文带着一家老小到沈阳安家,在沈阳第二机器厂(沈阳重型机器厂前身,以下简称“沈重”)铸钢车间干起了最苦最累的铸造工。从旧社會过来的人,对新生活的向往和珍惜格外深切。凭借早年在日资工厂打下的技术底子,他很快拿到最高的“八级工”职称,月薪128元。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为尽快改变工业落后面貌,1953年,我国启动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水发电机组作为重工业不可或缺的发动机和动力源,必须提前上马。
  水力发电站所需的水轮机“大转子”,因技术复杂,要求严格,此前一直依赖进口,急需填补国产空白。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随即下令,在“沈重”成立专门制造大转子的生产班组。厂领导把信任的目光投向了铸造经验丰富、敢啃硬骨头的工段长陈富文。
  只靠一张型线复杂、标注上千个尺寸和严格质量要求的图纸,要想做出真正的转子,并让它真正转起来,绝非易事。但陈富文下定决心,再难也要干,撞了南墙都不回头。
  白天在车间,陈富文带领大家跟技术人员一起熟悉图纸,研究造型方法;晚上回到家,他边看图纸边琢磨,还用小刀在大萝卜上刻制模型,摸索转子造型的门道儿。他还将“绣花精神”应用到打芯、浇铸工艺中——打芯、对芯都得横平竖直,就像一条线;往砂箱上插钉子,一个钉帽不能歪;顶着高温,爬进砂型里去检查内部尺寸,从不马虎。
  经过4个多月的苦心钻研和反复实验,1953年7月,陈富文带领的大转子小组,终于试制成功国产首台800千瓦水力发电机转轮,为“沈重”增加了一项重量级“新中国第一”。此后,他们相继成功制造出10000、12500、15000千瓦大转子……不仅台台质量合格,且许多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最让陈富文和大转子小组名声大振的是,1958年,他们历时近4个月,制造出直径4.1米、净重38吨、毛重44吨,当时东方最大的72500千瓦大转子,成功为我国自行设计、自制设备、自主建设的第一座大型水力发电站——新安江水电站发电机组配套。陈富文的“牛”,被定格在全国发行的邮票上——原国家邮电部1964年发行的《新安江水电站》一套四枚影写版邮票,其中一枚名为“安装”的邮票,再现的就是吊装“沈重”牌72500千瓦发电机转子的宏大场面。
  在物质、人才皆匮乏的年代,以陈富文为代表的新中国第一代劳模,在各自企业、各自行业,用老黄牛式的拼劲和狠劲,单挑起整个领域。1963年6月,国家第一机械部(简称一机部)下发《关于学习和推广沈阳重型机器厂大转子小组经验的通知》;1964年4月,一机部在《关于推广马恒昌小组和大转子小组(陈富文小组)经验的决定》中提到,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马恒昌小组和沈阳重型机器厂大转子小组,是“五好”班组的标兵,是机械工业战线上的两面红旗。这些劳模代表了新中国工业建设一种昂扬奋进的姿态,积累的经验、创建的制度,成为中国工业的第一批经典。
  劳动插上了技术的翅膀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时期,如果在辽沈大地选一位承上启下的劳模工匠,杨建华绝对是不二人选。
  1969年,16岁的杨建华成为沈阳鼓风机厂(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前身)铆焊车间铆工学徒工。“车钳铣,没人比;铆电焊,没人干”。铆焊车间是厂里条件最艰苦、干活儿最累的地方。身小体弱的杨建华,突然闯进了壮汉的群体,让师傅们一脸的问号——这小体格,能干铆工匠?
