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方式,新课程教学模式方处于探索中,课程评价正处于摸索中,这些都离不开学校骨干教师的努力与付出以使之成熟、完善。然而。令人痛心的是,在新课改实施中,骨干教师的保守与不作为令管理者伤透了脑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表现一:学校关注新课改下教师的专业培养与成长,要求骨干教师多上示范课、观摩课,但是年富力强的骨干教师很少参与,多把机会“推”给工作3年-6年的青年教师,并且美其名日“关心年轻人成长”。有些骨干教师即使参与了,更多是碍于学校领导的面子而应付参赛的,参与的积极性没有年轻教师高涨,活动的质量可想而知。这些有了十多年教龄的教师不管从工作的热情上还是从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都降低了要求。
表现二:学校常规教学检查,年轻教师都上交了自己的教案本、学生作业及听课记录本,但有几名“骨干”没有交。问他们,他们却振振有词:知识在我的脑子里储存,有必要照搬出来吗?教学是需要机智的,课堂上出彩的部分会因学生的变化而变化?已经讲完了,有必要把它记录下来吗……这样的心态与热情,教学质量与效果当然不可与具有极大热情而全身心投入的年轻教师可比了。
表现三:按学校新课程背景下的要求,同年级同学科组内教师的“教学资源”力求共享,在信息时代,这是一种双赢。同学科教师只有密切合作,才能提高效率。但一个备课组内如果有两个以上的骨干,事情就复杂了,只有其中一个可以成为备课组长,另一个骨干往往会采取“单干”的方式,不参与集体备课、练习独自打印等,显得很“另类”,不知道是想体现个人能力超强,还是不自信,害怕自己的“资源”被其他老师利用后教学成绩输于他人。
表现四: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学校购买了大量新课程理念下的经典课堂教学实录,要求同年级同学科组内教师的共同观看,然后结合自己的观感谈一些合乎学校实际、学生实情的心得,以求内化新课程理念,明晰新课改技能等,“骨干们”往往自以为是,多否定,少肯定;由于他们定下了如此的基调,年轻教师多噤若寒蝉,不敢多加评价,许多优秀的东西就在骨干们的否定中被排斥,而这种否定空气的蔓延,造成群体的保守。
面对以上令人不能满意的教学管理现状,笔者以为,采取下面对应的管理策略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策略一:也许我们会抱怨骨干教师竞争意识不再,其实这是一种错觉。一堂高质量课的准备,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骨干们当然不会以自己曾经铸就的辉煌作代价,他们会全身心去准备,如果学校仅仅以一个校级荣誉证书满足他们,那就不会让他们有很大的工作热情,因为这类荣誉仅仅是他们多年前的“目标”。而一节校级的示范课又怎么会给出更高的荣誉呢?那就在物质上有所体现,让骨干们感受到智慧的价值!
策略二:学校在新课程背景下,对骨干们的教案要求不应是环节完整,内容翔实,而是重点突出,即把自己出彩部分展现即可,同时要求必须写课后反思。这样,骨干们可以将他对课文个性化的思考表达出来,课后反思的融入,必然使本课的环节设置、讲授要点,学情适应等更趋于合理。
这种教案结构的要求,一方面对骨干们的丰富知识架构是一种认可,让他们易于获得内心的满足;另一方面又可以用精彩部分去带动年轻教师的成长,感受骨干们不同凡响之处。
策略三:“一群中国人是虫,一个中国人是龙。”这话颇能说明中国人普遍合作意识缺乏的现状。没有良好的合作,背后就是不良的竞争意识。
这与我们成长与生存的环境有关,中国人是讲究资格、辈分、面子的,作为教师也不例外。他们认为被水平相当者“领导”是自己“掉价了”,这种意识在同年龄段的教师中尤为严重。
学校必须对担任备课组长的骨干有较多成绩的肯定,而且尽可能在备课组、年级组等公开场合,而不是私下里的一种肯定。这样,权力的赋予、权威的确立,让领导者干得更自信,让被领导者个性受束缚,一箭双雕。
