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现代素质教育理论强调在提升教师自身素质和理论修养,培养学生素质的同时,应该把培养教师和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作为核心和最高境界,着眼创新实践与教育的发展,结合创造思维的心理环境,激发学生的主体创造意识,使之发挥理智的最大潜能。
【关键词】历史教学 思维能力 创新实践
现代素质教育理论强调在培养学生素质的同时,要突破传统教育的束缚,寻求新的教育契入点,尽可能塑造学生的创造人格。对创造思维的教育呼唤,已成为时代的强音。所谓创造思维是指打破常规,重新组合既定的感觉体验,并在思维活动中取得独特而新颖的思维成果的心理活动。人类的思维的全部意义在于创造,人的思维的创造性如果得到训练与开发,将释放的是巨大的能量。创造能力固然要在工作中培养,但在学校期间创造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不可忽视。美国有一项研究表明,在学校接受过创造能力培养与训练的学生,与没有接受过这种培养与训练的学生相比,在接受需要创造能力才能完成的工作时,前者的成功率比后者高三倍。因此,中学历史教学应该把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作为核心和最高境界,应着眼创新实践与教育的发展,结合创造思维的心理环境,激发学生的主体创造意识,使之发挥理智的最大潜能。
在人们以往的观念里,提起历史课,都会认为那不就是讲故事吗?只要老师口才好,一堂课热热闹闹下来,学生知道了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这课就算教好了。如果教师还能启发学生以史为鉴,借古喻今,则更不错了。但是,从发挥素质教育的功能来看,教师仅仅意识到了这些,做到这些还远远不够。比如,国家组织、城市、金属工具和文字的出现,结束了漫长的原始社会,标志着文明时代的来临,这是学生在课堂上应掌握的知识,但是如果教师的意识也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上,那就大错特错了。应该让学生知道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而产生的与此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历史学科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史实是其血肉,理论是其主导,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历史观,是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分析史料,说明、论证观点时,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自己长期以来形成的世界观、方法论,它必然会给学生以极大的影响。所以提升教师自身素质和理论修养,培养教师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1.培养教师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1 要拓宽知识面,提高课堂适应能力。知识面包括教育理论知识和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对所教学科知识,力求既专又博。历史教师除了要有较多的历史知识外,还应具有其它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这是历史教材内容的丰富和这一学科的多重教学目的决定的,中学历史教材的内容,小到中国史,大到世界史,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的各国历史知识教材中都有反映;历史教学的目的,既有基础知识、思想教育的要求,又有培养能力的要求。历史教师的知识面不宽一点能行吗?要提高课堂适应能力,就必须仔细地备好课。作为一个好的历史教师绝不能仰仗参考书上课看看,而主要依靠自己对教材深入细致地钻研体会。只有对教材谙熟于心,娴熟于口,讲课时才能做到撮其要、择其精、提纲挈领,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就能左右逢源,游刃有余。
1.2 要熟悉学生,提高教学针对性。教师教课的对象是学生,教师用于教学的一切劳动归根结底都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师熟悉自己的学生应该像熟悉自己一样,深知他们每个人的知识基础,了解他们每个人的性格、兴趣、爱好等,这样才能掌握他们的思想脉搏,教师的启发、诱导、点拨才能施在关键之处。
1.3 要善于观察,提高思维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随时注意观察学生的表情,悉心倾听学生的答问,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敏锐的思维能力要求教师能在观察基础上迅速作出判断。例如:当一个问题提出来以后,教师应在极短的时间内,通过观察学生的反应,判断自己提出的问题是否适度,从而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考验一个教师有无敏锐的思维能力,往往是在同学们就一个问题各抒己见、展开激烈讨论的时候,一个思维敏锐的教师能在眼花缭乱的纷争中,一下子抓住争论的焦点,巧妙地因势利导,或者使问题得到解决,或者把争论引向深入。
1.4 要平易近人,提高学生求知欲。教学活动也可以看做是师生双方信息交流过程。当学生的学习一旦摆脱了被动状态,强烈的求知欲,促使他们的思维异常活跃,他们可以提出许多问题,有的是教师意想不到的怪问题,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积极的态度是采取同学生平等的态度,谦虚而又认真地和学生一起研究、探讨问题,在知识面前取老实态度,课堂上未弄通的,课下去钻研。这样做既达到教学的目的,又赢得学生的尊敬,提高教师的威信,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和谐,决不可滥用师道尊严,对学生的反映不理不睬,堵塞学生的思路,或学生缄口不说,这就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预测,21世纪将是创造教育的世纪,未来需要的人才是有创新开拓能力的人才。因此,作为中学历史教育工作者,应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作为中学历史教学的灵魂和核心。好的教师不仅有较高的个人修养,还要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2.1 要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兴趣是指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参与某次活动的积极倾向,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的内部动力,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发展。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很多,如以情激趣、设疑激趣等。
