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提升研究

来源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wen_02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是农产品贸易大国,进出口国际市场份额呈逐年上升态势;但市场开放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大进大出的农产品贸易并没有提升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通过农产品国际竞争优势“钻石模型”的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农产品生产条件、涉农企业经营情况、农产品需求情况、农产品供应链建设是主要的影响因素。为此,我们可从农产品供应链建设角度入手,提升农产品价格、质量和效益的国际比较优势,提高涉农企业构建、完善、参与、掌控农产品供应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打造综合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农产品;生产效率;进出口贸易量;供应链;国际竞争力;钻石模型
  中图分类号:F30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7)06-0049-06
  一、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伴随世界经济的融合,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我国的国家竞争力尤其是重要产业竞争力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竞争力的内涵和外延也越来越大。产品竞争力是国际竞争力的基本构成部分,它是指通过产品获取的竞争优势,主要依靠降低产品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扩展产品功能等方式、途径获得。农产品生产作为我国的基础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是解决大量就业人口的有效途径,在国内农产品市场日益饱和、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增强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拓展农产品国际市场就显得尤为重要。
  姚於康和马康贫(2000)认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是指农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取胜获利的能力”。王兆洋(2007)将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定义为:“在开放的市场条件下,一国、一地区,或者一个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生产的农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并能够持续获取利润的能力”。笔者认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内涵广泛,包括农产品生产效率、农产品质量、农产品供应链等多方面,即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涉及到农产品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产品流通和农产品消费,包含从生产到消费的所有环节,而且也与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市场、相关的政策措施以及与之相关的制度等有关。
  在国际市场上,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量体现着一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尽管我国农产品贸易总量巨大,但农产品市场尚未完全开放,部分种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比较优势较弱;涉农企业在数量、规模、现代化程度等方面与大型跨国企业有较大的差距;国内农产品供应链结构复杂、基础设施落后、中间环节多、流通效率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有鉴于此,笔者从农产品国际竞争优势构成角度入手,深入研究竞争力组成方面,以期提高涉农企业构建和完善产业链的主观能动性,提升我国农业综合国际竞争力。
  二、现阶段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特征
  我国2016年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为1 845.6亿美元,其中进口为1 115.7亿美元,同比增加3.3%;出口为729.9亿美元,同比减少4.5%;贸易逆差为385.8亿美元,同比减少16.5%。农产品贸易呈大进大出态势,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得到加强。由表1所示,在全球主要农产品贸易国家(地区)进出口规模及所占份额中,我国2015年农产品出口额为708亿美元,约占国际市场份额的5.7%,仅次于欧盟、美国和巴西;农产品进口额为1 170亿美元,约占国际市场份额的9.8%,仅次于欧盟和美国。从时间序列看,中国农产品进出口额增长十分迅速,国际市场份额也均呈稳步上升态势。