策略四:对于一节课的评价,应该充满理性,而不是感性,课后的及时评价往往被大多数学校所首选,这虽然有利于听课者保持最佳的记忆效果,但也往往使他们的表述凌乱,缺乏深刻的思考,所以,不妨让听课教师对他们听课观感用300字-500字予以总结,可以全面,亦可以侧重一点,每个人都必须读自己所写,读的时候打破年龄界限,大家围在一起,按次序去读,可以避免不愉快场面的出现,也可以集思广益。
表现一:学校关注新课改下教师的专业培养与成长,要求骨干教师多上示范课、观摩课,但是年富力强的骨干教师很少参与,多把机会“推”给工作3年-6年的青年教师,并且美其名日“关心年轻人成长”。有些骨干教师即使参与了,更多是碍于学校领导的面子而应付参赛的,参与的积极性没有年轻教师高涨,活动的质量可想而知。这些有了十多年教龄的教师不管从工作的热情上还是从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都降低了要求。
表现二:学校常规教学检查,年轻教师都上交了自己的教案本、学生作业及听课记录本,但有几名“骨干”没有交。问他们,他们却振振有词:知识在我的脑子里储存,有必要照搬出来吗?教学是需要机智的,课堂上出彩的部分会因学生的变化而变化?已经讲完了,有必要把它记录下来吗……这样的心态与热情,教学质量与效果当然不可与具有极大热情而全身心投入的年轻教师可比了。
表现三:按学校新课程背景下的要求,同年级同学科组内教师的“教学资源”力求共享,在信息时代,这是一种双赢。同学科教师只有密切合作,才能提高效率。但一个备课组内如果有两个以上的骨干,事情就复杂了,只有其中一个可以成为备课组长,另一个骨干往往会采取“单干”的方式,不参与集体备课、练习独自打印等,显得很“另类”,不知道是想体现个人能力超强,还是不自信,害怕自己的“资源”被其他老师利用后教学成绩输于他人。
表现四: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学校购买了大量新课程理念下的经典课堂教学实录,要求同年级同学科组内教师的共同观看,然后结合自己的观感谈一些合乎学校实际、学生实情的心得,以求内化新课程理念,明晰新课改技能等,“骨干们”往往自以为是,多否定,少肯定;由于他们定下了如此的基调,年轻教师多噤若寒蝉,不敢多加评价,许多优秀的东西就在骨干们的否定中被排斥,而这种否定空气的蔓延,造成群体的保守。
面对以上令人不能满意的教学管理现状,笔者以为,采取下面对应的管理策略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策略一:也许我们会抱怨骨干教师竞争意识不再,其实这是一种错觉。一堂高质量课的准备,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骨干们当然不会以自己曾经铸就的辉煌作代价,他们会全身心去准备,如果学校仅仅以一个校级荣誉证书满足他们,那就不会让他们有很大的工作热情,因为这类荣誉仅仅是他们多年前的“目标”。而一节校级的示范课又怎么会给出更高的荣誉呢?那就在物质上有所体现,让骨干们感受到智慧的价值!
策略二:学校在新课程背景下,对骨干们的教案要求不应是环节完整,内容翔实,而是重点突出,即把自己出彩部分展现即可,同时要求必须写课后反思。这样,骨干们可以将他对课文个性化的思考表达出来,课后反思的融入,必然使本课的环节设置、讲授要点,学情适应等更趋于合理。
这种教案结构的要求,一方面对骨干们的丰富知识架构是一种认可,让他们易于获得内心的满足;另一方面又可以用精彩部分去带动年轻教师的成长,感受骨干们不同凡响之处。
策略三:“一群中国人是虫,一个中国人是龙。”这话颇能说明中国人普遍合作意识缺乏的现状。没有良好的合作,背后就是不良的竞争意识。
这与我们成长与生存的环境有关,中国人是讲究资格、辈分、面子的,作为教师也不例外。他们认为被水平相当者“领导”是自己“掉价了”,这种意识在同年龄段的教师中尤为严重。
学校必须对担任备课组长的骨干有较多成绩的肯定,而且尽可能在备课组、年级组等公开场合,而不是私下里的一种肯定。这样,权力的赋予、权威的确立,让领导者干得更自信,让被领导者个性受束缚,一箭双雕。
策略四:对于一节课的评价,应该充满理性,而不是感性,课后的及时评价往往被大多数学校所首选,这虽然有利于听课者保持最佳的记忆效果,但也往往使他们的表述凌乱,缺乏深刻的思考,所以,不妨让听课教师对他们听课观感用300字-500字予以总结,可以全面,亦可以侧重一点,每个人都必须读自己所写,读的时候打破年龄界限,大家围在一起,按次序去读,可以避免不愉快场面的出现,也可以集思广益。