  铆工是个手工操作动手又用脑的体力活儿——得会看图纸,把工件加工好;得能抡大锤,把磕碰导致局部变形的铁疙瘩,稳、准、狠地修复好。师傅的一句“大锤只有抡起来,你才能给他生命,才能让它有了魂”,让杨建华铭记一辈子,也践行了一辈子。
  初中没毕业,文化底子薄,杨建华就利用业余时间自学铆工工艺学、金属工艺学、焊接工艺学、机械制图、结构与零件等铆焊技术理论书籍。同时,他把学到的知识和师傅传授的抡锤技艺、加工经验相结合,革新设计工具、改进工艺,不断提高生产效率。没过多久,他就成了文武双全的“技术大拿”、攻坚克难的“智多星”。
  20世纪70年代,为解决全国人民的吃饭和穿衣问题,我国先后引进大化纤、大乙烯、大化肥等设备,并启动这些设备的国产化进程。沈鼓成为全国四大石油装备国产化基地之一,主攻方向是大型压缩机。此后,乘着改革开放东风,凭借技术装备优势,沈鼓竖起国家重大装备离心压缩机国产化的旗帜。
  1992年,沈鼓提出要把压缩机机壳从铸造改为焊接拼装,这可是该领域的世界性难题。经过3个多月、连续攻克“中分法兰反变形”等5道难关之后,杨建华终于成功试制沈鼓第一台铆焊拼装的压缩机壳。
  这台铆焊拼装的压缩机被誉为“争气壳”,它打破了国际上少数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堪称我国风机行业的一次重大工艺革命。从沈鼓第一台焊接机壳诞生以来,第一台干熄焦风机、第一台S9000-11鼓风机、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压缩机机壳、大庆的H296机壳、上海金山的,华鲁恒升的……沈鼓的大部分第一台重大、关键产品都由杨建华领衔制造,他被誉为中国“焊接机壳拼装第一人”。
  1969年入厂,2013年退休,然后是5年返聘,40多年的职业生涯,杨建华凭着一颗热爱沈鼓、热爱岗位的主人翁初心,把个体命运和国家的风机事业连在一起,立志把沈鼓建成世界一流的压缩机企业。
  以杨建华为代表的中国第二代劳模,宝贵之处不仅在于他们曾登上技术之巅,更因他们完整地经历了一个工人在中国工业中的成长之路,使得他们对工业、工人都有更多更深的理解和实践。对劳动价值的真正信服,以及几十年的磨炼,让老黄牛式的体力模式,插上了技术的翅膀,成为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革命性力量。
  不逊于外科医生的大工匠
  2002年,在锦州市黑山县新立屯镇荒地村,16岁的孙志强因贫辍学,离开老家,到沈阳郊区一家火腿肠厂当了工人。由于身材矮小,他每次抬比自己体重还沉的冻肉都十分吃力,加上老员工欺生,只干了3天,就用身上仅剩的几十块钱买了回程票。回到家,他哭着恳求父亲再给自己一次上学的机会,父亲同意了。   经过一年复读和三年高中学习,2006年9月,孙志强考入沈阳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开始了“358”开挂式的大学生活——“苦3”,三年大学时光,他是自习室唯一满勤的学生;“破5”,他书包里总是装着一大摞的书和笔记,三年下来背坏了5个书包;“双8”,他刚上大专就报了自考,给自己定了早8晚8的学习时间。只要学校看门大爷不关灯,他就尽可能多蹭一会儿自习室。
  经过三年苦行僧般的努力,2009年8月,孙志强凭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辽宁省优秀毕业生等荣誉和自考本科学历,最终开启了技术工人的梦想——进入沈飞,成为一名正式职工。
  从入职那天起,他就全身心修炼技能,白天在单位学习时间有限,他就把自家北阳台改建成实操间,专门用来练手艺。光电路板,就焊了三四百块。万用表,示波器,稳压电源,焊台……每一样工具和仪器,都成为他精益求精、提升技能的最好见证,也帮助他稳扎稳打,在各级各类技能大赛中摘金夺银。
  “我干的工作好比飞机制造的神经外科医生和循环内科大夫,一旦哪根电缆短路、导管堵塞,就会直接威胁飞行员和飞机的安全。” 孙志强说,医生手上托着的是患者的生命,而他手上是国家托付的重器和飞行员的生命,在工作中不允许有一丝一毫的差错。
  制造业有句行话:车工怕车杆、钳工怕钻眼、铣工怕铣扁。孙志强从事的飞机装配工作,最怕的就是在飞机舱内遗留多余物。由于飞机装配过程涉及成千上万个元器件、零部件,绝大部分操作空间只能容一个人蜷缩着工作,总免不了小米粒大的保险丝头遗落在机舱。这些小家伙用常规的方法和工具很难清理干净。为了解决这个老大难,厂里也想了很多办法,虽然有改善,但一些特殊工作区域还是鞭长莫及。一旦出现问题,不仅影响飞机的实战性能,甚至会发生机毁人亡事故。几十年来,这个棘手问题一直困惑着大家。
  “空中没有停车场,试飞没有后悔药。”孙志强说,飞机的每个零件都要做到万无一失,所以他暗下决心:一定要从根儿上解决这个问题。可是,决心好下事难办。面对千头万绪的电缆和导管,工程师都无从破题,一个技术工人要把它拿下,孙志强迎接挑战。
  “这是在一线发生的问题,解决的方法也要在一线寻找。”丰富的装配经验,培养了孙志强就地取材的智慧。他从生产工序中逐一排查,寻找突破口。在仔细观察了60多个工友的操作过程,又和10多位老师傅沟通交流后,孙志强发现,很多老师傅在工作中不仅有一套独门手段,还会改装一些小工具为己所用,他们管这叫“手巧不如家什妙”。
  这让他茅塞顿开,“我为啥不从每个工友干活儿用的夹剪上找突破呢?”说干就干,他先后采取胶布粘接、油膏粘接、黑胶皮粘接、白橡胶粘接等方法,经过3年多、近百次的试验和改进,最终将普通的克丝钳子改制成专用的小神器,彻底杜绝了沉渣遗落的隐患。