  国内农产品竞争力发展却不尽如人意。2015年中国农产品贸易总额仅占农业增加值的20%,农业开放程度略低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农产品出口额仅占中国商品出口总额的3%,且下降趋势明显;农产品生产的比较优势也在不断削弱。2016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排行榜中涉农企业有110家,其中绝大部分为欧美企业,中国只有中粮集团有限公司和万洲国际有限公司两家企业入围;但这两家企业的国际化程度、全球资源配置程度、企業营收指标等方面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农业企业相距较大。随着近年来农产品国内市场加快开放和国际市场价格走低,农产品生产结构性调整尚未完成、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尚需加强、供应链环节体系尚需完善,因此亟需对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问题进行重新审视,探究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方法和途径。
  三、农产品国际竞争优势及影响因素分析——“钻石模型”
  迈克尔·波特运用钻石模型分析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认为决定一个国家或一个行业竞争优势的因素由基本因素和辅助因素两部分组成;其中基本因素是生产要素条件、需求情况、关联产业和支持产业、企业战略组织和竞争,辅助因素是机遇和政府。笔者根据农产品生产特点,参照波特理论的核心观点,构建农产品竞争力“钻石模型”(如图1所示)。
  根据图1所示的钻石模型,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是由四个主要因素来决定,即农产品生产条件、涉农企业经营情况、农产品需求情况和农产品供应链建设。辅助因素中的政府作用包括政府的支持政策、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等;机遇包括农业生产技术变革、全球金融市场变化、政权变更等。
  (一)农产品生产条件
  农产品生产条件主要包括劳动力要素、土地要素、气候、水利等农业自然资源,还包括农业技术水平、人力资本、现代化的农业设施和农业生产管理等。由于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因此使得人工成本较低,这使得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价格优势;但我国劳动力素质又普遍偏低,生产效率不高,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产品生产成本。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是农产品的比较生产率,要提高农产品生产率,可以通过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增加人力资本投入、提高农业科学管理水平等;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提升农业的科技水平来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通过政府增加现代化设施和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质量以及技术含量,提升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二)涉农企业经营情况
  涉农企业经营情况主要包括企业的经营规模、核心竞争力、组织结构、全球资源配置情况、竞争战略等,其经营情况直接影响着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目前企业在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方面占据优势的途径主要包括:主导农业上游生产环节、掌控农业下游市场、控制流通核心企业等。另外涉农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也对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产生影响,但现阶段我国涉农企业经营规模较小,管理水平较低,较大幅度削弱了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三)农产品需求情况
  农产品需求情况包括国内需求和国际需求两个方面:国内需求主要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目前我国人口总量已超13亿,并且伴随着生育政策的调整,人口总量会继续上升。因此对农产品需求数量呈上升趋势。根据波特的钻石理论,需求增加就会刺激生产企业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带来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同时人均GDP的上升使得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有更高要求,高价值食品需求会越来越多,由于高质量农产品具有更高的利润,促使农业生产者改变原有生产模式,带来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国际需求主要体现在农产品国际贸易方面,农产品从生产成本低的区域向生产成本高的区域流转,相关国家在农产品贸易方面获得了收益。客观的收益可以推动农产品生产技术进步,改善农产品生产管理,从而进一步降低了农产品生产成本。因此农产品需求情况对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产生很大的影响,我国应刺激消费需求,同时引导生产结构调整,促使农产品产量和质量提高。
  (四)农产品供应链建设