2.2 要构建现代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是灌输式,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就要改灌输式为讨论式、问题式或探究式教学。这些教学的共同点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设疑——探索,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和开发。在课堂教学中,要随时诱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及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如进行战争史专题复习时,不搞“流水账”式分类穿线,而是以探究性的问题为切入点,问“贯穿中外历史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因素是什么?”引导学生积极讨论,以此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同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多种思维训练。一是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在思维方式上的特征是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的统一,它巧妙地结合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但它更偏向于发散思维,因此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要从发散训练为主。如讲到中国近代史“落后就要挨打”这一命题时,可进一步问学生:“落后是否一定挨打?”诱导学生对这一命题进行重组演绎,就能得出多种结论。再如讲到清末“新政”时,可引导学生扩散思维:“清末‘新政’有何影响?”学生思维相当活跃。二是侧向思维。为了进行创造,个体必须“左思右想”。侧向思维有助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进行联想和类比推理就属于侧向思维。如“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的历史条件,教师可启发学生联想第一次、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前提和条件,可得出“二战后资本主义相对稳定的发展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和发展的政治保障”。这就具有了创造性思维品质。三是直觉思维。培养学生直觉思维的方法是: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大胆假设,即兴回答问题。四是逆向思维。即“反过来想一想”。人们思考问题时,通常习惯于沿着合乎习惯的传统方向正向“顺推”,如果注重换个角度看问题,即“到过来”思考的逆向思维方式,往往会产生一种新的见解或突破性效果。
2.3 要引入激励机制。为了鼓励学生思考、探索、创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入激励机制,如可以建立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评估体系。
2.4 要突破课本局限。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创造性活动的过程都包括准备阶段、酝酿阶段、明朗阶段和验证阶段。其中明朗阶段创造主体突然间被特定情境下的某一个特定启发唤醒,创造性的新意识猛地发现,以前的困扰顿时一一化解,问题顺利解决。明朗阶段往往受到某种启发,触发灵感,而通过突破课本内容局限,扩大历史知识的外延对灵感的触发有特殊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给学生提供一些新知识、新观点、新材料、新方法。
开发学生创造思维,是一项细致而艰巨的教育工程,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创造心理需要,并立足于学生个体心理特征,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塑造他们健康的创造心灵。同时还要注意研究学生的创造个性,如热情好胜、富于想象、兴趣广阔等,以便因材施教,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把学生培养为具有丰富创造潜质的创造型人才。
现代素质教育理论强调在提升教师自身素质和理论修养,培养学生素质的同时,应该把培养教师和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作为核心和最高境界,着眼创新实践与教育的发展,结合创造思维的心理环境,激发学生的主体创造意识,使之发挥理智的最大潜能。
【关键词】历史教学 思维能力 创新实践
现代素质教育理论强调在培养学生素质的同时,要突破传统教育的束缚,寻求新的教育契入点,尽可能塑造学生的创造人格。对创造思维的教育呼唤,已成为时代的强音。所谓创造思维是指打破常规,重新组合既定的感觉体验,并在思维活动中取得独特而新颖的思维成果的心理活动。人类的思维的全部意义在于创造,人的思维的创造性如果得到训练与开发,将释放的是巨大的能量。创造能力固然要在工作中培养,但在学校期间创造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不可忽视。美国有一项研究表明,在学校接受过创造能力培养与训练的学生,与没有接受过这种培养与训练的学生相比,在接受需要创造能力才能完成的工作时,前者的成功率比后者高三倍。因此,中学历史教学应该把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作为核心和最高境界,应着眼创新实践与教育的发展,结合创造思维的心理环境,激发学生的主体创造意识,使之发挥理智的最大潜能。
在人们以往的观念里,提起历史课,都会认为那不就是讲故事吗?只要老师口才好,一堂课热热闹闹下来,学生知道了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这课就算教好了。如果教师还能启发学生以史为鉴,借古喻今,则更不错了。但是,从发挥素质教育的功能来看,教师仅仅意识到了这些,做到这些还远远不够。比如,国家组织、城市、金属工具和文字的出现,结束了漫长的原始社会,标志着文明时代的来临,这是学生在课堂上应掌握的知识,但是如果教师的意识也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上,那就大错特错了。应该让学生知道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而产生的与此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历史学科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史实是其血肉,理论是其主导,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历史观,是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分析史料,说明、论证观点时,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自己长期以来形成的世界观、方法论,它必然会给学生以极大的影响。所以提升教师自身素质和理论修养,培养教师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1.培养教师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1 要拓宽知识面,提高课堂适应能力。知识面包括教育理论知识和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对所教学科知识,力求既专又博。历史教师除了要有较多的历史知识外,还应具有其它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这是历史教材内容的丰富和这一学科的多重教学目的决定的,中学历史教材的内容,小到中国史,大到世界史,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的各国历史知识教材中都有反映;历史教学的目的,既有基础知识、思想教育的要求,又有培养能力的要求。历史教师的知识面不宽一点能行吗?要提高课堂适应能力,就必须仔细地备好课。作为一个好的历史教师绝不能仰仗参考书上课看看,而主要依靠自己对教材深入细致地钻研体会。只有对教材谙熟于心,娴熟于口,讲课时才能做到撮其要、择其精、提纲挈领,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就能左右逢源,游刃有余。