  孙志强爱写工作日记,写满大大小小十几个笔记本,其中有几个笔记本的皮儿都已经磨损,看得出是经常拿出来翻看。随手翻开,每一页的字迹都很工整,不同的故障、不同的问题、如何发生等都有详细的记载,条理清晰,复杂问题还有手绘的图解,他从不吝啬与工友们分享。
  2018年1月,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10年后,已经退休的杨建华站在了匠心筑梦新时代——沈陽市首批“盛京大工匠”颁奖典礼的舞台上,领受荣誉“盛京大工匠”奖杯和证书。跟他同台的25名盛京大工匠中,最年轻的,便是32岁的孙志强。
  21世纪的劳模追崇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这些青年才俊为劳动注入了青春新力量。探索尚未终结,蜕变仍在继续。正如孙志强所言——最大的心愿就是像杨建华师傅那样,有一天能成立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他坚信,有技者,自强。
其他文献
4月20日,著名钢琴家巫江绮丽女士在出席维多利亚音乐会时晕倒,送医不治,享年89岁.巫江绮丽生于上海,是中国第一代钢琴家,中国钢琴启蒙人之一.2018年,央视舞台上,巫江绮丽在著
期刊
人力资源与其他资源一样,需要经过人为的操控和铸造,最大效用的发挥其价值.人员的激励,主要是通过将员工个人的目标及需求与企业效益有效结合,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双赢.为此,企
晚上睡同一张床,却常在微信里互相说晚安,这是典型的“低头族”夫妻,他们的婚姻关系已沉湎于虚拟世界。换言之,过度使用移动电子产品,已经影响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和个人健康。如此語境下,广州一名法官表示,一直盯着手机看、不理伴侣算家暴。  不可否认,手机在大家心中的分量越来越重,低头看小说、玩游戏、发微信的情形屡见不鲜,人们称之为“低头族”。从表面上看,依赖移动电子产品,减少了人的孤独感,联络了社交感情。
期刊
北京地区小蓝单车和摩拜调价之后,两家共享单车骑行1小时的价格都将达到2.5元。  作为共享经济的典型代表,共享单车在发展过程中一路跌跌撞撞,虽然问题不少,但它在倡導绿色出行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没人能够否认。有社会需求就有市场供给,在大把“烧钱”急速扩张之后,在大浪淘沙优胜劣汰之际,共享单车租借费用上涨,看来势在必行。  相比大把“烧钱”培育市场,盈利模式的探索更加艰难,也最为关键。此前,一些共享单
期刊
经过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存在着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结构失衡、要素利用率低、环境损害大等问题。  为了确保中国这艘巨轮能够在世界经济的海
“知网是个什么东西呀?”求锤得锤,翟天临祸起学霸人设。前脚还登上春晚舞台,扮警察打假,后脚竟在直播中狂言不知知网为何物,变为众矢之的,成了被学术打假的对象,这是何等幽默!  29部  “等我什么时候穿上博士服拍照的时候,我相信会上热搜,我再让所有人看看谁牛……”出生于1987年的翟天临堪称天之骄子,北京电影学院博士毕业后,继续留校任教,成为表演系表演专业第一批博士教师。不仅如此,翟天临还参演了29
期刊
4月1日,國家移民管理局政务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运营,这也意味着内地居民申领出入境证件实行“全国通办”政策将同步施行。国家移民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后不再需要为办证专程往返户籍地,既节省时间成本,又节约吃、住、行费用,能有效减轻群众办事办证负担。据估算,仅交通费一项,第一年度即可节省200亿元以上。  那些到离家数千公里外大城市打拼的人,最缺少的就是时间。回户籍地办证,对他们而言意味着要请上几天假,
期刊
头号合作伙伴  往往越深刻的变革,越是在不经意间露出端倪。  2018年初,在一次由抚顺市总工会党组书记、主席王树成带领的企业调研中,中国石油天然气第八建设有限公司工会向市总工会寻求帮助:企业项目研发遇到难题,请求市总工会帮忙协调,请劳模工匠前来技术支援。  中油八建公司是一家拥有一个国家级大师工作站以及省级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单位,技术优势在焊工、铆工,项目中涉及的车工技术稍显薄弱。公司工会希望从其
期刊
9月6日上午9时30分,参加2013北京CBD国际论坛的演讲嘉宾已经在位于北京市朝阳区规划艺术馆的主会场内准备就绪,包括北京市领导、新闻媒体和受邀嘉宾在内的所有与会者都在期待,期
在办公室档案管理工作中,很重要的一点便是对档案的完整性进行保存,以便于在需要的时候进行查询,发挥档案的价值.本文笔者对新时期办公室档案管理规范化进行了分析探讨,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