  农产品供应链建设包含与农产品生产相关的产前、产中、产后领域的全部内容,还包括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建设以及有关产业政策等。农产品供应链建设包括的环节较多,涉及到多个部门、多个行业甚至延伸到不同的区域,是一项系统工程;为了促使农产品供应链建设顺利进行,需要相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尤其是要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引领作用。具体来说,农产品供应链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供应链需要具备基本的设施设备,如专业化运输车辆、冷链保鲜装备等,不仅能保障农产品尤其是生鲜农产品质量,而且可以降低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损耗。
  第二,公益性建设。农产品供应链基础设施投入较大,很多企业没有能力或者不愿意承担这项投入,从而影响了农产品流通;应由政府牵头投入资金建设,将市场基础建设作为公益性投入,降低基础设施的使用门槛。
  第三,物流系统建设。物流是农产品供应链的重要环节,通过完善相关的配套措施,简化相关手续,促使农产品物流加快发展。
  第四,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世界各国农业合作社对推动农业发展、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生产经营主体之间的联合可以实现外部经济,行业间通力合作增强了谈判能力;有计划的生产可以降低单位成本,加强了农产品竞争实力。
  四、农产品供应链在国际竞争力形成中的作用
  在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构成的四个主要因素中,相对容易改变的是涉农企业经营情况和农产品供应链建设。农产品供应链建设在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目前我国农业生产规模小、流通成本高、冷链物流建设滞后、农产品信息化不足制约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因此笔者主要从农产品供应链建设角度展开研究。
  (一)农产品供应链建设有助于消除产业发展的短板效应
  我国农业在国际竞争力方面优势劣势并存:由于我国人口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偏低,在农业生产环节存在优势;但我国农产品流通环节较长,流通效率低,这使得在农业流通环节存在劣势。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在初级农产品和加工农产品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因此出口商品主要依托的是劳动力成本优势明显的产业。工业品国际竞争力的价格是生产环节的价格,而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价格是转移到消费者手中即销售时的价格。由于我国农产品流通中间环节较多,且缺少冷藏冷冻等基础设施,造成在长距离的农产品国际贸易中,流通成本增加且损耗严重;农产品供应链建设不足导致无法灵活、多样化的供货,这些因素使得我国农产品在销地的竞争力有限,尤其是当农产品到了国际市场,由于运输时间更长、保鲜时间更短,這种不足更突显。
  农产品流通设施和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完善农产品流通设施,尤其是生鲜农产品高效的冷藏保鲜能力,可以显著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这是提高农产品竞争优势的重要方面。目前我国的冷藏车数量偏少,运输规模也不大,不能满足农产品冷链物流的要求。而发达国家普遍建立完整的一体化冷链物流体系,不仅有助于农产品尤其是生鲜农产品保证新鲜和产品质量,而且减少了农产品流通损失,增加了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包括农产品生产环节,还包括农产品流通环节,因此在提升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时,必须把农产品生产环节和农产品流通环节综合起来考虑,否则我国农业的优势无法体现,农产品流通这个短板会制约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但现代化农产品流通设施投入较大,单靠企业力量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因此可以通过增加政府投入,推动农产品供应链建设。
  (二)农产品供应链建设可以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
  我国农地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口基数大,导致人均耕地面积很少,使得我国农业生产规模化程度较低。由于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家庭为经营单位的小规模、分散的经营方式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主体形式,形成了千千万万的“小农户”。而“小农户”由于农户规模小导致在农产品供应链中竞争力较弱,无法依靠自身力量充分掌握市场信息;同时农户以家庭为单位从事农业生产,往往采用小而全的经营方式,无法享受专业化分工带来的高效率,对市场的控制能力非常低。我国大部分地区农民往往是以个体形式参与到农产品流通体系中,而不是以经济组织的形式参与,竞争力较低,所以建立农业合作组织成为我国农产品供应链建设的重要内容。农产品流通是全国、全世界范围的“大市场”。由于所有人都是农产品的消费者,因此农产品市场流通规模巨大,但农产品具有很强的同质化,所以很多农产品流通企业为了稳定并提高市场占有率,与竞争对手经常抢市场。现阶段我国农产品流通面临的突出问题就是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由于农户处于链条的初始环节,消费者处于链条的终端环节,需要借助流通才能从农户转移到消费者手中,实现农户收益;小农户力量薄弱,利润较低,但却需要承担市场风险,因此其处于农产品价值链中的低端环节;要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就需要通过农产品供应链建设加强流通环节。   (三)农产品供应链建设有助于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