1.2 要熟悉学生,提高教学针对性。教师教课的对象是学生,教师用于教学的一切劳动归根结底都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师熟悉自己的学生应该像熟悉自己一样,深知他们每个人的知识基础,了解他们每个人的性格、兴趣、爱好等,这样才能掌握他们的思想脉搏,教师的启发、诱导、点拨才能施在关键之处。
1.3 要善于观察,提高思维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随时注意观察学生的表情,悉心倾听学生的答问,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敏锐的思维能力要求教师能在观察基础上迅速作出判断。例如:当一个问题提出来以后,教师应在极短的时间内,通过观察学生的反应,判断自己提出的问题是否适度,从而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考验一个教师有无敏锐的思维能力,往往是在同学们就一个问题各抒己见、展开激烈讨论的时候,一个思维敏锐的教师能在眼花缭乱的纷争中,一下子抓住争论的焦点,巧妙地因势利导,或者使问题得到解决,或者把争论引向深入。
1.4 要平易近人,提高学生求知欲。教学活动也可以看做是师生双方信息交流过程。当学生的学习一旦摆脱了被动状态,强烈的求知欲,促使他们的思维异常活跃,他们可以提出许多问题,有的是教师意想不到的怪问题,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积极的态度是采取同学生平等的态度,谦虚而又认真地和学生一起研究、探讨问题,在知识面前取老实态度,课堂上未弄通的,课下去钻研。这样做既达到教学的目的,又赢得学生的尊敬,提高教师的威信,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和谐,决不可滥用师道尊严,对学生的反映不理不睬,堵塞学生的思路,或学生缄口不说,这就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预测,21世纪将是创造教育的世纪,未来需要的人才是有创新开拓能力的人才。因此,作为中学历史教育工作者,应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作为中学历史教学的灵魂和核心。好的教师不仅有较高的个人修养,还要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2.1 要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兴趣是指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参与某次活动的积极倾向,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的内部动力,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发展。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很多,如以情激趣、设疑激趣等。
2.2 要构建现代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是灌输式,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就要改灌输式为讨论式、问题式或探究式教学。这些教学的共同点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设疑——探索,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和开发。在课堂教学中,要随时诱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及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如进行战争史专题复习时,不搞“流水账”式分类穿线,而是以探究性的问题为切入点,问“贯穿中外历史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因素是什么?”引导学生积极讨论,以此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同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多种思维训练。一是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在思维方式上的特征是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的统一,它巧妙地结合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但它更偏向于发散思维,因此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要从发散训练为主。如讲到中国近代史“落后就要挨打”这一命题时,可进一步问学生:“落后是否一定挨打?”诱导学生对这一命题进行重组演绎,就能得出多种结论。再如讲到清末“新政”时,可引导学生扩散思维:“清末‘新政’有何影响?”学生思维相当活跃。二是侧向思维。为了进行创造,个体必须“左思右想”。侧向思维有助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进行联想和类比推理就属于侧向思维。如“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的历史条件,教师可启发学生联想第一次、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前提和条件,可得出“二战后资本主义相对稳定的发展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和发展的政治保障”。这就具有了创造性思维品质。三是直觉思维。培养学生直觉思维的方法是: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大胆假设,即兴回答问题。四是逆向思维。即“反过来想一想”。人们思考问题时,通常习惯于沿着合乎习惯的传统方向正向“顺推”,如果注重换个角度看问题,即“到过来”思考的逆向思维方式,往往会产生一种新的见解或突破性效果。
2.3 要引入激励机制。为了鼓励学生思考、探索、创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入激励机制,如可以建立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评估体系。
2.4 要突破课本局限。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创造性活动的过程都包括准备阶段、酝酿阶段、明朗阶段和验证阶段。其中明朗阶段创造主体突然间被特定情境下的某一个特定启发唤醒,创造性的新意识猛地发现,以前的困扰顿时一一化解,问题顺利解决。明朗阶段往往受到某种启发,触发灵感,而通过突破课本内容局限,扩大历史知识的外延对灵感的触发有特殊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给学生提供一些新知识、新观点、新材料、新方法。
开发学生创造思维,是一项细致而艰巨的教育工程,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创造心理需要,并立足于学生个体心理特征,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塑造他们健康的创造心灵。同时还要注意研究学生的创造个性,如热情好胜、富于想象、兴趣广阔等,以便因材施教,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把学生培养为具有丰富创造潜质的创造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