  影响农产品竞争力的首要因素是农产品价格,农产品价格主要由生产成本和流通成本两部分组成,并且农产品具有季节性强、保鲜期短等特点,流通成本成为农产品价格的最主要组成部分。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加强农产品供应链建设,有助于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完善,并进而能促使农产品流通成本下降,下降的农产品流通成本会反馈到农产品价格中去,形成价格优势,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尤其是面对大规模、长距离、反季节的农产品贸易,加强农产品供应链建设,成为农产品竞争力提升的关键环节。所以我们需要完善现代化的农产品供应链体系,通过农产品流通设施的现代化使农产品价格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四)农产品供应链建设容易形成比较优势
  基于农业资源禀赋不同,不同国家或地区基于自身生产水平会形成不同的农产品供应链比较优势或竞争优势。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两者之间关系密切,比较优势是形成竞争优势的基础,竞争优势是比较优势的最终体现。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一定具有比较优势,农产品竞争优势是在一定的农业资源优势条件下产生的;一些竞争优势虽然可以不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形成,但这样形成的竞争优势过程太长,并且需要耗费大量的成本。我国农产品生产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具有农产品比较优势却不一定形成竞争优势,其关键在于农产品供应链建设。在农产品供应链的基础上塑造农产品竞争优势能大大缩短塑造时间,并且通过农产品供应链建设可以带动其他行业发展,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五、农产品供应链建设政策支持
  我国农产品供应链建设政策制定应该符合机制设计理论中一些基本原理,如激励相容、显示原理、执行原理。政府每项政策追求的目标都是促进农产品供应链持续健康的发展;形成政策以及执行政策过程中,要不断地将符合产业发展的行为引导为市场的自觉行为。
  (一)明确公益性特征
  农产品供应链具有一定程度的公益性特征,因此供应链建设应该通过政策明确其公益性的表现形式和内涵,才能有的放矢,支持公益性建设。农产品食品安全检测等公益性职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如果由供应链上的企业承担,必然会带来其不愿意投资,或者投资后亟需通过增加成本等收回投资,趋利效应明显。为了避免这种情况,需要政府在农产品供应链建设方面投入资金,保障食品质量安全。要明确农产品供应链建设是政府调控经济运行的一种手段,是为了解决农产品流通领域市场失灵问题而采取的,绝不是政府主导市场,是通过政府来弥补市场的局限。
  农产品批发市场是现阶段我国农产品供应链上的主要节点,因此可以选择部分代表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做公益性市场示范,其公益性建设的成功经验可在其他有条件的地方示范推广。同时还可以由政府投资一些农产品供应链上的批发市场,促使营利市场向非营利市场转变。台湾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发展给了我们很好的借鉴,台湾地区在土地获取、资金投入、税收减免等方面给予农产品批发市场支持,在地面建筑建设的投资比例约占50%,市场建成运营后由独立的法人进行市场管理,其他机构和部门不得干预,从而避免了多头领导。因此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管理可采用两级管理战略:第一,对大型、具有区域决定作用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要充分体现其公益性职能,政府可采用参股、控股等方式参与到市场公益性发挥过程中。第二,对中小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可以主要发挥政府监管作用,通过一定数量的补贴,促使其发挥公益性职能。
  (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政府有关部门应科学制定农产品供应链发展规划并加强监督和实施,增强规划的权威性和约束力,并根据情况变化,对规划中不完善的地方进行合理的修订,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区域农产品流通所覆盖的范围,应该以农产品产区、货源供应、销售需求圈、高速公路路网为建设参考依據。坚持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根据农产品产销趋势和我国农产品发展整体布局通盘考虑,加强立项管理,严格论证。区域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需在政府规划下开展,建设需要有章可循,各市场间地理区位要调节准确,促使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公平公正竞争,使其成为区域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标杆。选择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大宗农产品储备制度。一要延伸农产品供应链长度,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比重,提升农产品价值增值空间;二要扩大农产品供应链宽度,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使供应链各环节相互融合形成一体;三要增加农产品供应链厚度,壮大涉农企业规模,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可以通过延伸扩展农业产业链,促进上下游涉农企业间的有效衔接,利用供应链金融的力量,将农产品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阶段深度融合,促进金融服务创新农业产业链融资模式,加强土地流转,直接提高农业生产的生产规模、组织化程度,改善农业产业结构,使农业生产经营释放出天然活力,进而提升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三)促进规模化发展
  我国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方式造成了农业生产的主体规模小,生产主体规模小也导致流通主体规模小,各自为战,没有联合起来,生产和流通都无法实现规模经济效应。在这样的背景下导致我国农产品供应链效率低下,流通成本居高不下,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政府应该鼓励农业生产和流通主体规模扩大,通过实现规模效应降低流通成本。这些规模化的农产品供应链可以由涉农企业自身建设,如雨润集团为了扩大市场规模,由集团自己投资在南京、哈尔滨、西安建成农副产品全球采购中心,从而促使集团进一步扩大规模;也可以由地方政府、机构和企业共同投资建设,由各投资方按照出资比例共建市场、共担风险,共享收益,例如天津韩家墅海吉星农产品物流中心是由深圳市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和天津韩家墅农工商联合公司共同出资组建的市场,其年交易量100多万吨,年交易额50多亿元。政府也可以对成熟的批发市场采用入股的形式成为股东,利用政府的力量扩大农产品流通主体。
  农产品供应链可以依靠“一带一路”战略和农业走出去战略,在政府扶持企业外向型发展的法律体系和政策体系的支持下,努力培育跨国农业企业集团,以企业为载体强化农业产业的资源配置和全球布局,在对外开放和产业链构建过程中提升农产品供应链效率,打造全球范围内的农产品流通渠道,完善高效的市场机制,用全球化思维、市场化手段参与国际竞争,全面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   (四)完善行业保险保障体系
  在农产品流通环节中,如何最大化地保障农产品供应,减少相关企业的损失、降低涉农企业在农产品供应链中面临的自然灾害、人为事故等风险,迫切需要对农产品供应链企业进行保险保障。首先需要对涉农企业基本情况进行调研,再针对其特点制定符合其情况的保险方案。涉农企业也可以明确其需要的保险险种,通过行业协会等渠道与相关保险公司协商,推出更加具有针对性的险种。同时也可以扩大保险的投保范围,将经销商和消费者人身财产都包含在其中。除此以外,供应链企业也可以增加别的险种,如冷库冷藏险、车辆装卸附加险等。
  参考文献:
  [1]王琦,孙咏华,田志宏.农产品对外贸易的产品分类问题研究[J].世界农业,2007(7).
  [2]刘林青,周潞.比较优势、FDI与中国农产品产业国际竞争力——基于全球价值链背景下的思考[J].国际贸易问题,2011(12).
  [3]丁家云,周正平.基于农业产业链延伸的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5(3).
  [4]钟永玲,孙强.基于农产品竞争力提升的国际大粮商发展分析[J].农业世界,2015(2).
  [5]周博,翟印礼,钱巍,余志刚.农业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我国粮食安全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分析[J].农村经济,2015(11).
  [6]朱玉榮.我国进口贸易安全现状与进口战略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13(5).
  [7]叶宁华,包群,邵敏.空间集聚、市场拥挤与我国出口企业的过度扩张[J].管理世界,2014(1):58-72.
  [8]赵尔烈. 为了百姓的绿色餐桌[M].北京:中国财富出版社,2014:57-108.
  [9]王志刚.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农村科技,2012(6):37-39.
  [10]孟菲,傅贤治. 美日农产品流通渠道模式比较及对中国的借鉴[J].中国农村经济,2007(专刊):141-146.
  [11]纪良纲,刘东英,等.农产品供应链整合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44-55.
  [12]陆杉,高阳.供应链的协同合作: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的分析[J].管理世界,2007(5):160-161.
  [13]周群力.我国农业规模经济的变化与政策含义[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6.
  [14]纪良纲,等.农产品供应链整合的困境与突破[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6-22.
  [15]许金立.基于供应链战略协同的农产品物流运行机制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2.
  [16]Ruben Vrijhoef,Lauri Koskela. The Four Roles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 Construction[J]. European Journal of Purchasing &Supply Management,2000(6).169-178.
  责任编辑:艾 岚
其他文献
摘要:全要素生产率的高低是衡量一个生产系统投入产出效率的重要指标,传统全要素生产率反映了劳动和资本的产出效率,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是考虑了能源和资源消费的投入产出效率。利用引入势效系数的方法来测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对河北省11个设区市规模以上工业进行了实证分析。该方法测定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可体现各单要素生产率在绿色生产率中的作用,既能体现资本和劳动力的节约,又考虑了能源和资源的消耗,符合绿色发展的
期刊
摘要:通过对北京市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基于调查所得数据,采取列联表分析、卡方检验、对应分析、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展开非首都功能疏解对居民生活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①非首都功能疏解对北京居民生活的影响具有异质性;②非首都功能疏解对北京居民生活影响的异质性决定了居民对于该项政策的态度,对该项政策持反对态度的多是认为疏解对其生活产生影响的居民;③性别、年龄、职业、是否有北京户口、月收入和居住
期刊
摘要:以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流通网络为研究对象,运用2004-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递进回归计量模型,考察产业异质、市场分割对流通网络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前流通产业异质对于产业转移具有回波效应,体现为京津两地产业优势地位的再强化,而市场分割对流通网络发展具有较为明显的反向作用,不利于产业转移的实现,有序引导比较优势合理转移、有效推动区域统一市场建设、有力促进流通网络发展升级的政策建议。 
期刊
摘要: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立论之初就抓住了劳资关系的本质,发展至今仍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但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对马克思的劳资关系理论要加以发展和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劳资关系呈现出新的特点。基于这一现实,必须发展时代化的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为构建中国特色的和谐劳资关系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私营经济;劳资关系理论;中国特色和谐劳资关系;劳资冲突;《资本论》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乡村振兴的重点是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产权,是乡村振兴的新动能,是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过程中最核心、最基础的制度性供给,“产权一明,‘三农’皆活;产权一清,发展畅通”。从目前试点中的改革目标来看,在承包权、资格权和股份权的基础构成要素中,依然同时兼有身份权和财产权的权能。财产权可以自由流通,身份权则不同。这种权能构成
期刊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新时代、新發展、新问题,客观上要求不断创新完善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通过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的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推动我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创新应坚持以实践为本、人民为中心、问题为导向的科学发展理念,其发展方向应着力从研究基点、研究范围以及研究方法等方面不断创新,从根本上推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
期刊
摘要:从理论上探讨了住房价值影响居民家庭消费结构变动的原因与机制,并以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2014)为样本进行了实证检验。基准分析发现,总体而言,住房价值对居民家庭发展和享受型消费支出存在挤出效应,即住房价值并不利于消费结构升级,且这种负面效应在有房贷的家庭中表现得更为强烈。进一步考察发现:就城乡差异来看,住房价值对消费结构的负面效应在农村地区表现得更为明显;就房产数量来看,除现有住房外
期刊
摘要:制造业企业的成长是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宏观政策目标的重要内容。然而,对于货币政策与企业成长性关系的研究目前仍然比较缺乏。基于货币政策的投资驱动效应,分析了政策工具对企业成长性的影响机制。选取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相关面板数据,首先通过固定效应模型对比分析五种政策工具对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成长性的影响差异,并利用PVAR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其次通过面板数据
期刊
摘要:运用Cox回归模型和因子分析方法,基于网贷之家等数据平台信息,对中国314家网贷平台的风险进行评估。Cox回归分析认为中国网贷平台的实缴资本每增加100万元,其出现问题的概率降低约5%;贷款利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平台出现问题的概率增长约4.5%;非民营系平台的存活率大约是民营系平台的6.5倍。进一步应用因子分析法得出结论,平台的风险主要由平台的内部控制结构、产品设计、资金保障模式和平台类型等
期刊
摘要:运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研究了2000—2014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地方政府规模的空间分布格局,以及在地方政府预算软约束和户籍制度作用下外资开放、人口流动与中国地方政府规模的影响机制,并通过构建空间滞后模型(SLM)实证验证了外资开放、人口流动对中国地方政府规模的影响。结果显示:中国地方政府规模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外资开放促进了中国地方政府规模的扩大,而人口流动有利于抑制地方政府规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